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学祭孔与魁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391
颗粒名称: 县学祭孔与魁楼
分类号: K295.21
页数: 4
页码: 6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清县孔子大力宣扬“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等学说,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县学祭孔与魁楼的情况。
关键词: 长清县 县学祭孔 魁楼

内容

孔子大力宣扬“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等学说,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在认识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因此,自汉朝以来,孔子学说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封建统治阶级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不断加封爵位,修庙供奉,每年农历春秋二、八月的第一个丁日举行祭祀仪式。现将清道光时祀仪录下。
  县学祭孔的主祭官为知县,分献官为教谕、训导、典史、千总等,执事生以学中弟子熟习礼仪的担任。
  祭祀前,各官员吃斋两日,前一日承祭官命看管文庙的人打扫好殿庑内外,即率领执事人员入内演习祭祀仪式。教官率乐舞诸生入内习舞习乐,执事人员洗涤祭器,排列乐队、舞队,陈设礼器、祭品。陈设等级有别:
  大成殿正位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陈设: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一、簠一、簋一、笾十、豆十、酒樽一。
  东西四配,东侧祀复圣颜回、述圣子思,西祀宗圣曾参、亚圣孟轲。每位一坛,陈设:制帛二(白色)、白磁爵各三、羊各一、豕各一、铏各二、簠各二、簋各二、笾各八、豆四、酒樽一。
  四配两旁祀十二哲,殿内东旁西面: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旁东面: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六筵一坛:制帛二(白色)铜爵六、羊三、豕三、簠各一、簋各一、笾各四、豆各四、酒樽一。
  傍晚,承祭官穿朝服,到正殿牲所察看和礼拜。到第二天黎明,承祭官穿朝服,先祭完崇圣祠,即开始祭孔。礼生排班就位,礼生引祭官盥洗,分献官就位,埋毛血迎神,奏乐,各官行一叩礼,上香,又行一叩礼,复位,行三跪九叩礼,乐止。
  初献:奏乐,献官到至圣位前行一叩礼,献帛,献爵,又行一叩礼。跪读祝文,行三叩礼。礼毕,依次到四配位前献帛、爵,仪式同前。然后,分献官再到两庑献帛、爵,仪式同前。各复位,乐止。
  亚献、终献无祝帛,余皆如前仪。
  饮福受胙,行三叩礼,起身后复位,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奏乐,撒馔送神,各官行三跪九叩礼,乐止。捧祝帛至火池望燎,奏乐,礼毕。
  祀孔仪式,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升为大祀。民国三年大总统令祀孔礼节服制与祀天一律,因之祀孔典礼与前间有不同。民国十七年二月大学院通令废止祀孔旧典。民国十八年十月通令将大成殿改为孔子庙。民国二十三年七月通令以八月二十七日(农历)孔子诞辰定为国定纪念日。
  魁楼
  魁楼也称魁星楼,据传说,魁星是主管文人墨士录取功名的神。过去有“魁星点状元”的故事。因此,旧时的学府都在文庙,文昌祠附近修建魁楼,互相辉映。祭祀魁星,以求得本地多出些金榜题名的人物,以辅圣教,而扬文风。
  长清县的魁楼原来建在城墙上的东南角,明朝已经坍塌。到了康熙九年(1670年),知县岳之岭倡仪兴工在泮池的左侧重新修建。下筑八面石基,高约丈余,上构层楼,周镶以棂窗,里面供有木刻的神像。垣墙刷以红色,北面建有云路坊,与学门相对。东边有书舍三间,供文人雅士会文的地方。在雍正四年(1926年),县令李佺又纠集士绅集资重修,粉饰得较前更加高雅壮观。这次原计划将魁楼移置在石麟山顶,与文笔峰对峙,而有些人则认为魁楼原与学官相依,宜近不宜远,而且旧址俱在,宜于重修。至于石麟山上可另在东山修建魁楼与塔寺相应,兼有文、笔的寓意。结果两者并举。在当年夏仲月竣工,初秋即告落成。
  民国十年(1921年),在魁楼北建圜桥门,与文庙棂星门相对,内有泮池,魁楼改为望麟亭。民国十七年圜桥门改为民众教育馆门,门内建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设阅报、藏书等室。望麟亭改为革命纪念馆。图书馆改为办公室。民国二十三年改为烈土纪念馆。日伪统治时期为新民会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仍做民众教育馆。建国后为县联社址。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第三辑

《长清文史资料第三辑》

出版者:山东省长清县印刷厂

本刊收录山东省长清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工商、民族、华侨和宗教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共设有4个栏目,分别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清的工作回忆、文物古迹、原国民党统治区资料和黑网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金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长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