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事迹补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062
颗粒名称: 李攀龙事迹补叙
分类号: K925.2
页数: 4
页码: 205-208
摘要: 有关明代著名文学家、诗坛后七子之首李攀龙的生平事迹,在《历城名人》(一)所载《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一文中,郭永顺先生已经作了详细的评介,笔者仅据所知稍作补叙。李攀龙于1514年生于历城韩仓,1570年逝世。据《明史》“文苑传”记载,李攀龙在河南按察使任上“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由此可知他是因为哀痛其母病故过度悲伤,原有的心脏病发作,(按明史记叙:他在陕西“地因震,攀龙心悸”。)最后死于心绞痛,终年56岁。明《历乘》记载明确:“李攀龙墓,黄岗下柳沟。”原来李攀龙本人是独子,又没有后人。明隆庆四年李攀龙去世安葬,到了万历中期,时间只过了几十年,他的墓地就已败落不堪。
关键词: 历城县 山区游记 政协文史委

内容

有关明代著名文学家、诗坛后七子之首李攀龙的生平事迹,在《历城名人》(一)所载《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一文中,郭永顺先生已经作了详细的评介,笔者仅据所知稍作补叙。
  一、李攀龙墓地。李攀龙于1514年生于历城韩仓,1570年逝世。据《明史》“文苑传”记载,李攀龙在河南按察使任上“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由此可知他是因为哀痛其母病故过度悲伤,原有的心脏病发作,(按明史记叙:他在陕西“地因震,攀龙心悸”。)最后死于心绞痛,终年56岁。
  一代文豪、当时曾被乡人恭立“当代文宗”牌坊的李攀龙,死后安葬何处?明《历乘》记载明确:“李攀龙墓,黄岗下柳沟。”而如今地上遗迹却荡然无存,原因何在?原来李攀龙本人是独子,又没有后人。据明《历乘》“人物”记载:李攀龙“竟无嗣,亦天之忌名也夫?”说苍天妒才,乃是文人哀叹之言;而李攀龙身后没有子孙确是事实。因此和死后有子孙守护祭扫的元代张养浩的张公坟墓地、明代殷士儋的殷家林墓地相比,李攀龙墓地的景况就大不相同了。
  明隆庆四年李攀龙去世安葬,到了万历中期,时间只过了几十年,他的墓地就已败落不堪。所以万历中期历城知县陈升曾出资修缮其墓,同时还重新刻印了李攀龙遗作《沧溟集》。
  此后随着朝代更迭,沧桑变化,李攀龙墓地越加荒芜,清代文人任宏远在“拜沧溟李公墓”的诗中写道:“嘉隆才子首沧溟,一望郊原感慨生。荒塚百年无麦饭,夜台今日是清明。……”“扬鞭并马到郊原,白雪荒坟野草蕃。拜墓曾经陪两世,题诗今又记三番。虎羊卧地何知恨,翁仲迎人似欲言。……”从诗中尽知墓地荒凉景象。但是可以断言清代晚期墓地仍有石虎、石羊、翁仲,而时至今日却踪迹难寻。唯一的一条线索是1999年出版的《济南名胜古迹词典》地下古迹名录中,天桥区开列的:“李攀龙墓在北马鞍山东麓。”为此笔者又专程到北马鞍山查看,随着济南市城市建设发展,这里早已由郊原变为闹市区,北马鞍山东麓自南向北辟成一条宽阔的马路,山下至山半腰有成片民居、厂房,山上近年来新栽的柏树成林,林木中散布着私修的坟墓,无从找到李攀龙墓地。
  为进一步探求究竟,我又走访了济南市博物馆研究员、离休的老文物专家王建浩先生,据王老先生回忆,李攀龙墓确在北马鞍山下,60年代他曾去查看拍照,承蒙他热情提供照片,从照片上可以辩认出墓地上残存的石柱、石兽,远处的北马鞍山山顶依稀可见。
  为了慎重求证,笔者又走访了天桥区文史部门。据天桥区史志办陈同志介绍,李攀龙墓的遗存一直保留到70年代,文化大革命后期,农村战山河平整土地时,墓地遗迹才被破坏。当时陈本人曾到北马鞍山墓地现场查看,由于该墓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又处于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心保护无能为力,只好眼看古迹被平毁。
  从以上两位先生的回忆,再对照《续修历城县志》中朱畹、周乐“拜沧溟先生墓诗”中提到的“泺口二、三里”、“药麓荒坟愧拜迟,”正好证明此马鞍山东麓往北不远处是药山,此处距黄河岸边的洛口正约二、三里,地理方位是相符的。以上情况可以认定李攀龙墓地就在此马鞍山东麓,至于明《历乘》中记载的“黄岗下柳沟”与北马鞍山东麓应为一地异称,墓地当在“山”东与“岗”下之间,此说确否待专家指正。
  二、李攀龙墨迹。李攀龙以诗文闻名,有《沧溟集》传世,而《重修九塔观音寺记》碑刻则是目前已知唯一传世的李攀龙墨迹。
  该碑刻位于历城区柳埠镇东南2公里处的亓城峪九塔观音寺内。在座北朝南的观音寺正殿殿基台下,现存石碑四通,东侧面北和西侧面东的两通小碑分别为康熙五十八年、光绪六年重修时所立;在东南侧面北的一通大碑是《重修观音寺记》,为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马雄撰文、张鼐篆额、苏虎书丹。
  而位于殿基台下西侧面北的即是《重修九塔观音寺记》碑刻。石碑碑身高2米、宽96公分、厚30公分,碑文约800字,刻工精细,保存大致完好。该碑立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孟冬(1562年),其时李攀龙正在陕西提学副使任上,因故谢病归乡。撰写碑文的许邦才为明代著名文人,是李攀龙的至交好友,曾任明德王府右史。据明《历乘》所载,李攀龙“为诸生时,语许殿卿(邦才)曰:吾俦当作好诗,饮醇酒,母效龃龉辈所为也。”李攀龙谢病归乡“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士儋)、许(邦才)辈过从靡。”(见《明史》“文苑传”)由此可见李、许二人心同志合。此碑文也是李攀龙请许邦才撰写的,在碑文中有“寺僧□□请予二人者为记,于鳞(攀龙字)氏以属予”的记叙。
  而许邦才这篇碑文确实出手不凡,通篇仅用800余字就全面描述了该寺座落环境,历代沿革、重修状况、寺名来历、着重写了嘉靖时重修经过,碑文撰写由来等。总之文章结构严谨,繁简得当,内容翔实,文字精炼;其中形容九顶塔:“其塔一茎上而顶九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的佳句,至今在专著文章中广泛引用,堪称刻划九顶塔面貌的范句。这篇碑文得到李攀龙的推崇,他曾赋诗赞颂碑文为“一片头陀石,新文六代余。”正因为至交好友的妙文佳作,才引得李攀龙欣然提笔书丹,尽管从现存史料了解,李攀龙不以书法著称,但是统观碑文可以看出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有扎实的功力,字形俊秀,笔锋刚劲,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同时也为了解和研究李攀龙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依据。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历城县,历史足音、委员撷英、史海存真、施政纪实、往事回眸、风云录、人物春秋、史林探幽、文教史话、时代新貌、名人续补12个栏目,其内容翔实,形式新颖,既有“三亲”特色,又有综合性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关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