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山东省民族教育的窗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594
颗粒名称:
山东省民族教育的窗口
其他题名:
回顾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
分类号:
G758.1
页数:
13
页码:
110-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发展史,包括回中的创建与历史沿革、少数民族教育的摇篮、几件往事的回忆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民族中学
校史
济南
内容
一、回中的创建与历史沿革
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创建于1951年4月,现校址座落在济南市杆石桥南民生大街33号,占地27.4亩,与著名的济南清真南大寺隔街相望,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民族中学。
解放前,济南的回族同胞,大部分聚居在旧城西关西青龙街、永长街、城顶和杆石桥一带,他们生活非常贫穷,政治上倍受歧视,文化落后,当时全市只有两所回民小学,且规模很小,广大回族子女无力求学,儿童失学率竟达90%以上。建国后,随着回族同胞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回族文化教育的发展问题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50年9月,在济南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回协济南办事处主任张英达、济南市文教局社教科科长马次唐、济南市第三区区长刘斌同志在大会上提交了“建议设立济南市回民中学”的提案,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重视。1951年4月,山东省文教厅正式批准成立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组成了由张英达和市文教局局长高赞飞同志为首的回中筹备小组,并任命马次唐同志兼任回中校长,共同负责学校的创建筹备工作。当时学校一无所有,马次唐校长到处奔波,选校址、跑经费、搞设备、请教员,经过五个月的紧张筹备,回民中学于1951年9月正式开学,校址暂时设在济南清真南大寺内,占用了前后院北厢房和望月楼一间。首批招收了三个初中班,又从当时济南回族教育的现状出发,开设了一个前师班,共计214名学生,全部为回族子弟。聘请了25名教职工,郑蒋夫任教导主任,杨景武为总务主任,主要教员有王子彝、刘育民、王精一、韩思正、张朵山、马瑾、周树德、苏彭若、童敬生和刘秀贞等。
清真南大寺是穆斯林兄弟礼拜的重要场所,在寺内办学往往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1952年3月,济南市文教局指示回中迁往经七纬九路(现济南第19中学校址),同年秋又招收了初二级和前师二级共5个班。但是,此地距离西关比较远,学生往返上学很不方便,1953年9月与济南崇新中学协商互换了校址,回中又迁到经六路东首的永庆街。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回中开始面向全省招生,济南四郊各县和益都、济宁、德州、禹城、平原、泰安、肥城、充州以及河北沧州等地的回族学生纷纷前来报考,为解决这些学生的宿舍和食堂问题,市政府又拨给林祥南街两个大院,一个改建为教师和学生宿舍,另一个院(现为工程信息学校)则改建成操场和学生食堂,并新建了大礼堂,济南回民中学已经初具规模。
1954年7月,回中第一届初中班和师范班180余人毕业,为济南市培养了第一批回族中学生。前师一级连同次年毕业的二级师范班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走上了教学岗位,缓解了各地回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状况。
在回中的创建和发展中,马次唐校长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毕生的精力,于1957年10月病逝。“满园芳菲桃李树、尽是马公苦耕耘”,这是广大回中师生对马校长的赞扬和怀念。由于历史原因,回中的教师大多数是汉族,马校长德高望重,为人师表,对汉族教师特别尊重。汉族教师王精一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离家又远,自行车坏了无钱修理,放在学校车蓬里,过了两天自行车不见了,原来是马校长安排总务处为王老师更换了内外胎,王老师竟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为了关心教师的生活,每逢春节马校长还特意托人在万紫巷为汉族教师代购猪肉等年货,让汉族教师自己前去领取,增强了民族团结,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1957年许多回族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贤达纷纷呼吁回中增设了高中部,当时山东省副省长王哲、济南市副市长严永洁等同志分别到校视察,深入了解回族教育问题。1957年9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回中增设了高中班,第一批高中学生进校,回族同胞的又一心愿实现了。济南回民中学从此踏入了全省唯一的一所少数民族完全中学新的里程。
1958年春,为了改变回中校舍过于分散的状况,由市人委拨款,在杆石桥南民生大街建设新校,次年一座35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和千人大礼堂抜地而起,高低错落地矗立在宽广的民生大街上。1959年11月,回中1000多名师生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地迁入民生大街新校。
1960年秋,当时的济南六中(原黎明中学)迁往泰安,回中遵照省市教育部门的指示,更名为“山东省济南第六中学,由只招回族学生改为回汉学生兼收。
1981年12月19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济南回民中学,山东省副省长李予昂为学校亲笔书写了校匾,并在山东剧院召开了隆重的复名大会。回中复名以后,省委副书记陆懋曾、副省长宋法棠、济南市副市长刘统侠和省人大、省教育厅、省民委领导同志以及国家教委、国家民委的有关负责同志先后到回中视察工作,留下了许多宝贵意见。1983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又正式确定济南回中为山东省重点中学之一。
二、少数民族教育的摇篮
济南回民中学经过三易校址,规模不断扩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特别是培养了一批回族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干部,提高了回族同胞的文化水平。据1995年统计,回中建校44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9311人(包括藏族学生100人),高中毕业生2894人,师范班毕业生96人,合计12301人,其中不少回族毕业生今日已成为教授、工程师和党政领导干部,如中共济南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白安旺、山东省民委副主任王高廷、山东省残疾人协会副主席马连印、市民委主任周富云、市人事局副局长于宗烈、新疆昌吉人民法院院长王自让、黑龙江巴图里河铁路分局局长马增清,济南市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金仲英、济南回中现任副校长杨玉荣、丁英仁;著名电影电视演员杨雅琴、彭荫泰等均为济南回中校友,汉族学生如李华理同志先后担任了中共济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和济南市副市长等职。
1985年,济南回中又承担了开办西藏班的光荣任务,校方全力以赴,为藏族学生盖宿舍、建食堂、筹措书籍用品等,副校长杨玉荣并前往西藏实地考察,1986年9月,回中在一片锣鼓鞭炮声中迎来了第一批青藏高原的藏族学生。西藏班的学制和课程按照国家教委规定,预科一年,初中三年,预科主要是复习高小科目,初中课程除学习藏语外其他课程与内地班基本相同。为了加强对西藏班的管理,回中专门组建了“西藏班办公室”,具体负责藏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抽调骨干教师配合藏族教师成立了西藏班教研组。回、汉、藏三族学生同处一校,互相结为姊妹班,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亲如一家。藏族学生学习热情高,爱好文体活动,在学校文娱会演、作文朗诵及体育活动中都有出色的表现。汉族学生朱霞根据回汉学生爱护藏族小兄妹的故事撰写了通讯“来自西玛拉雅山下的小伙伴”,曾在《西藏日报》和西藏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增强了民族团结。济南回中西藏班办公室曾评为济南市先进集体。
济南回中先后承办了四期西藏班,1990年第一届毕业的100名藏族学生中,有24名考入北京、天津等地高中,72名升入全国各地的中专学校,他们在全国同类学校升学统考时平均分为284.33分,居全国第四名。1991年根据市政府安排,济南市专门成立了西藏中学,回中的西藏班迁入新校学习,回中胜利地完成了西藏班的教学任务,在济南回中的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济南回民中学是一所由回、汉、藏、维、满、彝、壮7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学校,在创办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一、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素质培养
五十年代回民中学只招收回族学生,由于回族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因此学校的工作重点始终放在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方面。为了加强对回族学生的教育,学校注意选调充实回族教师,努力培养回族干部,并与学生家长、社会密切配合,共同探索对回族学生的教育规律。同时根据回族学生能歌善舞、爱好武术体育的特点,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文体素质,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文艺体育人材,在省市文艺会演和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回中争了光。1957年在济南市文艺会演中,高一级学生崔维庄等同学获演唱一等奖,同年初五级学生米淑贞在山东省体育运动会上获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高四级学生杨雅琴调入前卫文工团,在电影《苦菜花》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角娟子,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24级学生杨喆林成为国家跳伞队骨干队员,1981年荣获全国个人全能第一。回中木球队代表济南市1991年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三战三捷,荣获全省冠军。
二、回中受教委、民委的双重领导
回中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有别于普通中学的是接受教育和民委的双重领导,省市教委、省市民委的领导同志经常到回中指导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协助学校不断改进办学条件,把回中办成了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同时,济南市伊协、山师大、山东水泥厂、市中区政府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也纷纷捐资助学,如原省伊协主任、省政协常委、济南清真南大寺教长米长茂,生前对民族教育工作十分关心,病逝后,他的夫人丁大娘根据米教长的生前嘱托,1983年5月亲自来到回中,向学校捐赠了人民币1000元,实现了米老的遗愿。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济南回中又成为我省少数民族教育的对外窗口,先后接待了日本友好访华团,埃及驻华大使和夫人,沙特商务参赞首席代表和夫人,以及西藏、宁夏、上海、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区的教育考察团和伊斯兰教参观团。扩大了回中的社会影响,也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职能和知名度。
三、参加全国回民中学校际协作体和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
1986年11月,济南回中与沈阳、呼和浩特、包头、西安、兰州、北京、上海等10所回民中学根据“自觉自愿,坦诚相见、民主协商、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在西安正式成立了“全国回民中学校际协作体”。“回中协作体”是校际间双向联合的组织,依据各地回族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共同探讨在回族学生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以达到提高民族素质的目的。济南回中先后承办了“全国回族教育研讨会”和“协作体第四届夏令营”活动,受到国家民委和各地回族师生的一致好评。
1995年10月,根据国家教委和国家民委的指示,在“协作体”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由全国28个省市的100多所民族学校参加,济南回中成为该协会的理事,济南回中副校长杨玉荣还被推选为常务理事。
三、几件往事的回亿
我们分别于1957年和1960年考入济南回民中学高中部。在回中学习的三年,正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不寻常的三年,反右派斗争、大跃进,特别是三年严重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学校师生勒紧腰带,一面教书、学习,一面抗灾自救。在极端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学校师生情绪稳定,教学秩序井然,圆满完成了三年学习任务。时间已经过去30多年,但许多往事仍记忆犹新。
一、回中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大课堂
1960年秋,济南回中(当时已改称六中)招收了第一批汉族学生,当时班里80%以上为回族学生,汉族学生反而成了“少数民族”。一些汉族同学由于对回族的历史与习俗不甚了解,开始有些担心,深怕搞不好团结,尽量与回族同学保持一定距离,可是回族同学却主动找他们谈心、交朋友,一位汉族同学生病后,全体回族同学分批前往家中探视,使汉族同学深受感动。那时因为自然灾害,生活艰苦,全校师生采树叶、培植小球藻,千方百计填饱肚皮。家住市区的汉族同学尽量省去饭票帮助住校的外地回族同学,家居农村的回族学生每次回家都要背回大量地瓜面煎饼,分送给市区的回、汉族同学,回、汉族同学相互关怀互相帮助,形成了一派民族团结的气氛。
在生活习惯上,回、汉族存在一些差异,但我们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决不做损害民族团结的事,学校广为流传的马次唐校长主动协调民族关系,成为全体师生学习的楷模。有一位汉族女教师中午在食堂馏包子,造成部分学生误解,这时马校长已经下班回家,听到反映马上放下饭碗赶回学校进行调查,然后召开师生大会并发表演讲:“我们是回民中学,学生都是回族,但回中的汉族老师才真正是学校的少数民族,回中的建立与发展,与广大汉族教师的努力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讲民族团结,要求全社会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但我们回族不也应该尊重汉族老师的生活习惯吗!”从而妥善地解决了这场“纠纷”。
1962年7月13日上午,我们正利用暑假在校复习功课,突然一场特大暴雨席卷了济南,回中北邻德胜南街一带大部分的回族居民,地势低凹,顿时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大人孩子哭天叫地,回族同胞的生命安全就是命令,同学们放下课本、冒雨帮助居民搬运财物,抢救老人儿童,全部安置在学校大礼堂里,高四级三班学生在团支部书记王官旺的带领下,刚刚把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大娘抬出门外,房屋便全部坍塌,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谱写了一曲回汉同胞共同战天斗地的凯歌。
三年的高中生活,回、汉族学生和睦相处,在一派民族团结的气氛中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共同劳动,没有发生过一起民族矛盾和纠纷,许多回、汉族同学至今联系密切成为多年挚友。
二、回中十分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中十分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生产劳动,开展勤工俭学。
1959年秋,回中刚刚迁入新校址,楼前楼后仍有许多土堆土坑和水洼,师生们自力更生整平了楼前小院和操场,建造了一个整洁的校院。我们考入高中后,学校组织的第一堂劳动课就是到农村帮助秋收秋种,东郊的沙河、冷水沟、滩头、南郊的王庄、兴隆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汗水。兴隆庄位于玉函山东麓,谷壑幽深、层层梯田,满山的地瓜和玉米,在群山环抱之中,我们学会了刨地瓜,割玉米和种麦子,尽管手掌磨出了血泡,脖子被秫秸擦出了道道伤痕,汗水浸渍,又疼又痒,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吃饭时每人一份地瓜,没有菜只有咸菜和自带的炒盐。晚上在场院里为社员演出文艺节目,苦中有乐,其乐融融。
为了培养学生有知识、爱劳动,学校开展了养羊、养兔等课外饲养活动。学校还在西郊老马店建立了一所劳动基地,设有专人管理,师生们分期分批前去参加劳动,整土地、运化肥、割豆子、摘南瓜,并在田间上课,理论联系实际。师生们同吃同住,主食是南瓜黄豆,又香又甜,收获后用地排车分批运回学校,以供在校师生渡荒。被师生描绘为“发扬老区精神,校园南瓜汤更香”。通过劳动实践,既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又增强了集体主义思想。
高中毕业转眼30多年了,几位在回中辛勤耕耘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的形象仍然镌印在我们的脑海中,现记述几位,以答谢他们的教诲之情。
老校长井堪同志,山东宁津县人,是1946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担任回中校长兼任党支部书记28年。我们在校时,他还不到40岁,但工作老练持重,俨然是一位蔼然长者。井校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民族政策,勤勤恳恳严格要求师生,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兼任高年级政治课教学,经常结合国内外时事进行讲解,生动活泼,逻辑性强,深得广大师生尊敬和爱戴。
生物教员刘育民。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是回中的元老之一。刘老师一直担任生物教研组组长。他教学经验丰富,经常结合图片实物进行直观教学,深入浅出,趣味性极浓,感染力很强。特别是在劳动基地,刘老师经常在田间地头,给学生上课,结合生产实际,讲解生产知识,给学生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刘老师现任济南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并担任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和民进济南市副主委。
回族女教师金衍莲,从1952年开始连续20年担任各年级班主任,她做学生思想工作,深入细致,外地学生住校,金老师经常深入宿舍,开展谈心活动,往往都是安排学生睡觉后,亲自熄灭电灯再离开。不管是回族还是汉族学生,有什么思想问题和困难,都愿意找金老师,她就象有一把“万能钥匙”,什么“锁”都能开。从而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济南市泉城园丁荣誉称号,并担任过济南市第七届政协委员。
向阳老师,原名盖连云,是建国前从大学入伍的老兵,扛过枪、渡过江,1952年转业走上了教学岗位,先后担任语文和历史教员。向阳老师知识渊博,为人直爽,1957年蒙受不白之冤,在深陷困境的情况下,和学生们一起在农业基地辛勤耕作,他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和每届学生关系都十分密切。落实政策后,向阳老师更加焕发了青春,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把余光余热留给了回中,表现出我国老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和高尚情操。
另外还有牟善亮老师和孔令耀老师,他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济南回中,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奋斗了40年,分别担任外语和数学教研组组长,他们教学态度严谨,俄语课和数学课讲得生动活泼,在济南的回族群众中有较高的声誉。他们多年担任高中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抓得很紧,不管是支农,还是在劳动基地生产自救都和同学们吃住在一起,共同磨砺了意志、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
四、今日回民中学
济南回民中学,自1951年创建,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沐浴下,在市教委和市民委的直接领导下,各族师生团结奋进,学校工作蓬勃发展,从白手起家发展成为山东省少数民族教育的摇篮和窗口,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团结进步先进单位,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目前全校设有高中班7个,初中班12个,在校学生1000余名,回族学生占42%。全校共有教职工167人,其中高级教师47人,一级教师40人,中高级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52.5%。在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5名。学校设有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英文打字室、学生德育室、师生阅览室、校史展览室,并有图书楼、学生宿舍楼及5个教学实验室,附设校办汽车修理厂。教学实验仪器基本齐全,为山东省重点中学之一。
为了适应民族教育的发展,目前济南回民中学新建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标准教学大楼已经投入使用,祝愿我们的母校——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办得更好,更有民族特色,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是根据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校史材料结合个人回忆整理而成。作者张锐是原回民中学学生,汉族,现任山东渤海集团医院副主任医师,济南市政协委员;杨玉荣,回族,现任济南回中副校长,济南市第七届政协委员。)
知识出处
《市中文史资料》
本书概述了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解放前后的发展史,包括工业、商品贸易、教育、卫生的发展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锐
责任者
杨玉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