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放后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63
颗粒名称: 二、解放后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分类号: G529.52
页数: 4
页码: 118-121
摘要: 1950年,即建国后的第一个春天,该乡小学在人民政府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了调整布局,实行大村自办,小村联办,基本上实现了学生就近入学。虽然还是学董负责,但已有中心学校,并实行校长负责制。1953年,全乡学校达30多处,学生人数近千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5%。教师27名,师生比数1:35。1958年,附设高小班的学校有丰盛集、南张、张坊,高小班有6个。大跃进时期高小班几经搬迁,到1964年基本固定在张坊和刘安村两处。1968年至1982年,张坊中心小学曾称张坊联中,每年招收二个班的初中生入学。1971年后,村办小学增至38处,1989年学生达28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以上。学校全部实现了较高标准的六配套。
关键词: 张坊乡 教育 解放后

内容

1950年,即建国后的第一个春天,该乡小学在人民政府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了调整布局,实行大村自办,小村联办,基本上实现了学生就近入学。虽然还是学董负责,但已有中心学校,并实行校长负责制。1953年,全乡学校达30多处,学生人数近千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5%。教师27名,师生比数1:35。
  1953年,有的小学附设高小班,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教学经验好的教师调至高小任教。
  1958年,附设高小班的学校有丰盛集、南张、张坊,高小班有6个。大跃进时期高小班几经搬迁,到1964年基本固定在张坊和刘安村两处。这时的张坊乡只是大乡——胡集乡的一个管区,班数仍是6个,每班编员50名。1964年全区学生数达1400名(当时全区总人口是14000人)。
  解放后的教师报酬,自1953年后,实行工资制,小学教师低者24元,到1964年,高者54元。
  1958年后,全乡代表性的学校是张坊中心小学,当时是胡集乡张坊中心小学,校长是张干香,继之为姚风成、王业河、窦清治、孙连江、杨宗丕、白景科、王元贤、孙本庚。自1958年后,张坊中心小学一直是全乡的龙头学校,规模由4—5个班,发展到10个班,学生达340多名,教师14名。
  大跃进时期,乡内曾办起幼儿园20多处,入园儿童600多名,其中张坊与李金相村幼儿园办得较好。
  1968年至1982年,张坊中心小学曾称张坊联中,每年招收二个班的初中生入学。1987年后改称张坊中心小学,设校长、主任各一人。
  1986年后,本乡教育体制为1—9年一贯制。
  1968年,全乡教育系统设教育组,下辖四处中心小学,因附有中学班也称四处联中,分别是张坊、路家、丰盛集、马家。1971年在四处联中的基础上又新建高中一处,即现在的张坊中学,校址在孔王村北。张坊中学原名为张坊高中,占地105亩,教师6人。自1971年开始,每年招收两个班,学生110人。第一任校长是孙连峰、后为孙振奎、马付俊、付其义、王金河。1973年后,改为完全小学。1980年后,高中班停招,继属初级中学,到1985年一直固定在6个班规模。
  1985年后,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到1992年增到12个班,学生700多名,教职工60多人,校舍160余间,价值100多万元。
  自1971年至1987年,乡教育工作由教育组主持,并接受乡党委和乡政府领导。乡党委由一名副书记管理教育,政府设教育助理和成教校长。1988年后,教育组改为教委,设专职副主任一人,由乡政府实行聘任制,县人民法院公证处签证认可,中学与中心小学校长均按此法。
  建国后在该乡任教育助理的有卜凡俊、梁振甫、张思敬、王好平。负责扫盲的分别是李清成、贾学臣、孙连江、刘孝臣、杨宗丕。
  1985年后,乡设财政所,教育经费均由财政所支付。除教师工资外,教育附加费均按人均收入5%筹集,用于修建学校和补充教职员工工资。自1985年至1992年,乡财政用于学校修缮费达45万元。
  1971年后,村办小学增至38处,1989年学生达28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以上。1991年乡内实行义务教育,村级小学由所在村筹办,1985年实行校改,全乡投资170多万元。学校全部实现了较高标准的六配套。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宗丕
责任者
李昭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