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军南下赴舟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873
颗粒名称: 随军南下赴舟山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30-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与党同龄的革命老人王裕民随军南下赴舟山的事迹。
关键词: 王裕民 革命老人 舟山

内容

1949年2月,王裕民(任县委组织部长)夫妇一起随军南下,其所在的历城县南下干部工作队,编入鲁中南南下干部纵队第一大队第六中队。英宜之同志任中队指导员,王老任中队长,随军接管定海县。1949年5月25日傍晚抵达宁波开始分散在宁波市帮助接管。为了积极准备解放舟山,全队于7月份集中到达慈溪县庄桥镇。以后又增加了一些当地坚持干部和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的学生。在那里正式宣布成立中共定海县委和定海县人民政府。浙江省委决定由英宜之同志任中共定海县委书记,王老任定海县人民政府县长。他们的中心任务是随军支前,消灭蒋军残余,解放舟山群岛,建立人民政权。当时的定海县委、县政府驻在东岙村。为了加快舟山的解放,王老带领支前人员抢修宁波至穿山的公路,抢运战备物资,并准备随军进岛接管。
  1950年5月17日,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占定海。定海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全体同志同日傍晚也进驻了定海县城。王老回忆说,他们随军抵达舟山岛上的时候,山上看不到树木森林,海边看不到一只渔船(全被蒋军砍伐、征用)。村庄里听不到鸡鸣狗吠,到处是一片凄惨的哭声。许多群众无米无柴,濒临死亡的境地,人民群众急待人民政府救济。19日,舟山群岛全部解放。20日,定海县人民政府正式布告对外开展工作,并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新政权建立后,王老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领导群众生产救灾,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逐步发展舟山经济。定海一解放,县人民政府立即发放急赈大米115万斤,领导群众抢修被国民党破坏和被台风损坏的海塘以及其它水利工程,并在农区进行土地整理和减租。第二项就是剿匪。舟山地处东海,解放前海匪经常出没;敌人逃跑时,又有计划的隐伏了许多武装匪特。他们到处抢劫掳掠,造谣惑众,暗杀干部,破坏生产,妄图颠覆人民政权,实现反革命复辟,气焰非常嚣张。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定社会秩序,集中力量消灭匪特。10月29日成立定海县剿匪指挥部,由王老兼任指挥,英宜之任政委,李春华、亓道学任副指挥。他们采取“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武装自卫”三者密切结合的方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清剿,共歼灭匪特700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基本上肃清了岛上的匪特。
  在土地改革中,王老他们及时领导全县人民废除“长元制”,解除了长元对渔工的剥削,使34037户少地无地农民分到了胜利的果实。并结合土地改革在全县开展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运动。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渔霸)、匪首、惯匪、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封建道会门头子及其他反革命分子。同时,全县掀起了参军支前的热潮,有1400余人报名参加人民志愿军,有120名青年学生报考军事干校,有40多万人次参加了支前。全县共捐献飞机大炮款60余亿元(旧人民币),折合买飞机4架。
  1951年8月,王老带领县委一班人本着“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民主管理”的原则,在蚂蚁岛、茅岭乡和岱西乡采取典型示范的方法,引导渔农盐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发展生产的道路。到1952年年底,各种类型的互助组达到全县渔、农、盐户总数的30%左右,互助合作运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全县渔业总产量由1951年56540吨增加到82769吨,增长46.7%;粮食生产由6.99万吨增加到9.57万吨,增长37%;盐业生产虽然受到不利天时的影响,仍达到2.89万吨,为1950年的4.58倍。
  1958年,少奇同志视察舟山时曾题词“建设舟山群岛,巩固国防前线”。当时,在王老他们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消灭敌人,解放人民,建设国防,维护国家安全,发动群众搞好生产,奔向社会主义。这也是他们当时的工作中心。
  1973年6月,王裕民调离舟山到浙江省水产局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省农办副主任。在舟山二十余年的时间里,王老长年累月坚持在渔农村第一线,和广大渔工贫苦渔民、贫下中农吃住在一起,白天和群众一起生产,晚上和他们一起共商大计。无论是在支前工作中,还是在舟山群岛解放初期各地进行生产救灾、剿匪反霸和土改镇反斗争中,都和群众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发扬了我党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一些老同志都称王老是老舟山。王老的名字又曾经改过,江华同志把王老“裕”字改为“渔”字,一直叫王老渔民,这反映了王老与舟山人民的鱼水关系。至今省里一些老同志还开玩笑的叫王老“东海渔霸”。王老把定海作为第二故乡,认渔民为良师益友。“海岛精神、渔民风格是我的精神支柱。”王老在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讨论会上曾说过,他在舟山工作中,特别是在那特殊年代,遭受了不少挫折,但他从没有向困难低头,也从没有产生过要求调离舟山的念头,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舟山,他曾向舟山的干部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工作在舟山,死后埋在普陀山。”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有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裕民
相关人物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