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的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153
颗粒名称: 灵岩寺的历史沿革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
页码: 207-2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灵岩寺的历史沿革,灵岩寺,在泰山西北麓山东长清县方山之阳,距济南九十里,由津浦铁路万德车站东北行约八公里可达。方山,又名玉符山、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翠,柏檀摇青,殿宇林立。整个寺院依山布置,高低错落有致,风景宜人。寺内文物古迹丰富,在我国唐、宋时期,与天台国庆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同称天下寺院“四绝”,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之说。
关键词: 灵岩寺 历史沿革

内容

灵岩寺,在泰山西北麓山东长清县方山之阳,距济南九十里,由津浦铁路万德车站东北行约八公里可达。方山,又名玉符山、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翠,柏檀摇青,殿宇林立。整个寺院依山布置,高低错落有致,风景宜人。寺内文物古迹丰富,在我国唐、宋时期,与天台国庆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同称天下寺院“四绝”,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之说。
  灵岩寺的历史悠久,传前秦苻坚永兴中(公元357年),有竺僧朗来此说法,使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故称“灵岩”。到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一年)遭灭佛之劫,全部被毁。至北魏孝明帝正光初(公元520—525年)法定禅师又重修寺庙,位置在方山之阴,为“神室寺”(已倾圮),后又迁至方山之阳,甘露泉正西,名为灵岩寺,因此法定被誉为开山第一祖。唐代贞观中(公元627—649年),高僧慧崇又迁建于甘露泉西南山麓。现在的灵岩寺是宋代的遗址。宋景祐中(公元1034—1038年)琼环长老(法号重净)更重建五花殿,嘉祐中(1061年)重修千佛殿,扩大寺院,以致殿阁廊庑,宏伟壮观。寺的名称历代也有变化,元魏时,寺建山后,为“神宝寺”。后移山前,始名“灵岩寺”。唐未改。宋景德中,改勅赐“景德灵岩禅寺”。明宪宗成化四年,改勅赐“崇善禅寺”,到明世宗嘉靖间仍改为“灵岩寺”,至今。
  灵岩寺的范围,金代以前不见文献记载。
  从建置发展看,唐以前几次迁址,且在半山高处,规模不会太大。宋移现址后,寺院逐渐增修,特别景祐中重建五花殿,复修千佛殿,寺宇可谓壮观。据金代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十方灵岩禅寺田园记”碑和《灵岩志》所载疆界:寺界及田园范围,东至棋子岭,南至明孔山,西至鸡鸣山,北至神宝寺。东西为二十里,南北为十里,确属辽阔可观。又据乾隆四十年史料载:从寺院至山巅尚有殿阁三十六处,亭阁十八座。由于历代封建帝王利用佛教为其统治服务,对该寺的保护和税收均有勅赐。如宋代“免服差徭、止纳税粮”,金、元、明各代都奉旨粮、徭全免,不纳税收。官定“赡寺地三十五顷。”由于拥有这样多的田产,所以附近的农民均为寺的佃户,如刘家庄、第四峪庄、野老庄、小寺里都是佃户村。可见当时的主持僧人对农民剥削和压榨也是极大的。
  寺院僧人宋时有五百余人,由于金人南侵,寺僧部分南迁,到金代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年)就只有和尚、沙弥二百余名了。元、明时期寺院又趋兴盛。到清代即逐渐衰落,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重修过殿壁,同活甲戌(公元1874年)维修过千佛殿,其余都是为了免于坍塌的小维修,用费多是寺僧凑集,明显地看出了灵岩寺的衰落。
  对灵岩寺范围的变化,经查询泰安地区林业局和泰山林场管理处,总的看,现在林场的面积,仍保留着文献所载的痕迹。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为济南综合性史料,包括济南的革命活动、裕兴化工厂的沿革、机器染厂史料、学校发展与沿革、灵岩寺介绍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乔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