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历城籍同僚刘庭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30
颗粒名称: 苏轼与历城籍同僚刘庭式
分类号: K825.6
页数: 2
页码: 163-164
摘要: 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于熙宁七年由杭州通判移守密州。此时,苏轼胞弟苏辙正在齐州——济南任职,兄弟俩虽同在山东,却难以相见,只好鸿雁传书。苏辙在信中特地介绍了时任密州通判的历城籍人士刘庭式在家乡娶盲女为妻之事。苏辙在信中说,从刘庭式乡邻之言中得知,刘庭式是个很讲礼义的人,在举进士之前,曾“议娶乡人之女”,但尚未送聘礼定亲。庭式及第后,其女因病双目失明。苏轼离开密州八年之后,有人告诉他在庐山见到了刘庭式,说此人依然健壮,“面目奕奕有紫光,步上下峻,往复六十里如飞。”苏轼“闻之甚喜”,并将这一消息写信告诉了仍在密州的友人赵杲卿。刘庭式隐居庐山多年,后以高寿而终。
关键词: 苏轼 刘庭式 历城籍

内容

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1037-1101),于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州郡长官的辅佐)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此时,苏轼胞弟苏辙正在齐州——济南任职,兄弟俩虽同在山东,却难以相见,只好鸿雁传书。苏辙在信中特地介绍了时任密州通判的历城籍人士刘庭式在家乡娶盲女为妻之事。
  苏辙在信中说,从刘庭式乡邻之言中得知,刘庭式是个很讲礼义的人,在举进士之前,曾“议娶乡人之女”,但尚未送聘礼定亲。庭式及第后,其女因病双目失明。女方是贫苦农民,不敢再提与庭式的婚事,有人劝庭式“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终娶盲女为妻。
  齐、密两州相距近千里,当时书信来往当属不易,且兄弟情深,信中欲说之话必定不少,但苏辙却在信中不惜笔墨介绍了刘庭式的上述情况,这固然与刘在苏轼府中任职有关,但也可以看出苏辙对刘庭式高尚品德的敬重与钦佩。其实,苏轼又何尝不敬佩刘庭式的品格呢?他在《书刘庭式事》一文中,除了转引苏辙信中上述内容之外,还写了盲女及刘庭式后来的一些情况:“盲女死于密,庭式丧之,逾年而哀不衰,不肯复娶。”接着,文章通过问答的形式,写了刘庭式对妻子的真挚感情:苏轼有一次偶然问他,哀生于爱,爱生于色(指容貌美丽),你娶盲女,与之偕老,这是一种义(意思是说这不是爱),那么你对她的爱由何而生?她死后你的哀伤又来自哪里?庭式回答说,我只知道我死了妻子,“有目亦吾妻也,无目亦吾妻也。”如果象你说的因色而生爱,因爱而生哀的话,色衰了爱就减少了,哀也就淡忘了,那么,凡是“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岂不皆可以拿来做妻子吗?“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是指那种穿着漂亮站立街头、貌美能挑逗人心的女子。苏轼听了刘庭式的一番反驳,深为其对妻子的忠诚态度所感动。
  苏轼与刘庭式在密州共事几年,建立了深厚感情。当时,密州连年饥荒,身为太守的苏轼也是“斋厨索然,不堪其忧”。他在《后杞菊赋》中说,他和刘庭式几乎每天都一起沿着古城废圃寻找野菜充饥,一旦有所发现,两人便“扪腹而笑”,可见他们是甘苦与共的知心朋友。
  苏轼离开密州八年之后,有人告诉他在庐山见到了刘庭式(时任监太平观之职),说此人依然健壮,“面目奕奕有紫光,步上下峻,往复六十里如飞。”苏轼“闻之甚喜”,并将这一消息写信告诉了仍在密州的友人赵杲卿(赵也是刘庭式的朋友)。刘庭式隐居庐山多年,后以高寿而终。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秉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苏轼
相关人物
刘庭式
相关人物
历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