齐鲁大学及其附属机构介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270
颗粒名称: 齐鲁大学及其附属机构介绍
分类号: K295.21
页数: 22
页码: 71-92
摘要: 齐鲁大学原设在济南新建门外,为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所创办。起初是英国教会的势力大,自1930年后美国教会占优势。其经费由设在纽约的美、英、加三国的十四个基督教差会联合托事部所供给。每月由纽约汇寄联合托事部上海办事处,然后再转汇齐鲁大学会计主任。至解放前后,该校每年接受津贴为八万五千美元至九万美元左右。各院系按既定比例份额进行分配。其中医学院百分之四十,理学院百分之三十五,文学院百分之十五,校行政百分之十。但对于齐大向中国政府立案则意见分歧,外国传教士多持反对态度。1929年5月呈请山东省教育厅立案,厅长何思源派人调查后不予批准。但齐大方面却认为这是吹毛求疵,要求过高,故意为难。
关键词: 济南市 齐鲁大学 附属机构

内容

前言
  齐鲁大学原设在济南新建门外(即今山东医科大学),为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所创办。起初是英国教会的势力大,自1930年后美国教会占优势。其经费由设在纽约的美、英、加三国的十四个基督教差会联合托事部所供给。每月由纽约汇寄联合托事部上海办事处,然后再转汇齐鲁大学会计主任(美人赖恩源牧师任会计主任掌管财务,其休假或因公离开时由英人林仰山牧师代理)。至解放前后,该校每年接受津贴为八万五千美元至九万美元左右。各院系按既定比例份额进行分配。其中医学院百分之四十,理学院百分之三十五,文学院百分之十五,校行政百分之十。
  学校行政大权均由外国人主持。至1931年在中国政府立案后,校长、教务长等职务,名义上由中国人担任,但实权仍在外国人手中。学校房地产与教学设备,均为基督教会所拥有或购置,计有地产五百四十五亩(另有日寇占据时圈入之民地九十四亩余),房产一千九百九十八间。齐大院内有五座宫殿式的主楼。办公楼称麦克密克楼;物理楼称考文楼;化学楼称柏尔根楼;图书馆因由加拿大温尼伯奥古斯丁教堂捐款,故称奥古斯丁图书馆;神学楼由英国捐款兴建,叫做郭罗神学楼;礼拜堂称康穆礼拜堂。所以齐鲁大学就其
  性质而言,系私立教会大学。该校除大学部设文、理、医三院(分系),又设几个专修科,并设有附属医院、高中部、小学部各一处。其中神学院为其神经中枢。今将该大学及其附属机构简述如下。
  一、齐大历史沿革
  齐鲁大学的历史沿革,要追溯到鸦片战争后东西方各国列强相继侵入中国、外籍传教士大量涌入的时候。1865年(清同治四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原名喀尔文·威尔逊·马狄尔,C·W·Mateer),在登州办学,从蒙塾发展为具有小学、中学,最后有“大学”程度的“文会馆”,也称“登州书院(TengChowCollege)”。该院就地招生,讲授理化、天算等课。英国基督教浸礼会于1887年依据所谓《天津条约》,侵入烟台、蓬莱,并在青州设“广德书院大学班”。后以登州偏僻,学生太少为由,于1904年“文会馆”与“广德书院”合并,迁至潍县,称为“广文书院”。此“广文书院”即齐鲁大学理学院的前身。1881年,美国长老会聂会东到济南,为传播基督教而设立教堂和开设医院,以后又创办学校,称为“医学堂”。在此期间,英国浸礼会也派遣武成献、巴德顺在青州开办医学堂。1906年浸礼会在青州的医学堂迁来济南,与聂会东的医学堂合并,改名为“共和医道学堂”。因当时规模很小,设备简陋,需建筑校舍,增添设备,直到1910年才正式建成,开始招生。该校的附属医院称为“共和医院”。
  1916年,在北京的美国“罗氏驻华医学社”为整顿北京协和医学,将该校学生三个班合并到济南的“共和医道学堂”,并资助十五万元,作为扩充校舍、购置设备和以后五年的经常费用。“共和医道学堂”即为齐鲁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同年还有南京的金陵大学医科和汉口的大同医学两校师生也迁来济南,并入“共和医道学堂”,购置土地,创建新校。这时胶济铁路已延伸至济南,济南不仅是胶济铁路的终点,又有津浦铁路南通北达,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逐渐取代青州、潍县等地。英、美基督教会有鉴于此,遂于1917年将三足鼎立的潍县“广文书院”与青州“神道学堂”合并于济南“共和医道学堂”。改校名为齐鲁大学(外国人又称“山东基督教大学”),这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1923年,北京协和女子医学院也并入齐鲁大学预科,从此,规模日益扩大,设备逐渐完善。
  齐鲁大学长期未在国外立案,直至1930年也未在中国政府立案。这事是颇为曲折的,也是为齐大毕业生因切身利益所关心的。因美、英、加等国基督教会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名,行传教奴化教育之实。开始在外国立案虽无分歧,但是外国传教士们对立案是漠不关心的。后来齐大追认了登州文会馆、青州广文书院、潍县广德书院毕业生同是齐大毕业生。这样文会馆比上海圣约翰书院(即后来的圣约翰大学)早三年,比北京的汇文、通州的潞河(后合并为燕京大学)早十几年。但由于齐大没得到外国的立案认可,不能颁发学位,与其他教会大学比确实相形见绌,矮人一头。英国以没有在国外设立大学的先例,拒绝为齐大立案;美国说齐大教职员中美人不占多数,也不予批准;只有加拿大总理访问中国后,为向国外扩大影响,于1924年批准承认齐大为加拿大设在国外的大学。英皇乔治五世又于当年六月十五日御批执行(因加拿大系英联邦成员)。这样齐大学生在颁发学位、出国留学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方便。但对于齐大向中国政府立案则意见分歧,外国传教士多持反对态度。因立案就要有中国校长,人选确实难以物色,没有外国学历不行,不会英文、不善于与外国人打交道不行,不听命于外国教会又不行。且当时待遇较菲薄,人不愿来。最后总算找到李天禄,系美国留学,博士学位,“美以美”会牧师,当了齐大第一任的中国校长。1929年5月呈请山东省教育厅立案,厅长何思源派人调查后不予批准。这主要因为大学院内有神学院,不合体制;设备不够完善;馆藏图书仅两万四千册;大学应设外语系,除已开英语外应增设第二外国语;文理学院有些教师水平不够;特别是综合大学应有三个以上独立的学院;校董会成员应由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国人组成。但齐大方面却认为这是吹毛求疵,要求过高,故意为难。因此,他们制造空气说,何思源不准立案是要接办齐大。立案不成,学生群情激愤,罢课要求撤除立案障碍,最后发展至迫使校长李天禄公开引咎辞职。后由林济青担任文理学院院长并代理校长。林增聘国学教授并增购大量图书,仅在故宫博物院即购到地方志、县志和其他古书二千八百一十套,计三万二千四百册,年底达到六万册。并开设名学(逻辑学)、钟鼎文、美学与考古、唐宋词、文字学、音韵学、古代文学、说文等课。还出版了《齐大季刊》、《国学汇编》等学术刊物。又请化学系教授舒乐尔夫人(德籍)教德语,留日回来的俞康德教日语。另外用砖砌一道一米高的花墙,把神学院隔出来,宣布独立,同时赠补几位中国人任董事。校务长德位思与传教士们研究,女生部主任麦美德提议由董事会派衣兴林、张达忱去南京找孔祥熙想办法。孔与麦美德有过生死与共的交往。当庚子年孔还是一个青年学生时,曾奋不顾身护卫过在山西的传教士。以后麦著书《TWOHeroesofCathey》称赞孔祥熙和费起鹤的英雄事迹,使孔得以赴美留学,后孔回国当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长,对麦仍感恩戴德。因此对麦美德的请求一口答应,齐大立案包在他身上,孔并自任齐大董事会董事长,推荐教育部朱经农次长到齐大任校长。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以符合综合大学的要求。1931年1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派王慎明视察文、理两学院,尹莘农视察医学院,均认为合格,遂于12月17日正式核准立案,成为政府承认的“私立齐鲁大学”。教育部训令二一一九号核准立案文为:“查私立齐鲁大学呈请立案,前经本部派员视察,兹据报告,该校办理情形,大致尚无不合,应即准予立案。惟该校神科,既已分立,其校址应早日划清,并另定名称,以免混淆。宗教科目不得强迫或劝诱学生学习。校产所有权,应于一年办妥转移手续,以期该校基础,益臻稳固,俾悬殊不致过巨。校务长职权,应遵守该校组织大纲之规定,协助校长,管理校务,如校内一切财政管理权,及进退教职员等,商承校长办理,以符定章。……此令。”当时虽规定校长及各学院的院长由中国人担任,但以后事实证明,这纯粹是掩人耳目以欺骗群众,虽这些职务由中国人挂名,而实权仍操诸外人手中。直至1950年,齐鲁大学仍是由美人赖恩源和英人林仰山代理校务。此后在广大师生员工要求下,始改由中国人杨德斋代理校长,而经济权仍为外人掌握。
  其经费来源,据教育部王慎明1931年11月19日视察报告中说:“该校1931至1932年度之经常收入预算,总额483,154元。其来源如下:(一)洛氏基金补助费54,850元;(二)哈佛燕京基金年息320,000元;(三)学费年约20,000元;(四)医院收入年约30,000元;(五)十三教会捐款年约250,000元;(六)其他捐款及补助费;(七)现款及利息约80,000元。又查该校1931年11月19日在中国各银行存款为64,734元;在美国银行存放美金2403元17分;在英国银行存放166镑11先令7便士;此外尚在中国之外国银行定期存款共211,759元2角5分,皆有银行存折可凭。”
  由上可见学校经费是相当充裕的,并且大部分经济来源,皆外国基督教会捐来,因此他们对学校说话有力量。
  1928年,蒋介石组织的北伐军入鲁,情势大变,青年学生掀起一股反传统、反宗教的浪潮,并含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成分。至1929年年底,齐鲁大学亦发生收回教育权的斗争,虽取得一定胜利,但全国教会大学有十五处,中学三百余处,小学三千余处,若想全由中国人当家,只有中国人自己拿钱,这在当时旧中国来说是办不到的。
  抗日战争时期,美、英、加各教会成立了统一的机构——基督教联合托事部,统筹教会大学的经费。校内各教会捐建的校舍、设备也一向由各教会代表直接掌握。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暑假后开学,但侵略军飞机空袭与韩复榘即将逃跑的风声,使得学生无法念书。至10月,决定大部分师生员工携带家眷迁移到大西南去,小部分师生员工在英美势力荫庇下,继续在原址开课。迁到四川的师生员工,与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商妥借读一年,次年始于成都和其他流亡到成都的教会大学一同正式复课。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齐大及其附属医院全部被日军侵入占用,医院被迫关闭。齐大三个学院全部院落及建筑物,都成为日本仁字部队的司令部和后方伤兵医院。在济南的英美传教士被当作战俘集中到潍县原广文书院的校址内。而齐鲁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先后分别被安置在济南市立医院及日伪山东省政府和济南市政府去工作。日本投降后,1946年外国传教士卷土重来,齐鲁大学在济南复校。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齐鲁大学当局怕齐大落入人民手中,于1948年4月15日在上海召开了齐大校董事会会议,参加的有董事长孔祥熙、副董事长陈文渊、董事蒋廷黼、沈克非等十三人。经过此次会议,遂有迁校的提议。当时驻在济南城郊的中共济南市委曾派遣地下交通员与当时齐鲁大学的总务长杨德斋取得联系,要他反对学校南迁,如不能实现,也要尽力保存设备、仪器、图书,不使其运往江南。至六、七月间,济南已被解放军围困,该校有部分教授尽力唆使一部分反动学生要求南迁,拟将该校中的所有物资带走。经我党的努力,杨德斋等人想方设法保留了一大批人员和物资。愿意南迁的学生,跟随校长吴克明又进行了第二次南迁。文学院、理学院由吴克明校长率领先迁往成都,校当局仍感不妥,继而又迁至杭州灵隐寺上课。医学院由李缵文率领迁往福州协和医院上课。主张不迁而留下的人,在杨德斋等人的努力下,又重新招收各院系的一年级新生,并增设高中部。迁杭州的齐大曾发表声明,否认留济的齐大的合法性。济南解放后,齐大正式复课,当时校政仍操诸美人赖恩源和英人林仰山之手。在党和政府教育下,齐大教职员工提高了觉悟,酝酿收回校权。经过斗争,由教职员公推杨德斋为代理校长,星兆钧为代理教务长,王锡昌为代理文学院长,并成立校务行政委员会,代行校董事会及校务委员会的职权。1949年夏,浙江解放,在杭州的齐大师生于当年8月均陆续返济,杨德斋全部加以安置。福州解放后,在福州的齐大医学院大多数师生要求返回济南,却遭到一些教授的反对,但在我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于1949年11月初,师生返济,并将图书、仪器全部运回济南。这时计有学生799人,其中基督教徒298人,教师119人,职员125人,工人146人。该校有外侨11人,计英籍6人,美籍4人,日籍1人。教职员中有中国籍教徒128人(附属中、小学人数不在内)。
  美人赖恩源返国后,经费权则由英人林仰山掌握,后来公布了处理美文化机关团体的办法。领取教会津贴的学生有顾虑,而英人林仰山则说“冻结资金不要紧,美金还可以从英国来”。医学院的英国人贝雅德、美国人史安纳、叶凤英也相继以离济回国相威胁,以示他们走了就没人教医学了。自政务院发布处理美国财产办法后,有的人将地下室仓库物资转移,准备盗出。特别是英国传教士库寿龄、加拿大联合教会传教士明义士等,过去以考古为名盗买盗卖我珍贵文物“贝”、“布”、“币”以及大量“甲骨”,并将商朝和商朝以前的稀世奇珍偷运出境,转售英、美、瑞士、德国各大博物馆。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明义士来不及将所藏的十几箱古物盗运出境,乃将其深埋在齐大住宅院内地下。解放后经齐大职工揭发,才迫使当时在校的英国传教士林仰山交出埋藏古物的示意图。经我文物工作人员郑亦桥等依图开掘,发现地下藏有许多极其珍贵的古代文物,其中包括有石器时代的用具如石针,以及一套比曲阜孔庙那一套还要完整古老的音乐钟。
  私立齐鲁大学,这座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长期进行文化侵略的基地,终于在1951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和省、市有关指示,回到人民手中。
  1952年,根据中央改造调整旧大学的方针,经华东高等学校调整委员会决定:齐鲁大学校名撤销,校址由山东医学院接收。齐鲁大学医学院并入山东医学院;文学院文史专业,在调整前已经停止招生,师生甚少,并入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学院;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专业,除留山东医学院所需师资外,并入山东师范学院;经济系调整至山东会计专科学校;农业专修科调整至山东农学院;天文数学系调整至南京大学;药学系并入南京药学院。1952年10月调整顺利结束。
  齐鲁大学于1959年上半年接受外资情况见下表:
  另据代理校长杨德斋反映,1950年8月至12月共收津贴49,570美元,内美国基督教会41,570美元,英国基督教会5,000美元,加拿大3,000美元。
  综合上述,齐鲁大学自其前身登州文会馆于1865年创设算起,至1905年迁潍县成立广文学堂为四十年。至1917年迁济南成立齐鲁大学为五十二年。至1931年在中国政府立案成为私立齐鲁大学,为六十六年。至1949年解放为八十四年。至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为八十六年。至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撤销建制为八十七年。在八十七年中共经过了十六位校长:狄考文、赫士、柏尔根、卜道成、聶会东、巴慕德、瑞思培、李天禄、孔祥熙、朱经农、林济青、李植藩、刘世传、汤吉禾、吴克明、杨德斋。前七位校长是外国人,任期共六十三年,以创校的狄考文任期三十六年为最久。后九位校长是中国人,任期共二十四年,以刘世传任期七年为最久。
  二、齐鲁大学各学院概况
  (一)文学院
  文学院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在初期的几年内逐渐开设了教育、国文、政治、社会、英文等系。文学院各系,除国文系外,其余各系都由外籍人主持。1928年后,文学院内部组织随着政治变化稍有更动,教育系取消,与历史系合为一系,后来历史系又添设经济课程改为政治经济系;国文与英文两系未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由四川成都迁回济南。以英文系为主,专门培养各系科学生之基本英文程度,并停止招收主修生,英文系实际成为辅助各系科之副系。
  济南解放后,文学院根据自身原有的基础及新形势的要求,对于原有各系重加调整。国文系改称中国文学系,加强新文学之教授;历史社会系改为历史系,停开社会学课程;政治经济系改为经济系,专授与经济有关之课程,且偏重于技术方面之学习。后因政府命令文学院暂停招生,因此1952年院系调整时教师与学生较其他院为少。
  (1)历史系
  历史系最初是与政治系合并,后与社会系合并。在抗日战争前二十余年时间里,这个系一直是在外国人主持下,设备齐全,仅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就有五、六种。故该系在文学院内是有相当基础的。在抗日战争期间,图书馆成了日寇的伤兵医院,所有图书损失一部分,被盗、毁一部分,设备遭到极大浩劫,至1952年院系调整时元气亦未恢复。
  在历史系曾经任教的有:奚尔恩、张立志、胡约瑟、张维华等。
  (2)经济系
  经济系的前身为政治经济系,早在1928年即已创建,隶属文学院。该系有较好的图书设备,学习环境较好,但毕业人数较少,目的在训练经济建设人员。解放后经过改造和充实,改称经济系。
  课程设置分三组。
  甲组: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政学法令、西洋经济学说史、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计划、苏联经济建设研究、《资本论》研究等。
  乙组:普通会计、高等统计、高级会计、审计学、成本会计等。
  丙组:工商管理、合作经济、货币银行、银行实务、财政学、财务行政、国际贸易与经济学等。
  (3)国文系
  1929年成立,经费大部分由哈佛燕京社供给,而行政上由中国人主持。三十多年中,培养了普通文学人才及专门研究中国旧文化的人才,配合国学研究所工作,出版了若干新书和杂志。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
  必修课:文艺论、文艺批评、现代文艺思潮、国语文概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现代戏剧、中国戏曲、写作实习、中国诗词及写作指导。
  选修课程:新文学、文字学、声音学、文法修辞学、语言学、民问文学、中国文学名著选读、专人研究、专书研究、中国小说史、中国学术史、古籍导论。
  曾在中国文学系任教的有:郝立权、舒舍予(老舍)、栾调甫、周干庭等。
  (二)理学院
  齐大文、理、医三个学院,以理学院成立最早。当时的教授有刘光照、王锡恩、狄考文、赫士等人,都是很著名的科学家。理学院过去一共有五个系:物理系、生物系、化学系、药学系及天文算学系。理学院曾数经演变,造就出不少人才,也曾出版过不少的研究论文及专门书籍。抗战前图书仪器均很完备。日寇侵入后,大部分重要物品均被其囊括而去,解放后一切经过补充开始逐渐健全起来。
  (1)化学系
  1917年广文书院由潍县迁来济南时就已正式成立化学系。当时国内大学有实验设备者甚少,故齐大化学系在实验方法上、教学上均较为先进,对训练化学专门人才有显著成效。以华北食物营养之分析、土壤及工业原料研究为重点。
  曾在化学系任教的有:谢惠、王继译、崔永福、徐宗稼、罗玉昆、侯德榜等。
  (2)物理系
  本系于1916年成立,当时图书仪器甚少。后来才逐渐发展起来,日寇占领校园后,全部设备被摧毁。
  曾在物理系任教的有:陈祖炳、魏培修、王炳雷、吴金陵、周明三等。
  (3)药学系
  药学系自1920年建立,至1952年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前身为药学专修科,由裴维廉教授组办。药学系专修利当时隶属医学院,修业二年,授以药学基本课程,培养药学人员。此后逐年扩大,并添置图书仪器及制药实习、机械,规模日益宏大。后于1941年改为药学系,隶属理学院,修业四年。此外仍办药学专修科,修业期限仍为二年。
  (三)医学院
  医学院是齐鲁大学创建较早、师资力量诸方面条件较强的一个学院。
  齐鲁大学医学院的学制,医本科修业年限原为七年,第一、二学年为预科,学习普通基础课;自第三年起始学习专业课程,第七学年为临床实习。解放后,自1950年起一律改成五年制。1950年前的各班修业年限也相应缩短,按具体情况减为六年半或六年。
  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基础课有:生理、生化、解剖、药理、实验诊断、寄生虫细菌、组织胚胎等学科;临床课有:内、外、妇、儿、耳鼻喉、眼科、皮肤科等。当时各学系主任(即教研室主任)及临床各科室主任大部分由外国人担任,中国人只能担任副职,个别的担任正职。如生理学系主任是美国人易文士博士,副主任为中国人陈延炳教授;组织胚胎学主任是美国人施尔德,副主任为中国人张汇泉;人体解剖学由英国人应乐仁兼主任,副主任为中国人王惠文;药理学主任为英国人裴维廉,副主任为中国人朱景森、刘国华;生化主任为中国人江清博士,副主任为中国人李缵文教授;病理学主任为中国人侯宝璋教授;实验诊断主任一直由中国人于复新教授担任并兼任化验技士进修班负责人;细菌学主任后身由中国人张继先大夫、李守诚大夫任主任。临床各科基本上全由外国人任主任。如内科主任最早由罗维灵教授担任,后由英国人司美礼任消化系统及麻疯病的主任,英国人慕如宾任心脏血管病的主任,美国人马珠丽任呼吸系统及结核病主任,美国人高爱瑞任内科基础及医院化验方面的主任,加拿大人杜儒德负责黑热病及其它寄生虫病;外科主任初由英国人惠以路院长兼任,后由美国人单覃恩、毕范和继任,最后由中国人赵常林担任;妇产科先后由柏筠等及英国人GordonKing担任,自美国人毕范和(Price)回国后,GordonKing接任该院院长;小儿科主任由美国人史安纳教授担任;放射科由美国人谷润德教授任主任;眼科最初是中国人巴大旨大夫、后由中国人刘华阳、陈耀真教授任主任;皮肤科最初由海贝殖院长兼任,海回国后改由中国人尤家骏教授担任,并兼麻疯病的诊治、研究、理论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耳鼻喉科主任先后由中国人郎国珍、孙鸿泉教授担任;药房主任由中国人担任,但要受药理学主任裴维廉的领导。
  医学院除医本科外,还有卫生系。该系成立较晚,大约在1934年前后。先由国民党南京政府卫生署环境卫生和学校卫生处处长姚寻源教授任系主任,后来由加拿大人杜儒德兼管。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卫生处处长王福溢兼任主任,直到济南解放。
  医学院还设有药学专修科、化验技术班、护士学校及护士专修科等。化验技士进修班成立于1930年,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多次停办。从1930年至1952年共毕业五届学生。
  护士学校成立于1914年。1923年曾在中华护士会立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办,共毕业二十届学生。
  另外,“中华医学会驻济编辑部”也设在医学院内,主任孟合理,苏格兰人。该组织与医学院不存在领导关系,但由于专职编辑不多,仍由医学院及医院专家兼任编辑,所以关系极为密切。
  齐鲁大学为医学中文化作了启蒙的工作,出版了由鲁德馨教授主持的中国第一部中文医学字典,还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医生,在学术上也有一定的贡献。如世界医学方面的经典之作《Ceicillmedicine》中,有三位作者是齐大医学院的教授,内科的执笔者Dr·Smily和黑热病的执笔者Dr.Sfruthers一直是齐大医学院的教授;妇产科的执笔者Dr.Gordenking原在北平协和医院任教,后至齐鲁大学医学院执教。该书执笔者都是约请某种病之著名专家主稿,齐鲁医学院即有三位,可见教授阵容具有一定实力。
  三、齐鲁医院
  齐鲁医院全称是“齐鲁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其前身“共和医院”为美国人聂惠东于1914年创办,房屋财产为其私有,其性质自属私立医院,其领导关系附属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该院无董事处,院长是赵常林,并兼外科主任和医学院教授等。其经费一靠美、英、加三国基督教会数目不定之捐助,二靠本院业务收入,三靠大学本部予以补助。然一切用项须由大学本部统收统支。如1949年其经费总的情况是:业务收入折实面粉七千五百六十袋,公私补助及募捐一万零四百四十袋,共计收入一万八千袋面粉。而当年支出俸给费面粉八千二百袋,办公费面粉一千二百袋,购置费面粉二千四百袋,事业费面粉六千袋,共支出面粉一万八千袋。而在“七·七”事变前的1936年,年支出却高达面粉六万袋。
  该院地址设在东双龙街九十号(原号)。设院务会,院长主持研究有关医院的重要事宜。院内设内科、外科、皮肤科、花柳科、小儿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化验室、手术室、X光室、药房、护士科(包括洗衣房、敷料房、消毒室)、事务处(包括厨房、问事处、病案室、挂号室、住院室、收款室)等。其医疗器械有:心动描写器、普通诊查应用器械、磅桌一个、膀胱器两套、显微镜二架、电池瘾耳器具、电器保暖箱配套家具、诊查家具、产妇普通手术器械、产妇门诊所用检查器械、细菌培养家具、孵箱、电离心器、蒸汽消毒器、蓄电照明灯、手术台两台、抽水机、天秤粗细各一、普通调剂用具等。
  齐鲁医院资产总值,按1948年北海币统计,五一年折合人民币39,748,901元。其中不动产:房屋、土地、家具折人民币21,855,425元。动产:系药物等盘存折人民币17,940,708元。负债人民币47,232元。除负债外,净值人民币即资金总值39,748,901元。
  麻疯疗养院
  麻疯疗养院是齐鲁医院的附属疗养院,只供麻疯病人疗养,不治其他病症。该院设在济南南圩门外一一七号(原号)。创立于1926年5月,设有病床五十张,经常住院病人有五十余人,归齐鲁大学医学院管理。是中华基督教自立会与齐大以及英国麻疯差会三方面共同合作的机构。每年经费由地方政府、教会团体、社会人士及万国麻疯救济会捐助。据1926年至1932年间报告,住院病人一百六十九人,出院病人一百一十五人,其中治愈者六十人,显著进步者三十七人,效果不明显者仅十六人。这在当时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果。特别是麻疯病专家尤家骏,在齐大跟海贝殖学皮肤科,后留学奥地利,回齐大授课后,不怕脏,不怕累,为麻疯病人看病。他于1946年赴美考察研究,1947年出席在古巴召开的世界麻疯病研究会。在会上言惊四座,他以实践经验说明麻疯并非不治之症,驳斥了外国传教士们、特别是英国某传教士危言耸听、谎报疫情、把中国描写为麻疯之国的无稽之谈。1942年齐大被日军占领后,麻疯疗养院即归山东省立救济院接办,经费由救济院发给,不足者募捐补充之。至1948年1月,又由齐大董事会接办。
  房产有讲堂、办公室十一间,药房、病房二十三间,传达室二间,大门一间,厕所二间,仓库、磨房三间,洗衣室、洗澡室二间,饭厅七间,工房三间,合计五十四间。该院设有医师室、诊病室、药房、养病室等。每年收入约计小米六万四千一百二十斤。据1948年统计,在院病人计五十四人,其中男五十人,女四人。
  该院由齐鲁医院英人司美礼兼管,具体由王迪民负责。王系山西阳曲人,男,1897年生,医科大学毕业,1925年任太原博爱医院医师,1948年在汉口、武昌、浙江作医务工作,1950年到齐鲁医院任卫生科科长。
  1948年接办后的该院经费已全由齐鲁医院拨给。该院董事会由十五人组成,设职员二人,工役一人,计十八人。院内诊疗麻疯病的器械俱全。
  四、齐鲁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1948年暑期,当时齐大校长吴克明等害怕齐大及其所属机构落入人民手中,乃率领大部教职员生南迁成都、杭州、福州。留济教职员乃添设附中,招收新生以维持局面,故校址即设在齐鲁大学内,由美、英、加基督教会出资经营。其经济情况,除所收之学费外(当时每个学生交十七个工资分),余即由美、英、加基督教联合托事部的美金津贴。其主持人为主任庄鹏举,庄1908年生,山东潍县人,齐鲁大学毕业,曾任青岛文德、济南女中教员、齐大讲师。附属高中部主任下设教导处,当时该校有六个班级,学生二百二十人,教职员十九人,工人一人。其领导关系与齐鲁大学同。解放后继续开课,教员多系齐鲁大学教师兼课。
  五、齐大附属小学
  地址亦设齐大校内,校长则由齐大校长杨德斋兼。主任朱永宽,1928年生,山东博平县人,后期师范毕业。该校原名崇德小学,创办于1926年,其目的为供齐大教育系实习所用,校址原在广智院后,因各方面不便,于1936年在大学部东村设立新校址。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停办。日本投降后因校舍遭破坏,乃于1947年9月于大学部西校房开学。该附小共有五个班级,高级二班、初级三班,教师七人,学生二百二十三人,校工一人。内教师基督徒二人,学生基督徒一百零七人,天主教徒四人。
  该校直接受齐大大学部的领导,其经济来源除收学生学费外,并接受齐大大学部给予的美金津贴。如一九四九年共收学费小米三千二百斤,大学部补助小米一万二千八百斤。房产系美、英、加基督教联合托事部通过齐大拨给,计五座十八间。校具桌凳由齐鲁大学拨给。
  六、齐鲁神学院
  在齐鲁大学漫长的历史中,齐鲁神学科是齐鲁大学的神经中枢(后改为神学院)。在1930年齐大未在中国政府立案前都是如此。按当时国民党教育部意见,神学院不应设立在综合大学内,但齐鲁大学为基督教会出资建立,不愿取消,遂采取所谓变通办法,将原建筑在校院中的神学楼,四周围以一米高花墙,象征性的与齐鲁大学分开,宣布独立。由张伯怀兼任神学院院长,后来由罗世琦任院长并兼任齐鲁大学联合教会委员会主席、中华基督教联合会主席。罗1914年于齐大天文学科毕业,后去浙江杭州、金华教书二年,1917年去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又去法国一年半,返国后到金华担任基督教干事和教会教育工作。
  神学院,源于1885年设于青州的神道学堂,当时系长老会办,传授神学。1917年由青州迁济南,隶属于齐鲁大学,名为神学科。1930年该神学科自齐鲁大学分出,成立“齐鲁神学院”,至1950年。其组织系统直属中华基督教会总会领导,内部组织为执事部、院长、校务会议、学生会等,共五十六人。其经济来源据其自称由各教会、中华基督教会、华北基督教卫理公会等津贴,每年一千二百美金。实际上是由上海的美、英、加基督教会联合托事部供给,经济向不公开。会内财产为美、英“国外宗教事务会”所拥有。其主要活动是教授宗教课程,培养教会高等传教人士。学生是由各国各教会征送而来,毕业后分配各地为教会服务。
  总之,神学院虽已在1930年独立于齐鲁大学之外,但因齐鲁大学是教会所办,大学的负责与掌权人物又非基督徒,象征性的花墙并不能把神学楼与齐大分开。所以,应该说它是齐鲁大学的神经中枢。
  后记
  本文系参照对本市接受美国津贴之文化教育机关及宗教团体之调查,及前国民政府教育部有关资料、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资料,以及我政府接管该校和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等有关资料撰写而成,并蒙知情人士给予校勘,在此特致谢意。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

《济南文史资料》

本书为济南史料,含有“鲁南大学及其附属机构介绍”、“我的叔父伦克忠”、“对济南市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回忆”、“济南市百货业全行业公私合营概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式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