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县区域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312
颗粒名称: 长清县区域沿革
分类号: K928.6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清秦立郡县制至建国后的长清县区域沿革、其中包括长清历史、西汉时、东汉时、三国魏时、南北朝时期、隋代、金代等情况。
关键词: 长清县 历史 战争

内容

长清县位于泰山西北、黄河东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8°14′37”至36°41′50“;东经116°30′38”至117°04′14”。东南与泰安相接,南与肥城为邻,西南与平阴接壤,西与西北濒临黄河,隔河与东阿、齐河两县相望,东接历城,东北部与济南市郊区相连。南北长50.6公里,东西宽50.4公里,总面积一千一百七十八点零八平方公里。
  长清是全国设县最早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据一九五六年发掘出的小屯商周遗址证明,在公元前十七世纪,聚居在县境内的人们就创造了较高的文化。全县已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省级的三处,市级的十七处,县级的二十五处。县内的青崖、五峰、灵岩、莲台名山直接泰岱,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三条著名河流,流经县境汇流入黄河。长清全境阻山带河,扼塞四固,风景秀丽,属锺灵毓秀之地,是省城济南西南的一座名城。
  长清,古属《禹贡》兖州之城。周和春秋时属齐地,境内有祝阿邑、野井邑、石窖邑、卢邑和清邑。(道光癸已重修《长清县志》卷之一,地舆志上)。
  秦立郡县制,始于卢邑(今广里)设卢县,此时,长清县属济北郡卢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山东南部诸郡)。
  西汉时,长清地属兖州刺使部泰山郡。西南部属泰山郡卢县,为都尉治;东部属泰山郡在县;东北部属平原郡祝阿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兖州刺使部)。
  东汉时,属兖州刺使部济北国。县境南部属济北国卢县,卢县县治——清,为济北国治,东北部为平原郡祝阿县;东部属泰山郡荏县。(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二册。东汉)。
  三国魏时,属济北国。县境南部属济北国卢县,东北部属青州济南国,东部属泰山郡山荏县(魏太和六年荏县前加山字为山荏县)。
  西晋时,属兖州济北国。南部为济北国卢,东部为泰山郡山荏县,北部属青州济南部。(地图集第四册·西晋)。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属兖州济北郡;北魏时,属齐州东太原郡。县境内有卢县、太原县、和山荏县。
  隋代,长清属济北郡。开皇五年(公元五八五年)废太原县于升城置长清镇。开皇十四年(公元五九四年),以长清镇置长清县,至此始有长清县。《太平寰宇记》:“隋置长清县,因清水以为名;又县东南三十里即齐长城距防之地,兼取其义云……”。
  唐代贞观元年,全国分为十道。此时长清属河南道济州。贞观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改属河南道齐州济南郡。
  北宋时以路辖府,长清属京东东路济南府。北宋至道二年(公元九九六年),长清县城由升城(今称卢城洼的地方,旧城及遗址已不存在)迁至刺榆店即现在的长清县城所在地。(民国甲戌续修长清县志)。
  金代,长清属山东东路济南府。元代实行省制,长清属中书省。至元二年(一三三六年)改属中书省泰安州。(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七册)。
  明初沿袭元代行省制,长清属山东行省泰安州,洪武二年七月(一三六九年)改属山东省济南府。宣德三年(一四二八年)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连同京师和南京并称十五省,长清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
  清沿明制,清初之长清归属与明末同。至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长清由济南府割属泰安直隶州。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复由泰安州划属济南府。(清道光癸已重修长清县志卷一·地舆志上)。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划全国为四道。长清县属岱北道,次年改属济南道。一九二八年废道置省,长清县直属山东省政府。一九二九年济南府改称济南市,始与长清划定区域界限。
  抗日战争时期,于一九三九年六月,长清县成立了以张耀南为县长的抗日民主政府。此时,长清县属鲁西北地区第四地委领导。(《山东解放区大事记》)。一九四一年八月,以黄河为界,将长清县划为峰山、长清两县,行政上均属泰西专署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于一九四六年三月改峰山县为长清县,改长清县为齐河县,均隶属泰西专署。一九四九年八月,长清县由原属鲁中南行署第七专署,改属泰西专署(长清县档案馆)。
  建国后,于一九五○年八月,长清、河西两县合并沿称长清县,行政上属泰安专署领导。一九五八年,长清由泰安专署改属济南市。一九五九年十月,撤销长清县建制,县境区域分别划属历城、平阴、肥城三县。一九六一年,恢复长清县建制,同年五月划属泰安专署。一九七八年十月一日,长清县复划属济南市,全县划分为一个镇九个公社六十五个管理区、五百七十二个生产大队、二千四百六十二个生产队。一九八四年二月,将县内区域改划为九区一镇、三十一乡及五个乡级镇、六百一十个村民委员会。共有七百四十三个自然村。
  现在长清县,是由秦汉至唐代的卢县、祝阿县、荏县、山荏、太原县、济北县等几经分合演变而来的。秦和西汉时,卢县县城在卢(今孝里区广里);东汉时,卢县城城在清(今双泉区马西学城);山荏县城在荏城(今张夏镇);太原县县城在升城(今卢城洼,遗址不存)。自公元九九六年,长清县城由升城迁至刺榆店后,城驻地再无变动。
  长清县城,初为土筑,筑于元代至正十四年(一三五四年)。到明代成化十一年(一四七五年)改土城为砖石建筑。城周长四里,建有城门四座,角楼四座。城周围堑壕深一丈五尺,宽二丈五尺。明武宗正德六年(一五一一年),刘六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了长清县城。明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年)城毁于战火。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长清发生大地震,城楼和月城大部倾圯,直至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才陆续修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长清县城在战火中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清县城回到了人民手中。人民政府积极医治战争创伤,多次拨款修整、建筑长清县城区,建有宽阔的沥青路面大街,街道两侧楼房耸立,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旅社、饭店、影剧院、医院、商店、书店及工厂,机关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地相继兴建起来,并于一九七九年动工兴建了县政府机关大楼,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全县人民正在党的十二大精神的指引下,满怀信心地在四化建设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长清文史资料》

本文史资料将记载长清县人民可歌可泣的创业史,殷切的希望我们的老党员、老干部和阅历丰富的各界人士,特别是那些参加过历史演变的老人,及时地把自己亲身经历和见闻,真实地撰写下来,以流传千古,开拓后人。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