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口寺第八高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43
颗粒名称: 关口寺第八高的变迁
分类号: G62
页数: 3
页码: 79-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关口寺第八高的变迁的情况。其中包括寺庙的介绍、学校班级等。
关键词: 商河县 小学 变迁

内容

段家村原有一古寺,名叫关口寺。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庙宇尚属完整,内有三殿两廊房和钟鼓楼,外筑短墙两山门,内住有僧侣五人。周围占地近二百亩,归寺院所有,除部分耕作外,其余皆为空闲之地。每月逢三、八有大集,每年的二月和九月又有香火会。会场内五行八作,木料、牲畜、铁器、农具、百货、食品俱全,周围几十里的商贩都来此进行贸易。每年的香火会,更是热闹非常,请来京班大戏助兴,另外有杂技、曲艺等供人们欣赏。当时几十里的乡亲们携老带幼来赶会。这个地方不但是个佛教圣地,也是周围农村经济贸易活动中心。当时可谓常年香火不断,香火会盛况空前。这种情况可追溯到几百年前,或有更悠久的历史,现已无籍可考。
  尽管如此,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受革命大潮的影响,人们信佛、烧香的封建迷信意识逐渐淡薄,进而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要求。当时地方上的文人墨客们,有牛超峰、芮世让等倡议在关口寺办一处高级小学。此举得到了当时国民党商河县政府的支持,决定在原五、六两区筹集资金,每区丁银一元钱。于民国二十二年春动工,建起了教室十二间,办公室三间,师生宿舍二十四问(寺内的建筑也归为学校,僧侣被赶回老家),都是砖瓦结构,另有大门和门房五间,周围套有六十亩方圆的围墙,围墙高四米,宽三米,四角有更楼,墙上有人行道,夜间附近村庄派有壮丁巡回打更,以防土匪骚扰。
  是年秋季招生四个班,高级、初级各两个班,学校命名为商河县立第八高级小学,后改为县立关口寺高级小学。由牛超峰(本镇齐家村人)任校长,张成轩任训育主任,聘由(教员有校长聘任,校长由县长委任)芮世让、刘光承、巩振文、庞系谦任教员。另外还有校工五人。学校图书室、实验室、体育场和实验园地。体育场有篮球、网球、单杠、铁球、铁环;音乐器械有军乐、风琴,各种小乐器都很齐全。标本仪器、各项挂图也较完备,学生在校食宿。
  民国二十三年春,学校一度闹学潮,平息后学校更换了校长,由张明诰(西八里庄人)担任,杨鸣岐任训育主任。聘由燕兴五、苏德裕、董锡山。郭兢一、孙克鉴任教员。并增建校舍二十间,扩召一个班。学校环境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周围树木成荫。县府派有驻军一个排,在门口站岗,夜间巡逻守护学校。学校当时教学秩序良好,师生安心学业,颇受群众拥护。盛况持续了三年,即至一九三七年八月间,日寇逼近家乡,学校宣布解散,师生相互洒泪而别。
  敌伪时期,汉奸刘明耀看中了这个校舍,驻上了汉奸队伍,从此周围百姓遭了殃,他们到处敲榨勒索,鱼肉乡里。至四0年,我八路军某部消灭了汉奸队伍,校舍全部被敌烧毁,围墙扒掉变成一片废墟。群众每天从此路过,目睹惨状,总是惋惜地说:“当年多好的一处学堂,竟变成了这个样子!”
  该校仅有五年的寿命,培育了三个毕业班,但经过教育的学生约五百人之多,但他们因战乱而大部辍学。但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有个特点,就是爱国热情高,人人宁愿在家扛锄头,也不愿当汉奸,这是他们的共同信念。
  关口寺第八高级小学存在时间虽短,但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殷开武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关口寺第八高
相关机构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