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关于“张积中黄崖寨遗址”调查简报节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313
颗粒名称:
关于“张积中黄崖寨遗址”调查简报节录
分类号:
K252
页数:
3
页码:
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清县关于张积中黄崖寨遗址调查简报节录、其中包括张积中、山寨遗址、黄崖案及张积中黄崖遗址等情况。
关键词:
长清县
张积中
遗址
内容
该遗址位于长清县孝里区驻地八公里处的黄崖山上,海拔421米。北面与北黄崖、中黄崖、南黄崖三村接壤;西北与大峰山为邻;南面与双泉区的王庄、高庄、五眼井、大张搭界;东邻石小子寨。此山,西、南、东北均自山腰处向上为悬崖峭壁,高不可攀,仅在西北方有一崎岖小路蜿延而上可达山顶。
据调查,山寨始建于清末咸丰年间,为顺山脊呈“丫”字形的山顶建筑群。最西北为一寨门。由一寨门经二寨门在祭祀厅处向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发展。由一寨门至东南的建筑物距离约三千米,至最西南的建筑约四千米。全寨建有叠涩式全石结构房屋约一千二百间,其总建筑面积为六万平方米。
山寨遗址西南距祭祀厅八百米处,有门朝南的方形院落一座,名日吴家宅子。系济南知府昊载勋为避兵静养所建。有房屋十九间:北六间,东五间,西四间,南四间。该院东南角现存四间完整石室,每间四点三米见方,顶高四点五米,为叠涩式全石结构。
经与南黄崖农民徐军生、中黄崖退休干部王德泽座谈,黄崖寨及惨案情况如下:
张积中,又名张石琴、张琪,群众称为张七先生,号白石山人,江苏义征人。祖上为明末世袭官宦之后。本人系扬州学派名人周太谷的门徒,清廷血洗扬州时周被诛。张避祸来山东,投表兄济南知府吴载勋。而后来长清城关开药铺、饭店。后因“土匪”抢劫长清城,满城店铺均遭劫,唯独张所经营的铺店幸免。张恐引起官府怀疑,乃东去博山,在白石洞讲学。张在白石洞讲学时曾与淄博一带捻军头领刘培德相识,数年后由博山返回长清,先在双泉区马西庄居住,又到书堂峪讲学、传道,(书堂峪因此而得名)。后来,中黄崖村刘家世(其世祖官居户部侍郎)某年去肥城途经书堂峪拜访张。张见刘而大悦,刘请张去黄崖刘宅定居(后刘因张案被杀)。张迁至黄崖山讲学,所传之“大成教”深得人心。远近来投之弟子和进山避乱者日益增多。遂大兴土木,广建房舍。来投者亦有乡绅富户,如有个叫赵二胖子的人,曾三任宁海知州,都弃官从张为弟子。为广育弟子,发展信徒,并解决住山众人生活之需,则多方集资。因而张与水运盐商多有往来,故物质积蓄较雄厚。于是购置刀枪以御“匪寇”。当时进山的人仅长清、平阴、肥城三县即有三千多人。另有张之亲眷、胶东各地和外省慕名而来投者亦有千人之多。所收弟子、发展的信徒及进山避兵的渐及千户五千多人。其中,亦有不轨者,劫过官商也抢过豪绅,因而当时人称其为“东三府的响马”。
张积中曾抒发过忧国之情,怀治国之志,既有文韬武略;亦精于医道,能对山中数百种草药辩味定性,著述很多,且常下山行医施药,深得民心。山上建有药经室。张定期深夜传教,禁外人听,并设香坛,全寨灯火通明,礼炮响震方园二三十里,人称“秘密教”,因此黄崖寨声势浩大,远近闻名。
同治五年(公元一八六六年),潍县擒获“作乱者”王小花,供称是张门之徒;青州所捕“犯匪”冀宗华等也供称张与捻军同议于某时举事,遂火速报省。当时的山东巡抚阁敬铭即调动泰安、长清、肥城、平阴、东阿五县官兵围剿黄崖寨,困山断水。令济南知府吴载勋等几次上山寨请张进府张提出先撤兵,缓日动员住山之徒众、妇孺、乡勇等返里。说:讲学何罪之有?如不撤兵,死而不出。然而久闻黄崖寨“金银财宝无数,美女居山甚多”的清朝官兵,为主动请赏,抢得金银美女,对张言不纳便疯狂攻寨。是时炮声震天硝烟弥漫,一场恶战持续七天七夜。山寨义士迫不得已奋起自卫。未经专门训练的护寨乡勇、百姓,怎能抵御凶恶的官兵呢?后寨门被破,官兵见人便杀,张积中与其亲眷弟子二百余人自焚于祭祀厅内,全寨被杀者两千余人。山下百姓因株连被抄杀者五百余人,可称悲惨壮烈。
黄崖案及张积中黄崖遗址,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有多人到此考察。一九八○年五月有两位美籍学者来山寨考察。该遗址脉络清晰,建筑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虽遭破坏,但原建筑物多系全石结构,石料尚存。黄崖案当时惊动全国、全省,有历史研究价值。黄崖山寨遗址可为研究我国近代史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本文史资料将记载长清县人民可歌可泣的创业史,殷切的希望我们的老党员、老干部和阅历丰富的各界人士,特别是那些参加过历史演变的老人,及时地把自己亲身经历和见闻,真实地撰写下来,以流传千古,开拓后人。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