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名山——马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303
颗粒名称: 长清名山——马山
分类号: K928.3
页数: 3
页码: 84-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清名山——马山的概况,马山在长清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山乡境内,主峰海拔512米,是仅次于灵岩、五峰山的一座名山。
关键词: 长清县 马山 名山

内容

马山在长清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山乡境内,主峰海拔512米,是仅次于灵岩、五峰山的一座名山。
  马山山名的由来诸说不一。有的说马山就是《水经注》里的格马山,俗传为“隔”(格),因山势高峻马不能过,故有隔马之称;有的说马山就是《春秋左传》里所说的“杀马塞道”的地方。《春秋左传》里有关于格马的记载:“晋伐齐,齐师夜遁。夙沙卫殿。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乃代之殿。卫恨之,遂杀马于隘以塞道,欲使晋师得之。”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春秋时晋国派大军来攻打齐国,齐国害怕打不胜而连夜逃跑。齐军中有一个叫夙沙卫的人自报奋勇为齐军撤退断后,可是殖绰、郭最两位大将认为用一个太监为齐军断后,是齐国的耻辱,不允许他担此重任,两位将军亲自断后。夙沙卫碰了一鼻子灰,对殖绰、郭最十分恼恨,待他撤过马山以后,便把马杀掉堵塞山路隘口,切断殖绰、郭最的退路,让他俩无路可退被晋军追上捉住杀掉,以报私仇。格马就是杀马,这就是格马山名的由来。
  隔马山也好,格马山也好,哪种说法正确,有待进一步考证。最可信的是“马山因形似马而得名”的说法。整个马山酷似头南尾北卧在地上的一匹马,山南首有危石嵯峨,似马耳,名马耳峰;向北有两沟相并,深不见底,名车辙峰,状如马颈;马耳峰与车辙峰之间“一峰孤耸,玲珑攒簇如列笏,名马鬃峰。”山脊形似马脊,西北隅登山处似马尾(民国县志)。
  马山古为道教盛地,也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有“马山之胜在山顶”之说。马山西北隅有两个山门,一个向东开,一个向西开。这两个山门,是由山左和山右两条路登马山必须经过的地方。两个山门,孤悬天半,十分险绝,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了山门,便到达山顶。山顶青石上凿有两个水池,小的能盛水数十斗,大的能盛数百斗,系道士“凿岩蓄雨水以备饮者”(民国县志)。总计山顶地势宽不满五丈,长不足一里。清代末,山顶自北向南尚有灵官庙、丰施后庙、天王殿、钟楼、后土殿、碧霞元君殿等,不知始建于何年。在钟楼前火池外壁曾刻有南乡子一阙,文曰:“一座好高山,鸡鸣犬吠五云间。鬼哭隐形今尚在,依然水外流水山外山。星斗栏杆,羡尔道人竟敢攀。听法龙来驼虎去,非凡梦入华胥天外天。”傍署名生生子。现在山上建筑已成颓垣断壁,旧迹已不可寻,但风景依然优美多姿,
  站在马山山脊凭高四望,见泰岱、灵岩、五峰诸山对峙于数十里之外。看山下,群峰错落,若奔、若蹲、若立、若仆、若屏、若墉、若虎豹之雄踞、若龙蛇之蜿蜒、若蜗螺之旋折……,气象万千。清代邑人庸敬子游览马山之后,对马山风光赞叹不已,写诗赞道:
  “满路飞花满岭松,岩高削出玉芙蓉。
  鸟声清亮泉声雅,人立马山第一峰。”
  邑人曹模山游后也赞道:
  “峰影万寻线万盘,几株古柏几层峦。
  爱它鸟语花香外,一味松风六月寒。”
  车辙峰下有通明洞,东西相通,长约3里,从洞中通过较别处近许多,只是山路崎岖难行,除放牧和打柴人常从此来往外,其他很少有人通行。马山两侧弯处,通明洞北旧有马泉院,也叫马湾庙,曾是道士聚居的地方。抗日战争初期,长清县抗日游击队就驻扎在这里,并在此得到了壮大,因此马山又是大峰山抗日游击队诞生地之一。马山不但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也是值得人们怀念的革命纪念地。
  作者:吴熙惠,男,50岁,山东省乳山县人。现任长清县志地名办公室副主任。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长清文史资料》

本刊收录山东省长清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工商、民族、华侨和宗教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选登了《魏金三烈士传略》、《抗日战争时期峰山大队两次战斗纪实》和《长清药用铁石矿》等15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吴熙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长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