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358
颗粒名称: 灵岩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简介
分类号: K295.21
页数: 6
页码: 67-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灵岩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简介,灵岩寺,在泰山西北麓长清县灵岩山之阳,距县城约47公里。寺兴于北魏,盛于唐宋。是我国的四大名刹之一。寺中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尤胜等情况。
关键词: 长清县 千佛殿 辟支塔 简介

内容

灵岩寺,在泰山西北麓长清县灵岩山之阳,距县城约47公里。寺兴于北魏,盛于唐宋。是我国的四大名刹之一。寺中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尤胜。
  千佛殿
  千佛殿位于寺的后部,座北朝南,是寺内保存最完好的规模较大的木构建筑。其名始见于宋庆历间(公元1042—1048年)张公亮《景德灵岩禅寺记》:“千佛殿、般舟殿、辟支塔皆古刹”。据道光修《长清县志》云:“唐时慧崇僧所移建者,宋拓修之,乃寺之大殿也。唐、宋时为大雄宝殿。”现存之殿,是明嘉靖间(公元1522—1566年)重建,万历间德藩重修,梁间存有“时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九月八日德府重修”的题字。其后又几经修葺,但仍具宋代建筑之风姿。
  殿建于高二米的台座上,可拾级而上。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上施黑瓦及绿琉璃瓦,彩绘斗拱、疏朗宏大,出檐深远,檐角长伸高耸,柱础古朴、雕琢精丽,整座大殿整洁秀美、宏伟壮观。殿内正中置长方形的须弥座,上供有大佛三躯,中为毗卢佛,《长清县志》日:“漆藤为之”。现考为宋代木雕。东侧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用铜五千斤铸造。西侧为释加牟尼,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以铜铸之。四壁有千佛环列(故名千佛殿),今已不足半数,高约30厘米,多为木雕,少数为铜铸,为明代雕饰。壁前台座上置四十尊罗汉和高僧祖师的彩色泥塑,合座高80厘米,像高101—120厘米。这些塑像,以现实人物为基础,雕刻细腻,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喜、怒、哀、乐,神态逼真,形象生动,殿内西北隅,首来灵岩的朗公,脸面微仰,会心说法;东窗下,面壁九年的达摩,全神贯注,一意禅观;那蹙眉者,思起世间炎凉,又添新忧;仰首者,鄙视人间丑恶,愤怒难平;爽朗者,憧景“美好”未来,喜形于色;念经者,朗朗有词,虔诚修炼;耄耋者,忆往之沧海桑田,似有所虑;年少者,初涉尘世,幼稚好奇……千姿百态,神情并茂,无一雷同。清末学者梁启超于一九二二年游览于此时誉之为“海内第一名塑”,并立碑于殿前。
  至于众罗汉的塑制年代,众说纷云,莫衷一是。认为是宋塑者居多。据嵌于天王殿的东壁的宣和六年(公元1133年)张克卞所书《施五百罗汉记》载:“政和之初(公元1111年),得官闽中,俗工造像,尤为精致,随月所入,食用外悉付工人,成五百罗汉,历水陆五千里至于灵岩……”。有的由此得出“塑像造自‘闽中’,此四十罗汉乃前齐古所作五百罗汉之余存”的结论。最近有关部门鉴定“塑泥取于当地”,这就否定了“塑像取之闽中”之说。八二年济南市文管会在维修罗汉的工程中,发现了大量文物:宋亚字形缠枝草花纹、簇四球乳丁纹等铜镜十一面;铜币八十枚,其中除隋“五珠”一枚、唐“开元通宝”十六枚外,余者皆为北宋所铸,其年代的下限为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4年);工匠墨书题记一则,文为“盖忠立、齐州临邑,治平三、六月。”并进一步考证分析出:罗汉像初置于般舟殿中,计三十二尊,为宋塑)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曾重新妆銮,后因兵燹、地望等原因,大殿日渐荒颓。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德府为重修千佛殿时,将残存塑像迁于千佛殿内,时尚存二十六尊,其余十四尊为明代增补,并按大殿空间布局,环周排列。
  辟支塔
  千佛殿西偏北百米处,有一塔高耸于山坡之上,此乃名闻遐迩的灵岩辟支塔。塔因辟支佛而得名。是灵岩的主体建筑,成为灵岩的秀丽标志。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落成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历时六十三年。其据有鲁班洞内宋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题记:石作王万于淳化五年岁次甲午秋月重回,塔基做八角”。另于塔第五层外壁嵌有“甲申岁次,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元月七日修第四、第五级塔记碑;在第七层有“元丰壬戍(公元1082年)二月、元祐己已(公元1089年)十月游人题记”等。但是,《灵岩志》却载:“唐天宝中建,宋嘉祜重修,元又重修”。《长清县志》也载:“塔九级,每级门四,窗六,皆砖石为之。唐天宝中建,宋嘉祐重修,元明屡修之”。这些记载,今人多为是前人所误。据《泰山志》云“修塔助钱姓名约三千人,皆属河北、山东,而舍铁铸器独运及于淮南室应人”。可见建塔经费主要来自民间捐献且涉及地域较广。这大概是建塔时间长的原因吧。
  辟支塔是一个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建筑。基座八角为石筑,皆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浮雕(现被淤土角所掩)。塔底围48米,地面以上部分高约54米。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底部一至三层有平座重檐,三层以上为单檐。塔檐有华拱两跳组成,朵数逐层变化。塔各层高度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相宜得体,挺拔雄壮。塔内底层有塔心柱,一至四层设有登塔阶梯,四层以上用砖实筑,沿塔檐平座绕转可至塔顶。塔冠置铁制塔刹,由覆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有八根铁链分别由九层檐上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登临九层塔檐,灵岩风光尽收眼底。
  墓塔林
  墓塔林位于灵岩寺西。有自唐至清代灵岩寺主持僧的墓塔一百六十七座,志铭石碑八十一通。它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及寺宇悠久的历史,是研究我国佛教、墓塔、雕刻等历史的珍贵文物资料。塔形制多样,造形优美,雕刻精致,数量众多,且多为石筑,是国内罕见的塔群。一般墓塔有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多呈方形或园形,雕刻成莲瓣式、金刚、力士顶托,多至数级,有的做成须弥座式。塔身大多数较高,有园形、多棱形、方形,上面镌刻着祖师僧名和称号。塔顶呈长方形,雕刻着莲花瓣的复钵和园形相轮,上置有宝瓶或相轮式宝尖。
  慧崇塔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是塔林中最早的墓塔。慧崇之人,据《灵岩志》载:“慧崇,贞观中高僧也。灵岩寺旧在甘露泉西,崇移置于御书阁处,规模宏壮,与定公(开山第一祖)功相侔矣。经营于贞观中,涅槃于天宝初,寿近百岁,葬于寺西高原。墓塔尚存,乃西序僧第一祖也”。塔是一重檐单层方形塔,以石砌之,通高5.3米,平面面积3.74平方米,上雕狮头、飞天、武士等图象。塔身南面辟真门,砌磨精丽。东西两侧雕凿半掩假门,内半露一人作启门状,镂刻生动。卷门上为火焰状半圈浮雕。壁刻有明代万历戊子(公元1588年)达观大师、释真可《礼慧崇塔》诗:“龙盂盛得玉泉流,法雨慈云处处周,岩树犹含天宝色,西风落叶不胜秋。”顶顶为重檐,用石板迭涩挑出,且逐级内收。上置露盘、仰莲、宝珠组成的塔刹。整座塔古朴美观,颇见唐代砖石塔之特色。
  在八十一通唐、宋、金、元、明、清各代志铭碑中,最惹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为灵岩寺第三十九代禅师息庵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文中日:“自我万松大宗师走后,天下禅林而道风鼓舞,二严获者惟师也,于是师之生世幼而至于壮,壮而至于老,皆道丰时盛,而遂得其志,以致嫡嗣古岩大和尚,天下禅老谁能出其乎?主于灵岩,天下名刹谁闻而不仰于其风欤”。碑文漾溢着邵元对息庵的敬佩之情,道出了二者的厚谊。邵元于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来中国留学,时年三十二岁,历时二十一年。他先后到过天台山、天目山、金山、五台山、少林寺等地。他的留学和《息庵禅师道行碑》是中日两国人民自古友好往来的见证。
  灵岩寺风景优美,殿宇林立,是泰山后最幽雅处。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至,络绎不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级文物部门和县政府多次拨款对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文物进行修复加固,使其恢复如旧,雄姿如初,以崭新的风貌迎接着游客的到来!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长清文史资料》

本刊收录山东省长清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工商、民族、华侨和宗教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共设有抗日战争时期的资料、文物古迹介绍、历史资料和烈士传略等4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