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播种希望的种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013
颗粒名称: 在西藏播种希望的种子
其他题名: 记区政协常委赵堂亮援藏事迹
分类号: K827
页数: 8
页码: 53-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历城区政协常委赵堂亮从1998年8月开始,作为济南市选派的援藏技术干部,在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对口大力支援和西藏自治区白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精心指导藏民发展蔬菜生产,把致富的希望种子播种在了西藏高原,改写了西藏农业生产的历史新篇章。
关键词: 历城县 赵堂亮 援藏事迹

内容

成熟的种子埋在土里总要发芽。
  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
  济南市历城区政协常委赵堂亮从1998年8月开始,作为济南市选派的援藏技术干部,在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对口大力支援和西藏自治区白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精心指导藏民发展蔬菜生产,把致富的希望种子播种在了西藏高原,改写了西藏农业生产的历史新篇章。一年半的时间,从他身上,让人真正认识和理解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援藏干部精神。
  特别能吃苦
  西藏的美丽、神奇,内地人看风光片就会有深刻的感受;西藏的艰苦、凄凉,内地人看风光片是不会有非同寻常的感触。
  1998年8月14日,33岁的赵堂亮和其他援藏技术干部从济南乘飞机到达拉萨,然后乘车到济南市对口支援的白朗县,从而开始了他生命中第一次不寻常的高原工作和生活。
  赵堂亮在历城从事蔬菜生产已有11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又由于历城干部群众对蔬菜生产的重视和物质条件优越等因素,他无从想像在西藏工作会遇到多大困难。当临行前区领导问他有何要求,他说:“什么要求也没有,只想不辜负市、区领导的信任和期望,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藏前,尽管他对西藏的艰苦有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可一旦从平均海拔不足百米的齐鲁大地,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从温馨的家庭进入单身世界,从熟悉的工作环境转入陌生的工作岗位,吃的那份苦是他终生难忘的。仅相当于内地三分之二的含氧量,使他感到胸闷气短,头晕乏力,大口喘气,食欲不振,犹如腾云驾雾,心里牢牢记着:“吃饭不要饱,说话不要吵,走路不要跑”的“三不”要诀。在生活上,因当地人日常吃青稞面,所以县食堂特意为援藏干部做内地的饭食,但因气候所致,大米饭蒸不熟,馒头尽开花,能吃顿青菜就很难得。由于藏汉语言不通,需靠翻译与当地人说话,一人出门办事就像“哑巴”一样靠手势表达。“艰苦的生活条件,越激发了自己强烈的工作使命感,决心在吃苦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他勉励自己要学习老援藏干部“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特别能忍耐
  赵堂亮到达白朗县的第二天,便抗拒着高原反应,坚持到基层调查摸底。白朗县气侯特点为短冬无夏,春秋天相连,光照强度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风沙大,降水蒸发快。蔬菜生产在当地夏季只有少量的大白菜、萝卜、土豆,人称“老三样”;短冬季节,只有个别单位利用简陋的玻璃温室生产油菜、小白菜、莴苣等耐寒性蔬菜,而且管理粗、产量低,西红柿、茄子、黄瓜等喜温性蔬菜全靠从内地长途贩运。藏民对名优鲜细蔬菜缺乏感性认识,不了解蔬菜市场前景,又不懂得如何种,因而对种菜缺乏积极性。赵堂亮针对当地自然条件,提出了建立产、科、教等为一体的蔬菜栽培示范园区的设想,并设计了以保温和抗风为主的冬暖型日光温室大棚,成为县里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五大区域之一。
  赵堂亮的第一批学生是县里精心挑选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十多名小青年。他边教边带着干,他说的每句话要由一人译成藏语,每一个建棚环节都要他亲自示范。尽管时常头晕、头疼、气短、无力的高原反应带来讲话困难,但为了赶时间、求实效,他还是喘着粗气一遍遍地讲,一道道工序地做示范。忙起来误了返回县食堂吃饭,就用高压锅煮方便面吃。因此,赵堂亮回济南带种子、买物料时,特意把几箱方便面“行李”带到西藏。白天越干得多,晚上越休息不好,有时在睡眠中因缺氧而不得不坐起来,喘几口气再躺下。在开头两个月,由于工作繁忙,饮食单一,加上不适应高原气侯,他的口里左右侧轮流起泡,嘴角鼻翼起火疙瘩,脸面变黑了,人变瘦了,体重也下降了30多斤。
  工作与生活的种种困难,没有使赵堂亮悲观、气馁,反而产生了一种特有的豪迈。
  特别能战斗
  赵堂亮带有几分书生气,但在援藏工作中却有股“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刚建蔬菜大棚时,他带着藏民干到夜里十一、二点钟,有时到凌晨三、四点。从如何建大棚,如何下种、育苗,到后来移栽、浇水、插杆、拉绳、施肥、洒药等所有生产管理环节,他都耐心细致地教、一丝不苟地干。有一次患了重感冒,他只在晚上打了二次吊针,白天始终坚持工作。进藏后三个月内,8栋标准式冬暖大棚全部试种定植了蔬菜,有黄瓜、西红柿、西葫芦、小油菜、菜花等13个品种,一排排一行行,小花朵朵,果实绿油油、红彤彤,生长茂盛。藏民们走进大棚又惊又喜,那么多菜名,那么新鲜的蔬菜,过去真是没听过、没见过。
  时任白朗县农牧局技术员泽江洛布自始跟着学、跟着干,承包两个大棚5个月,承包费6500元,分别种黄瓜、小油菜,从育苗到收获近两个月,二个大棚的收入已超过6500元,而且育苗、定植一茬接一茬,5个月共收入1.4万余元,是同期粮食作物收入的十几倍,经这么一算,让武汉农校毕业、在外见过世面的泽江洛布也大感惊讶、喜出望外。
  越冬蔬菜栽培在白朗县科技示范园首获成功,这颗绿色“炮弹”迅即在全县、地委、自治区引起强烈反响。全县11个乡自发组织藏族干部来参观学习,自治区、地委的领导纷纷来参观视察,自治区政府列确主席多次到蔬菜大棚视察,并帮助解决资金、运输困难。越冬蔬菜的成功栽培,更使藏民转变了生活观念、生产观念,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纷纷要求承包大棚,到1999年初,报名的达600余户。
  任何一项工作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要想在成功后求得更大发展,关键是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要有忘我的奋斗精神。1999年7、8、9三个月,白朗县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天气变化,基本上每夜都下雨,造成蔬菜大棚渗水达100毫米,赵堂亮与大家从早上开始,用小抽水机从一个个大棚内往外抽水,直忙到晚上。连续下雨,连续抽水。有的大棚后墙体塌陷,他又忙着垒补墙体。几十天的艰苦劳动,他千方百计使生产损失降到最低。
  为合理利用援藏资金,降低建棚成本,赵堂亮专门设计了两种适宜农户操作管理的竹木结构棚型。通过室内授课、田间指导实践等方法,培训干部群众120余人,每人都达到了独立生产管理的能力。自编教案3份,编发技术资料200余份,并把自己带去的30多本专业书送给了藏民。乡村间距离遥远,藏民居住分散,路途难走,但赵堂亮坚持下乡村指导。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工作,陆续指导建起62栋示范棚,超过县里重点发展50栋计划数,确保了建一个棚成功一个,致富一户藏民,带动一片农业发展的目标实现。
  特别能奉献
  美好的景色总会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使人忘却烦恼、忘却劳累、忘却寂寞。在白朗县,赵堂亮眼前看到的是一座座被剥夺绿色的坦露的山体和那条绵延流淌的年楚河。与山、河朝夕面对的时间里,总少不了那份孤寂,越是如此,越少不了正视自己对工作的真实情感,越是想起临行前向领导说的话:“为西藏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技术力量。”
  1999年7月的一天,他感到右腋下隐隐作痛,以为是工作中不小心扭伤,就一直忙于工作。几天过去疼痛更加重了,他才向同事谈起此事,有经验的同事怀疑患了带状疱疹,说这病在体内有传染性,必须抓紧治。经医生确诊马上开了药方,但白朗县城没有治该病的药物,他搭乘县里去日喀则办事的车,终于在一家部队医院买了针药,白天继续工作,晚上在宿舍里打吊针,一个月才痊愈。家属来电话时,他仍然和往常一样报平安。
  为了西藏明天的发展,让藏民学会自己走路,铺好路基,赵堂亮认真对大棚内温湿度变化、作物长势、产量产值等,及时做了详细记录。晚上,他不爱看电视,也不会打牌,就反复研究、分析他的数据,总结出高原寒冷地区喜温性蔬菜作物栽培的技术操作规范,为大面积推广开发大棚蔬菜栽培提供了科学文字依据。同时,根据县里的决定,赵堂亮从白朗县的气候特点、水和土地资源条件、工业污染少、作物病虫害少、内地与进口菜运输困难、市场前景、内地技术与物料优势等多方面分析、论证,执笔起草了“高寒地区喜温性蔬菜越冬技术研究及开发”、“白朗县农业产业化”科技项目申报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有关部门。这些研究报告的实施,对有效利用全县6万多亩水浇地,改变这里祖辈只种青稞、冬小麦的农业模式,解决4.2万人“家中有粮、手中无钱”的矛盾,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化生产,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为探索在藏发展优质农业的实践经验,为今后全县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赵堂亮按照县领导的安排,还在适当时机,对非本专业的优质玉米、小麦、葡萄、花卉等作物,进行了试验性种植,记录了作物生长期、物候期、长势、产量以及品质、气温影响等重要的数据、资料。
  赵堂亮的名字不在全省50名挂职援藏干部的名单中,在待遇上,他也没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没有休息日、节假日,不管工作多忙,从不讲工作报酬。赵堂亮经常被武警白朗县中队特邀做技术指导,帮中队建起大小4个标准蔬菜大棚,栽培了20多种蔬菜,既保证了全中队吃到多种新鲜细菜,又增强了后勤保障能力,培养了军地两用人才。赵堂亮同时被武警日喀则支队聘为“种植业技术指导顾问”,特发了聘书,培训蔬菜生产技术员20余名。
  2000年1月26日,《联合时报》在头版位置大篇幅报道了赵堂亮援藏事迹后,2月1日,区政协收到了西藏武警白朗县中队的来信。官兵们在信中谈到:过去,我们中队20多名官兵一年四季只能吃“老三样”。由于伙食差,直接影响了战士的训练质量,曾受到上级批评。自从赵堂亮同志承担起我们中队的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工作,他吃苦耐劳,精心指导生产大棚菜,让官兵们吃上了青椒、生菜、黄瓜等20多种新鲜细菜,战士们精神饱满。中队其他各项工作也不断进展,被评为全自治区武警部队中唯一的“后勤保障先进单位”,这一荣誉离不开赵堂亮同志。战士王开旭还在信中谈了亲身经历的3件事:一是工作要求没有商量余地。还在建大棚时,由于连续施工,战士们累得精疲力尽,当时“赵指”(我们习惯称赵堂亮同志)发现有位战士砌的地基比要求的窄二、三厘米,要求立即返工。但这位战士极力争辩,不想返工。“赵指”说:“工作要求没有任何商量余地。”这位战士事后说,“赵指”做的对,这里风沙期有100天左右,最大风力在8级以上,如果不将大棚地基打牢,岂不成了“豆腐渣工程”。二是拒收指导费。中队第一次试种的蔬菜收获后,经领导同意,战士们把部分菜卖了,凑齐200元钱答谢“赵指”,被他拒绝了。1999年底,得知“赵指”要回家与亲人团聚,中队买些藏药送去,又被他拒绝。三是拒绝服务。我和另一位勤务兵准备用一天时间帮“赵指”洗衣服,打扫房间,用实际行动回报“赵指”。当我们说明来意,再次被他拒绝了。
  在白朗县的雪山下,在年楚河边,一栋栋蔬菜大棚不断从田野里隆起,这不仅是藏民眼里的新景点,更让藏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记住了赵堂亮这个名字。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历城县,历史足音、委员撷英、史海存真、施政纪实、往事回眸、风云录、人物春秋、史林探幽、文教史话、时代新貌、名人续补12个栏目,其内容翔实,形式新颖,既有“三亲”特色,又有综合性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