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随军南下的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884
颗粒名称: 回忆随军南下的历程
分类号: K266
页数: 5
页码: 65-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战争后期葛望春回忆随军南下的革命历程。
关键词: 葛望春 军事 历城

内容

解放战争后期,特别是经过著名的三大战役,我军的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为了夺取新的胜利,解放全中国,党中央要求华东局抽调15000名干部随军南下,以便随时接管新解放区。当时,泰山地委从历城、莱芜二县抽调100多名干部,组成南下干部第一大队六中队,随军南下,参加新解放区的接收和管理工作。现将当年南下的情况回忆如下:
  一
  我南下前在历城县独立营任通讯班班长。1949年2月6日下午,营首长找我谈话,动员我带一个武装班准备南下,我立即表示服从组织分配。这样我拿着党组织介绍信和战士名单到县委报到,由刘鲁军、段盛华同志找我谈话,交待任务,我们这个班随军南下,县委要求我做好全班同志的思想工作,要求每人表态、表决心,全班同志经过认真学习和讨论,提高了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感到南下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任务十分艰巨而光荣。1949年2月25日,我们按时到莱芜寨里(泰山地委驻地)报到。由历城县南下人员配齐被接管县的县委、县府机关和四个区委,莱芜配六个区委。在地委接受了短期训练,认真学习党的文件。这时我把毛主席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山东《大众日报》社论等文件送发到各个班。文件中提出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等口号,对同志们鼓舞极大。通过学习,同志们受到了教育,鼓舞了信心,开阔了眼界。学习结束后,泰山地委召开了欢送大会,蔺长安同志代表六中队全体同志在大会上表了决心,提出“走者愉快,留者安心”的口号,广大干部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大家纷纷表示,党指向哪里就到哪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通过培训,大家认识到随军南下和坚持当地工作都是革命的需要,都要为夺取全国解放的最后胜利作出自己的贡献。接着,我们每个同志身带印有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日记本,从莱芜步行到泰安城集合,溶入了浩浩荡荡的南下干部大军的洪流。
  二
  1949年3月初,我们奉命从泰安城坐火车到达临城(今薛城)以北管路口村,六中队和其他地区的南下干部在临城进行大会合,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整训与学习。主要内容为:
  (一)在华东局驻地先后听取了陈毅等领导同志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和南方各省的基本情况。强调抽调干部随军南下的重大意义,进入新解放区开展工作应注意的问题,鼓励同志们要发场老解放区的革命光荣传统,勇追穷寇,做好克服一切困难的思想准备。我们六中队全体同志穿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二)学习了党中央、华东局制定的有关文件:《中共中央批准华东局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约法八章)》、《中共中央关于保护工商业问题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接管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对“自由资产阶级”及“开明士绅”的政策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国民党三青团及特务机关的处理办法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军事管制问题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江南新区农村工作的指示》、《入城守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以及简要的军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和江南自然特点、风俗人情等介绍。学习期间,同志们特别注重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充分讨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最后胜利,把党的工作中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等问题。坚决响应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作风的号召。通过这次学习,提高了全体南下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对坚定南下干部的信心,以及南下后开展好新解放区的工作起了促进作用。
  三
  1949年3月22日,离开临城坐火车经徐州、苏北新安镇、蚌埠、明光等地,在江北驻下待命。4月20日晚,我百万雄师遵照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扬帆启航,万船齐发向长江南岸急驶。按上级命令,一大队划归35军指挥,随军支前工作。在35军打下浦口后,4月24日傍晚,我们乘坐木帆船从浦口强渡长江。当时我们过江的近百名干部中,没有一个人有手表,约抽二支香烟的时间到达南京下关。这天正好下大雨,我们的背包都淋湿了,人感疲劳走不动,当时南京城炮火连天,但同志们从不叫苦、叫累,从下关步行到南京医院。第二天到南京市励志社驻下,开始接管城市工作,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约法八章)》,安定社会秩序。接管工作不到半个月时间,华东局命令一大队撤出南京城,当时撤出的主要原因是南京市原来由华东局接管,后来改为刘邓大军接管。六中队撤出南京到东北角唐王村又进行了整训,学习了《城市接管工作提纲》、《入城纪律十二条》等有关文件,重新学习《城市生活常识》,并请有关人员介绍了南方自然特点及风俗人情等。经过整训学习,看到了进城不足的地方,学习情绪很高,决心也很大,并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做到进城“四不”:眼不花,心不动,手不痒,嘴不馋。对随军南下的任务更加明确,进一步增强了到新区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四
  渡江之后,随着战争胜利的推进和形势的发展,我们一大队六中队继续南进。从南京唐王村步行经镇江、常州、苏州等地,于1949年5月10日到达杭州拱辰桥待分配。浙江省委决定一大队随22军到二地委(宁波地区),到达宁波已是5月25日傍晚。我们六中队队部住在东亚旅馆,其他同志住江北岸的老轮船码头售票的地方,记得是一处叫90号的房子里。后来,地委决定去象山一个班,少数同志留地委,大部分同志随22军到舟山。大家知道舟山是海岛,有些同志担心晕船,海岛生活不习惯等,议论纷纷。通过学习和情况介绍,大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决心服从组织分配,随时准备进驻定海。当时定海尚未解放,我们六中队的全体干部就暂时在宁波市军管会的领导下,以军代表的身份接管了一批工厂和搞征粮支前工作。唐玉瑞、蔺长安到宁波正大火柴厂,亓同举、曹鸿声到宁波电话公司,王瑞卿、葛望春到宁波永跃电力公司,柳占魁、李会法到万信二厂,田子文、祝云成到宁波面粉厂,朱尔杨、赵成恩到万信一厂,房家书、王世昌到宁波恒丰印染织厂,张庆顺、亓永泰到和丰纱厂。后来地委通知派刘鲁军到余姚县委帮助工作,柳占魁、祝云成分别到余姚的周行、周朝二乡帮助征粮工作。
  为了积极准备解放舟山,地委通知英宜之、王裕民两位同志迅速把宁波、余姚的全体干部集合待命。六中队队部马上在宁波的东亚旅馆召开班长干部会议,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在会上口头宣布地委和省委决定,英宜之为定海县委书记,王裕民为定海县县长。7月10日在慈溪庄桥干部大会上,二地委组织部长马子城同志正式宣布了英、王两同志的职务。
  五
  1949年8月初,我们从庄桥进驻镇海县大矸头一带开展工作,定海县委、县府驻镇海的东岙村。为了早日解放舟山群岛,当时定海县委、县府的主要任务是在镇海发动群众,组织民工做好支前工作。分三个工作组抢修清水桥、大矸头、穿山一带的重要公路,保证军用物资运输的顺利进行。并在城关、小港、庄市一带进行支前工作,向群众借粮食、柴草保证军队的需要。
  县委根据宁波地委的意见,研究了定海县委、县府和区级政权机构的设置问题。县委设组织部、宣传部、武装部、民运工作部、秘书室、团委、妇联、通讯班。县府设秘书室、民政科、文教科、工商科、财粮科、公安局。全县建立六个大区:分别为金榭区,区委书记亓同举,区长尹作起。城关区,区委书记唐玉瑞,区长陈守安。沈家门区,区委书记柳占魁,区长曹鸿声。岱山区,区委书记蔺长安,区长田文吉。六横区,区委书记朱尔扬,区长赵成恩。小沙区,区委书记张庆顺,区长董贞祥。1950年5月17日定海本岛解放,县委、县府随军进驻定海县城。
  在舟山解放五十周年之际,回忆起南下的历程,不由心潮澎湃,感奋至深。地方干部随军南下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得到了历城、莱芜两县广大干部的积极响应。这些干部在新的解放区,克服了种种困难,坚强不屈,英勇奋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以上是对南下途中的情况回忆。如今时间已过去五十多年了,由于年代久远,因此,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请知情者补正。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人物

葛望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葛望春
相关人物
历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