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崖石窟维修工程纪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80
颗粒名称: 千佛崖石窟维修工程纪要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15
页码: 74-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千佛崖石窟维修工程纪要、其中包括千佛崖石窟位于历城柳埠镇神通寺遗址西侧的白虎山东麓、加固维修千佛崖石窟、实地勘查、召开专题论证会议、拉梁牵拉、立柱支顶、腰箍固定、铆杆串联、修补复原、回镶佛像、排除危石、去留树木、涂有机硅等情况。
关键词: 千佛崖 历城县 遗址

内容

(一)
  千佛崖石窟位于历城柳埠镇神通寺遗址西侧的白虎山东麓,海拔265.09—267.48公尺。该窟始凿于唐武德至文明年间(公元618—684年),后各代均有开凿和增补。石窟南北长65公尺,高3—8公尺。现存石刻造像224尊(佛191尊、菩萨21尊、僧5尊、天王2尊、力士4尊、弟子1尊),兽造型4,四门塔造型1;有题记46则(记有唐武德、贞观、显庆、文明及明嘉靖等年号)。墨遗一则、宋游记一则。该窟造像在现存唐初造像中有年代题记,保存又较完好,是我国佛教艺术
  宝库中的珍品。1957年被山东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石窟历经千年,因风雨剥蚀,人为破坏,造成多处岩断石裂,崖壁坍塌,窟龛毁坏,造像酥碎,已严重威胁着文物与观瞻者的安全。
  为了防止石崖继续遭受损失,必须采取措施,加强保护。经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批准,拨专款14万元,由济南市文管会(后期为济南市文化局)、历城县文化局组织施工,于1983年5月至1987年10月对石窟进行了加固维修。
  (二)
  加固维修千佛崖石窟,既属于重点修理修复工程,也是抢救性的加固工程。它涉及到历史、佛教、艺术、植物、化学、地质、气象、水文和工程力学等多学科,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工程首先需要编制一个科学的施工方案,为此,认真作了下列准备工作。
  1.建立组织,配备人员。工程要求高、任务重,为此请示省文物局并根据省文物局指示:工程由市、县文物(文化)部门的负责人领导此项工程,如有重大问题时,可报请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解决。为加强领导和组织好施工,建立了千佛崖石窟维修工程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名单附后),具体组织施工;聘请了工程技术人员和配备了施工人员。
  在市、县文物(文化)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先后派施工人员去山西省大同市云岗石窟、山东益都县云门石窟学习维修石窟工程的经验。在开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进行了文物保护知识、施工制度、操作工艺和安全施工的教育。
  2.实地勘查,掌握资料。工程办公室对以下各项一一作了勘查研究,为制定施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①重力测量:测定主要石窟窟顶的重力,每平方负重为3.17—63.2吨;立体重力为石窟垂直悬深3.06公尺,总负重1638.2吨。②气象水文:有关资料记载,千佛崖地带在1982年—1986年,每年平均降雨量为699.4毫米;窟顶在40—55度坡的面积约10000平方米,面积年平均降雨6790立方水。③地质结构:石窟地带为灰色碳酸岩石,主要矿物成分是微粒的方解石,呈密块状,纵横均有裂隙,裂隙间多充满泥土,石块大都不相连,重要窟顶部多为横向断层。造成石窟岩层坍塌,大的达百吨,连同佛龛同毁落
  地。④植被植物:石窟顶部区域植被面积约5000平方米,土层最深处只有1.5米,有树木80余株,树木根系十分发达,沿石缝及充满泥土的裂隙深达5—10米,从而产生酸性物质,经雨水溶解流经佛像,产生挂层,厚达0.002米,剥蚀佛像;同时也造成岩石破碎坍塌。⑤对石窟的原貌,作了文字记录及图片拍照。
  3.召开专题论证会议。工程领导小组先后分三次请国家、省、市学者、专家,有关部门三十多人参加千佛崖石窟维修工程专题论证会议(附主要人名单),向他们介绍石窟的概况和各种资料,请他们发表意见,指导制定方案和施工。论证的专题主要有:①千佛崖造像的开凿年代及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②神通寺一带地壳形成、构造及岩石性质。③植被、植物(主要是树木)对石窟造像的影响及并存关系。④维修加固千佛崖石窟应采取何种物理、化学保护措施。⑤采用的各种材料(如水泥、石灰、钢筋、高分子材料等)的性质及耐久性。⑥维修加固石窟造像的具体施工方法。
  (三)
  工程办公室根据勘查所得各种资料、专家们论证的意见及财力情况,提出了施工原则和施工总体方案。施工原则是:①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和石窟、寺修缮管理办法;②以保障工程效益为目的;③工程开支力求节约;④切实保证施工人员和文物安全。施工总体方案提出了三个。经反复比较,报请文物局批准,确定为:采取多项物理、化学措施,基本保持石窟原貌,分期逐窟施工,达到保护目的。
  依据总体施工方案的要求和各石窟或〓段不同情况,由北向南施工。具体措施分下列几种:
  1.拉梁牵拉。第一、二窟是地窟,与山体呈45度坡,为防石窟与山体分离,采用了四条钢筋混凝土拉梁,牵拉在山体上。石窟总重240吨,所做拉梁可承受拉力300吨,使石窟的稳定性得到了保障。
  2.立柱支顶。第三窟是悬空窟,高出地面3.5公尺,悬出山体1.5公尺,采用了水泥叠石支柱保护,十分安全;窟底外,用山体乱石做伪形,真假难辨。第五窟岩石碎裂严重,并有一岩角悬空。对此窟选用与石壁一色的岩石做立柱支顶,柱高4.5公尺,宽1.3公尺,厚0.80公尺,抗力128吨。
  3.腰箍固定。第四窟雕有35尊精美的佛像,窟高11公尺,宽4公尺,厚2公尺,重280吨,与山体呈81度斜坡,岩石顶部裂隙平均为0.20公尺。为防石窟倾覆,又不破坏自然景观,采用了打腰箍的办法。即在石窟中部(佛像顶部以上),相距1—1.5公尺,打上了呈15度坡的三道罗纹钢腰箍,抗拉强度为155.1吨。同时用同类自然石贴面消除痕迹。
  4.铆杆串联。第六窟为一悬窟,高出地面7公尺,向外悬出山体3.5公尺,重85吨。清理乱石后,发现顶部有条横向裂隙,有坍塌危险。对此窟采用了三项措施:①适当部位打进了三根铆杆(打眼穿入钢筋,用高标水泥灌缝、封口),使石窟与山体连为一体,铆杆负重75吨;②在顶部做牵拉带一条,负重85吨;③在下部做支顶石柱一座。
  5.修补复原。第七窟位为贞观大佛,其头部中间裂开一道宽0.10公尺,长0.28公尺,深0.12公尺的缝隙。请雕塑家王昭善用石料与高分子材料接合,做到精心修补,保留了原作残部,复原做归后,已很难认出那是新补的部位。南平公主造像是石窟中的精品,原木结构窟檐已损坏无存,这次安装了新窟檐,防雨冲刷,保留了原檐的柱窝,供学术研究。
  6.回镶佛像。不知何年随巨石倒塌的两尊石佛躺在乱石堆里。这次选择了距地面10公尺的岩壁,新凿了两个佛窟,将修补后的两尊佛像镶在里面。石窟内留有0.50公尺深度,呈30度坡,以防雨侵蚀。
  7.排除危石。在第四、五窟之间,有块巨大危石,重约280吨,离地面8公尺,严重威胁着文物和游人安全。排除的办法是先将危石下面的造像用黄土屯成土坡,严密封盖,用“无声破碎剂”(使用时无声、无震、无气浪)破碎、分割,然后稳步下落,安全清除。
  8.清除淤土。第七窟段漏水现象严重,每次大雨过后要滴漏10—15天雨水。石窟每年处在两个半月的滴漏过程中,受损很大。查明窟段顶部有4—5米厚的乱石淤土层,吸收大量水份,长期下渗,造成石窟段滴水不断。全部清除淤土,然后用500号水泥灌浆抹缝,已基本消除滴漏现象。
  9.去留树木。经专家论证,植物——主要是树木,对石窟的影响有利有弊。实地勘查后,去掉了窟顶上少量对窟有直接危害的树木,保留了大部分。
  10.涂有机硅。在高级工程师高念祖现场指导下,对全部的造像、题记、佛龛和艺术价值高的雕刻等都涂刷了一层有机硅化学保护剂,色泽光细,可以防风化、防雨蚀、防污染。
  11.整修地面。石窟下地面被塌下的乱石、杂土淤积,排水不畅。这次清除了淤积多年土石910立方,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并铺上了人行路。在整修过程中,发现了一处淤在地下的唐代建筑遗址,出土了瓦当、滴水和打凿的剁斧、摧板等稀有文物。
  以上各项均属于防护自然破坏的工程,但也没有忽视防止人为破坏的措施。主要有三项:
  1.拆除蹬道。五十年代曾修了一条人行蹬道,对石窟保护有害无益、这次将其拆除,禁止参观者攀蹬。
  2.改建围墙。原有铁质保护栅栏,形似牢笼,影响景观。这次改建为石砖质围墙,南北长110公尺,高2公尺,墙体涂赭色,用小瓦作墙头,似古墙,与文物协调。
  3.重建山门。原有南北山门,但已不适应。这次重建悬山式山门,墙壁为赭色,用墨色小瓦盖顶,古朴大方,与围墙浑然一体。参观者可在管理人员引导下从山门进入。
  (四)
  千佛崖石窟维修工程历经五年,在各方支持、关怀下工程进展顺利,创造了无文物损伤现象、无施工人员伤亡事故的记录。在施工中,每维修一项均请有关人员到现场察看,总结经验,安排下步任务。工程全部结束时、请全国、省、市文物主管机关和专家进行了验收,认为施工质量达到了预期要求,都表满意。最后认真地作了总结工作。
  1988年10月济南市文化局在千佛崖石窟山门左侧立“千佛崖石窟维修记”石碑一通,以作记载。
  工程结束至今已近四年,经过这段时间的考验,明显地起到了防风化、防雨浸、防污染、防震塌,保固延年的作用。
  附件一:
  千佛崖石窟维修工程领导机构及人员
  1983年春开始筹备,由济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恩勤、历城县文化局长范玉德领导,至1984年春建立维修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为济南市文化局副局长张立福,副组长范玉德,成员为济南市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建浩。1985年春撤销维修工程领导小组,由济南市文化局长郭振卿领导;1986年夏由济南市文化局分管文物工作的副局长刘绍远领导,至工程结束。
  千佛崖石窟维修工程办公室组成人员
  办公室主任:王建浩,副主任:历城县四门塔文物管理所所长张华平。施工工程师:济南市城市建设局李正斌。工作人员:刘庆光、李寿泉、韩学峰、孟梅、姜洪晶、梅殿龙。施工工人45人。
  附件二:
  参加千佛崖石窟维修工程论证会议的主要人员和单位
  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所工程师贾端广
  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高念祖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学海
  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由少平
  山东省建设委员会高级工程师方运域
  山东雕塑研究会会长、雕塑家王昭善
  济南市城市建设局高级工程师张国良
  济南市城市建设局助理工程师李正斌
  济南市园林局工程师薛树田
  济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助理研究员王建浩
  山东省博物馆
  山东省地质局
  山东化工研究所
  山东建筑材料研究所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注:王建浩,现任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市博物馆文物考古副研究员。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主要记录了历城区名人传略、文化发展史料、医疗卫生事业概况等内容,有文章回忆先父景琳、我所知道的景琳先生、忆李聚五县长、怀念季书深烈士、著名电影导演景慕逵、以身殉职、永垂青史、四位村干部的牺牲、历城县图书馆、柳埠会门暴动事件二、三事、稻池惨案梗概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建浩
责任者
范玉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