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和丈夫打铁的年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803
颗粒名称: 回想和丈夫打铁的年月
分类号: K826.16
页数: 4
页码: 80-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十七年(1928)至1978年作者回想和丈夫打铁的年月。
关键词: 章丘 打铁岁月 史料

内容

民国十七年(1928),张鸣九占章丘,家乡大乱,弄得鸡狗不安民不聊生。这年我十五岁,娶进北曹范刘家大门。丈夫叫刘世友排行老二,比我大八岁。他兄弟仨都是铁匠。大哥叫刘长友,兄弟叫刘慎友,因为慎友手艺好,人家都称他刘老三。
  当时,他们兄弟仨领着两盘炉在山西太原府襄垣县打“跑铁”。大哥和三弟分别在两盘炉上掌钳,丈夫只会打锤抢磨。辛辛苦苦干一年来,嘴里不吃肚里省积攒几个钱,年下回家,买这添那一家人团团圆圆过春节。那时我年纪小丈夫年纪大,他一年一趟家,乍一见都有些“眼生”,我又是羞又是怕。天天在自家屋里为丈夫忙针线,做鞋做袜。擦过年,两口子还没“新鲜”过来,丈夫就要“出门”。兄弟仨再加上三个伙计共六个人,推着二把手车子,起早(步行)到山西,需要半月时间,路上吃饭都是从家里带煎饼。我钻进鏊子窝就是一天,一摊就是厚厚的一篦子。晚上灯下还得替他拆旧换新,缝破补烂,真是累得腰疼腿酸,倒下睏的睁不开眼,俩口子哪有心思说闲话。俗话说的“有女不嫁铁匠郎”,这话一点也不错。
  自从日本鬼子进了中原(七七事变),阎老西(阎锡山)在山西当上土皇上,穷人就不好混了,兄弟仨推着“家伙”来了家。可巧,正赶上庄里闹红枪会。于是村上把会打铁的组织起来,以三弟刘慎友为首开始了打制“刷枪”(红缨枪)头和鬼头刀(大刀片)。使红枪会员人人有了上阵的家伙(武器),不断地和鬼子汉奸开火。有一回,红枪会大队人马开到山庄、鸠坞山上(今属旭升乡),叫人家打败了,死了伤了的不少。有的红枪会员说,刘老三打的家伙真好,刷枪头猛戳在石头上,光迸火星不折尖,鬼头刀砍在碗口粗的树上,唰地就断。有的说,咱的家伙再好,可就是抵不住人家的洋枪洋炮。那些挨了炮子的弟兄们,那一个不是入会跪坛、和老婆不同床,上阵吞符念咒?咱可不再上当了。不久,红枪会就散了伙。
  后来,大哥死了,三弟成家立业,兄弟仨就分了家,各人过各人的。三弟手艺好,远近有名,人家雇上伙计就开炉挣钱了,我的丈夫只会打锤抢磨,没掌过钳子,自己领不了炉,想再给人家当伙计去。当时我来火了:你咋是一条男子汉,快半辈子的人啦还再叫人家支使去?你就干心打一辈子下锤?长长志气,你掌钳子我打锤,一天不行两天,一年不行二年,早晚会行的。就这样,俺两口子就打起铁来。开始,他拿钳子手生,我打锤也离把,三锤就有两锤打偏了,不是打不着铁就是把铁打崩了。不论干啥,就怕你不“务心”,半年后,俺俩就打“粘糊”了,打出来的锄、镰、锨、镢和三弟打的不差上下。打成的货,除在家里卖以外,我还赶集摆摊,五天赶俩集,三、八赶埠村(那时埠村集是三、八日),逢五排十赶曹范,买卖挺不错。当我赶集的时候,丈夫就在家里看孩子做饭,主要还是干冷作抢磨等活。
  打铁是火里求财,苦汉子买卖,很不易呀!记的我三十八岁那年的夏天,四方板的锄头挺好卖,就是打不出货来。俺俩不住下的忙活一天也只能打五、六个。丈夫有个脾气,就是干活实在。不管咋忙,该咋干就是咋干,一个锄板,该用多少料就用多少料,该打多少“火”就打多少“火”,历来不胡弄人。一天清早,我因为忙着去生炉,脚上忘了穿袜头,在和丈夫给“锄鼻”子上熟火的时候,一片铁皮掉进裹脚里,烙的钻心的疼,直到把“锄鼻”子熟好了,才放下锤,蹲在地上赶紧抱起脚找铁皮,不管咋哆嗦咋捕拉就是找不着,我把裹脚条全抖搂掉,才看见铁皮烙进肉皮里。半年以后伤口才长好,落下铜钱大的一个疤。
  解放后,日子好了。丈夫年纪也大了,但是还忘不了老行当,有空就砸打点儿。我背着到集上卖个“块儿八毛”的,混个零花销。合作化以后,象三弟那样的手艺好岁数还不大的铁匠,都组织起来,成立了铁业社,我和丈夫成了生产队的附带劳力,但小烘炉还没断。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可就糟了,人家硬是叫把铁匠炉掀掉,说这是搞资本主义。我就说,俺老头老婆的还能搞啥资本主义哟!人家说我思想有毛病。没办法,丈夫一气就把炉掀了,我也不赶集了。后来连买盐的钱也没有了,队里又不分钱,咋办?我就把以前剩下的货底子找出来,装在篮子里,上面用破布一盖,偷着下乡去卖。这事也叫人家知道了。唉!那时真难呀!
  1978年,日子刚在好过,丈夫死了。他要是活到现在,俺俩还能打铁,就是成不了万元户,可也缺不了钱花。

知识出处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铁匠之乡”——山东省章丘县历代铁匠的功绩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全书共分铁匠史话、铁匠缘起、忆昔抚今和锻造企业等4部分。其中“忆昔抚今”和“锻造企业”是重点,整理收录部分老铁匠与知情者的回忆,及当代章丘锻造企业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广云
责任者
潘锡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