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济南教育学院四十年的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590
颗粒名称:
济南教育学院四十年的回顾
分类号:
G649.285.2
页数:
17
页码:
93-1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济南教育学院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包括济南教师进修学院时期、十年动乱期间、济南教育学院时期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教育学院
校史
济南
内容
济南教育学院是以培训在职中学教师、干部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一九五二年遵照中央教育部的指示,北京与济南两地开始各筹建教师进修学院(后均统一改名为教育学院)一所。因此,它是全国最早的同类学校之一,迄今已有四十年历史了。成立之初,因为是由山东省教育厅委托济南市教育局代办,曾一度定名为山东省济南教育学院。在八十年代之前,它又是济南市属的唯一高等院校。
四十年来它虽然经历曲折,但却也得以发展而日益改善。校址也屡经迁徙,现在定居于济南市杆南东街37号,并在本市新生大街设有分部一处及麟祥南街宿舍院一处。
本院现有教职工207人,设政治、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九个系和教育、体育两个教研室。教师获有中级以上职称者计正、副教授27人,讲师48人。具有各类实验仪器3013件套,图书有11.2万册(内含善本古籍万余卷)。
进修的学员除在职教师外,一九八三年以后又开办干部培训。进修方式有脱产班和函授班之别,在校学员一般在一千人左右。十年动乱以前,已有在职中学教师1601人,正式取得专科毕业或结业证书。八十年代以后至今已有2402名学员毕业,3012人结业,参加培训的干部有近千人。
回顾四十年之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下列三个阶段:
一、济南教师进修学院时期(1952—1966)
建国以后,中小学教育得以恢复和发展,由于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耽误了正常的师资培训,因此合格教师严重不足,又加上各企事业单位所办的职工业余学校的兴起,更加重了这种困难。当时中小学及业余学校的教师的学历,很大一部分不合格,甚至有小学毕业的人教业校的初中课,中学毕业者执教于中学的情况。尤其是这些教师大都是出身于旧社会各类学校或留用人员,思想政治水平均亟待提高。鉴于这种情况,济南市文教局与济南市教育工会遵照中央教育部的指示,共同筹建一所成人业余学校——济南教师进修学院。于是两单位各抽调人员组成筹办小组,暂在济南市人民政府文教局内办公。拟出《济南教师进修学院实施方案》和《济南教师进修学院专修科、师范科教学计划》。《计划》培训在职的中、小学和职工、市民业余学校的在职教师,提高其业务能力,以业余时间面授为主。开设政治班:负责提高本市在职中小学及业余学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及政治科任教师的业务水平。专科班:担任中学教师的业务培训,设有语文、数学、俄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和地理八个学科,学制二年。师范班:担任小学教师的培训,设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和教育六个学科。教学地点借用各中小学的教室,于晚间或星期日上课。任课教师则聘请业务能力较强的中学教师兼课。开学不久,因经费不足等情况,暂时停办了。
1953年10月8日,华东行政委员会(函)教高师字第1586号文,对本院的方针、任务、学制、领导关系、讲授时间等方面提出整顿要求。筹备组又重订计划,予以充实改进,分别设中学教师进修部与小学教师进修部。同年十一月,山东省教育厅批复,同意成立中学教师进修学院与小学教师进修学校。于是于一九五四年三月,恢复上课,并扩大招生。当时的授课方式仍是借用有关的中小学的教室,聘任兼职教师。
1954年夏,山东省教育厅经中央教育部备案,正式批准成立学院,并定名为山东省济南教师进修学院,确定直属山东省教育厅领导,委托济南市文教局代管,指令济南市文教局长高赞非(已故)兼任院长。文教局遂指定秘书王玉生具体负责管理,并派任杏发等职员分任教员、总务工作,由任杏发牵头。同时调进专职教师2人:徐北文担任语文课,并负责文史科课程的规划及兼职教师的备课会议(现任本院教授);马仲毅(已故)担任数学课,并负责数理科的规划及兼课教师的备课。当时院部借用济南市第三中学(泺源大街,山东实验中学现址)的一个院落办公,教室也大多借用三中的使用,仍于晚间上课。于是在1954年9月开学,分为中学、职工业校、小学三部共15个班、报名听课学员共2212人。
1955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文任命高赞非(济南市文教局长,已故)兼任院长,姜守迁(已故)任专职副院长。当年春季院部迁至本市斜马路新址(系当地人士周先生捐赠的住宅),并借用邻居斜马路小学之教室于星期日和晚间授课,大部分教室仍借用三中的。此时因有专职副院长,教学工作已上轨道。专职教师分任中、小学及业校三种班级的各一门课,取得经验并分部分课主持兼职教师的备课研究。兼职教师应聘者均为本市之教学兼优的教师,如济南师范的张雪阉、铁路中学的吴造寰(已故)、济南一中的方雨人(后调入本院,已故)、三中的柳辑五等。专科教材由任课教师自编讲义,本院设文印室打印,中专教材则使用统一课本。此外举行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参加的语法讲座,报名听课者250人,在三中礼堂上课。语法讲座先由徐北文主讲,后聘五中教师燕有林(已故)兼任。徐北文为此编著的《基本语法讲座》也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1955年上半年,已开设的班级为大专班五个(含业校教师),170余人。后师班八个,三百八十余人。到一九五五年底,本院陆续增添教员及职工,分设了教务、总务组及办公室、图书室、文印室等部门,专职教师已陆续调来,达三十余人,连职工计四十九人。教师也组成语文、数学、理化等教研组。
1956年春,市教育局将胜利大街小学校址南半部分,作为本院校址。我院迁至胜利新址后,不仅有了办公地点,而且有了专用教室,大部分班级改为白天上课,由教育局下文,凡参加学院进修的教师,原校安排每周两天时间来院学习,学员的进修也有了保证。本年春,教育局任刘钦德为学院专职副教务长。原于1955年秋本市曾组建“济南市政治理论业余学校”,至1956年上半年停办,其教职员王瑚等同志合并于我院。由我院设立政治教研组,分设中学组与小学组,负责对中、小学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辅导工作,并开设政治讲座。同时,任命卢秉彝为副教务长,负责政治教研组的工作。
1956年我院迁至胜利大街后,校址扩大,自己拥有教室,并在原图书室的基础上建立图书馆,申请专款添购图书。不仅有了专职教务长,而且各教研组的机构更为完善。中文、数学的教研分别成立专科教研组与中师教研组。由晚间上课改为白天上课为主,保证了教学质量,学员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专科教学大部分任课教师自编讲义作为教材,我院自编专用教材印出多种,教职工结合教学工作编写论文、专著,蔚然成风。任杏发、徐北文、马仲毅、崔复瑷均先后有著作,由本省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1956年底,在校学员有1300多人。自成立迄今,我院至是已初具规模,并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1957年春,中共中央展开整风运动,号召群众大鸣大放的帮助整风。我院也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不久又和全国一道进行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批斗了一些教师。这期间,市教育局把普利门小学的原校址拆迁,建成新教学楼,交付我院做为新校址。我院一边进行反右斗争,一边迁校,自当年秋,至年底,遂将办公及教学设施全部迁入普利门新址。
1958年下学期,根据市教育局指示,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分别由各区政府负责,我院只担任本市中学及职工业余中学的教师培训。同时将市教育局内所设的教学研究室合并到本院,仍陆续指导全市中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上级任命原副院长姜守迁为院长,原教务长刘钦德为副院长,原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于维华为副院长。建立办公室以协调各部门工作。
同年,根据上级指示,我院筹办了济南市红专大学,负责对市级机关人员文化培训。为此配备了专职教务长及相应的教职员,由学院统一领导。(不久即撤销,人员纳入本院各部门)。
同年十月底,泰安专区撤销,泰安市及莱芜、新泰、宁阳三县划归济南市。泰安市函授学校于是合并于我院。这是我院办理函授教育的开始,除仍继续承担原泰安地区的小学教师的函授教育外,又开始设立高等师范函授站,承担山东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学院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在济南地区的函授生的辅导、面授等工作。(1961年4月,泰安专区及长清县建制恢复,济南市仅下属历城一县,同年九月,本院的小学教师函授工作仍交还泰安专区)。
1959年本院招收社会青年,开办小学教师培训班,学制一年,分配市区小学任教,仅办一期即停。同时,在高考落榜学生中择优录取,开办中学教学教师培训班,一年后即由市人事局分配到中等专业学校任教,也仅办一期。除上述的应部门要求进行的速成班外,本市教师的业余进修和各级函授班照常进行。又设有广播大学跃进文专、自修班等。本年开办的教学活动有九种之多,学员也号称七千人,有些是应急办的班,有些是跟形势的花架子,并无通盘周密的计划,只求不被上级指责为保守落后为安。
为贯彻1961年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又随着对右倾机会主义、整风补课中受到错误批判的人员甄别平反,“左倾”干扰有所克服。1962年夏,调教育局副局长刘培园任我院专职院长兼书记。刘培园来院后,建立了院务会议制度,每周招集中层干部及有关教师研究工作一次。充实调整了中层干部和教研组负责人。
1962年起,将炼铁、劳动等毁损的校园进行整理、绿化。对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进行必要的安排、照顾,虚心征求意见,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图书馆加强管理,多次申请专款,补购缺失书籍,进行“配套成龙”的工作,并按现代分类法编目录索引。
1963年刘培园率领有关教师到北京等地兄弟院校学习,积极筹备“教师之家”。建立了教学资料室,征订全国各兄弟单位及大专院校的出版物及文字资料,然后进行编目,对全市中学教师开放。又专门购进中学教学参考图书,交与资料室。抽调教师王连奎(现任本院特级教师、副教授)等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先后编印了《文字要籍提要》、《工具书提要》、《四部备要目录》、《历代官职简介》、《毛泽东著作中成语解释》等教学参考书供中学教师使用。同时举办讲座多次,每次都在300人以上,结合讲座举办了书法展览会,收到较好效果。对本院教师的提高予以注意,提倡讲普通话、练习书法,举办教学科研成果展览,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多次。到本年年底,先后开设59个班,学员达1900多人。高师函授生八个科计196人。全院教职工总数为68人(教师为41人)。
1964年8月31日中共济南市委号召贯彻毛泽东主席指示精神,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社会主义革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九月份,学院全体人员都到西郊王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参加“四清”运动,教学工作全面停止。在西郊前后共十个月。
1964年期间,我院在普利门的校址因发现地下水出露口,划给自来水公司使用,由自来水公司在本市杆南东街为我院修建新校舍。1965年6月,新校建筑落成,适逢全校人员自西郊劳动归来,立即投入迁校工作。
1965年暑假后,为补充本市英语教师缺少的状况,我院在高考落榜生中择优录取,开办了英语教师培训班,计五十名,学制一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学任初中教师。同时,又招收初中班一年级两班,作为本院的附中班。
教学资料室迁到新校后,面积扩大,调各科富有经验教师成为专职资料员,出版了定期油印刊物,(每期400份),开展与全国兄弟院校的资料交流,到1966年以前,教学资料及各种期刊的丰富,在省内外兄弟单位中属最完备之列。(“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毁坏)
回顾这一时期,从创办至“文革”前夕,历时十四年,其间于1955年开始任命专职副院长姜守迁主持工作,他是我省教育界著名人士,规划经营,初具规模,调来的教师多是原中等学校中富有经验而又学养深厚者。因此,成绩卓著,社会声誉日隆,奠定了我院的基础。此后虽频经极左思潮的干扰摧残,但局势安定后,立即恢复,迅速发展,这是与开创时期奠定的好传统分不开的。一九六二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贯彻下,刘培园出任院长以来,注重充实教学设备,开展业务活动,调动了教师积极性,短短三年中成绩卓著,增强了学校的元气,不幸又于1964年被“四清”打断了教学工作,虽迁至新校后力争恢复,尚未复原,又横遭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二、十年动乱期间(1966—1976)
1966年“文化大革命”闹起,随即出现了红卫兵的在“破四旧”的名义下打砸抢的行动。我院于一九六五年所招收的英语班学生和两班初中学生恰好为红卫兵准备了兵源。其后,本市无线电设备厂组成的工宣队奉命进驻我院,后来又派来了军宣队。在“造反派”的横行下,我院图书馆部分图书被公开焚毁,历年所藏大量各科报刊和资料室全部资料被破坏一空。揪斗教职员,抄家抢物。院长定为“走资派”、教职员被定为“牛鬼蛇神”,先后被关进牛棚的教职员有数十人。1967年,济南教师进修学院被撤销,改名为济南市第五十中学,招收初中学生。但在校学生仍以“革命”为主,外出“拉练”,上山劳动,参加大会接连不断,学习文化课则为次要项目。
1971年,林彪叛国集团覆灭后,邓小平复出,社会出现了一段相对安定时期。1973年由五十中革委会(原有院干部已被结合进领导班子)申请恢复济南教师进修学院,经上级批准,任命刘培园为院长,同时将原五十中撤销,在校学生和部分教师分别并入二中、六中、八中、三十九中等校。学校机构及教师进行较大调整,但受当时极左情绪的影响,包括建校以后最早来校的马仲毅(一级教师)在内的一批素养、经验较高的骨干教师被调出,实为一大损失。学院恢复后,重新进行中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也迁入我院办公。(后迁出)
1975年10月,于本市各小学中抽调具有中师水平而具教学经验的部分教师,来本院脱产学习一年,然后分配到中学任教,以弥补当时中学教师的不足。开设的专业为语文一个班、数学两个班、英语、化学、美音各一个班。共220人。但是1976年春,又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原教学计划被迫改变,专业课停止授课,搞“开门办学”。教师走向工厂农村,名为调查研究。曾到农村搞过实地测量,也曾短期开办过制图、测量、会计、通讯报道等班级,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而已。
本期我院与全国人民一道遭受了空前浩劫。在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精神感召下,我院大部分人员仍能在万难中坚持挣扎生存,为今后的振兴保存了有生力量。
三、济南教育学院时期(1977一今)
济南市自1961年5月以来,辖四个市区及历城县。1978年11月,将章丘、长清两县划归济南市。1985年3月,又将平阴县划入。1989年2月又划入济阳和商河两县。1990年统计,全市有初中教师11,360人,学历达标合格率52.2%;高中教师2,275人,学历合格率为43%。济南教师进修学院建立之初,计划将学历不合格之现任初中教师全部培训以达合格。然后再面向全体中学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和教学研究。但是,因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的干扰,未能经常开展教学工作,特别是大跃进和文革以后,中学又大量增加了学历不合格的新教师,又一次出现了不少中学毕业教中学的情况。近年通过培训有所好转,但是济阳、商河两县的陆续划进本市那里的教师状况亟待改善。当时重要的任务仍是培训初中教师使之达到大专水平。
同时,现有中学校级及中层干部的专业修养也急需提高,才能胜任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经上级批准增加干部培训任务,1983年1月,本院正式改名为:济南教育学院。
本院党组织,在成立伊始,因在济南市第三中学办公,党员隶属于三中党支部。1962年院长刘培园兼任支部书记。1978年12月,本院改为党总支,1984年7月又改为党委,由王瑚任党委书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院行政机构日益完善,院长及副院长以下,1984年起,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治处、总务处、函授处、干训处等中层单位。各教学研究组改为系,现有政治、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系及教育、体育研究室,均配备系主任。另外有青年团团委、教育工会以及民盟、民主促进会的民主党派组织。
1973年济南教师进修学院复校以来,刘培园出任院长兼书记,1978年12月学院党支部改为党总支,刘培园任总支书记。他坚持我院教工历年形成的坚韧与进取的传统,在十年动乱中挣扎出来,工作得以恢复正常。1980年王高宽任总支书记。1981年副院长刘承宏升任院长,到一九八四离休,由余泂接任院长,1988年,党委书记王瑚兼任院长,1991年4月吕雨雪任院长,王瑚仍专任党委书记。刘承宏、王瑚、吕雨雪历属院长任期内正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全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之际,他们认真贯彻中央意图,勤恳工作,取得的成绩是空前的,使我院得以健康蓬勃地发展。
根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党组织和院领导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凡历次运动受到错误处分的人员都已纠正、平反。文化大革命查抄的财物,予以赔偿。过去被调离中学的骨干教师也陆续调回。
党组织关心教职工的思想进步,积极培养吸收他们入党,自1980年至今,已吸收新党员28人,教师17人,他们中有的被评为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有的被选为中共山东省第五次大会代表。
自1980年恢复职称评定以来,我院已评出正教授一人,副教授26人,讲师48人,助教33人,其他中、初级职称46人。
自1978年以来,举办了(1)教材教法班(2)业余单位进修班,开设了生物、地理、农业知识三科、学制一年。
1978年,我院受上级委托筹办济南师范专科学校,本年暑假后,经全国高考录取应届高中毕业生300名,设有中文、英语、物理、化学四个专业、五个班,学制二年。一九七八年度又录取高中应届毕业生100名,开设英语、化学两个专业各一个班。1980年暑假后,师范专科各班根据上级指示,将部分教师及学生移交给济南师范学校代办(该师专后并入济南联合大学)。
1981年春,开办两年制专科班,招收在职中学教师脱产学习,首先开设英语、化学两个专业,暑假后又开设了中文、数学、物理三个专业,共招生学员108人。1982年起,根据国务院〔1982〕130号文《加强教育学院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又根据颁发的中学教师进修的“高等师范专科十二个专业班的教学计划”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工作。从此我院于一九八一年开始恢复了函授工作。
八十年代以来,我院除开办各类学科及函授的课程外,每年结合教学组织学术讲座,聘请校内外具有素养的教授专家或有关部门领导来院讲学,有时组织本市各中学有关学科的教师前来听讲。如1991年,本院与济南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共同举办了语文知识讲座四次,约请全市中学教师参加。以讲座形式,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在1977年前曾发挥较好作用,近年又逐渐恢复。
建院伊始,姜守迁院长特别重视教师的业务提高,提倡教师备课前首先要吃透本学科的前人研究成果及当前发展趋势,要求备课对有关资料应有“竭泽而渔”的精神。他多次申请增加图书、仪器的费用,短期内使我院图书馆得到较大充实。他的倡导,使我院教师间的学术空气很浓。刘培园就任院长以来,除了积极搜集教学资料,使馆藏图书配套成龙以外,更大力提倡教学基本功的练习,一时使教师的自修互学的活动蔚然成风。八十年代以来,刘承宏、王瑚、吕雨雪几位院长先后为在过去运动中受伤害的教职员工平反、积极做好职称评定工作,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均尽心尽力,调动了大家积极性。因此,本院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使学员的学习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而不是在各种流行教法的花样翻新的表现中虚度春秋。务实与好学,应是我院的优良传统之一。
八十年代以来,我院教师结合教学以加深加宽各自学科的研究,出版了许多著作,如中文系集体编著的《语文教学手册》;教育系编著的《教育学》等,此外,个人著作约数十种,其中徐北文的《先泰文学史》,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暨济南市成果一等奖,徐北文、李永祥、刘炎合著的《古文观止今译》获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奖等,获各类奖励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约有十来种。
1980年以后本院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共编刊学刊五期,主要刊登本院教职员撰写的论文、调查报告与工作总结等,并与兄弟院校交流。
本院教职员参加有关学科的学术团体。济南教育学会自1980年至1991年设在本院,本院教师为其骨千,出刊了《济南教育》定期刊物,并开展多次研讨活动。他如济南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济南文学学会等,因其会长为本院教师担任,其研讨会也多在本院举行。本院教师在诸如山东省、市教育学会、陶行知学会、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济南市文学学会、山东省、济南市作家协会、各文化学会、山东省、济南市历史学会、济南市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等二十余人,学会中分别担任会长、副会长、正副秘书以及常务理事等职务,成为省市学术界的带头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院教职员多次获得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称号,中文系教授徐北文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并因其女徐康(三十五中教师,本院培训毕业学员)获济南教学能手称号,同时祖、父、孙三代都是教师,荣获一九九一年“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奖状。徐北文又是济南市科技专业首批拔尖人才。
我院教师队伍在本市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望,也深得学员的信赖和尊敬。
1991年5月,经院教代会讨论通过,学院制定改革了奖金发放办法,将原来平均发放的奖金,分设出勤奖、工作质量奖和节日奖。广大教职工出现了出勤更好,工作抢着干的可喜局面,初步克服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以后,为了使学校的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院党委决定建立了科技开发公司,统筹管理计划外办学和校办产业。暑假开学后,办起计划外大专班两个,中专班七个,招收学员400余人;校办印刷厂、微肥厂、饭店和制冷门市部也有一定发展。
四十年来,我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关怀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要总结经验,发扬本院优良传统,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不断前进,为提高本市教育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出处
《市中文史资料》
本书概述了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解放前后的发展史,包括工业、商品贸易、教育、卫生的发展史。
阅读
相关机构
校史编写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教育学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