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关于石祠的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325
颗粒名称:
二、关于石祠的建筑
分类号:
K917
页数:
5
页码:
26-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于石祠的建筑、其中包括祠庙、祠堂、宗祠为我国古代祭祀的建筑物、郭氏石祠所在的孝堂山、七七抗战以前曾被日人挖掘出一个具有汉代画象的小形石室、已被运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等内容。
关键词:
石祠
建筑
庙堂
内容
祠庙、祠堂、宗祠为我国古代祭祀的建筑物,汉代祠堂大多建于墓前,有庙堂并有石堂、石祠,图绘画象于壁,见于记载的很多,汉代帝王陵如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安帝恭陵等均有石殿(见《后汉书.礼仪志》)。
《水经注》记载的墓前石祠也很多,如“比水又西南……庙堂皆以青石为阶陛,庙北有石堂……以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立石祠……”;黄水条:黄水东南流,水南有荆州刺使李刚墓,熹平元年卒(公元172年),见其碑有石阚、祠堂石室三间,橡架高丈余,镂石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麟风之文,飞禽走兽之象,作制工丽,不甚伤毁”。又“水南有金乡山……冢前有石祠”等等。
郭氏石祠所在的孝堂山(原名巫山,见于《水经注》)高仅三十余米,石祠位于半山。原来外面有一复室,久经废圯,1954年山东省文物保管部门为了更好的的保护石祠,重修了复室,并加筑围墙一道。复室之后紧接着坟墓,东西约21米余,南北约20米,高约3米余。据赵明诚金石录称“隧道尚存,惟塞其后”的墓室隧道,即在今祠下东偏,未作勘探,尚不得知。
据称在郭氏石祠山下,在“七七”抗战以前曾被日人挖掘出一个具有汉代画象的小形石室,已被运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今将石祠的建筑布局与构造分述如下。
1、平面布局石祠南向,平面为横向长方形,室内东西宽3.805米、南北深2.08米,宽深约五与三之比。前面正中用比例雄大的八角石柱分隔为二,在八角石柱与山墙之间置三角石隔梁,使祠成为两间的形式。室内北半部横列东西向低的矮石台一座,长占通间之广,系当年作为供设牌位之类祭祀用途的。解放前,为后加神座所压盖,解放后神座始清理出来。观其形制与雕饰,应属原物。室内地面由于外周加铺墁砖之故,已较外面略低,当初是否有台基已无从看出。前檐东西两角有小八角柱各一,并有后代所加石板,支顶前部房檐。
2、墙壁石祠的墙壁均以石块砌成,厚20厘米左右,东西山墙为上端作三角形的大石,顶端直低前后坡屋顶交叉点上,以承托屋顶两头的重量。后墙为长方形石块,承受得半坡屋顶的重量。前面东西两檐角下,各有竖立石条一块,以支持前檐的重量。
3、柱、梁由于祠顶石板很厚重,并且东西宽度将及五米,当中若没有支点,石板跨度过大.将会造成屋顶石板断塌的危险,故在前檐加一排石柱。前檐一共有三根石柱,两端各一根,直径较小,中间一根最大,均为八角形。特别是中间的一根八角柱在力学上起的作用最大。中间的八角柱的上下两端均有大斗一个,上下斗高均为27厘米、八角柱高86厘米,斗与柱高约为三与一之比。下面的大斗斗口向下,有如柱础的作用,上面的大斗向上,因需承托巨大的三角石梁和挑檐石的缘故,比例非常巨大。上下大斗与八角柱系就一块整石刻出,因此非常坚固,近二千年来石祠没有坍塌,与此之柱有关。大斗耳、平与欹的比例几为一比一,斗欹有显著的的内幽〓,使石柱与祠的立面增加了柔和之感。两旁的小八角柱,是后代为了补充前檐的两端支顶力量而加添的。但其年代也甚久了,东边柱上有“维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九月十五日建”的刻字;西边柱上有“大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岁次丙戍,七月庚寅朔,初三日郭〓(华)自修,重添此柱并屋外石墙。”
石祠屋顶的重量计达四万多斤,主要落在东、西、北三面石板墙和南面三根八角柱上。为了更好的解决屋顶荷载,于正中八角柱与后墙之间安置了一付三角石梁,净跨2.03米、三角顶的高为0.78米,后山并有小段出头,在前檐与三角石梁直角相交处,安设有石制挑檐枋一条,搁于八角柱和两相端竖立石条之上,以承托挑出的前檐。
4、屋顶石祠为两面坡的石板屋顶,但很真实的雕刻出脊背、瓦陇、沟头、连檐等等形状,可以说已是十分完整的汉代房屋屋顶了。屋顶单檐悬山卷棚式。在前后两坡相交的屋脊上,瓦陇作成卷背式,抗战以前日人关野贞曾作过调查,在其所发表的图中,屋顶上有一条正脊,现在屋顶上已无屋脊,瓦陇到顶作卷背式,屋顶瓦陇为简、板瓦两用,板瓦仰铺,与今天一般简、板瓦屋顶的做法一样。南坡西半部的屋顶,为后代补配,但仍仿照了原来的形式,惟椽头、瓦当等细部已较前粗糙许多。檐头的结构,是在挑檐枋之上出大连檐,刻出椽子头,椽子头上承托小连的,小连檐之上刻出仰置板瓦和瓦当,尚无飞椽。椽头与瓦当数日一致,但上下并不对齐。板瓦尚没有滴水,值得注意是椽头均刻出卷杀,说明这种作法在汉代已经形成。在屋顶的两端,即悬出两山之上的部份,以五行横向的短瓦陇做成“排山”的形式,檐角处的一陇四十五度的斜出形状。这种做法在明清建筑中常见到,而在以前的实物屋顶中也不多见。说明这种屋顶的形式由来已久,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5、装饰雕刻石祠除内壁满刻画像外,在八角柱大斗上、山墙上、瓦当上,以及内部石台上均有极为简朴的装饰雕刻。使朴质的石祠建筑增加了美观。纹饰计有:
蕨纹石祠瓦当为圆形,刻几何形蕨草文,当中作十字形,在十字与外周圈成的四外角,刻内卷蕨纹四个。
垂帐纹在石祠正面八角石柱顶上、大斗上和山墙上均有垂帐纹。大斗、山墙上的垂帐纹,在二垂帐间有垂珞、垂带,而山墙头上与内部石台上的则无。此种垂帐纹与篙山太室阙的垂帐纹相似。
菱纹在大斗与山墙垂帐纹之上,八角柱之上以及画象之旁,均刻连续的菱纹。这种菱纹即是在过细凿时刻出的,有的部份打磨光平,形成菱形图案并未费二遍工夫,只是在其外面刻一平线作为范围,这种雕刻装饰很简单而又具有几何形图案意味。在武梁祠、汉阙中亦有这种装饰。可见已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装饰手法。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本文史资料将记载长清县人民可歌可泣的创业史,殷切的希望我们的老党员、老干部和阅历丰富的各界人士,特别是那些参加过历史演变的老人,及时地把自己亲身经历和见闻,真实地撰写下来,以流传千古,开拓后人。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