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济南教师进修学院时期(1952—1966)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591
颗粒名称:
一、济南教师进修学院时期(1952—1966)
分类号:
G649.285.2
页数:
8
页码:
94-1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济南教育学院1952—1966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教育学院
校史
济南
内容
建国以后,中小学教育得以恢复和发展,由于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耽误了正常的师资培训,因此合格教师严重不足,又加上各企事业单位所办的职工业余学校的兴起,更加重了这种困难。当时中小学及业余学校的教师的学历,很大一部分不合格,甚至有小学毕业的人教业校的初中课,中学毕业者执教于中学的情况。尤其是这些教师大都是出身于旧社会各类学校或留用人员,思想政治水平均亟待提高。鉴于这种情况,济南市文教局与济南市教育工会遵照中央教育部的指示,共同筹建一所成人业余学校——济南教师进修学院。于是两单位各抽调人员组成筹办小组,暂在济南市人民政府文教局内办公。拟出《济南教师进修学院实施方案》和《济南教师进修学院专修科、师范科教学计划》。《计划》培训在职的中、小学和职工、市民业余学校的在职教师,提高其业务能力,以业余时间面授为主。开设政治班:负责提高本市在职中小学及业余学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及政治科任教师的业务水平。专科班:担任中学教师的业务培训,设有语文、数学、俄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和地理八个学科,学制二年。师范班:担任小学教师的培训,设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和教育六个学科。教学地点借用各中小学的教室,于晚间或星期日上课。任课教师则聘请业务能力较强的中学教师兼课。开学不久,因经费不足等情况,暂时停办了。
1953年10月8日,华东行政委员会(函)教高师字第1586号文,对本院的方针、任务、学制、领导关系、讲授时间等方面提出整顿要求。筹备组又重订计划,予以充实改进,分别设中学教师进修部与小学教师进修部。同年十一月,山东省教育厅批复,同意成立中学教师进修学院与小学教师进修学校。于是于一九五四年三月,恢复上课,并扩大招生。当时的授课方式仍是借用有关的中小学的教室,聘任兼职教师。
1954年夏,山东省教育厅经中央教育部备案,正式批准成立学院,并定名为山东省济南教师进修学院,确定直属山东省教育厅领导,委托济南市文教局代管,指令济南市文教局长高赞非(已故)兼任院长。文教局遂指定秘书王玉生具体负责管理,并派任杏发等职员分任教员、总务工作,由任杏发牵头。同时调进专职教师2人:徐北文担任语文课,并负责文史科课程的规划及兼职教师的备课会议(现任本院教授);马仲毅(已故)担任数学课,并负责数理科的规划及兼课教师的备课。当时院部借用济南市第三中学(泺源大街,山东实验中学现址)的一个院落办公,教室也大多借用三中的使用,仍于晚间上课。于是在1954年9月开学,分为中学、职工业校、小学三部共15个班、报名听课学员共2212人。
1955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文任命高赞非(济南市文教局长,已故)兼任院长,姜守迁(已故)任专职副院长。当年春季院部迁至本市斜马路新址(系当地人士周先生捐赠的住宅),并借用邻居斜马路小学之教室于星期日和晚间授课,大部分教室仍借用三中的。此时因有专职副院长,教学工作已上轨道。专职教师分任中、小学及业校三种班级的各一门课,取得经验并分部分课主持兼职教师的备课研究。兼职教师应聘者均为本市之教学兼优的教师,如济南师范的张雪阉、铁路中学的吴造寰(已故)、济南一中的方雨人(后调入本院,已故)、三中的柳辑五等。专科教材由任课教师自编讲义,本院设文印室打印,中专教材则使用统一课本。此外举行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参加的语法讲座,报名听课者250人,在三中礼堂上课。语法讲座先由徐北文主讲,后聘五中教师燕有林(已故)兼任。徐北文为此编著的《基本语法讲座》也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1955年上半年,已开设的班级为大专班五个(含业校教师),170余人。后师班八个,三百八十余人。到一九五五年底,本院陆续增添教员及职工,分设了教务、总务组及办公室、图书室、文印室等部门,专职教师已陆续调来,达三十余人,连职工计四十九人。教师也组成语文、数学、理化等教研组。
1956年春,市教育局将胜利大街小学校址南半部分,作为本院校址。我院迁至胜利新址后,不仅有了办公地点,而且有了专用教室,大部分班级改为白天上课,由教育局下文,凡参加学院进修的教师,原校安排每周两天时间来院学习,学员的进修也有了保证。本年春,教育局任刘钦德为学院专职副教务长。原于1955年秋本市曾组建“济南市政治理论业余学校”,至1956年上半年停办,其教职员王瑚等同志合并于我院。由我院设立政治教研组,分设中学组与小学组,负责对中、小学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辅导工作,并开设政治讲座。同时,任命卢秉彝为副教务长,负责政治教研组的工作。
1956年我院迁至胜利大街后,校址扩大,自己拥有教室,并在原图书室的基础上建立图书馆,申请专款添购图书。不仅有了专职教务长,而且各教研组的机构更为完善。中文、数学的教研分别成立专科教研组与中师教研组。由晚间上课改为白天上课为主,保证了教学质量,学员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专科教学大部分任课教师自编讲义作为教材,我院自编专用教材印出多种,教职工结合教学工作编写论文、专著,蔚然成风。任杏发、徐北文、马仲毅、崔复瑷均先后有著作,由本省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1956年底,在校学员有1300多人。自成立迄今,我院至是已初具规模,并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1957年春,中共中央展开整风运动,号召群众大鸣大放的帮助整风。我院也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不久又和全国一道进行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批斗了一些教师。这期间,市教育局把普利门小学的原校址拆迁,建成新教学楼,交付我院做为新校址。我院一边进行反右斗争,一边迁校,自当年秋,至年底,遂将办公及教学设施全部迁入普利门新址。
1958年下学期,根据市教育局指示,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分别由各区政府负责,我院只担任本市中学及职工业余中学的教师培训。同时将市教育局内所设的教学研究室合并到本院,仍陆续指导全市中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上级任命原副院长姜守迁为院长,原教务长刘钦德为副院长,原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于维华为副院长。建立办公室以协调各部门工作。
同年,根据上级指示,我院筹办了济南市红专大学,负责对市级机关人员文化培训。为此配备了专职教务长及相应的教职员,由学院统一领导。(不久即撤销,人员纳入本院各部门)。
同年十月底,泰安专区撤销,泰安市及莱芜、新泰、宁阳三县划归济南市。泰安市函授学校于是合并于我院。这是我院办理函授教育的开始,除仍继续承担原泰安地区的小学教师的函授教育外,又开始设立高等师范函授站,承担山东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学院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在济南地区的函授生的辅导、面授等工作。(1961年4月,泰安专区及长清县建制恢复,济南市仅下属历城一县,同年九月,本院的小学教师函授工作仍交还泰安专区)。
1959年本院招收社会青年,开办小学教师培训班,学制一年,分配市区小学任教,仅办一期即停。同时,在高考落榜学生中择优录取,开办中学教学教师培训班,一年后即由市人事局分配到中等专业学校任教,也仅办一期。除上述的应部门要求进行的速成班外,本市教师的业余进修和各级函授班照常进行。又设有广播大学跃进文专、自修班等。本年开办的教学活动有九种之多,学员也号称七千人,有些是应急办的班,有些是跟形势的花架子,并无通盘周密的计划,只求不被上级指责为保守落后为安。
为贯彻1961年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又随着对右倾机会主义、整风补课中受到错误批判的人员甄别平反,“左倾”干扰有所克服。1962年夏,调教育局副局长刘培园任我院专职院长兼书记。刘培园来院后,建立了院务会议制度,每周招集中层干部及有关教师研究工作一次。充实调整了中层干部和教研组负责人。
1962年起,将炼铁、劳动等毁损的校园进行整理、绿化。对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进行必要的安排、照顾,虚心征求意见,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图书馆加强管理,多次申请专款,补购缺失书籍,进行“配套成龙”的工作,并按现代分类法编目录索引。
1963年刘培园率领有关教师到北京等地兄弟院校学习,积极筹备“教师之家”。建立了教学资料室,征订全国各兄弟单位及大专院校的出版物及文字资料,然后进行编目,对全市中学教师开放。又专门购进中学教学参考图书,交与资料室。抽调教师王连奎(现任本院特级教师、副教授)等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先后编印了《文字要籍提要》、《工具书提要》、《四部备要目录》、《历代官职简介》、《毛泽东著作中成语解释》等教学参考书供中学教师使用。同时举办讲座多次,每次都在300人以上,结合讲座举办了书法展览会,收到较好效果。对本院教师的提高予以注意,提倡讲普通话、练习书法,举办教学科研成果展览,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多次。到本年年底,先后开设59个班,学员达1900多人。高师函授生八个科计196人。全院教职工总数为68人(教师为41人)。
1964年8月31日中共济南市委号召贯彻毛泽东主席指示精神,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社会主义革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九月份,学院全体人员都到西郊王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参加“四清”运动,教学工作全面停止。在西郊前后共十个月。
1964年期间,我院在普利门的校址因发现地下水出露口,划给自来水公司使用,由自来水公司在本市杆南东街为我院修建新校舍。1965年6月,新校建筑落成,适逢全校人员自西郊劳动归来,立即投入迁校工作。
1965年暑假后,为补充本市英语教师缺少的状况,我院在高考落榜生中择优录取,开办了英语教师培训班,计五十名,学制一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学任初中教师。同时,又招收初中班一年级两班,作为本院的附中班。
教学资料室迁到新校后,面积扩大,调各科富有经验教师成为专职资料员,出版了定期油印刊物,(每期400份),开展与全国兄弟院校的资料交流,到1966年以前,教学资料及各种期刊的丰富,在省内外兄弟单位中属最完备之列。(“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毁坏)
回顾这一时期,从创办至“文革”前夕,历时十四年,其间于1955年开始任命专职副院长姜守迁主持工作,他是我省教育界著名人士,规划经营,初具规模,调来的教师多是原中等学校中富有经验而又学养深厚者。因此,成绩卓著,社会声誉日隆,奠定了我院的基础。此后虽频经极左思潮的干扰摧残,但局势安定后,立即恢复,迅速发展,这是与开创时期奠定的好传统分不开的。一九六二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贯彻下,刘培园出任院长以来,注重充实教学设备,开展业务活动,调动了教师积极性,短短三年中成绩卓著,增强了学校的元气,不幸又于1964年被“四清”打断了教学工作,虽迁至新校后力争恢复,尚未复原,又横遭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知识出处
《市中文史资料》
本书概述了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解放前后的发展史,包括工业、商品贸易、教育、卫生的发展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