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匠徒工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789
颗粒名称: 我的铁匠徒工生活
分类号: K826.16
页数: 3
页码: 47-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和铁匠徒工的生活记事。
关键词: 铁匠 铁匠徒工 生活回忆

内容

我十六岁那年,父亲叫我给人家“拉火”打铁,师傅(即掌柜)是李厥华。工价一年为六撇子玉米(一撇子三十斤)。
  正月初六一早,母亲就煮熟了水饺,让我吃饱好上路。我背着行李赶到师傅家时,打锤的师兄李中和正在忙着整理铁匠车子,准备驾车步行。师傅吃完饭,将需要带的东西拾掇好,放在车上,师兄驾后,师傅把前,我一旁拉着绳子,一行三人启程了。
  那时的道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旱天尘土漫脚,雨天薄泥稀水,推车行路十分困难。当天住在王村,这时我的两只脚板上都起了水泡,躺在临时搭的铺上,浑身象散了骨架似的。第二天东方刚亮,又驾车东进。到大临池一带时,道路崎岖,乱石满地,忽高忽低。这时,把前的师傅口里不住地念叨什么:“一溜慢上手里脚!”“一溜慢下手外脚”!“里驱绊!外驱绊!”等等,后来师兄告诉我,这叫开路报道,如果不报或报错,后头驾车的因看不见路就会失脚翻车,这很要紧,从现在起,你要好好记住,不久,你就要“把前”了。
  经过六天多的早行晚住,到达了目的地——安丘县。歇了一日,次晨,师兄就向我交待工作了:起床后,先到炉房洒扫,整炉点火。炉生好了,看看炭槽里是否有炭,如果没有,就赶快添足备好。咱在外打铁不同在家。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八点钟左右座锅,接着就要淘米熬干饭。吃饭时要快,不等师傅吃完就要撂碗,拉拉风箱,拍拍炉火。等大家都吃完了,赶快刷锅洗碗,要干净麻利,不能怠慢。拉火时,要看师傅的眼色行事,铁刚放在炉里时,要慢拉,到“上浆”时逐渐加快,冒铁花快熟时,再加快,看到师傅两手不停地翻铁,口里说着扇!扇!扇的时候,你就要挺直手腕用力猛拉,到铁熟为止。总之,拉火要记准这样几句话:“两头紧,当中慢,又熟铁又省炭。”就这样干了一个正月,打了许许多多的镢头、铲锨、铧头和耠子等成品,都是春耕用的。这些农具,大都运到集市上出售,也有前来购买的。这段时间,叫“打座炉”。
  一交二月,春风刮麦苗发,雪融冰消,柳青雁还,春耕季节到了,师傅准备下乡维修农具,开始打行炉(也叫打跑铁)。风箱砧子锤头,粮米铺盖,锅碗瓢盆,装了满满的一车,师兄驾后我把前。我一披上三岔襻,心里就扑通起来。心想,我第一次驾二把手铁匠车,能行吗?“快招把赶路!”师傅下令了。出村不远,是一斜坡崖头,我硬着头皮报出“一溜慢上手里脚!”在后边驾把的师兄腿脚一趔,车子歪了,行李卷滚在地上,淘米的盆子被打碎,米袋挂了个窟窿,小米撒了一地。原来应报“手外脚”我报了“手里脚”,致使师兄失脚扑倒。师傅打了我两巴掌,我边收米边抹眼泪,师傅见我哭了,便说,以后要小心,看准路再报。于是他脱下大袄,驾起前把,继续赶路。
  到了一个较大的村庄(村名记不清了),我按照师兄的指点,卸下打铁工具,便提水和泥,供师傅盘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打行炉一般有两种炉式,一是支架炉,即风箱、铁炉、炭槽都放在一个木架上。这种炉式使用方便,行运困难。二是地炉,即是风箱、火炉、炭槽都放在平地,在风箱和炭槽之间挖一小坑,坑四周用硬泥砌好,安上风道,排正炉条,就可以使用。在安丘打行炉的绝大多数都是用地炉。
  当我和泥的时候,师傅坐着机撑挖炉槽安风道,师兄就用“响锤”在砧子上砸铁片。这种锤子声响很大,能远听五华里左右。“叮叮”锤子一响,群众便知道村里来了铁匠。需要修理家具的,就会循声找到。
  盘炉的功夫,许多人拿着要修理的物件如钢铧、钢镢、修车以及磨剪子抢菜刀等等,讲价的,圆成的议论纷纷。当“买卖”讲成后,便开始了工作。
  掌钳的,打锤的和拉火的,都有明确的分工。掌钳的一般称掌柜,负责“出样”锻造;打锤的一般称大伙计或二师傅,除打锤外还负责抢磨(凡是刃具如菜刀、斧头、出炉后先抢后磨);拉火的叫小伙计,负责鼓风助火、运炭、做饭等杂活儿。提到运炭,那时确实是一项苦差使。我曾经平均三天挑炭一次,每次挑六十斤,翻山越岭趟河跨谷,来回八十里,打铁用的炭必须是优质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工业用煤,讲究什么“走铜杀铁”,否则是一概不能用。
  这年下半年,我渐渐学会了打锤,师傅不在的时候,一般活儿,我与师兄就能完成。因此年底回家,师傅多给了我两撇子粮食钱。

知识出处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铁匠之乡”——山东省章丘县历代铁匠的功绩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全书共分铁匠史话、铁匠缘起、忆昔抚今和锻造企业等4部分。其中“忆昔抚今”和“锻造企业”是重点,整理收录部分老铁匠与知情者的回忆,及当代章丘锻造企业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厥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章丘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