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民国25年历城县政府迁移纪念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033
颗粒名称:
民国25年历城县政府迁移纪念碑
分类号:
K877.42
页数:
6
页码:
101-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城县政府迁移纪念碑、历城县政府移治王舍人庄碑记、历城县政府迁移纪念碑文的简介。
关键词:
历城县
纪念碑
政府迁移
内容
济南市成立以前,历城县署位于老城中心地区。在县署周围的街巷,也以“县”命名,如:以东的叫县东巷,以西的叫县西巷,南边的叫县门前街,北边的叫县后街。中心坐标在东径117°8′13″、北纬36°45′24″,总面积3.1平方公里。
历城因位于历山下,而得名。县城始于周代,汉代置县,历史悠久。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毁于兵,知县宋祖法及相成龙等重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毁于火,又重修。今是省政府宿舍大院之一。约自唐代起,县分三等。历城人口多,土地广袤、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历来为一等大县。县衙门坐北朝南,大门宽大,门两侧垣墙突出,所谓“县衙大门八字开”。大门、二门、大堂都在一个中轴线上,两旁多是小院,是附设机构。县衙前边不远是府署(今省政协机关驻地),西南不远是署院(今省人大机关驻地),县、府、院成三角布局,互为犄角。民国15年(1926年)有12万余人,成为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设有山东督办军务公署、山东省长公署、济南道署、县公署。1929年7月1日,济南市成立后,县城划归济南市,故有“先有历城县,后有济南府”的说法。
民国25年(1936年)11月,历城治所迁至济南市东11公里处的王舍人庄,位于济青公路北100多米,现为济南市第三医院院址,总面积0.15平方公里。县府的围墙是用土筑成的,有3米多高,上面能跑汽车。时任县长张贺元。
“历城县政府迁移纪念碑”就是1936年11月建立的。碑高约3米多,碑主体2米,为六面体青石柱。螭首雕刻得栩栩如生。中心处刻有“纪念”二字。碑柱的一面是4个醒目的楷字“县治更新”,落款为“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韩复榘题”(见图)。碑柱的4面各镌刻了6行或7行碑文,满行31字,总计26行779字,字体为正楷,笔力深厚,结构严谨,雍容端庄。碑文内容记述了历城的沿革、人文景观、历城典故、治所迁移概况等,文笔精练,读来令人遐思万缕。其碑体之独特,碑文之别致,书体之精美,当具有保护价值。
现在,据市三院已退休的邵克乾医生和汤宝成大爷讲,他们是1951年在县治所旧址筹建第二陆军医院时,来此工作的,亲眼看到过“县治更新”碑的全貌,立碑的位置在现在的新住院楼前西侧。到“文革”年代,“县治更新”碑难逃一劫,碑柱被截成了4块。如今,我们在市三院住院楼前的花园草地上,看到了高0.9米、宽0.8米的螭首和二块被用作石桌的碑石。在西南小树林里,看到了东西向摆放的被当作石桌的三块刻字的碑柱和二块碑座。三块碑柱高分别为0.42米、0.45米、0.49米,都倒置于地面,截面处文字残缺不全。第四块碑柱置于院东北角。在小树林东柏油路旁还有6块被当作桌凳的长宽不等、厚约15厘米长条石,从石质看,应是与迁移碑有关的石材。
经抄录、整理“县治更新”碑文,有关碑记如下:
一、序文:
历城县政府移治王舍人庄碑记
肇建之二十有五年冬十一月,历城县政府移治于王舍人。历城古邑也,以其城在历山之下而得名。县城肇于周,曰鲍,曰谭,曰平陵,曰台,曰历下,周城也。曰东平陵,曰营,汉代以来疆域之沿革不一,加以魏晋五代丧乱之际,邑以城考之,则唐宋以前之城与今城不同,《方舆纪要》断言也。当日,划疆分界因山川形势之便,致使县境近也远也,甚特以其为附郭之地更千百年,而因仍如以隶市府管辖,而今昔情形则又无不同矣。夫有官则有土,疆界不清,耳自混淆,情势阻隔,运用不灵,乡民之有事于县,岂不知民苦乐而善张驰者乎!于是乃辨方正位,就王舍人庄征民地若干,故建筑公廨若干,楹费之所需,悉以变卖。然而工程告峻,规划宏远,轮奂一新。当其鸠工庀材也,竭力其精勤为何如也?因事以推其心,则将来风俗之兴隆,吾知经纬万端,凡所以为人民谋福利,而奠后人有所考云。
二、历城县政府迁移纪念碑文:
县治更新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韩复榘题
历城县政府迁移纪念碑
山东省会附郭地曰历城。周时兖州□诵小东之诗,知关□□瘼者,谭国自古大有人。自齐晋□□而历始名,自汉置□而历始县,自唐宋至明清,置道,置路,置省。而历城始隶济南,方百里,户七万□,名山十三,名泉七十二。繁缨相望,工商毕集,安居乐业者数□。李杜苏曾游览,题□下者甚多,何用迁徒□?然而易穷则变,代有沿革,平阳□□舜异都丰镐二京,□地从宜从俗,礼有理□,苟有利于国,有便于民,虽迁徒□□。民国肇兴,事事从□昭,然自设济南市,分疆划界,则县宜迁,若泥而不迁,是□贤者而不让,仁者不为。公贺元以县未□□,□事待理,设施不便,招集历邑□□,□商迁移良法,素知□极,不欲再增民负担,故标贾旧县治各处房产以为□,□□恐扰民也。议决施□观流泉爰,卜于华不注东,鲍山西北麓吉。又卜于王舍人庄北,舍人墓南吉。遂□权举于乙亥夏历□□,告成于丙子八月。县长举耆绅□□居近新府,请予为□。步至其地,见南有□□远,环似列屏。北有白泉两清河□,淹洄映带。昂首四顾,□居舍人之故里,割股疗孝遗风犹有存者,村有张掞读书堂并东坡书三字碑□,旧迹虽没,遗集可□□。有管鲍分金台,鲍叔知人之明,重情之义,至今闻风无□。有檀道济之量沙喜。□里长城,至今犹见。右有逢丑父之□泉与君易位,忠义□长白。范文正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闻其语,如见其人。历城迁于此,繁华诚不及□□,而君子所居,山川生色,名流遗正,□缀尤佳,洵无愧为□也,吾因之有感矣。曾巩因登华不注望鲍山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似茅戟,管仲哪得叔牙城。十余年,遍地称戈人,□矛戟可知历邑地。□生雕敝,强邻逼处,风□日惊。较诗之小东大东杼柚,其□更甚,正宜休养生息。而贪功心热者,犹□其矛戟及锋而试,罔上贼下粉饰□平,历民之生机有□。故覩斯碑者,作谭大□做歌以告哀可也。张公不欲增民负担是不忍也,以不忍行不忍人之政〓,□□府尚,友古人,师鲍叔之知人,
效文正之存心,抱檀道济□张叔文、李于鳞之学,□□以丑父之忠,王常之孝,以激□□民自得,唐虞知人,安之本源矣。从此经正□兴,正道崇而邪说息,风俗敦而□□去,表海之雄风,尤□府张公见之非,特历城之幸,山东之大幸也。是为记。
鲍左山人 撰
河北张贺元 历城县公廨
三、跋文:
移既峻,县长张公贺元请予为文勒石以记之。明初而规模大备,县境之中得古城十有二:曰城也,曰肥乡魏城也,曰管隋城也,曰全节唐城,废无常。代禩绵邈,沦桑更迭,离析合并,纷糅难府城西,据此则故城在今治西南隅而小今,缩于西北,故谓南山百里有老死不知城市者。市划界以后,凡城关商埠及附近四乡,十数里之所自出也。以一县府重地而孤寄于市区之往,疲于奔命,佥谓不便。长民者,察民情以为治,草昧以建治所以顺舆情,王舍人庄者历城六百年根本大计,非徒便利一时己也。是役也,计嗟?立辨,智周于物而不伤民财,惠浮于人而不修明。社会之改造,农村之复兴,教育之发展,政治是基之矣。予既乐观厥成,遂援笔而为之记俾。
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河 张绍堂敬撰
附注
注:张绍堂时任山东省政府秘书长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历城县,历史足音、委员撷英、史海存真、施政纪实、往事回眸、风云录、人物春秋、史林探幽、文教史话、时代新貌、名人续补12个栏目,其内容翔实,形式新颖,既有“三亲”特色,又有综合性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彤
责任者
赵正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