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811
颗粒名称: 锻造企业
分类号: F279.275.2
页数: 37
页码: 107-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当代章丘锻造企业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一盘烘炉起家的章丘第二锻造厂、白泉石油化工配件厂、埠村轻工机械厂、章丘建材机械厂、聂家锻造厂等。
关键词: 章丘 锻造企业 发展

内容

一盘烘炉起家的章丘第二锻造厂
  谢玉宗 周宝德等 口述
  章丘第二锻造厂前身是旭升大队锻造厂,它是由一盘烘炉起家,至今已有三十一年的历史。
  一九五六年,旭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不久,无论是集体还是社员个人,都亟需有一盘铁匠炉为大家修理生产工具,如锄、镰、锨、镢、绳索、犁耙,乃至担杖钩子筲提系,烧火铲子牛鼻器等等,于是由老铁匠尹尔功为首,在西鸠坞村成立了三人组成的烘炉,一切全靠手工操作。
  设备十分简陋,只有一个风箱,一个砧子,几把钳子锤,一座土炉,三间破草房,墙裂着缝,顶露着天,一遇刮风下雨,只有停工。那时,他们既是打铁工人,又是农业社(后为生产队)的社员,待遇是一律挣工分,生活比较艰苦。就是这样一盘铁匠炉,在当时承担了四个自然村(山庄、东张官、东鸠坞、西鸠坞)的铁器家具的维修任务,艰苦奋斗十二年,在旭升人民的创业史上,有它独特的贡献。
  一九六九年,家乡适值十年动乱,但这盘铁匠炉始终坚持生产,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范围不断扩大,由原来的三人,增加到三十六人,由单纯的服务农业生产转化为面向工业,制造汽车配件,由手工操作发展到半机械化,生产设备有了两部机床、一部土钻床和夹板锤,于是大大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时,由烘炉改名为五七工厂,厂长是谢玉宗。
  一九七九年,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在全面贯彻落实,社会秩序空前安定的时候,我队许多在外做工的老铁匠先后退休回家,经我们与大队领导研究,决定动员他们进厂指导,为家乡建设献余热。这样以来,就有许多年高德劭、技艺纯熟的工人师傅如刘希海、周宝德等,陆续进了厂。他们在外多年,历经风霜,见多识广,又各有所专,因而给厂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技术力量。遂与济南汽车总厂挂了钩,为其加工汽车配件(主要锻打轴承一类的毛坯)。人员增到一百余名,年产值七十万元,出现了蒸蒸日上的火红局面。
  由于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愈来愈大,原有的厂房显然不能适应。于是另辟厂地,从新规划,至一九八一年,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出现在山庄——西鸠坞中间的地面上,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为四千八百平方米,厂名为旭升锻造厂。一九八四年又更名为章丘第二锻造厂,共有职工二百五十名,厂长吉喆。
  吉喆,年在“而立”壮龄,有才识有魄力,有经济头脑,颇具农民企业家的风度。他走马上任以后,厂子的面貌起了不小变化。首先他能在铁匠之乡当前锻造企业崛起、相互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独辟蹊径,以自己的特点而跻身于当代新兴企业之林。一九八四年前后,黄河汽车厂不慎失火,被损害的汽车亟需维修,他审时度势,决定集中力量生产汽车中间轴,经与黄河汽车厂联系,马上成交,每根一百八十五元,全部销出。既解除了黄河汽车厂的燃眉之急,又给自己的企业找到了经营出路。在此基础上,他于一九八五年适时写出了广告(载大众日报)以广招徕。随之接踵而至的是顾客盈门,应接不暇,产品供不应求。使企业愈搞愈活,诸方面效益愈来愈明显。
  本厂现有工程技术人员十六名,占全体职工的百分之二十六点八,其中星期日工程师二名(系山东机械学校讲师)。
  全厂在党支部和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下设三个分厂,即锻造厂、管件厂和齿轮厂。三厂具体分工全面合作,做到生产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实行厂长负责分工承包,严格规章制度,奖惩分明。劳动中求团结,生产上比高低。要求制度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徇情不谋私。讲职业道德求精神文明。因而使职工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性得到大大调动,自觉性得到不断提高,显示了社会主义企业的优越性。
  目前,主要生产设备有机床、铣床、磨床、擦床等,计三十部;内圆磨机、外圆磨机、工具磨机、滚刀磨机、拉刀磨机、螺旋机等,共8台;擦齿机、滚齿机、刨齿机、螺旋铣、对研机、倒角机、液压调直机、拉床机、花件铣、万能铣共九台;大少钻床五部;牛头刨床二台。
  此外,热处理设备有淬火机四台,喷砂机、抛丸机各一台。锻打方面有空气锤三台,压力机二台,冲床机一台,夹板锤五台,锯床七台。这些设备一般来说,在国内都是比较先进的。
  现在,我们的主要生产任务是汽车配件和石油化工配件:jN150黄河变速箱齿轮,CA10解放汽车后半轴差速器,半轴齿轮、行星齿轮,盆角齿,东风牌汽车140后半轴,北京牌130汽车后半轴,各种拖拉机配件等等。由于设备较先进,机械现代化程度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又能严把质量关,所以产品能为用户满意,销路颇畅。因此,济南、太原、天津、唐山等市和东北、内蒙、西北、江南等地区的有关单位,与本厂都有业务联系。
  近年来,由于我们贯彻了党的对外开放政策,许多外国友人先后前来参观访问,他们对我们的建设成就表示高兴。
  章丘第二锻造厂,从一九五六年一盘小烘炉到现在的现代化企业,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生产,经历了一条崎岖、坎坷的道路,它以自身的事实,说明了章丘铁匠只要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就一定能够在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胜利前进,在家乡的创业史上,立下一座座永照后人的光辉里程碑。
  白泉石油化工配件厂
  王永和 口述
  白泉石油化工配件厂是在一盘小烘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十二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一座拥有现代化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的新型工厂。其创业之艰,经营之困,我是亲身经历者,故不避浅陋粗述于下。
  解放前后的白泉村,因地处丘陵土地脊薄,经济十分困难,全村六百余烟户,近三千口人,绝大多数难求温饱。因此,不少人只好靠外出打铁谋生。为摆脱贫困,大队于一九七五年组织了一盘烘炉开始打铁。没有厂房,就用秫秸攒个窝棚涂以黄泥,没有垣墙,就发动群众上山进沟割枳棘,四周以围,这就是最初的厂地。当时只有四人,钳工是从外地回乡的老铁匠张宝含。主要干些锄、镰、锨、镢之类的庄稼活。不久搞到了一台夹板锤,没有电力,用十二马力的柴油机带动,一台钻床,陈旧不堪,勉强使用。生产初步跳出“小打小闹”的圈圈,开始锻制离合器和压风机齿轮。当时没有机动车辆,运料送货都是靠人力,不是肩挑就是车推,路程远的用自行车带。后来,与济南“八一”拖拉机厂挂上了钩,为其加工各种拖拉机配件。这段时期的经营,由于人才不济,管理不善,经营无方,只是盲目蛮干,混几个力气钱,谈不上什么产值利润。
  一九八〇年,在天津从事锻造多年既有技术又有经验的老铁匠董继荣退休回家,我们及时将他请进厂来,作技术指导,在生产和管理上起了一定作用。这时人员增加到十多人,由一盘烘炉扩展为三盘,生产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好势头。一九八三年,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我们实行了厂长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产值当年由二十五万元增到三十八万元。在此基础上,我们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转年又实行了承包经营,多劳多得,盈亏自负。全厂上下,分工合作,责、权、利和生产任务落实到人。由于规定合理,措施得力,焕发了全体职工的生产热情,充分挖掘和发挥出蕴藏在群众中的潜在力,从而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月月超产。这年的产值达到六十八万元。一九八四年,为了生产的需要,开始了设备建设,首先将传统的平烧炉改成返射炉,共计七盘。这种炉每天一炉用煤三千斤,锻件四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一九八五年,我们厂在经济上翻了身,随之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人人谈笑风生,个个扬眉吐气,都关心工厂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根据大家的要求,经研究决定扩建厂房,增进设备。截止目前,厂区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有效建筑面积是四千平方米。厂部以下,设三个车间,共有职工三百二十人。机械设备有各种车床三十台,钻床五台,五百一十五瓩的变压器三台,十二瓩的发电机组一台,机动车七辆,等等。设备的增添和改进,大大减轻了职工的体力劳动。许多老职工望着眼前的景象,抚今追昔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厂从一盘烘炉到自动化,从茅棚篱墙到瓦房砖院,从肩挑人运到汽车轿车,发展之快,变化之速,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这真是多亏了党的富民政策和厂长们的呕心沥血啊!
  我们厂的产品主要是为石油、化工、冶金、电站、化肥、乙烯等工业生产各种型号的法兰盘、弯头、大小封头等管路配件。我们的经营方针是货真价实,信誉取胜。每生产一种产品,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查才得出厂。如发现不合格的产品,立即剔出,绝不以次充优。宁可亏损也不丧失信誉。
  近年来,我们先后与齐鲁石化公司、北京东方红、湖南长岭、黑龙江大庆等五十多个“石化”单位订立了生产合同,为其加工配件。迨至一九八六年,年产值达到三百二十万元,固定产值二百万元,流动资金三十六万元,职工集资十五万元。职工每人年均收入二千元左右。厂名正式定为山东省章丘县白泉石油化工配件厂。一九八七年三月,中国石化总公司制造公司,将我厂列入他们的定点加工厂。主要为其加工管路配件中的法兰盘和弯头。
  目前,我厂在北京、南京、长岭、济南、东营、大庆六个大中城市设有办事处,负责物资联系信息反馈等事项。许多老铁匠说,过去章丘铁匠推着小车“云游”天下,今天我们章丘白泉铁匠勾连祖国南北,与十亿炎黄子孙的脉搏一齐跳动,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我们厂属于村办企业,它之所以由小到大,由手工操作到机械化,由“找米下锅”到用户上门,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地实行承包经营,严格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
  2.起用退休的老铁匠,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业精神和技术力量。
  3.任人唯贤,能者办厂。做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厂长张广人,副厂长王永和、张树人、张宝树、李良江就是为群众信得过的办厂能人。
  4.文明办厂、文明经营,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紧密结合,产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这是我们全体职工坚守不渝的工作信条。
  白泉石化配件厂是个烘炉起家历经艰苦曲折而发展起来的村办企业,生产仅限于对外加工,至今尚未形成自己创造的系列产品,这就有求于各方面的支持。它正象一只刚刚脱离母体的雏鹰,欲想振翼高飞搏击长空,还需要经过几番风霜几番霖的洗礼。
  埠村轻工机械厂
  范裕有 口述
  谈埠村轻工机械厂,首先要想到章丘铁匠。因为它之有今天,是靠了几百名章丘铁匠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埠村轻工机械厂是个拥有现代化设备、自动化生产的中型企业。现有职工二百七十人,年产总值441万元,上缴75万。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它起着自身应有的作用。
  回忆这个厂的产生、发展,从小到大,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生产,步履是艰难的,路程是曲折的,经营发展是复杂辛酸的。埠村轻工机械厂能从小到大,从手工到机械化,主要是我们有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了正确贯彻和全面落实,给企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的经济政策,又给企业的发展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天地,增加了活力,总之,给企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此外,埠村地区是章丘有名的铁匠之乡,饱尝旧社会苦难的铁匠师傅们,有着高度的思想觉悟和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这些,就是埠村轻工机械厂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现代化企业的根本条件。
  埠村轻工机械厂经历了合作社、综合厂、修造厂、五金工具厂四个阶段。
  一九五八年秋,农业社突然变为人民公社,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埠村地区的铁匠全部集中起来,计有三百六十多名。在埠村镇戏台场(今埠东村),露天安炉打铁。开始,没有明确的生产任务,只是零打碎敲所谓为“大搞钢铁”服务。后来,经过整顿,有计划地生产菜刀和镰刀。因为埠村地区的“徘徊镰刀”,久负盛名,所以产品行销全国。约在一九六〇年前后,镰、菜刀的行销量日益增加,一时原料成了问题,于是同上海一家钢铁厂挂了钩,他们来料(复合料),为其加工菜刀。不久,埠村菜刀在上海市打开了销路,声誉日隆。有这样一件事,埠村人因事去上海,听说这里生产的菜刀能“过油透骨”,锋利无比,顺便买了几把。及至回家打开包装细看,刀面上印有“埠村”二字,一时传为笑谈。
  这时的生产,完全靠手工操作,设备简陋,主要生产工具就是风箱、砧子、锤子、钳子等,与过去毫无差别。主要钳工是李执义、李执宾、李士君等人,共有工人四十名。
  一九六八年,适值文革期间,生产一度无人问津。后来刘文明(厂支书)、郭运荣(厂长)接管生产,根据上级指示,生产由菜刀、镰刀转向小型农具,制造小拖拉机、收割机和播种机等。产品面向农业生产,行销本县。这时有职工一百三十多人。1970年前后,工厂规模有所扩大,建立了车间,有了部分机械,于是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量。此时,厂名为埠村修造厂。
  这期间,由于产品质量差,陷于滞销,大量积压,入不敷出,资金消耗,开不出工资,人员大量流动,当时只剩下七、八十人,几乎到了倒闭的边缘。为了给企业找出路,派人去天水学汽车修配和制造风动剪刀。正式投产后,厂名又改为五金工具厂。经过一段时间,经营并不见佳。直到一九八一年由五金转向“轻工”之后,在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个厂才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走向产品面向全国、生产蒸蒸日上的康庄大道。之后,厂名改为章丘县埠村轻工机械厂。
  埠村轻工机械厂主要生产制瓶机配件以及总成,产品质优耐用为用户所欢迎。销路畅通,货无积压,经济效益颇佳。职工平均月工资为130元左右。自本年2月份起,实行养老金保险制,男(55岁)女(50岁)职工到规定年龄即可退休,安度晚年,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
  该厂在厂长负责制的原则下,干部、职工团结一致,精诚合作,使生产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生产月月超指标,质量年年有提高。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均有保障。因此,大家一心扑在生产上,人人都有爱厂如家的好思想。
  埠村轻工机械厂总面积合四十亩,设有四个车间,即翻砂车间、锻造车间、机加工车间和总装车间。每个车间设正副主任,负责生产。各车间配合密切,并能相互协作。
  主要生产机械有空气锤,立铣车床、卧铣车床、C620车床、C630车床、C616车床等六十五部。上班时间一到,拉开电钮,机器发动起来,轰轰隆隆,叮叮噹噹,奏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乐章。老职工望着眼前的自动化,想想建厂初期的手工操作以及旧社会“穷铁匠”的苦难生活,不禁感慨万千。
  在行政管理上,设办公室。负责全厂工作,下设财务科、生产技术科、供销科、保管科、检查科、化验室、计量室、电器维修组,各车问都有车间办公室,在生活方面设有食堂和卫生室,这些机构都面向生产,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有事找他们商量,就象在自己家里,同父母、兄弟、姐妹一样,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企业的优越性。
  1988年7月13日章丘建材机械厂
  孙庆福
  口述
  章丘建材机械厂,位置在号称铁匠之乡的相公庄镇相三村,自一九七二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历了十五个春秋。其创业之艰,成功之难,作为全厂主要负责人的我来说,对此是深有体会的。
  一九七二年,时值文化大革命后期,被人谑为“北大荒”的相公庄镇三村,人心离乱,田园荒芜,生产不能自足,靠统销粮过活。经济无源,难求温饱,一派萧条冷落。那时,我是村支部书记,面对此景,心如蝎蛰。为摆脱困境,我和几个党员同志商量,决定发扬铁匠之乡的老传统,打铁创业。于是聘请了几位老铁匠,成立了一盘烘炉。没有厂房,只靠简陋的工具,砧子风箱钳和锤,一个破床子,一台小钻。搞点成品,销无路,送无门,十分困难。这时有的同志说咱们散伙吧!有的同志说散了伙待干啥?在这种左右徘徊、进退维谷的情况下,蔫蔫熏熏地干到一九七九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的路线、方针以及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航向,从而坚定了办厂信心。开始走出去请进来,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以打开销路。我们曾先后聘请了三十六人进厂,除少数工程师和专家外,其余全是章丘铁匠。如小康庄的张瀛堂,自幼出外打铁,解放后进工厂为钳工,后为山东冶金机械厂外协负责人,退休后,被聘为我厂经营科顾问。老铁匠张师傅为办好故乡的工厂,不顾年高体弱和我一块四处奔走。为搞到厂子亟需的设备,不远千里去武汉重型机床厂,找到厂外协科负责人张培贞(章丘河庄人),老伙计久别重逢,忆旧话新,不禁喜泪横飞。张瀛堂谈到退休重回故土为家乡献余热的时候,张培贞感慨万端,说我少小离家寄身在外,很想为家乡稍尽绵薄,以表桑梓之情,但无适机。张赢堂说,老伙计,我们此来就是有求于你的呀。贵厂生产的巨型滚齿机,相公庄三村的建材机械厂很需要一台,你能否帮忙?张培贞二话没说,当即向厂领导提出请求,厂领导对他这种关心故乡建设的赤子之情,颇受感动。结果以质高价廉的优惠,使我们如愿以偿胜利归来。再如袁庄的袁绍恩,由一个普通铁匠而成为山东冶金机械厂副厂长,因工伤病休。当得悉家乡建设急需人才的时候,拖着伤残的身躯从淄博市来到建材机械厂,担任顾问班班长。他既懂技术又善管理,为该厂出谋献策,贡献卓著。他如原五〇一厂车工班长翟其忠(桑园村人),来厂任一车间(机加工)顾问后,在技术上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这些久历风霜、见多识广德高艺精的章丘“老铁匠”,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各怀所长,晚年汇集老家章丘,传技献艺,各显身手。使铁匠之乡的锻造企业之花大放异彩。
  三十多位老铁匠进厂后,使企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不论生产操作还是企业管理;不管是生产数量还是产品质量;不管是原料购进,还是产品销出,都能做到环环相扣行之有序。他们虽年高体弱,但雄心壮志不减当年。工作之认真,生活之艰苦,尤为全厂干部、职工所钦佩。
  这些老铁匠来厂前,大多数都是外地厂、矿企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与原在单位保持着密切联系,在本厂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当经济上出现拮据时,通过这一网络可以及时取得借款。如一九八五年,我厂搞二期扩建,关键之际,短缺了资金,这时,外地各关系单位为帮我们渡过难关,设法预付货款六十万元,使扩建工程顺利进行。在企业管理、生产技术诸方面,老铁匠集各地之经验,成一厂之事业,撷百卉之英,结一树之果,使章丘建材机械厂逐渐繁荣和兴旺。正因为它有着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才生产出了高质量的产品,创出了高水平的现代化企业。我厂现在主要产品有:〓183系列、〓2.2系列、小齿轮〓1.5系列球磨机,〓2.8盘式成球机、大齿轮、球面瓦、联轴器、轴承座等等。主要生产设备有:5米滚齿机、5米立车、4米立车、1.6米立车、B5050插床、T612卧式镗床、Z310摇臂钻床等。仅5米滚齿机一台就支付款额达一百五十万元。目前,这样的滚齿机全省只有五台,该厂占了五分之一。
  全厂现有干部、职工297名,固定资产385万元,年产值500万元,是目前章丘村办企业产值较高的一家。
  这么多的职工,如何管理使用,如何发挥其聪明才智,如何调动其积极性,是关系着企业兴衰荣枯的大事。因此,厂领导以身示范制订了七章八十四种七百六十二条的企业管理制度,换言之,也就是厂规厂法。
  “制度”(简称)系十六开打印本,共88页约3万余字。“制度”全面系统,具体可行。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职工称它为工厂的“小宪法”。
  “制度”订出后,不是“上墙”“成册”完事,而是贯穿于全厂上下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人人做到言不越“规”,行不逾“矩”,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次,某职工因操作不慎,出现事故,厂领导认真检查分析,找出原因,决定依章办事。
  在处理事故时,我认为自己是厂的主要负责人,工人出现事故,本人也有责任,应按“制度”办事,我主动交罚款五元。工人们说厂长不是事故责任者,不应罚款。我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我没有直接责任却有间接责任,交罚款完全应该。我这样做的结果,使职工受到很大教育,提高了严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锤头打出富裕路,
  铁匠之乡展新容。
  聂家锻造厂
  李培宾 口述
  解放前的聂家村,有八十余烟户,三百多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劳力靠外出打铁为生。平常年景多数人家勉强糊口,少数穷户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解放后,生活虽有提高,但仍不富裕。一九五五年进入了农业合作化,由于“左”的路线、政策的干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们只好踟躇徘徊在困窘的路口上。
  一九六七年冬天,我们为了摆脱贫困,组织了五、六位铁匠,在一间场园屋里开了一座烘炉,资金是一抬筐碎铁和一小车炭。开始生产钢球,因销路不畅,改制磨锤子,经营一般,收入甚微。几经挫折,决心广开门路,后与济南电信部门取得联系,又开始生产电信工具。为取得用户信誉,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力量和生产设备。于是我们将从外地打铁回家的老铁匠如聂守伦、聂守海、聂玉连、聂玉军请到厂里来,作技术指导。根据生产需要,于一九七一年,安上了夹板锤,扩大了生产。经外出联络,先后为天津新立机械厂生产断线钳头,给徐州加工齿轮毛坯,经营日臻兴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政策,为我们大力发展乡村企业指明了方向,给我们的铁业锻打铺平了前进道路。九年来,我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由一盘烘炉、一间场园屋、一车炭、一筐铁的小铁业组,发展到有厂房、有机械化设备的锻造厂。
  当前,我们的主要产品是吊塔连接件,系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所订。此件过去是从法国进口,现今只有我们一家生产,填补了国家在这方面的空白。
  现在,全厂共四十人,一九八六年产值三十五万元,一九八七年为六十五万元。在厂职工,每年人均收入二千五百元。全村一百五十八户,截止目前有一百四十六户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与此同时,从营利额中提取八万元,建起了六配套的小学校舍一处,幼儿园、卫生室、配电室各一所。在农业生产方面,从耕、播到收割实行统一规划,凡所需经费,由村委会从锻造厂上缴的利润中统一支付。因此,人们高兴地说,从前打铁下关东,一年四季受贫穷,今日打铁不出村,家家都是幸福人。有副春联道得好:炉开幸福路,锤打四方财。的确如此,今天的聂家铁匠,正在大展宏猷,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明水汽车配件厂
  李茂吉 马欲大
  明水汽车配件厂,是依靠章丘铁匠起家的。它的前身是章丘县轴承厂。一九五八年春,为发展农业的需要,上级决定在明水建立轴承厂。建厂前,就地招收了七十名铁匠,即钳工、锻工、车工。四月,在章丘城(今绣惠镇)集合,分别到烟台、青岛学习,时间为一年。其中李茂吉同志在烟台学习了一个月,就被抽回在明水做建厂的筹备工作。半年以后,派往烟台、青岛学习的职工陆续返回,开始工作。当时厂名为明水低速轴承厂,厂长洪万斗。由于职工大多数是铁匠出身,基础好,于较短的时间内产品试制成功,当年生产轴承一万三千套。
  一九五九年设立了磨工车间、机加工车间、冲压装配车间、维修车间。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三十多人的烘炉车间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又从农村招收了七十多名铁匠。八、九月份自行设计制造了夹板锤。这时锻工增加到一百多人,计二十多盘烘炉。
  本厂自1959年12月到1964年的几年中,曾先后与章丘第一铁厂、章丘矿山机械厂、相公工具厂、章丘农具厂、章丘交通工具厂等合并,干部职工发展到一千零八十人,改名为章丘农具制修厂。62年下半年,农具制修厂分为轴承厂(职工三百人,属国营企业)和农具制修厂(职工五百多人,属集体企业),其余二百多职工下放农村。
  1964年汽车配件上马,第二年厂子改为章丘机械厂。1966年又恢复轴承厂,后因故种种,把恢复轴承厂的任务转到泰安。从我厂抽调干部职工三十五人,组成了泰安轴承厂,李茂吉任厂长。五月份建厂,七月份出轴承产品。
  1967年,章丘县机械厂改为章丘汽车配件厂。不久又改为明水汽车配件厂至今。在频繁的组合易名中,在厂的老铁匠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明水汽车配件厂从1958年轴承上马到今天,经历了三十个春秋。有失败的苦脑,也有成功的喜乐,道路曲折,经营坎坷。曾记得,当明水第一铁厂和矿山机械厂并入我厂后,因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次价高,销售萧条,主管部门决定轴承下马。当时为了全厂职工的吃饭、就业以及企业的去向问题,厂领导亲自出马,四处奔走,从技术、工艺、管理方面进行全面检查,继续生产以求企业生存。经过一番曲折,找到了生产气制动元件的门路。在一无图纸,二无技术,三无资金的重重困难面前,矢志不移,曾先后派人到上海安太汽车配件厂学习。后经全厂职工特别是那些饱经风霜的老铁匠,抱着为企业争气的决心,艰苦奋斗,群策群力,采取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方法,从油水分离器开始,突破一关又一关,经过五十多天,十七次反复试验,生产出第一个伐,后经跑车试验,达到了上海安太气制动元件的质量标准。随即又试制了JIV150气制动总伐、高压调整器等产品,计五十辆份,终于救活了工厂,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65年汽伐正式上马后,我厂在产品结构、技术改进、设备更新、企业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均有了明显变化。从而使产品质量稳定,适销对路,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省厅投资十二万元,购置设备五台,开始了解放牌汽车齿轮的试制工作。1970年和1972年共投资一百一十万元,建造了齿轮车间,试制投产解放、跃进二种车型计十五种汽车齿轮。1974年自筹资金投试了A—120型解放变速器总成。1977年为A—140泰山牌农用汽车试制了后桥总成。同时,还承担了有关出口援外和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所需特殊制件的光荣任务。
  1979年以后,是我厂的大力发展阶段。建立了十五项、一百三十八章、一千八百一十六条管理制度。制订了厂长工作条例和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从此,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进入1986年,由于进口汽车数量日增,致使我国汽车行业受到一定冲击,与之相应的汽车配件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形势逼使我们改革创新、开展竞争。我们派人到各地调查了解,根据用户要求,及时调整部分产品价格,制定灵活的销售政策,努力搞好产品质量,大力做好产品宣传,从而增加了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知名度。
  现在,全厂共有职工八百五十一人,厂房面积一万六千七百七十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五百多万元,机械设备二百四十六台。主要生产JN150、JN162斯泰尔三种车型的气动元件。年产量达到十三万二千五百件,工业产值八百零三万元,利润一百五十三万九千六百元,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JN161B双腔气制动总伐,曾获省优质产品证书。
  明水汽车配件厂,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从烘炉到现代企业,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充分显示了章丘铁匠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创业精神。
  炊事机械创业人丘传申
  焦其熹
  丘传申,刁镇刁西村人,年四十九岁。他十六岁开始学打铁,由于心灵手巧,刻苦钻研,不到半年时间,就学成手艺。一九五八年,参加了大搞钢铁运动,次年,到生产大队领人开炉打铁,主要任务就是为社员修理一般农具。一九六三年,这盘由三人组成的铁匠炉发展为农机修理厂,他担任生产技术负责人。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妖风席卷神州大地,农机修理厂同农业生产一样,受到干扰破坏,干干停停无所适从。他目睹这种现状,心中憋着一股气,有劲难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处于欲罢不忍欲干不能的境地。一九七六年冬,粉碎“四人帮”,全国人民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获得第二次解决。从城市到农村,人们开始了正常生产劳动,大队农机修理厂也重整旗鼓,准备大干。就在这个时机,丘传申走马上任当了厂长。
  工厂初创,千头万绪,丘传申一面领导大家苦干,一面钻研技术。先后学会了车工、电焊。在此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了多种设备和工装,改进了生产工艺。他为了生产拖拉机配件,求人从北京内燃机总厂搞来了图纸,结合实物模仿,经过反复试制,终于研制成了东方红28型拖拉机配件“燃烧室”。初步有了定型产品,找到了“赚钱”门路。
  随着社会的前进,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以及一切旧产品的更新换代,他不失机宜地将生产转向炊具。该厂MP450—A馒头机,原是山东工业大学十年浩劫期间研制的产品,通过实用和用户的反映,该产品存有笨重、污染面团等缺点。为了改进,丘传申组织技术科、质管科和老工人成立了改进研制小组。在他亲自指导下,按照PDCA的工作步骤,利用“鱼刺图”,对产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经过五十多个日日夜夜,先后七次试验、十三次修改设计,终于研制成MP450—B馒头机。它外型美观,成本低、性能好、不污染面团、操作方便、经久耐用。技术鉴定时,专家们一致认为:构造简单、设计合理、密封性好、体积小、耗电少、易拆卸,便于维修,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该项科研成果,荣获章丘县经委QC成果荣誉证书和济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丘传申虽然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从不自满。“满招损,谦受益”是他的座右铭,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是永远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作为改造自然的科学也是永无止境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已获荣誉的MP450—B馒头机,经不断改进革新,于一九八五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一九八六年被评为部优质产品,一九八七年四月,国家农牧渔业部为之颁发了优质产品证书。
  丘传申在精心改进馒头机的同时,还主持並参与研制成了QW750—B多用切菜机、CP300菜馅机Hx750—B大型和面机、纸质食品盒生产线等新式产品。
  一九八五年,由丘传申主持研制的QW750—B多用切菜机是在其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上改进的。切片机构由原来的往复式改为离心式,这样一改,使切片厚薄更加均匀。变速构造部分由原来的有级变速改为无级变速,使调速更灵活。不仅能切软菜硬菜,而且能切姜切蒜,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
  同年,山东省造纸研究所,根据国际资料,拟研制纸质食品盒生产线。在济南没有找到联合制作的厂家,后经科委介绍,慕名找到丘传申,由他所在的章丘炊具机械厂试制。丘传申细心查看了省造纸研究所的试制样品,认真分析了本厂的技术和设备水平,果断地接受了这项研制任务。经过五十余次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经市级鉴定,十八项指标均达到要求。专家们认为:该产品系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
  一九八六年,丘传申承接了国家科委《星火计划》项目海带丝精加工生产成套设备6台,他组织本厂有关人员和一位聘请的工程师,去大连、烟台、威海、胶县等沿海地区的海带丝生产厂家进行参观访问和实地考察。回来后,写出了设计意向书和可行性意见书,由市科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论证,认为可行。但是,由于海带丝加工有两种工艺:一是干切,一是湿切。究竟哪种好呢?研制人员怕冒风险,不敢下结论。经过一番争议,最后还是由他拍板定夺。这项产品已投入试创约十个月之久,现正积极准备迎接验收。
  丘传申所经营的企业以及他和工人们研制的各种炊事产品,都经过了省、市有关领导机关的鉴定和验收。仅是一九八五年,省、市领导先后五次来厂考核鉴定。
  四月十七日至十八日,关于标准化、质量管理和计量工作,一次验收合格;
  四月二十八日,关于工业企业整顾,以904分的优秀成绩(合格标准700分)验收合格;
  五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济南市机械局对该厂全面验收,总成绩为445.5分(标准400分),一次验收合格;
  六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山东省农机研究所,对本厂三种创优产品进行检测,其中MP450—B馒头机与HX250—A和面机分别以94分、92分的成绩,达到省优标准(标准为90分);
  十一月四日,市标准局来厂进行三级计量考核,总成绩为77.7分(标准75分),达到合格标准。
  五次考核,验收条款少则几十条,多者九十条。要求条条落实,查原始记录,找文字说明,用数据说话,缺一不可。检查之认真,考核之细致,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
  科研成果的桂冠,不是轻易摘到的,它属于“在那崎岖攀登的小路上,不畏艰险的人”。丘传申就是一个这样的同志,他身怀绝技,从不言钱,亦不苟进。当炊具厂有了名气,丘传申成了改革创新能手时,多少“万元户”和企业领导,纷纷登门,高薪招聘,优厚惠请,他都婉言谢绝。有的“好心”人,劝他自立门头,弄个“百万富翁”,他对此嗤之以鼻。丘传申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产品质量从严要求一丝不苟。一九八五年七月,济南化工厂来厂提取Hx750—B大型和面机时,货已经上车了,他发现该机底座装饰护板上的四个螺钉不符合要求,镀锌螺钉错用了普通螺钉,当即追查责任,一位工人说,不要紧,它既不影响机械性能,也无损其外形美观。但丘传申还是立刻通知有关人员,按标准要求将螺钉一一更换。他在经营上做到用户至上,信誉第一,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一九八六年六月,正当麦收时节,高青县一位卖馒头的专业户,来买小和面机短轴(170轴),恰巧,仓库无货,怎么办?是让远道而来的顾客空手回去,还是让他满意而归?丘传申果断地说,打开车间,从在制品齿轮箱总承上拆卸。值班人员马上从麦田找回有关人员,遵照顾客要求,拆下所需机件,顾客十分感激。
  丘传申不仅是个改革创新者,而且是一位善于经营的企业家。
  (章丘县炊具机械厂供稿)
  章丘鼓风机厂
  王传熙 黄葆祥 邢念本
  章丘鼓风机厂(原名章丘风动机械厂)始建于1968年10月,系县属集体企业。主要产品是萝茨鼓风机,兼营千斤顶和柴油机配件。现有职工555人,年产值1000万元,是我县锻铸机械规模较大的现代化企业之一。回顾它的发展历程,有其艰难和曲折。兹根据本厂老工人和老干部的亲历亲见,忆述如下。
  章丘鼓风机厂的前身是章丘第二农具厂,它的建立与发展是这样的:1956年春,我县农业合作化已进入高潮。与其相应并存的手工业特别是以打铁出名的个体烘炉,也开始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当时由康在庚同志组织了十四名具有修理自行车和机动车技术的老铁匠,在明水建起了自行车修理合作社。1958年,与章丘城关(今绣惠镇)自行车修理合作社合并,第二年又同铁木联合加工厂合并。1962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厂子进行调整,大部分归了县农具厂(现电机厂)。原康在庚组织的自行车修理合作社经县手工业管理局批准,更名为章丘交通工具修配厂,康在庚任主任。至1966年,该厂由初建时的14人发展到58人,由修理车辆发展到制造小型农具和简单的提水交通工具。这年九月,厂名又改为章丘县第二农具厂(当时全县共分四个农具厂,一厂即现在的章丘电机厂,三厂在枣园,四厂即现在的普集五金厂)。这时全厂只有一盘烘炉,从普集招来20名锻工,主要研制农具,为农业机械化服务。产品有播种楼群众叫耩子,分三腿的五腿的两种,它的特点能使小麦合理密植,比原来两腿的木质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创造了条件。其次是七寸步犁用的犁铧犁镜,改造旧式水车,研制成功了机动三轮车等。这些为我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起到了我县农业发展史上由人力、畜力生产到机械生产的过渡作用。
  1968年9月,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经县领导批准,将当时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刁镇铁业社与本厂合并,职工增到120人,由王传熙任主任,李铭祥为技术员。生产任务在原产品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水泵和变压器。
  章丘农具二厂与刁镇铁业社合并后,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职工思想比较混乱,生产很不景气,处境十分困难。有鉴于此,厂负责人王传熙带领技术员和部分老工人,走出去深入社会调查。当时省委号召各县要建立自己的化肥厂,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章丘也不例外。搞化肥生产必须使用鼓风机,认为萝茨鼓风机大有发展前途。经研究决定后,当即向省、地、县领导及主管部门作了汇报。各级领导一致表示支持,就这样开始了萝茨鼓风机的生产。那时全厂只有5台破皮带床,1台小钻床。在设备简陋、技术不佳、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全厂职工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发扬章丘铁匠的艰苦创业精神,从4月15日开工到“七·一”前,历时两个半月,使第一台质量合格的LGA—40m3萝茨鼓风机在锻造之乡的章丘农机二厂诞生了。省、地、县领导非带满意,说它填补了我省该项产品的空白。自此,我们厂再也不是只限于零修碎补而是能独立生产完整产品——萝茨鼓风机了。
  萝茨鼓风机的生产,为全省、全国化肥、水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69年10月25日,本厂正式定名为章丘风动机械厂。建厂开始到1972年,这期间是本厂萝茨鼓风机生产的最佳时期,也是本厂经营史上的黄金时代和鼎盛春秋。当时的情况是安装一台出售一台,供不应求。每天大门未开,顾客已在外排成长串,挨号等候起货。
  这时期,全厂190人,年产值均在186万元左右,纯利76.7万元,日子很好过。1974年,生产处于低潮。迨至1976年,生产转向了“四九五”柴油机发动机。事情是这样的:泰安地委号召大搞“三拖”(50拖拉机、25拖拉机、12拖拉机)一车(农用汽车),将50拖拉机发动机的生产任务交给了章丘,章丘县委又把这项任务交给了风动机械厂。经过两年的奋战,完成了一千台发动机的任务,为农业机械化做出了一定贡献。1979年8月,经县委批准,将原汽车修配厂并入风动机械厂,转来正式职工155人,合同工10人。随之转来的生产项目有千斤顶(当时不合格)。此时职工已达400余人。两厂合并后,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千斤顶不合格难于销出,积压在库。后来,厂领导采取得力措施,狠抓了千斤顶的质量,历经四年的苦心研制,终于使该项产品获得省优质产品的光荣称号。
  在原汽车修配厂并入风动机械厂的同时,我们接受了济南柴油机厂的配件任务,产品合格,双方满意。
  鼓风机厂(即风动机械厂近日改名)自建立迄今,已历近20个春秋,到现在已形成三大产品:①萝茨鼓风机,自它在本厂诞生以来,就受到各地用户的欢迎。不久前有一临淄顾客来厂反映,说过去他们过于迷信“大厂名牌”产品,工作中遇到不少挫折,有着深刻的教训。前几年他们从南方某大厂购进两台名牌鼓风机,使用不到半年,两台相继报废,全厂濒临停产状态。幸亏章丘风动机械厂的萝茨鼓风机帮了他们的大忙。它使用方便,性能良好,生产一年之久,仍正常运转,没出现任何毛病,这是来自顾客的评价。②液压千斤顶,行销国内各地。③柴油机配件属于固定加工,不存在销售问题。
  目前,我厂生产的萝茨鼓风机经山东省机械工业厅鉴定:
  L74WD型萝茨鼓风机样机为我国第一台试制,填补了国家空白。设计先进,结构合理,标准化程度高,用途广泛,与国内同类老产品相比,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达到国外八十年代初先进水平。样机符合JB1417——74萝茨鼓风机技术条件,同意投入小批试生产。
  全国有十六家L74WD型萝茨鼓风机厂,达到系列生产的唯本厂一家,因此被全国列为定点厂。
  现在,本厂机械设备从5台破皮带床、1台小钻床发展到大型机械250台。职工由最初的58人增到55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人)。厂区面积由几间门头扩展到12000平方米。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千台“风机”、万台千斤顶。
  章丘是著名的铁匠之乡,无论是铸造还是锻打,都有其精湛的技艺研究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决心使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使铁匠之乡开出的锻造之花永艳不衰。
  我在沈阳第一锻造厂及其前后
  李贤俊 口述
  我叫李贤俊,老家是章丘普集人,现在沈阳定居。退休前,我是沈阳市第一锻造厂的老铁匠。这个厂目前已经成为沈阳市的锻造中心。它的发展壮大,我是目击者,亲眼看到了数以百计的章丘铁匠在这里挥汗出力,用他们的心血浇灌着这株名扬东北的锻造之花。我可以自豪地说,章丘铁匠在沈阳市第一锻造厂的创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沈阳市第一锻造厂是由原沈阳第一锻造厂、沈阳第三锻造厂和沈阳市锻造厂合并而成的。位置在沈阳市大东区东北大马路五段路北,它占地面积为一万平方米,比合并前的1956年扩大了一倍,人员增到295名。当时锻件量达1345吨。1962年开始生产军镐,年产四万把。同时还生产钢锹,年产九十万把。1964年扩大机电产品锻件生产能力,国家拨入500公斤的空气锤3台和750公斤的空气锤1台,金属切机床增加到29台。一机部还为该厂引进一台精锻机。1966年至1968年,先后取消了钢镐和民镐的生产。1973年到1978年,又先后增加金切机床达50台,锻压设备达26台。1978年锻件产量达3182吨。1983年,试制成功1台2000吨摆动辗压机与精锻机配套生产,主要生产各种型号汽车轴及台阶型主轴毛坯。1985年,该厂又由通用公司管理划为市机械工业管理局管理,厂名正式定为沈阳第一锻造厂。到1985年,锻钢件产量达3640吨,生产各种型号汽车半轴毛坯近15,000件。
  本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现有职工558人,其中老锻工二分之一是章丘铁匠。它是目前沈阳市锻造行业中工艺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检测手段较完备的锻件生产骨干企业,现为沈阳锻造中心。
  以上,是关于沈阳第一锻造厂的沿革概况。我本人虽已退休,但厂领导认为我是有点名气的章丘老铁匠,将我留厂为技术指导,培养新锻工,为沈阳锻造业的发展继续出力。
  谈到本人,我还有一段坎坷的经历,在此略述一下,从中可以看到过去章丘铁匠外出经营之不易。
  1950年,土改后日子虽然好过了些,但还不十分富裕,为了谋生,我决定学习章丘的传统手艺打铁。那时我有个姨表兄弟名叫侯启兴,在锦州大陆铁工厂工作。这年二月,我备足盘缠,只身去锦州,找到姨兄细说来因,姨兄当即找厂主活动,结果,因厂里不缺人无法安置。我只好寄人篱下过着无可奈何的闲居生活。
  不久,姨兄介绍我去沈阳益华铁工厂,因厂主刘思远原是锦州大陆铁工厂厂长,与姨兄又是知交,所以姨兄满有把握地将我送到益华铁工厂。经商量,刘思远把困难摆了一大堆,意思是重托难从,厂里无力添人。姨兄好说歹说无论如何看在往日的友情份上求刘将我收下。刘于无可奈何之际只好从命。当下决定叫我入厂学徒。姨兄走后,我向刘思远提出:安排工作实在困难,不必太勉强,我可以“卖小工”(章丘叫打短工)维持生活,刘让我先干着以后再说。
  正式入厂以后,我学的是车工。我深知找工作的困难,每天早起晚睡,处处谨慎小心,潜心学艺。经过一个阶段,炉头王丙亮看我干活卖力气,主动收我为徒。有了师傅的指导,我学习更加刻苦,手艺大有长进,很快便能自己独立操作。
  那时,工人们干活太累,每天从早四点干到晚十点,一收工狼吞虎咽地填饱肚子,扁头就睡,有时因疲劳过度睡过了头,轻则受骂重则遭打。一年四季之中冬天最难熬,关外的气候是格外寒冷的,我没有棉被只是从家里带来的一床薄褥子,夜里箍搐在靠墙的炕角,冻得浑身打颤,难以入睡。穿的衣服也不能御寒,炉前干活还好受,住工后可就难挨了。好心的师傅可怜我,送给了件棉衣,帮我度过来沈阳后的第一个冬季。
  学徒三年,没有工资,一年只给三身衣裳,一身棉两身单。饭食以高粱米或玉米做的大饼子为主,早晚饭就咸菜,中午有汤菜。1952年,大工厂里组织了工会,有个姓冉的同志介绍我加入了这个组织,成了会员。厂主刘思远知道后,不高兴地问我怎么参加工会呢?我说入会好,它是工人自己的组织,替工人撑腰说话。不久,益华铁工厂也成立了工会,从此以后,资方不管饭了,于是工会建起了食堂,生活渐渐好起来。
  1953年,在工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厂里实行“三八”制,不允许资方叫工人加班加点,同时工人开始过“礼拜”,逢星期日,工人便休息,有时开会、参观,有时组织文休活动,生活很有趣味。大家尝到了工人当家作主的幸福。
  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全市搞了五个试点,这五个试点是成源铁工厂、东盛铁工厂、东和铁工厂、兴奉铁工厂和成发铁工厂。1956年,沈阳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当时我在成源铁工厂,它是由原来的四家私人经营的铁工厂组成的。私方代表是姜子远,公方代表为肖明德。主要产品是双轮双铧犁,两年后转向柴油机生产,厂名改为柴油机厂。1965年,该厂转入沈阳市第三锻造厂,实行生产专业化。1966年11月,第三锻造厂、力田(即沈阳市锻造厂)锻造厂与第一锻造厂又合并为一家为沈阳市第一锻造厂。我不论在哪厂,领导和群众都把我当作技术骨干,称我为老师。我在工作中,肯吃苦,肯钻研,虚心向有技术的老工人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我从不投门子拉关系,主张凭技术拿钱靠力气吃饭。所以几十年来,不管在哪家厂里,都是以手艺和工作博取领导和同行们的好评。我退休后,厂领导再三留我在厂工作,做技术指导,我作为一名章丘铁匠,只好无条件地服从厂领导的安排。有些同行们对我说,凭你的技术和声望,到哪个厂每月都会给你个“三百四百”(指人民币)的。这些都是实话,可我总在想,人不能为钱而活着,我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人要知足,要有良心。沈阳第一锻造厂是整个沈阳市的锻造中心,沈阳又是东北乃至全国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之一,厂领导将我推向技术指导的重要位置,这荣誉是千金难买的。我要把自己晚年的余热,全部熔铸在自己热爱的锻造事业上,为章丘铁匠增光加彩。
  我知道的四平锻造厂
  王化英 口述
  四平锻造厂虽在东北,但它的建立和发展与章丘铁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厂初期,从领导到工人百分之三十以上是章丘铁匠,而且大多数是掌作的钳工。从建厂到现在,我一直在这里工作,因此,四平锻造厂的开创有章丘铁匠的贡献,四平锻造厂的光辉历史也有章丘铁匠亲笔谱写的一页。换句话说,写章丘铁匠史,千万不能丢开章丘铁匠撒在四平市的铁匠种子。以下,我就结合个人的经历,说说我在四平锻造厂的所知所见。
  我老家是山东省章丘县范流村,1953年谋生来到四平市。那时我叔父在此开铁匠炉,炉名叫同盛炉。我跟叔父学徒打铁,目的是学点手艺,将来混碗饭吃,能养家糊口。
  当时的四平,铁匠炉很多,仅我知道的就有三十来家,大多数是山东章丘人开的,其次是河北省和当地人开的。如王化进的万盛炉,李焕章的李家炉,张道功的张家炉,张明德的镰刀剪子炉,恭传玉的恭家炉,侯建山的侯家炉等等,这些炉都是章丘人开的。有的以挂马掌出名,有的以刃具(包括镰刀、菜刀、斧子、剪子等)获胜,有的则以打制小农具如犁、锄板、镐等发财,总之各有所长。其经营方式都是个体,有的父子兄弟一盘炉,营利多少都是自己的;有的“打小股子”,即几家出资入股,所得利润按股劈红;有的雇工,即雇用“劳金”(干活拿工钱的人)。不管哪种形式,都是靠劳动吃饭拿钱。
  1955年,全市个体手工业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我所在的同盛炉与其他烘炉在阎国振和郭志远(都是铁匠)的积极奔走活动下,于当年12月27日正式组建了四平市第三铁业生产合作社(全市共有七个铁业生产合作社),并迅速投产。主要生产十字镐、锄板、车瓦等。当时有社员123人,其中技工24名,厂址在三马路路西。生产工具如风匣、砧子、钳子、锤等,都是由入社者自备。领导机构是一个三人组成的监视会和一个五人组成的理事会。因无资金由入社者每人交五元,作为入社费,以此为流动资金。
  1956年,生产步入正规,大量生产十字镐(又名洋镐)、锄板,同时对外挂马掌。生产所需原料,是从外厂买来的铁边子,人称干豆腐铁,用起来非常费力。五人一盘炉,每天生产11——12把十字镐。后经技术改革,四人一盘炉,每天生产18把,合格率达到94%。
  为了增加生产,节约费用,老铁匠师傅们研制成功了“以砟代焦”的炼燃方法,原来每炉每日烧焦子需用五元,改烧砟子仅需2.36元。全社16盘炉,每天节约燃料费42.24元,一年即达12923.44元。由于积累了资金,社里先后安装了2台弹簧锤,盖起了简易厂房。1957年将马掌门市部迁至北纬二路。扩大了经营范围,利润逐年提高,社员们的收入亦随之提高。
  1958年,我社由集体性质的铁业生产合作社,变成国营性质的锻造厂,面向农业,主要生产锄板和镰刀。由社转厂后,虽然添置了许多较先进的锻压设备,但没有搞出独具特色的产品,经国家检查决定,不能上马搞大型机械产品,仍继续生产小型农具。不久,增添了木柄的夹板锤和刨床,进一步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和提高。这时的职工报酬由计件工资改为基本工资。
  为了更好地支援刚诞生的人民公社,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四盘炉,由杜玉兰等十七、八个女同志操作,人们叫它妇女炉,又称她们为女铁匠。这样以来,男女铁匠展开竞赛,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厂里有了积累资金,从1956年至1958年,共积累七万元,全部上缴国库。为提高产品质量,把厂子办得更好,派专人深入群众,听取反映,积极改进工作,使产品不断更新。主要产品十字镐行销河北、兰河、包头等省市;铁锹销售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及武汉等省市;锄板行销于黑龙江和内蒙等地。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小农具没人干,生产日益下降,厂子出现不景气状态。上级规定无入社费的职工全部裁减,全厂仅剩96名职工。其经营性质由国营又回到生产合作社。面对此情,在厂干部职工分成小组,去各地推销产品。通过全厂上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度过了难关,保住了厂子。在此基础上,开展生产兢赛,我厂被评为五好小农具社,是年年底,经省、地、市鉴定,我厂有九种小农具被评为名牌产品,如文子斌的锄板,蒋文美的钢叉,李春吉的镰刀等等。这时职工又恢复到143名。有各种设备32台,厂名改为四平市手工业联合农具厂。到1965年,本厂生产的十字镐打入国际市场,远销古巴、美国等国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厂坚决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生产出现了好势头。厂子健全了机构,在党支部领导下,下设政工、工会、共青团、劳资、财务、外协、生产、后勤、供销、技术、检查等组织,职工增加到283人,干部40人。全厂有四个车间,即锻造、铸造、机加、磨光。此外设有电工室、水电焊、水暖、锅炉、卫生所、托儿所等。1982年,厂子正式定名为四平市锻造厂,主要产品是十字镐。
  当前,为办活企业,搞好生产,厂方对全体职工实行经济责任制并订有规则,其具体内容如下:
  1.设备要有专人负责,主要设备固定专人使用和保管。
  2.技术科布置的维修任务要及时完成,生产与维修发生矛盾时,要先维修后生产,车间不得任意更改。
  3.设备闲置三个月以上者,要涂油封存,做好防尘防锈保护。启封时必须经技术科批准,不准擅自使用。
  4.班前班后要认真检查设备,要细心擦拭并注润滑油。
  5.不准超负荷使用设备,特殊情况须经厂长及技术部门同意方行。
  6.加工工件时,严禁以水代替冷却液使用。
  7.做好润滑保养,保证滑动与传动部位运动正常。
  8.各设备之零件、部件、安全防护装置、电气装置不准任意拆卸和乱用。
  四平市锻造厂是在烘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955年组织合作社到地方国营锻造厂、小农具社、农具厂至今天的四平市锻造厂,几易其名,性质多变。我是亲历者又是目击者,常听到人们议论,章丘打铁匠对四平市锻造、机械业的发展是有极大贡献的,这是我们章丘人的光荣和骄傲。
  目前,由于机械的高度现代化,年轻一代不愿学锻工,因为这工作既脏又累,但是任何机械、锻造都需要锻工。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锻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先后退休离厂,年轻的一代又接不上,这是我们老铁匠所忧虑的。但我们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四平锻造业的前程是无限美好的!
  我们是章丘铁匠,爱家乡更爱四平,四平是个英雄城,无数革命先烈曾在这里捐躯献身。我们愿把章丘铁匠吃苦耐劳四海为家的光荣传统,无私地奉献给四平人民,使其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永远开花结果。

知识出处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铁匠之乡”——山东省章丘县历代铁匠的功绩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全书共分铁匠史话、铁匠缘起、忆昔抚今和锻造企业等4部分。其中“忆昔抚今”和“锻造企业”是重点,整理收录部分老铁匠与知情者的回忆,及当代章丘锻造企业的发展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