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国前教育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62
颗粒名称: 一、建国前教育概况
分类号: G529.52
页数: 4
页码: 115-118
摘要: 解放前,张坊乡曾隶属商河县第七区和德平县第六区管辖。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区内仅有南张村、王洪九村、小姜家村、夏坡村等几处私塾,而且都是私人开办。教书先生多由有钱人家聘请,或是办学人本身比较开明并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学生大多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据了解,南张村、小姜家村等每处私塾多者10几名学生,有的仅7—8名或更少些。课本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千字文》和《庄户杂志》、《朱子治家格言》等。算术仅限于珠算。教师除教书外,还和学生一起参加土地改革远动,查奸放哨,斗争地主老财大会等。可见当时的教师即是普通教育工作者、又是成人教育工作者,有的教师还有直接参加土改和土地证撰工作。
关键词: 张坊乡 教育 建国前

内容

解放前,张坊乡曾隶属商河县第七区和德平县第六区管辖。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区内仅有南张村、王洪九村、小姜家村、夏坡村等几处私塾,而且都是私人开办。教书先生多由有钱人家聘请,或是办学人本身比较开明并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学生大多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据了解,南张村、小姜家村等每处私塾多者10几名学生,有的仅7—8名或更少些。课本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千字文》和《庄户杂志》、《朱子治家格言》等。算术仅限于珠算。
  学生上学不交学费,只给先生送礼,先生的报酬由办学人家支付。
  1930年,全乡只有学生70—80名,仅占全乡适龄儿童的10%左右。1932年,乡内学校有所发展,老窦村、南张村、孔家村、大姜家村、潘庙村、小姜家村、丰盛集、孙家寨、王洪九村、东小张、尹坊、夏坡、张坊已建有小学,小学规模比以前大了,如丰盛集、南张村、大姜家村已有3个班,学生人数多的达到45人,全乡学生有400名左右,儿童入学率达30%。
  此时,任课教师的文化程度大都是高小以上毕业,如南张村的王存芝,就在省城济南上过中学。
  其间,学校虽然是村办,但县以下已有督学。如德平部分是李善亭,商河部分是许茂泽,督学监管学校治学情况,村里开始有学董管理学校。
  教师的报酬由村里负担,多是粮酬,另外,逢年过节,由学生家给教师些钱物答谢。
  学生的课本,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外,还有《论学指南》、《数学》、《始学算术》。1940年正式用国民党政府编印的小学和高小课本,这时已有国文、算术、常识和修身了。
  1940年后,南张村、丰盛集已建有高小,学校除教学生学习课本外,还设立课外活动指导,开展体育和音乐活动,教学生唱歌、军乐等。
  县境解放后(1945年)我乡第一批教育工作者窦现光、杨光环、王召庆、王金田等经正式培训,这批人回乡后,为发展本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小学很快发展到18所,学生700多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50%,1947年土地改革后,适龄儿童入学率增至80%多。
  这时课本已换了人民政府出版的“人民母亲”和渤海区编印的临时课本。
  学校仍以村办为主,也有联村合办的,管理学校的负责人,正式称为校董,主要管理学校的的修缮,教师报酬,筹资,学校和村民的关系等。教师的报酬,除村酬外,政府已开始正式发薪,薪水以小米计算,每名教师月薪合小米120斤左右。到1953年增到180斤。
  建国前夕,乡内校好的小学有南张、丰盛集、孙寨、马集、王破头、张坊、老杨家等18处。
  教师除教书外,还和学生一起参加土地改革远动,查奸放哨,斗争地主老财大会等。大部分教师还兼办午校、教妇女识字、晚上兼管村办夜校、扫盲工作等。可见当时的教师即是普通教育工作者、又是成人教育工作者,有的教师还有直接参加土改和土地证撰工作。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宗丕
责任者
李昭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