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铁匠在绥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808
颗粒名称: 章丘铁匠在绥棱
分类号: K826.16
页数: 8
页码: 9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铁匠遍东北,仅绥棱这个不到14万人口的县城,据目前统计就有章丘铁匠及其家属达400余人。绥棱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县,位在全省中部。
关键词: 章丘铁匠 绥棱 史料

内容

章丘铁匠遍东北,仅绥棱这个不到14万人口的县城,据目前统计就有章丘铁匠及其家属达400余人。
  绥棱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县,位在全省中部。据章丘来此落户的老铁匠们谈,清末民初,这里人烟稀少,土地虽多但垦耕者甚少。那时的绥棱只有三个马架子(从山墙上开门的一种屋)一眼井,故名叫三井子,周围一片森林,显得比较荒凉。后来关里(特别是山东)人来此谋生的多了,三井子渐趋繁荣,县城遂迁于此,改名为绥棱。那时不少章丘铁匠就在这里开炉经营了。欲知实情,请看下面几位老铁匠的回忆。
  明海烈(原名明位烈)
  民国十七年(1928),我十五岁,因父亲死去,孤儿寡母难以度日。那时我的舅父王庆余同伯父明鸿兆在绥棱合股开万发炉。母亲在生活所迫于万般无奈之下,领我要饭千里寻亲来到绥棱。母亲干杂活,我跟舅父伯父打铁学徒。伯父明鸿兆死后,万发炉由舅父王庆余负责,炉名改为庆发炉。几年之后,庆发炉又由我和明九烈、刘培德、曹玉杰、明鸿全、明鸿连、明兆福等合股经营,名为福发炉。当时的生产完全靠手工操作,产品主要是镰刀、锄板、铡刀、菜刀及木工用的锛、凿、刨、斧等。凡本炉产品都印有“明”字,这是标记,目的是取信于用户,说明产品货真价实,使不住管换,以创自己的牌子。所产的镰刀较有声誉,畅销绥化、海伦、明水等地。
  每年秋后,一进入十月,业务便以挂马掌为主,这是一年之中铁匠经营的最佳时期。记得东北沦陷后的第三年(这时已是伪满统治时期),黑龙江大旱,年景不好,生意难做。不料十月间下了一场大雪,地面象是铺上了厚厚的冰砖,滑的要命,人畜行路稍不小心就要跌倒。人们为了谋生,特别是那些赶车“撵脚”的运夫,牵着骡马轰着牛纷纷前来挂掌。因为不挂上新掌,牲口就不能跑冰道。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门前牲口成群,人们成串,挨号挂掌。我们把人员按手艺高低分成两伙,日夜轮流操作。几个月的生意超过全年的收入。
  挂掌是东北铁匠的一项主要业务,其原因就是当地居民牲口多运输量大,因此,凡打铁者,必须学会打马钉和马掌并且会挂掌。如果挂掌不得要令,会把牲口“钉瘸”的。为此打官司者是常有的事。
  伪满时期,日本人很重视铁工给马挂掌这项工作,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军用马太多。于是,他们开办了“装蹄式”训练班。当时我是绥棱县“铁业组合”这一组织的负责人,被派到装蹄式训练班学习,历时半年,使我懂得了不少挂掌的理论知识。凡牲口四蹄中都有个蹄球,蹄球血管通牲口全身,如果动着蹄球的血管,牲口就有死亡的危险。整蹄又分里蹄壁外蹄壁,里蹄线外蹄线。装蹄时首先分清这些部位。准确地把马钉钉在外蹄线的外蹄壁上,才能使牲口象人穿上可脚的鞋子一样,走起路来方便得劲。
  1945年东北光复后,在抗联工作队的领导下,绥棱县城的谢家炉(谢传章)、刘家炉(刘庆章)和福发炉(明海烈)联合起来,组织了“五一”铁工厂(又叫工友铁工厂),我任厂长,夏方管行政,共一百多人。这里没有掌柜伙计之分,也无资东“劳金”之别,实行论技术定工资。入厂者一个月不取工资,作为办厂股金。工人们个个兴高采烈,人人干劲十足。
  1956年,我和曹玉杰与以王善增为大把(掌钳工)的谢家炉成立了黑铁业生产合作社,曹玉杰为主任,我干副主任。1958年,该厂与农机厂合并为农机修造厂(前身是工友铁工厂),有职工200多人,生产进入了机械化。1960年,我认为当干部不如工人挣钱多,因此辞职下车间当工人。1963年刃具厂成立,我任车间主任,主要生产白钢刀。五年后,我又去丰收机械厂,1978年退休。
  我这个十五岁要饭来东北谋生的章丘铁匠,今年已七十五岁,历尽桑沧,苦尽甜来。我现有四男六女,都有工作,其中二子在县财政局工作。总之,我晚年的生活是美好的,这都是亏了共产党的好领导。
  曹主杰:
  我是十八岁来黑龙江省的。那时家乡章丘正是鬼子、汉奸、高松坡、王连仲、翟毓蔚等混战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日子很不好过。于是我告别爹娘只身来到黑龙江省明水县,跟章丘铁匠赵德风学徒。干了三年,挣了一百元钱,除去穿衣所剩寥寥。为了多挣几元,我离开明水去绥化。找了几位老乡,人家都说不用人。在走投无路之际,碰上了章丘老乡明海烈,讲明工价遂去绥棱。这时我还不会掌钳,经过一段时间,自己能够打锄板镰刀了,工资仍是每月35元,我嫌少但又不好出口,就假说回家,实际上是我表弟给我另找地方。结果去了庆安县章丘老乡袭普奎开的太和炉,经洽谈,不料袭掌柜对表弟竟说出这样的话:凡是从四方台(地名,距绥棱不远)和绥棱来的铁匠贵贱不用,原因是这些地方出来的铁匠手艺不行。我憋着气又到了井家炉(章丘人开设),井掌柜知道我是从绥棱来的还是不用。表弟对我说,眼下吃饭要紧,咱还是去找袭普奎。他是这一带的铁业组合长,现在已经发了财。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只好如此。
  见了袭普奎,不等表弟开口,我就直截了当地说,从四方台和绥棱来的铁匠不一定都不行,我在你这里先试工,试住就干,试不住就散,行不行?袭说,既然如此,咱们又是老乡,你就在这里干干看吧!
  三天后,大把高师傅了解我的干活情况,伙计们都说,小伙子可以,打锤、抢磨都行,干活简捷麻利。于是袭掌柜开始找我讲工价,每月四十五元,我无条件地应了。当时我是这样想的:挣钱多少不论,叫他们看看我这个铁匠行不行,也给在四方台和绥被的章丘铁匠掌掌脸。就这样干了一个月之后,井家炉的井掌柜暗中找我,每月五十元给他去干,我拒绝了。1945年日本投降,在四方台的表叔找我合股开炉。我认为这样比吃劳金挣钱多,就答应了。干了一年,经营情况不够理想,表叔脾气又不好,决定算账拆伙。结果是有“账”有货而没有钱,没办法只好用货顶钱。我分了一部分锄板,好歹卖完后我又回到绥棱明家炉。
  当时,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下,绥棱县的明家炉(明海烈)、刘家炉(刘庆章)、谢家炉(谢传章)组织了工友铁工厂(因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又叫五一铁工厂),明海烈任厂长和私方代表,大家都有股金,一切平等,工人是厂子的主人,二年以后,厂子裁减人员,我和明海烈同一部分工人又进了由县工会成立的职工铁工厂,明海烈任经理,我为工会主席。不久,森工局(现为林业局)对该厂投资入股。为便于领导,县委会和县工会将厂权全部放给森工局,厂名遂改为森工局铁工厂,具体负责人是我和明海烈。1954年,我辞职回了家。就在这年下半年,明海烈又找我开铁匠炉,共五人(都是章丘人)组成,生意较好,收入可观。1956年,全县实行合作化,县社王宏图同志负责组织铁匠炉,他认为我们这个炉的技术力量强,以此为基础联合刃具名手王善增(章丘人),成立了绥棱县第一个铁业生产合作社,我是主任,明海烈是副主任,生产搞得很好。说实在话,我是有点技术的,但思想不够进步,只知道挣钱养家糊口,不关心政治。但是在工作上我肯卖力气,从不消极偷懒,有多大劲使多大劲。1957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我这个铁匠一生思想上的重大变化。1958年,县委任命我为农机修造厂(前身工友铁工厂)副厂长。1962年,国家开始搞退赔,集体企业要从地方国营分出来,我又回到原铁业生产合作社任党支部书记。
  1962年至71年,根据形势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我为首成立了绥棱排灌机械厂,由该厂传授技术输送工人,先后组建了刃具厂、原件厂、车辆厂。不久这三个厂子都转为地方国营,排灌机械厂仍属大集体。在厂老职工反映:当初曹厂长为了保“排灌”,把工作好技术强的工人留下,工作差技术低的工人放出去。现在可好了,放出去的成了国营职工,我们这些留厂的“宝贝”仍是“大集体”。这些反映是真实的,我当时确实存在着本位主义。
  1973年2月,县上调我到绥棱丰收机械厂任书记兼厂长。该厂建于1960年,初名“绥棱修配厂”。它原是一盘烘炉(大把是明殿烈章丘人)起家,后扩大为三盘炉。建厂初期,只有约80平方米的砖瓦厂房。设备简陋,主要从事车辆维修和挂马掌。1968年在当时支部书记曹庆余的领导下,开始生产“丰收——1590式”脱粒机。1969年从佳木斯农机厂引进了“丰收——700”型脱粒机。
  我进厂任职时有职工200多人,主要技术力量都是章丘铁匠。1974年,生产“丰收——1100大型脱粒机”,首批生产50台。1981年研制了5TZ——2700大型轴流式脱粒机,1984年,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填补了复式轴流式脱粒机空白,畅销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我任职期间,不脱离生产,经常下车间干活。因为我是铁匠,终生和砧子、锤头、车床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听见叮噹声轰隆声就想往车间跑,不干活手心就发痒。因此,职工同志们不称我书记,都喊我曹师傅或老曹,我听了心里很舒坦。所以直到退休我和工人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明九烈:
  我家老一辈于清光绪年间就在黑龙江省绥棱一带打铁,父亲曾病故于此。我的两个弟弟已在黑龙江安家落户,成了黑龙江人。
  黑龙江过去我们都叫它北大荒,这里地广人稀,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其中玉米、大豆为最多。外地人特别是混穷的,来此易于落脚谋生。我们章丘铁匠千里迢迢投奔北大荒,原因也在于此。
  过去,我们在外地打铁,固定在一个地方或城镇或乡村,叫打座炉,实际上就是开铁匠铺。推着打铁工具串乡的,叫打行炉,也叫打跑铁。在北大荒主要是打座炉。记得父亲开的是“万发铁匠炉”,主要生产镰刀、菜刀、铡刀、钐刀、土枪、猎枪以及锄铲锨镢等。因为这里骡马特多,挂马掌也是一项主要任务。
  在北大荒,不管是城市村庄,也不管是南方北方,凡是铁匠炉,绝大多数都是章丘人开的,即使有少数铁匠炉是当地人开的,追其渊源,恐怕也是与章丘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不断深入,工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作为个体经营的铁匠炉,也有计划地组织了起来,成立了不同形式的铁业合作社。当时,我在绥棱县城铁业社当钳工,因为我技术较高服务态度又好,多次被选为劳动模范,作为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我曾先后到过北安、五太莲池、伊春、双鸭山、绥芬河、海伦、通北、七台河等市、县。每到一处,不管是铁工厂还是铁业社,都有章丘人,有些还是书记、厂长、社主任等。在外地碰到老乡,真是一件大喜事,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家乡情。
  有一年,我作为绥棱县工人代表去绥化地区(今绥化市)开会,凡是铁工系统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是章丘人。语言、习惯都是章丘的,大家在一起,犹如父老兄弟。闲谈时,相互介绍自己的家世,亲朋良友的现状。有的谈到自己的亲人去了苏联,有的说自己的师兄师弟远在日本、朝鲜,等等。每当这时,我们往往感到不是身在祖国的东北,而是在山东章丘老家。
  在黑龙江省的每个角落都有章丘人在那里工作、学习,挥汗出力。完全可以这样说:黑龙江省是章丘铁匠的第二故乡。

知识出处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铁匠之乡”——山东省章丘县历代铁匠的功绩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全书共分铁匠史话、铁匠缘起、忆昔抚今和锻造企业等4部分。其中“忆昔抚今”和“锻造企业”是重点,整理收录部分老铁匠与知情者的回忆,及当代章丘锻造企业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明海烈
责任者
曹玉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章丘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