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婚、丧、喜庆礼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54
颗粒名称: 三、婚、丧、喜庆礼仪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221-223
摘要: “婿曰婚,妻曰姻”,男女按礼结合,曰:婚姻。婚制、婚俗皆以义起,以礼结,以仪合。反之,则曰淫、私、奸、姘。丧礼,是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拜踊哭泣的礼节。我国葬俗有露葬、坑葬、火葬、水葬之别,历城原为坑葬,从90年代实行火葬。“结亲”择定吉日,送“娶帖”通知女方,届时男方备花轿至女方迎娶。
关键词: 民俗 婚丧习俗 历城

内容

“婿曰婚,妻曰姻”,男女按礼结合,曰:婚姻。婚制、婚俗皆以义起,以礼结,以仪合。即:必以某种仪式取得社会承认,男女结合始为正当,是曰婚俗。反之,则曰淫、私、奸、姘。
  丧礼,是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拜踊哭泣的礼节。人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晚辈对老人生则尽心奉养,死则以礼葬埋。我国葬俗有露葬、坑葬、火葬、水葬之别,历城原为坑葬,从90年代实行火葬。
  【婚嫁】清末、民国年间,历城广大农村盛行早婚,男孩子十二三岁,女孩十四五岁即订亲结婚,有钱人家还实行一夫多妻制。婚姻习俗一般按相亲、订亲、结亲三步进行。婚姻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由双方父母作主。双方交换生辰八字,测为不克,即可“换柬”,富者以金银首饰、衣料钱币等下订礼,一般人家只送几件衣料,贫者无礼相送,则以言为订。“结亲”择定吉日,送“娶帖”通知女方,届时男方备花轿至女方迎娶。新娘凤冠霞帔,由亲属扶上花轿。轿至男家,奏鼓乐,燃鞭炮,由伴娘、傧相扶新郎新娘举行大礼。即先拜天地,后拜高堂,再夫妻对拜,进入洞房,婚礼结束。次日夫妻同回女家,俗称“回门”。
  建国后,实行新婚姻法。男女双方同意,符合婚姻法即可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结婚即受法律保护。联姻过程也大为简化,男女双方见面即是相亲;双方同意后照合影像即订婚,婚礼也不强求一致,女方有坐车或步行至男家的,也有外出旅游结婚和举行集体结婚仪式的。
  【丧葬】清末民初,丧葬礼仪繁琐,人死先浴身、穿寿衣,立灵位,摆祭品,去村头烧邪钱(纸扎轿子或马),名曰“指路”(回阴间),然后由主丧人定入殓殡葬之期。为亲朋好友送讣闻,称“报丧”。死者一般在家停灵三至五日,其间全家举哀。子女一日三时去土地庙送浆水。悼祭至出殡之日将死者入殓盖棺,扎灵棚,正式设灵堂,子女披麻戴孝,亲友前来举哀吊丧,送祭挽帐。挽联或奠仪等。富贵家庭还要“送三”,聘请点主,请僧人念经做功德,所谓以度亡灵。出殡时引魂幡,纸制陪葬品(纸轿、纸马、纸锞等)前引,棺置罩(称“杠”),鼓乐先导,孝眷扶棺大哭,亲朋随之。将棺抬至坟墓掩埋,聚成坟头,葬后分“赴三”、“三七”、“五七”、“百日”等,孝子、孝眷都要到墓地祭奠举哀。贫困之家人死后只买口薄皮棺材或用破席卷之,无钱发丧筑坟。
  建国后,提倡丧葬从简,拆除了土地庙,废除了棺罩,繁琐的丧葬习俗逐渐废除。50年代后期平了坟头,死了人一般是木棺深葬。从80年代丧葬改革,历城建了火化场。悼念仪式随之变革,人死后火化,家属臂缠黑纱,亲朋送花圈,有的开追悼会,骨灰盒存放骨灰堂或土埋。
  【贺喜】妇女生小孩后,街坊携带红糖、喜面、鸡蛋等礼物登门贺喜。小孩生后100天过“百日”,富裕家庭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产妇不到满月不得出门,外人也不得进人产妇住房。
  【庆生辰】富者每逢家庭成员出生日期,全家欢聚庆贺。为出生者做好吃的,称做“生日”。
  【祝寿】老人至花甲(60岁)生日,亲友族家带寿面、寿桃、酒肉前往为之祝寿,富有大户还要招艺人演出助兴,从60年,拜寿仪式废,宴饮习俗尚存,席间忌说死亡之类话语。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延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
相关地名
历城婚嫁习俗
相关专题
历城丧葬习俗
相关专题
历城贺喜习俗妇
相关专题
历城庆生辰习俗
相关专题
历城祝寿习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