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书院·学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19
颗粒名称: 私塾·书院·学堂
分类号: G61
页数: 2
页码: 9-10
摘要: 商河县古为齐鲁之帮,启蒙教育源远流长。建县以来,中贡士、举人、进士者,代有闻人。清代以前,县境内的教育形式主要是私塾。元初,鲜有义学,即免费私塾,故亦称义塾。义学虽免交束脩,但终年不得温饱的劳动人民子弟仍无力就读。等,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1823年,在内城北门大街路东建麦丘书院,是准备科举的场所。清末废科举、办近代教育,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为学堂,同年商河县在麦丘书院旧址开办有史以来的第一所高等小学堂,遂城乡不少村庄将私塾改办或新建了学堂,至1907年,全县共40处。此时,部分私塾还依然存在。
关键词: 商河县 私塾 书院 学堂

内容

商河县古为齐鲁之帮,启蒙教育源远流长。建县以来,中贡士、举人、进士者,代有闻人。
  清代以前,县境内的教育形式主要是私塾。多由官宦、富家或较大的村镇举办,一般一处一名教师,采取个别教学,教材为《百家姓》、《三字经》、《论语》之类,以念背为主,学习年限不定,以赴科举考试为限。考试不第,来年再试。元初,鲜有义学,即免费私塾,故亦称义塾。富民时耀在城外东南隅建校舍,“延师训诲乡人子弟”,后因兵废。1823年(清道光三年),城东路家庄、许家庄各建义学一所,光绪年间又在城内南门里、龙桑寺、宽河立义学多所。义学虽免交束脩,但终年不得温饱的劳动人民子弟仍无力就读。
  除私塾、义塾外,明弘治初曾在县南建社学。
  教育十五岁以下的幼童,教学内容为《孝经》、《小学》……等,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1823年(清道光三年),在内城北门大街路东(今农机营业楼处)建麦丘书院,是准备科举的场所。
  清末废科举、办近代教育,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为学堂,同年商河县在麦丘书院旧址开办有史以来的第一所高等小学堂(后迁考棚,即今实验小学西南角凸处),遂城乡不少村庄将私塾改办或新建了学堂,至1907年,全县共40处。除高等小学堂及师范传习所附设的储英学堂外,办学堂的村镇有北城内两所、南城内、东关、西关、北关、白家集、广汪庄(今属临邑县)、买虎站、王庄(城北)、展庄、帽杨庄、贺家、路家庙、殷家巷、于家屯、东展庄、路庄、李家坊、陈庄(城东)、董庄、嘉祥寺、宽河镇、刘木匠家、王士希家、刘家集、崔庄(城南)、玉皇庙、孟庄铺、栾家洼、甜水井、王风诰、任家河沟、贾庄、苏庄(城南)、孟家(城西)、梁庄(城西)、刘庄(城西)。此时,部分私塾还依然存在。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