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的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26
颗粒名称: (一)总的情况
分类号: G527.52
页数: 4
页码: 31-34
摘要: 从时间上说,1925年以前,商河县的广大农村,多数以“村塾”为主,沿袭清末的封建教育体系,村塾读“四书”、“五经”、“古文”等。1930年——1937年,这八年可为商河县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时期。全县估计在校学生可能达到二千多人。已注意到文、理科的平衡和体育,美育了。1937年—1945年商河县城解放前夕。这八年沦陷期,商河全境学校停办,多数校址为敌、伪军所占领,遂改为敌、伪军据点。
关键词: 商河县 教育 概况

内容

从时间上说,1925年(民国14年)以前,商河县的广大农村,多数以“村塾”为主,沿袭清末的封建教育体系,村塾读“四书”、“五经”、“古文”等。
  1925年——1929年(民国18年)算是一个过渡时期(即由封建教育制过渡到民国的学校教育制)在这一时期县境内广大农村由“村塾”逐渐过渡到普及农村小学教育,至1931年(民国20年)以后全县境内已不见“村塾”了,农村的初等小学(代替了村塾)已不再令学生偷读四书、五经了(在以前还是偷读,即没有县教育局的督学来查,即关上门偷读四书、五经,县督学来了,老师同学生赶快拿出课本来读。)逐渐地改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编辑出版,又经过中央教育部审定的课本,教学形式也由单纯的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而变为课堂教学,并已增设体育和美育课程(体育课和图画课,由专任教师担任),教师也逐渐地把清代的遗老——老秀才淘汰,代之以师范毕业的合格老师,或把较为进步的老秀才加以培训,再重心回到学校教学。
  1930年——1937年,这八年可为商河县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时期。这时县境内已先后发展到八处具有高、初级班的全日制小学(当时叫做高小,后来的完全小学),每个学校大概都有四个初级班和两个高级班,在校人数可达二百——三百人左右。全县估计在校学生可能达到二千多人。教科书多采用商务、中华、世界、开明诸书局编辑出版的课本(均为教育部审定的课本)。课程设置:初级班开设“国文”、“算术”、“常识”、“修身”(后改为“党义”、“讲三民主义”、“民权初步”)、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八门课程。高级班开设“国语”、“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八门课(后又加“党义”课)。已注意到文、理科的平衡和体育,美育了。
  1937年—1945年商河县城解放前夕。这八年沦陷期,商河全境学校停办,多数校址为敌、伪军所占领,遂改为敌、伪军据点。这时仅有县城内一所伪政府办的小学和1941年以后田敬堂办的私立敬仁中学,仅有两个初中班,学生约计八十余人。
  1925年——1937年期问,从学校所在地的分布情况看,县境内八区(城北)、九区(城东北)、二区(城东)、三区(城东南)较为发达。乡村初级小学分布的较密,六年全日制完全小学也建立的早。四区(县城南)、五区(城西南)、六区(城西)、七区(城西北)诸区,较为落后,六年全日制完全小学建立的较晚,乡村初级小学分布的也较稀疏。
  以上是商河县教育发展的大概轮廓,具体情况分下列七个项目来谈:
  一、普通小学教育;
  二、女子教育;
  三、初等职业学校教育;
  四、模范实验小学;
  五、初等师范教育;
  六、乡村初等小学教育;
  七、社会教育(即民众教育)。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