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石祠的画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329
颗粒名称: 四、石祠的画像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11
页码: 32-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孝堂山石祠画像、其中包括.北壁画像、东壁画像、西壁画象、三角石梁东壁画象、三角石梁西壁画象、三角石梁梁底画象、东南角竖立石块画象等情况。
关键词: 石祠 画像 孝堂山

内容

孝堂山石祠画像早已为历代金石家所记叙,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金石录一书中即描写道“其内镌人物车马,似是后汉时人所为”其后如翁方纲《两汉金石志》、阮元《山左石志》、王昶《金石粹编》、冯云鹏、冯云鵷《金石索》等记叙更为细详了。近世中外学者亦有不少著作、为石祠画像研究提供了参考材料。今按室内画像分布的位置简记如下:
  1.北壁画像,在石祠北壁横刻一大幅画像,分东西两段,东段高1.03、宽1.80米,西段高1.04、宽1.80米,画面构图分作上下两层。
  上层是一个王者出巡的巨大行列。自西而东共有车四乘,马三十骑。最前以两骑为前导,其后是车二乘,各驾二马,车上各坐三人;车前为昂首阔步的骏马两行共十二骑。上行骑者前三人身无他物,后一人背负弓箭筒,第五人吹排箫,第六人击花鼓,下行骑者前四人亦背负弓箭筒,第五人吹排箫,第六人吹笙。再后为荷戈卫士二人,马十骑。十骑之后有巨大的乐车,车分两层,下层四人,两相对坐,正在吹排箫等。上层正中置一大鼓,鼓角悬铃(?)两人正在挥舞鼓捶。车盖如伞,两侧下垂作龙首状。此种乐车形状与汉代记里鼓车(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原模型)极相似。在乐车之后隔两骑即是出巡的王车,此车以四马拉引,车身与车盖极为华丽,车内端坐一人,在车盖后侧有“大王车”三字,按过去金石家们的考证,应属原来的题刻。车后又有四骑随侍,到此整个行列即告结束。
  下层北壁画像也是石祠画像的中心。以三个殿阁为画题,组成一个雄状的画面,用四层双线方框把三座殿阁围绕起来,显得更为突出。每层方框之间均有儿何纹装饰,自外至里第一层为斜线纹,第二层为菱角纹,第三层为菱纹加古钱纹。三座殿阁皆为两层,其旁有阙门如亭阁式。殿阁下面两旁刻出柱子,柱上刻出图案形的斗拱,为五铺作出两跳,斗拱之上出单层房檐,刻垂直瓦陇。第一层檐上设平坐,两旁有栏干。平坐上两旁复立柱子,亦有斗拱与下层相同,其上即为屋顶,刻出瓦陇、屋脊;屋脊平直,至两端下削内收如倒置梯形。整个殿阁比例扁平。阙门亦为两层,下层立高柱,上出五铺作斗拱,斗拱之上刻出房檐瓦陇;上层亦作五铺作斗拱。屋上安置银锭状攒尖顶。按我国古代宫殿、陵墓之前多置阙门,作为建筑的入口,并壮观瞻,此种画像石殿阁两侧所常刻的建筑,按其形式与位置,应是阙门。过去每多称之为亭阁,似应称之为阙门较为恰当。
  殿阁之中为王侯受礼场面。东殿下层正中悬一弩,一王侯正面而坐,后有侍从五人执笏而立,前有一个伏地致礼,其后又有八人执笏欠身致礼。上层平坐中有九人,八人两相对坐,一人手持一物跪送。中殿下层正中未悬弩,亦系一王侯正坐受礼之状,后侍从四人,前面致敬者七人,唯无伏地致礼者,与东西殿不同。上层平坐内对坐者八人。西殿内下层与东殿相同,中悬一弩,一王侯受礼,后随侍从八人,前面伏地致礼者一人,持笏致礼者四人。二层平坐之内坐七人,六人对面而坐,一人独坐。
  在殿阁、阙门之上,装饰着许多动物,非常有趣。东殿顶上正中立一上身长毛之人,(山海经第九海外东经有“毛民之国在其北,其人身生毛”是否此种形像,不得而知。)斜立欲飞,两手左右伸向凤凰之嘴,如戏食之状。东侧阙顶上立一鹳与一锦鸡,下层立一鹤,并有一鹰攫食一兔。西侧阙门上层顶上刻二猴爬行,下层刻二鸟分立两旁。正中殿阁顶上刻两凤凰相向而立,其旁复有小凤与锦鸡。中殿西侧阙顶上有一猴、一鸭,下层屋顶上立二鹤。西殿顶上二凤凰相向而行,中间复有鸭、鸽立其间。最西阙顶上立一鹳、一鸽,下层立一鹤,与东阙顶上者对称。
  2.东壁画像。画像高1.46、宽1.99米,构图大致可分三区,东山墙上部三角部分为一区。间以飞雁一行作为界限;其下是两行进贡行列为一区,间以一行站立人物,再下一层庖厨、杂技等为一区。
  上层三角部分顶上刻的是蛇身人首面北手持曲尺形物的伏羲氏,伏羲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伏羲作造书契,教民佃渔牧畜。画像手中所持之物为矩,即木匠所用曲尺,表示定规矩准绳之意,与西壁女娲像对称,其北侧有一赤身作舞儿童,后有持树枝、耕具(似锄)人物。南侧有一女侧面正坐,旁有五人相向作祝礼状。其下刻一个两柱门楼,内一人持弓而坐,门楼下悬一弩,旁侍二人。前面一车,四人前拽,一人后推,车中坐一人,双手击鼓。顶上并有三个圆球状物系于圆环之上。其前一个吹奏不知名乐器,后更有二人头顶圆盆,盆中似为花草。一人荷棍急行。门楼内坐者之后二人持刀笏而立,其后复有二罪人带脚镣,又有二人持刀对立,中有二罪人带手铐。从这幅画像的内容来看,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上部伏羲氏之旁为欢乐景象,儿童舞蹈,女子端坐及捧树枝,荷耕具者似表现丰衣足食的情况,五人拱手相向的似表示敦敦有礼。下部坐车击鼓者似为雷神,坐门楼之内者,其位置与西王母对称,但又不似东王公,具体故事尚待考证。
  中层为两行自北而南与自南而北相遇的行列。南侧上下两行各五人,前二人拱手相迎,四人持戈随后,其后复有四人持笏,似为迎接的状态。在上行前头一人之头上有一“相”字,当是原来所刻。因此可知为君王派出的臣相欢迎远道贵客或是得胜回朝者。南侧为一巨大的行进行列,前头二人持弓作致礼状,观其衣着装束似为报探者。其后四人乘马,二人持弓,再后上行为二人乘骆驼;下行为三人乘象,手中似各持一勾状物;再后上行三人、下行二人均荷戈而行;再后复有四骑,其后即为轺车二乘,内坐二人,一人挽缰。车后有二骑,最后为二荷戈者。行列最前数人之冠为高尖形,与西壁战争场面的北端一方一致。行列中有骆驼与象,似是当时外国来朝者,或征战得胜而回者。可能与西壁是相呼应的。
  此行列下为一排站立的人物,可分三组,南端一组一人负毕前行,后一人以箭射之,其间复有二幼童,其后八人倾身致礼,不知何意。北端一组为周公辅成王故事,幼龄成王正面而立,其上原刻有“成王”二字,其旁左侧为周公、右侧为召公,周公之后三人随立。召公之后七人随立,均持笏作致礼状。当中一组共五人,相向互为致礼状。这一行列人物从画面构图上看,显然构成一条与上层划分的界限。
  下层一区,其北侧下角已残毁小部,这一区画像可分三组,一组是庖厨的场面,一组是百戏的场面,一组是巡猎的场面。庖厨一组正当周公辅成王之下,图中有一个吊着的横木架子,架子之上挂着两条鱼,一个拔了毛的鸡鸭之类,一块肉,下面有两个灶,锅内正在蒸煮食物,灶前一人正在用一根棍弄火,一人在劈柴,左上一人用绳牵引一只大兽欲待宰杀,其前又有一人持刀宰杀一牛,牛已四脚朝天,死在地上,下方有一井,旁二人正在打水,井旁有一只大盆,想是盛水之用的;打水的方式是利用杠杆,在杆的一头系着一块巨石。井旁尚有一人高举木棒欲打一狗,其上还有鸭、鸡之类四只。
  在庖厨场面之侧为一组热闹的百戏场面,正中竖一大鼓,鼓上竖伞盖,两旁二人作舞姿击鼓,北侧八人正在奏乐。鼓前呈现出各种百戏,有缘竿之戏,其下一人手持竖立木竿,竿上置一横竿,二人倒挂于横竿之上:横竿上倒竖一人,其脚上复有一人反腰倒竖,姿势极为优美。缘竿之前有一弄丸者,七丸抛于空中。弄丸之下有一人持短棍,棍上一圆圈,圈上有二丸,另一手持小棍,似在推顶圈上小丸,不知是何技艺。南侧即是观看者,上部一人正坐,旁有四人相向陪坐;其下复有六人对坐。
  巡猎一组在西壁最下缘,这一组是自北至南一长排车马人物行列与南端一车三人迎面相遇的场面;北面行列前六人作致礼状,其后二骑并行,其下有一人乘一似驴的动物肩扛长袋,再后二人随行,其后为一轺车,乘者已下车,并已引弓待发,其后又有二人跟随,行列两旁有兔、鹿、虎、豕、鱼类等动物。南端相迎的空车,车后一人执毕,亦似下车准备捕获禽兽者。
  3、西壁画象在石祠西面山墙内壁,画象高1.43米,宽2.02米。全画是以横向分格的,从构图上看,可分为三区。最上一区是山墙的三角尖顶部分,下面用向北飞行的一排雁作为间隔。在雁行之下为两行出行的行列,另为一区,其下用一排站立人物作间隔。最下面一区是一个巨大的征战狩猎场面。
  上层一区画面又分作三层,上层刻两人相向而跪,旁为蛇身人首持规状物的女娲氏,其前男女二人相向而跪。武梁祠、沂南汉墓等均有伏羲女蜗的画像,但作两尾相交之状,而郭氏祠则将其分刻东西二壁,是否早期是分开的,也未得而知。北侧有一裸身童子跳跃于云气之间,南侧有一人逐两犬奔向中心。中层正中刻贯胸人二,四人以木棍穿二人之胸,抬着行走,据山海经第六海外南经云:“贯胸国在其(三毛国)东,其为人胸有窍”。北侧有二人与其相背而行,其南侧迎面有一妇人携一儿童后又随二人,似为迎接之意。下层正中一庄严正坐妇人,似为“西王母”,两侧有祝寿似的行列,在北侧尚有两个人身兔首的人,后有三只白兔,一只正在捣药。按准南子览冥训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桓娥窃以奔月”,可能即因西王母有药,月中又有玉兔的关系而联系上的。北侧有二人持戟而立,其后有狗、豕及牛头老虎身动物。
  中层一区刻二行出行列,前面四人持戈前导,其后跟随骑从各九人,两行共十八骑,再后为车二乘,车内各有二人对坐,最后以二骑殿后。马均作昂首阔步的姿势,看去好似是王公贵族出行的行列。在行列之下,即为一行整齐排列的人物,从构图上看似有与下层划分界限的意味。但其人物又各具姿态,可分作三组。正中一组是两个王公贵族相遇致侯的场面,南侧的一个衣着较为华丽,后随四人,北侧的只随二人。北端一组为五个高冠正立的人物,旁有致候者十一人,南侧八人、北侧三人。南端一组为二人相对,其后各随一人,当中有一大碗状器,器中有勺柄露出,一人手持小碗,似在尝试之状。下一层一区,南端立一个双层楼阁,四周空阔,有如帐幕,。楼阁下层正中一个宽袍阔袖的王公席地而坐,后随侍从二人,其前四人作呈禀战报状,二人已进帐,二人尚在外面。帐前空地上一人跪坐,背题“胡王”二字,金石粹编谓类曹全碑,与后幅“成王”、“相”、“大王车”确是初画像时所刻,胡王前有三人并排跪着,手被绑在身后,似为俘虏,有人称作胡王献俘的场面,有些相近。帐前有一个架子,上竖斧钺,架上挂悬二个人头,旁一人持刀而立。北端与南端帐幕相对处亦有一席坐的首领,其前亦有一人作跪禀姿势,其后有三人持弓侍立,二人席地对坐,两人正在用鼓槌敲击地上的鼓,似为擂鼓助战之状。南北两端之间是一个人马奔驰,刀枪相碰的战场。战场上人滚马翻,众弩齐发,有的人被砍去了头颅,从马背上掉下来而马仍在奔驰;有的举戈相刺,挥戟来迎;表现出了一个浴血酣战的场面。这好像是汉代与外族作战的情形,南端有楼阁帐幕的似是汉军,北端从万山中杀出的好象胡军,胡军衣冠面貌与汉军不同,为高冠,凹目出鼻。这场战争,好像是汉军得了胜。
  在战场的下方紧密相联的是一个热烈紧凑的狩猎场面,采取合围的方式,南面前头是一辆牛拉敞车,车上坐二人,一人拉满了弓正待射出,一人荷戈正坐,在车座的后面悬挂着一只猎获的野兽。车后跟随着四人,一人持鹰、三人荷毕,(毕是一种古代的捕获工具,椭园的网子,用以捕鸟兔的)并且飞奔着三只猎犬。北端四人荷毕迎面围来,中间有许多怆惶失措、四下奔跑的野兽,有长角鹿、狐狸、梅花鹿、豕、老虎、野鸡等等。正中一人持戈猛刺一巨兽,巨兽前肢已抬起向后倒仰。
  4、三角石梁东壁画象正中以升鼎故事为题材,两岸用石块叠涩挑出成平桥状,当中开口如井,桥下有船四只,每船二人,一个划浆。船旁有鱼及飞鸟。正中一船一人正用竿支鼎,鼎已升到井口,但鼎耳已断,岸上拉拽者共八人,北岸四人因鼎耳已断,拉绳松驰。平桥上两岸有五人正在祈祷。据金石志引南越书云;“熙安县山下有神鼎,天清水澄则见,刺使刘道锡使人系其耳牵之,耳脱而鼎仍沉,执靷者莫不疾耳,盖尉陀之鼎也。”此画与武氏石室画泗水鼎不同,按照打涝的情况,应是尉陀鼎。
  在河岸南侧有飞鸟五只,一人正坐,一人用弩打鸟,一只已打下。岸北侧有连理树,上旁飞二鸟,一人正引弓射之。其旁有,狗身双面人头兽、兽身两端人头兽、三颈人头兽。此种树林、鸟兽在武氏祠画象与沂南汉墓画象和其他汉代画像中均有,但较之孝堂已更为复杂了。按山海经第一南山经云:“有乌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西山经云:“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名曰橐〓”。又“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其名日鸱”。又“凡西次二经之首……其十神皆人面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又“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北山经第三“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有鸟焉其状如雌稚而人面”。与这里画象极为近似。至于那棵树,山海经第九海外东经上有“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其注,庄周云:昔者十日并出,草木焦枯,淮南子云:“乃令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鸟尽死”、因以鸟代表太阳,故将其形化为鸟,居树上,羿射之,此故事在武梁祠等画象亦有。其下有骑行列自南而北,前二人吹箫,后三人骑马,再后三敞车各乘二人,再后复有二骑,最后一人亦似吹箫。北端一人持笏躬身作迎候状。是否即为刺使刘道锡取鼎行列,不得而知。
  5、三角石梁西壁画象为一幅桥上坠车的故事。在画的上边,两旁各有飞雁六只,一字北飞;正中刻一垂虹,如弯弓状,两端刻作龙首。垂虹之内有一人正坐,四周绕以云气似是仙人。垂虹和飞雁之下,即是桥上发生的故事。桥用极细的曲线画出,为平拱形,正中水平,旁为斜面。桥上刻出栏杆,桥的平拱两端立二柱,上有二鸟相对而立。桥的南端,一队人马正在前行,第一人手持短戈,第二、三人坐于马上,后三人骑马持戈、矛,似在准备战斗之状,最后一人步行荷戈。桥北端有四马迎来,前面一马鞍空,马前一人手持一物与桥中坠车的惊马相遇。桥的正中有一翻仰马车,车上乘者已坠于桥下,车后一人举手曲腿,似惊恐之状。桥下四舟,每舟二人,一人划浆,一人持器;其中三人用一长器如矛顶住二坠桥人,另一舟中人持剑与盾,舟旁有游鱼九条。据金石萃编、石索以及其他著作均称为坠车故事,桥下舟为救援落水者,桥上北端一空鞍马为驾车之马。但按画上的情景看来,不似援救之状。盖若救援则不需有人持剑盾之类。桥南端一空鞍马亦不似车上之马,车前一人亦不似挽韁者,而似以矛戳者。舟中人所持顶住坠桥人之物似矛而不似竿。按武梁祠及沂南汉墓等处汉代画象石,每画水陆攻战于桥上,但皆战斗激烈,战场情景更为突出。按此画上的情景看,却有几分类似两端围擒一逃走之车于桥下,不知出自什么故事,亦仅为推测而已。有待近一步考证。
  6.三角石梁梁底画象为日月星辰图像,一端刻一日,一端刻一月。日中刻飞鸟,因相传日中有三足鸟,逐称日为金鸟。月中刻一蛙与一兔亦因傅说月中有玉兔及桓娥窃药奔月成为蟾蜍,二者均为我国古代代表日、月的称呼。在日之旁刻一女坐于织机上,当是织女,头上刻三星相联,当即织女星座,晋书天文志“织女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三星中最大者当系织女星。其旁复有九星。日、月之两外端刻南斗与北斗,北斗七星于月之外侧,形如勺。南斗六星于日之外侧,其旁只有一星;南斗之下刻三曲浮云,其下有一大雁南飞。按我国古代陵墓中刻山川河狱天文星象者不少,传秦始皇墓即于石槨上画天文星宿,至后代如南京南唐二陵墓顶亦画天文星宿,武梁祠有刻北斗七星之画象。孝堂石祠三角石之下皮,系祠之正中顶上,亦系象征天空之意。
  7.东南角竖立石块画象在石祠的东南角支顶檐角的石块上有行龙及似猿的画象,石索及日人大村西岩支那美术史雕塑篇等作,均称之为续得石。此石正中为一行龙,前臂有翅,尾长拽,身下有云。其下有一人身兽爪的动物。最下刻一人侧立,手持一〓形物。石的东边刻双线两行,夹以古钱菱纹图案,西边则为菱纹。这石的画像与祠内风格相似,不知原来是何部位。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长清文史资料》

本文史资料将记载长清县人民可歌可泣的创业史,殷切的希望我们的老党员、老干部和阅历丰富的各界人士,特别是那些参加过历史演变的老人,及时地把自己亲身经历和见闻,真实地撰写下来,以流传千古,开拓后人。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