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铁匠话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780
颗粒名称: 山村铁匠话今昔
分类号: K826.16
页数: 4
页码: 24-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巍巍长白山嵚崟逶迤,绵亘章丘东北。在相公镇东北即章丘、邹平两县接壤处,山势斗转形成一“C”字形,人们谓之山圈,山圈里共有八个自然村,因穷山恶水土地脊薄,世代相传村村居民多以打铁为生,其中丁庄和顶庄两村为最。
关键词: 铁匠 史料 章丘

内容

巍巍长白山嵚崟逶迤,绵亘章丘东北。在相公镇东北即章丘、邹平两县接壤处,山势斗转形成一“C”字形,人们谓之山圈,山圈里共有八个自然村,因穷山恶水土地脊薄,世代相传村村居民多以打铁为生,其中丁庄和顶庄两村为最。丁、顶二庄南北隔壑相望约二华里,地理环境相同,人口相差无几。据目前状况看来,令人大有山河依旧面貌全新之感。进村看到的是红瓦绿舍正在淘汰着土房茅院;水泥彩砖结构的台阶大门,正在代替着古老的木栅柴扉。半数家庭有了电视机、录音机。真是家家新陈设,户户新风尚。欲知真情,还是听听两位老铁匠师傅的亲历、亲见、亲闻吧!
  先是打铁后当村干的孙永义同志回忆道:我祖籍莱芜,父亲为生活所迫,来到丁家庄。该村铁匠多,少时,我便跟人出外拉火学徒。解放后,参加了村上的土改工作。从此当上了村干部直到现在。土改时,全村180来户,800余人口,除15户所谓“财主”不打铁外,其余全是靠打铁吃饭。据老铁匠师傅们谈,该村铁匠兴起于何时?无人知晓,只知他们和他们的先人代代打铁,多数在烟台、莱阳、海阳、蓬莱、平都等地,少数在东北。其中在外地落户至今与原籍有联系的就有60户。他们中,许多人是很有名气的,如在青岛四方机厂专门锻打火车头蒸汽机拐肘的郑绍仙,在哈尔滨铁路大厂终生从事锻造工作的张玉祥等,都是名扬一方的。
  抗日战争时期,翟毓蔚曾在该村秘密设置了两个小兵工厂(当时叫枪炉),制造“七·九”步枪和捷克式机枪,其中不少工人是该村的铁匠。不久,兵工厂被日寇侦破,旋派飞机前来轰炸,房屋烧毁,不少老百姓葬身火海。
  1964年,我任大队支部书记,为了发展副业,成立了七人组成的烘炉,对外加工柴油机需用的甩油片,当年收入8,000元。大家认为铁匠之乡要想治富还得靠铁匠,于是烘炉扩大到36人,给胜利油田加工螺丝和钻头,平均年产值80,000多元。转向个人承包经营后,各方面都有变化,目前有14人干活,主要生产任务是为新汶、五三〇、梁山、胜利油田、潍坊、黄县、肥城、德州等厂矿地区加工杆模螺丝。每年上缴利润基本保证了村上的一切行政开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政策的逐步开放,铁匠之乡真正踏上了富裕之路。铁匠们重操旧业,或父子一盘炉,或兄、弟一辆铁匠车,或街坊、亲友搿夥,带上简单工具和“行头”云游四方。有的去胶东,有的下东北,还有的去山西、河南等地。春、冬外出,农忙回家,一年之中仅一半时间打铁,平均每盘炉收入五千元左右,人均1700元上下。出现了许多铁匠专业户。据目前统计:全村267户,1054口人。在全村300多名男劳力中外出流动打铁的就有157人,年总收入20多万。人们都说现在的富民政策就是好啊!
  年逾花甲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的老铁匠张学梅回忆说:顶庄的情况和丁庄差不多。现在全村218户,998口人,外出流动打铁的184人,合80多盘烘炉,一年之中,这个小庄就能进30万元。别人的情况咱不十分清楚,还是谈谈我自己的情况吧!
  我从十六岁跟父亲在河北省打铁,二十一岁开始掌钳领炉。1953年在盐山县加入公私合营,1956年转为铁业社,曾到过30盘烘炉。1957年转为通用机械厂,过了一年,又改为盐山农业机械厂,职工一千多人,绝大多数是山东章丘的。其中只有我一人是个五级钳工,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1961年,我被下放回家务农,1966年与外甥去德州打铁,一次,与一烟台人相遇,闲话间谈起打铁来。他很有兴趣地提到我们的经营情况,问我能否打制磨齿子(电磨部件),我看了他的图样后,便一口应了下来,不久签订了10万元的产品合同。当即同外甥回了家,和大队支书张敬江说明情况,他很满意,于是组织了九人的烘炉,开始锻打磨齿子。干到四个月的时候,一盘账,纯收入5000元,尝到了甜头,于是大干了起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因种种原因,我退出了大队副业回生产队另成立了三盘烘炉,但大队不分给合同上规定的任务,没办法,我只好另找出路,开始给枣园一家供销社打铁勺子,收入也很可观。无巧不成书,一次,我去枣园送货,碰上了十万元磨齿合同的签订人,我俩经过一番细谈,他愤愤地说:“岂有此理,不要怕,继续干,我们是认货不认人。你的产品,我看了,很好,回去后,生产多少送多少”。就这样我回到顶庄跟大夥一说,都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又开始了磨齿生产。
  每次送货,我队生产的完全合格。后来我们送去的货干脆不验了,放下就算账。我想人家这样相信我们,我们更应当谦虚努力,把产品搞得更好。这样做的结果,引起大队个别领导对我的不满,招来一场意外的灾难。为了生活,我不得已于1972年,全家迁往黑龙江省滨县长安公社赵家屯。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其中父亲89岁,第二年死于该地),人生地不熟,处境十分困难。后来,大队了解到我会打铁时,便与我商量开烘炉,通过试工,认为我的手艺不错,就这样,我们父子一盘炉,开始了打铁。第一年是“日工”工分制,年终分红,收入能达到该队社员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第二年,实行“三七”分成,即营利100元,交大队30元。年终结算,我净得11,200元。全家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除吃穿零花外,尚存4000多元。从1974年到1982年,年年纯收入都稳定在万元以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想念故土的心情越来越迫切,于是在1982年,我又回到老家顶庄。在村领导和乡亲们的关怀下,盖了三所新瓦房,成了顶庄第一家铁匠万元户。这都是党的富民政策给我家带来的幸福。

知识出处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铁匠之乡”——山东省章丘县历代铁匠的功绩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全书共分铁匠史话、铁匠缘起、忆昔抚今和锻造企业等4部分。其中“忆昔抚今”和“锻造企业”是重点,整理收录部分老铁匠与知情者的回忆,及当代章丘锻造企业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永义
责任者
张学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章丘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