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866
颗粒名称: 名人轶事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10
页码: 16-25
摘要: 本文包括舒同到东郊公社当社员和任质斌同志在历城,记了其在历程的生活片段。
关键词: 名人轶事 济南市 历城

内容

舒同到东郊公社当社员
  虽然已经过去42年了,但一提起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到东郊公社大辛大队当社员的事,当时任东郊公社第一书记的郑松和担任保卫工作的张尊贤就情不自禁地向笔者讲述了他们和舒同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朝夕相处的情景。
  1959年,党中央发出领导干部要深入到工厂、农村,和群众打成一片,深入实际搞调研的号召。当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舒同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于2月15日来到当时全省农业先进单位、担任着多个试点的东郊人民公社当社员,随同舒同一起当社员的有省委副秘书长谢华、省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石澜和省级机关处以上干部共9人。
  15日下午,舒同到达东郊公社后,就和公社党委副书记李淑敏进行了亲切的谈话。舒同表示:要服从领导,遵守社规,做到“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晚,舒同参加了公社党委会议,共同研究了公社的近期工作计划。第二天上午,舒同由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郑松陪同,向他所去的大辛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和队长报到。当时大辛大队的支部书记是张印水,队长是赵玉坤。在参加劳动之前,舒同先看了这个队的麦田,并到祝甸管理区慰问了管理一冬麦田的钢铁姑娘队。
  16日至18日,省委在历城召开了全省麦田管理现场会议。各地、市、县委分管农业的书记和部分地区的公社党委书记430人参加。在省委书记处书记裴孟飞同志的率领下,参观了东郊公社的麦田管理。会议进行中,舒同对大家作了重要指示。
  省委书记来东郊公社当社员,这对历城县广大干部和社员是个很大的鼓舞,从而带动了本县干部的下放劳动。县委于2月19日决定由第一书记王任之、县委书记处书记、县长左守善等同志分别带领县机关16名科局级以上干部,到东郊、柳埠、港沟等公社当社员,王任之下派到东郊公社。
  3月22日,东郊人民公社召开了山东省第一个公社社员代表大会——东郊人民公社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舒同被选为社员代表,参加了这次社员代表大会,就如何贯彻好省六级干部会议精神,如何办好人民公社,搞好当前的生产等重大问题做了发言。
  舒同下派到东郊公社大辛大队当社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后断断续续又有半年多的时间。这期间,正是令东郊人民永远铭记的毛主席两次视察东郊公社大辛庄的岁月,更是郑松书记陪同舒同等在主席专列上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难忘时刻。
  2月25日,毛主席来到济南后,在专列上召开了会议。舒同、王任之、郑松及大辛庄管理区党总支书记李兰声、大辛庄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印水参加了座谈会,加上毛主席本人,毛主席把这次座谈会称为六级书记座谈会。省委秘书长吴健也参加了座谈会。会议从下午五时半到八时半,座谈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公社整顿的问题。当谈到大辛庄小麦种植时,对1500公斤的亩产,主席总是表示怀疑:“现在我不相信,等打出来我才相信。”并看了手表说:“天晚了,不然我要去看一看。5月能行吗?5月去看看。”果真,在当年的4月13日,毛主席视察了东郊公社大辛庄的万亩丰产方,舒同当社员劳动的“书记田”就在最前边。视察中毛主席说,“到小麦收获时,你们要亲自组织一批干部收割和验收,仔细称一称,看一亩地究竟能打多少斤?”并说秋后来看看。结果,秋后,包括“书记田”在内的大辛小麦平均亩产为400.6斤。
  舒同在东郊还倡导了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他率先垂范,并于4月29日再次到东郊人民公社,两天内,除了帮助公社党委研究了公社的党代会和社代会的开法以外,着重走访了小辛庄等大队的社员,了解社员的疾苦,倾听社员的心声。并于5月1日写下了长达12页在当时很有影响的《舒同同志到东郊公社当社员后给书记处和各地、市、县、社党委的信》。信中着重强调了领导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体察群众的疾苦,真正为群众解决困难,并从六个方面做了重要指示。
  “舒同书记看上去也就30多岁,一米七多一点的个子,瘦瘦的,常穿一身中山装,戴一顶灰色的帽子,说话和蔼,猛一看上去不像省委书记,倒像个普通老百姓!”谈起对舒同书记的印象时,张尊贤动情的话语中满含着无限的怀念。15号那天,舒同书记是自己带着被褥,牙膏、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和下派的其他同志坐一辆大车来的。当时,他被安排在祖辈是贫农、政治条件好的赵玉坤家里,那座小院在大辛庄中街,离张尊贤家也就20来米。舒书记住在赵玉坤家三间草坯的西屋里,屋子有20多平方的样子。本来,赵玉坤几次要腾出几间稍好的北屋让舒书记住的,但舒书记说啥也不同意,最后,也就只得依着他的办了。舒同书记同赵玉坤一家人同吃一个锅里的饭。那会儿,能吃上玉米饼子、地瓜干窝窝也就算不错的饭食,如果能炒上个把菜,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舒同书记一面劳动,一面工作,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商量,服从生产队的领导,听从生产队的分配。早上,和社员们一道,按生产队分配的工作或扛着锨、或扛着锄出工,锄草、施肥、浇水,有时还参加给庄稼打药。咱们这里还珍藏着一张舒同书记和大伙一块割麦子的照片。舒书记劳动的田在如今的幸福柳西侧,靠近工业北路,那时是11生产小队的地,有40来亩,社员们都亲切地称那块地叫“书记田”。地里种的是“灰线金”和一种带芒的小麦,当时都是优良品种,舒同书记一锄一锨很在行,很像个庄稼把式。一边干活,他还一边对周围的同志和社员们讲种田的知识,比如怎样合理密植了,如何科学施肥了。啥样的地种啥好啦,讲起来头头是道,常让一些自认是老庄稼把式的人心服口服。
  劳动间隙,舒同书记常与机关干部和社员们谈天说地。他还有写日记的习惯,常把一天的工作,白天遇到的事,心得体会什么的记录下来,常常要写到深夜。后来,我们才知道,大到全省各地的大事,小到咱老百姓的一点儿困难,许许多多都是通过舒同书记那本小小的日记解决的。一件小事更让咱老百姓感动,舒书记那么忙,在咱眼里是那么大的官,还自己动手洗衣服。
  赵玉坤家当时有两女一男三个孩子,舒同书记偶尔有点闲暇,就逗孩子们玩,并时常和赵玉坤啦啦家常,讲讲形势。他的知识面特别广,知道得特别多,讲起来,大伙即觉得新鲜,又觉得好听,有时能说得大家笑个不停。舒书记写得一手好字,听说他的舒体还输入了微机,可惜,当时没能请他给咱大辛庄留下墨宝,要不然,那该是俺大辛庄人多么宝贵的财富,多么珍贵的纪念呀!
  舒同书记白天和大伙一同劳动,到了晚上还要处理各方面的工作。经常召开县、公社、大队干部会议,商议工作、制定措施,常开到不早。他还经常教育赵玉坤的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如今,赵玉坤也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孩子都已成才,就连他从未见过舒同面的小儿子如今也在西安当上了军官。
  舒同书记到东郊公社当社员,毛主席一年两次视察大辛庄,这些虽然都已过去40多年,但如今老百姓却更为津津乐道,2000年9月21日,为了用主席视察大辛庄这段历史鉴今、育人,王舍人镇投资建设了占地120亩的幸福柳广场。日前,一期工程已竣工。幸福柳广场将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用那段历史,那种精神鼓舞王舍人镇人民去创建更加美好的明天。
  郑松张尊贤口述
  李委员整理
  任质斌同志在历城
  1954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向明同志因“高饶事件”被错误批判。受此事牵连,当时任山东分局副书记兼统战部长的任质斌同志,被下放到历城县帮助工作。1956年5月,任质斌同志离开历城,调任山东省人民政府秘书长。
  1954年秋,已近不惑之年的任质斌同志由两名工作人员陪同,携带背包乘坐吉普车来到历城县委、县政府驻地,并把随身带的一封介绍信交给了县委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信的内容是:“历城县委员会:分局决定派分局委员任质斌同志代表分局去你县帮助工作。暂定时间半年。请接洽。”介绍信盖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山东分局的印章,落款时间为9月6日。
  当时,县委机关驻在辛甸村的民房中。辛甸是一个有600多户人口的穷村。任质斌同志和县委的几位负责同志住在村支部书记焦文才等三家土改时分的一个四合院中。第二年,县委、县政府在赵家庄小大王山附近新建了办公室和一部分干部宿舍。县机关迁至新址后,任质斌同志就住在县委会议室旁的一间平房里。平房不足5平方米的外间是他的办公室,不足10平方米的里间是他的卧室。那时历城县委没有汽车,下基层就只有几辆自行车。任质斌同志不会骑自行车,所以下基层时都是步行。他到省城开会,或是回家,都是乘坐市郊火车。有一次他和县委书记吕少泉到省城开会,散会后两人走到火车站,但火车已经开动了,两人只好回到任质斌同志家中住下,第二天才乘火车回到县委。由省城回县委驻地,在黄台火车站下车后,需步行五里路才能到达。赶上下雨,他就挽着裤脚,提着鞋,光着脚丫走回。
  县委书记吕少泉曾任中共山东分局办公厅秘书室秘书,有三四年的时间在任质斌同志领导下工作,对任质斌同志的为人非常了解。尽管任质斌同志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是随李先念同志在大别山战斗过的革命功臣,但在受“向明问题”牵连、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他却没有任何不满情绪,没有一句牢骚话。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工作扎实,尊重别人,时常挑起马灯工作到深夜。在县委机关工作的同志非常尊重任质斌同志。从县委书记到一般干部群众,都亲切地称他秘书长(1950.1——1950.12曾任山东分局秘书长),愿意同他一起闲谈聊天、打扑克、下跳棋。有的同志问起他的革命经历,他总是一句话:“说那个干什么,没有什么可说的。”
  任质斌同志在历城期间,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工作。他多次同县委各部门和县政府各科局的负责人谈话,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并经常深入乡村搞调查研究。他在冷水沟村调查时,对小清河的治理工作非常关注,详细查看了小清河治理规划图,对小清河分段进行了考察,并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规划把小清河治理好。
  在柳埠搞调研时,他听说县委的一位负责同志在搞倒虹吸试验,可是搞了三次都失败了,这位同志也由于受到讥讽有点动摇。任质斌同志找到这位同志,积极支持、鼓励他,并亲自到一所中学找教师请教,帮他解决技术难题。在任质斌同志的鼓励下,这位同志经过刻苦努力,终于试验成功,并运用倒虹吸技术帮助仲宫、并渡口、杨家等村解决了吃水困难。对此,任质斌同志非常高兴,多次表扬这位同志,同时要求水利工作者要在山区大力推广应用倒虹吸技术。
  任质斌同志调查了解情况不拘形式。一次在火车上与全国劳动模范亓城农业社长田立柱坐在一起便聊了起来。当他得知田立柱领导的农业社正在河滩挖沙添土栽果树时,便热情地给予鼓励。后来该社用这种办法在河滩成功栽植果树30多亩。这一经验受到省委书记谭启龙的充分肯定,要求进行推广。此后许多地、县都来参观学习过。
  任质斌同志事业心很强,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他不仅抓当前工作,而且注重长远建设,并希望历城的同志们工作上能打破常规,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新进展。他通过自己的老关系,经常请省里的农业专家来历城指导工作,传授农业技术。他组织专家对全县沿黄盐碱地以及平原、丘陵和山区的土壤情况进行了调查,整理出详细的调查材料,并绘制了彩色的《历城土壤结构分布情况图》。他支持县委、县政府在平原地区抓了十几个种植高产试验田的先进典型,在沿黄推广了应用倒虹吸冲土压沙压碱技术,在山区抓了林果生产。
  任质斌同志在历城工作期间,还带领县委书记吕少泉去章丘进行参观考察。考察中任质斌同志发现章丘对发展县社工业比较重视,他们办起来的一批县社工业经营情况都比较好,对促进该县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时历城对发展工业的问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任质斌同志提醒县委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研究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任质斌同志倡导启发下,后来历城在仲宫建起了酒厂,又在西芦筹建煤矿,并修了济南至仲宫的公路,建起了仲宫、锦绣川大桥等,在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1955年3月,山东省委召开了全省第三次宣传工作会议。任质斌同志根据会议精神,帮助县委认真研究了如何改进农村宣传工作的问题,确定在全县建立宣传网,并拟定了宣传要点:促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支援国家建设,支援解放台湾,反对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等。县委还决定领导干部带头,组织县、区报告团,培训基层宣传员,积极宣传全省第三次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后来全县组织起群众性宣传队伍1万余人,在宣传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发展生产等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春,向明因所谓“高饶反党联盟成员”的罪名被批判。由于历城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基点县,省委决定历城县委为肃清向明影响的单位之一。为此,县委于当年秋天多次召开会议开展肃清向明影响的工作。最后,县委决定由县委书记吕少泉根据大家提的意见起草肃清向明影响的检查报告。因没有什么实质问题可写,结果检查报告没有写成。后来县委接到省委办公厅的电话通知,要求向省委书记谭启龙汇报历城县委肃清向明影响的情况。任质斌和吕少泉一同去省委进行汇报。吕少泉在说了几句话后就没有什么内容可汇报了,任质斌同志便接下来对历城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过了几天,接到省委办公厅的电话,省委决定肃清向明影响的工作不再进行了。这样,肃清影响的工作便结束了,检查报告也就不再写了。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任质斌同志对下属干部的关怀、爱护以及他在对待党内斗争问题上容忍和大度。
  1955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8月,任质斌同志和历城县委认真学习了毛泽东的报告,并于8月28日至9月3日,召开全县由县、区、乡干部及支部书记、中心社社长等1400余人参加的大会,传达学习毛主席的指示,任质斌同志在大会上作了报告。他说,毛主席指示我们,对待农业合作化问题要采取热情、积极的态度,要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不要前怕狼、后怕虎。只要群众有觉悟,有要求,就组织起来。特别是党员干部要走在群众的前面。不搞合作社,就不能有效地抗拒自然灾害,群众也不能摆脱贫困。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办好合作化。接着,他讲了有关农业合作化的政策问题,如依靠谁、团结谁、争取谁等问题。
  会后,任质斌同志和县委领导同志分头到各区、乡、村调查研究,帮助指导工作。在调查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合作社是挨户登记勉强拉起来的,因建设时间短,许多问题没有处理好。有的干部给群众乱扣帽子,说不入社的组就是台湾组,对没入社的农民不能很好的团结,使他们感到孤立,抬不起头来,等等。
  当这些问题急需解决的时候,1955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召开了县委书记会议,会上提出了整顿合作社的问题,要求整顿后做到“三不叫,三不死”,即人不叫,牛不叫,猪不叫;人不死,牛不死,猪不死。根据上述精神,历城县委决定停止发展新合作社,对现有合作社进行巩固整顿。10月26日至11月1日,县委召开了由县、区、乡干部和党员积极分子参加的工作会议。任质斌同志在会上讲了话。他说,合作社不但要求办的数量多,而且要质量好,这样才能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合作社发展应是波浪式的,像海水一样,两个浪头之间有一伏,伏即是停。要发展一批,巩固一批。历城的合作社已由占农户的22%发展到55%了,根据中央精神应巩固一下了。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的党员积极分子有麻痹自满情绪,有的有畏难发愁情绪。他对合作社中关于自留地的比例问题,农具报酬,牲口包草包料,林木入社,麦田入社,贫下中农无劳力户入社,出身成分高的户入社等有关政策问题,都作了具体说明。这次会议,对全县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1956年2月8日,历城县委召开常委会,决定任质斌同志负责主持县委的全盘工作,不具体分管部门的工作,以主要精力抓大事。县委的领导非常尊重任质斌同志,他也十分关心支持县委的工作,关心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县委常委学习日,他总是第一个先到,第一个发言,学习讨论非常认真。他说理论学习必须坚持,不要被日常工作冲掉。不学习理论,思想水平提不高,工作必然也做不好。认真学习是他多年养成的好习惯,特别是他非常重视党报党刊的学习,每天总要抽一两个小时看报刊。他还常半开玩笑地说:一天不看报,犯个小错误,三天不看报,犯个大错误。他的讲话稿从来不让秘书代写,总是自己起草。由于他理论水平高,文化素养好,加之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所以讲话时总是滔滔不绝,妙趣横生,效果非常好。
  任质斌同志政策性和群众观念非常强。有一次在检查统购统销工作时,有一位区长在动员群众卖余粮时讲到,卖粮要有一石卖一石,有一斗卖一斗,有一升卖一升。任质斌同志听了不禁自言自语地说:讲瞎了!会后他立即找到这位区长进行纠正,并向各村参加会议的村干部讲明了执行政策的重要性。有的干部反映,不少中农将家里的余粮放在了暗仓里,主张用石头砸暗仓取粮食。任质斌同志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一定要耐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觉悟,使他们主动卖余粮,不能搞军阀作风。他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很关心,见到他们总是问长问短,问寒问暖,鼓励他们要带领群众搞好生产,及时向党组织汇报群众的生活情况和对干部的意见。他还鼓励他们一定要保持劳模本色,密切联系群众,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1956年6月,任质斌同志离开历城调任省政府秘书长。历城县委在向上级报告任质斌同志在历城的工作情况时这样写道:“任质斌同志对党的工作的事业心和群众观念很强。他来历城后,不仅根本没有表现出因受了处分而消极松劲、牢骚不满,相反,工作一直是积极热情的。他除了抓好当前工作,还根据历城的实际情况计划与组织了有长远建设性的工作,表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很高。他对于工作考虑的很周到,对许多方面的工作都问过、研究过,因此他对各方面的情况比县委的其他同志都有数得多。他很谦逊虚心,接触下面干部广泛,干部反映他没有架子。他对待工作很认真,很细致,对指导运动掌握很稳。来历城后,在指导互助合作、统购统销、征集兵员等各项运动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健康的,没有发生大的偏差。对上级指示研究认真、细致,在执行中发生某些缺点,一经察觉或别人指出都及时严肃的检讨纠正。”
  吕少泉徐志坚杜秀明朱孝铭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