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长清婚娶殡葬的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302
颗粒名称: 清末民初长清婚娶殡葬的习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6
页码: 79-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末民初长清婚娶殡葬的习俗。
关键词: 长清县 婚娶殡葬 习俗

内容

长清建制始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隋之前是汉置卢县、茌(山茌)县、祝阿县地,春秋战国为齐鲁辖地。受儒家思想影响,风俗自有儒教特色。但是,历经辽、金、元、清社会变革,汉族风俗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例如,一个女婿半个儿的说法是汉族所奉行的主张。所以女婿在岳父家的地位和儿子一样,每逢喜庆宴宾,女婿要照应宾客,坐末位,执壶倒酒(今淄博一带尚在沿用)。自1644年满族建立大清帝国掌握中央统治集权后,汉族风俗在很大范围内渗进了满族风俗。女婿成为岳父家的上宾,称之谓姑爷,地位置岳父、岳祖父之上。再如举行结婚仪式,男方在院门洞内放置马鞍子,抬新娘经其上,新娘坐帐一天,不得伸腿脚、不得大小便等都是满族风俗。
  总之,婚娶、殡葬都有其地方特色,并刻有时代烙印。
  一、嫁娶
  订婚。长清县一直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风俗。施之今日也不乏其人。男青年十七、八岁,女青年十五、六岁是婚龄期。届时父母要请算命先生“合婚相”。以生辰、八字推断出应求对方的命相和属相。讲究水命人不与火命人结婚,火命人不与木命人婚配,属牛不与属虎联姻,属鸡与不属猴相亲。就是命相、属相都合得上来,倘若不门当户对也亦不能结为秦晋,致使一些有情青年男女难成眷属。
  订婚的程式是:经媒婆从中说合,言明聘礼,经双方同意后,由男方择定良辰吉日,通知女方,按期下聘。
  个别豪门大户亦有换帖后再行串柬仪式的。旧的婚姻制度,青年男女互不了解,不少人在婚后,由于对方残疾、痴呆或某种不医之症而哀伤乃至丧生。
  结婚。在举行婚礼前都要做些准备。女方的父母要为姑娘置办妆奁。大户人家讲究妆奁样多、豪华;中户人家以件数计之;贫穷的农家本来就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姑娘出嫁自然不会有什么妆奁,但是一对酒盅和一对广口茶碗是必不可少的。酒盅盛油、盐,茶碗盛红枣和栗子,以示祝愿新婚夫妇生活和美,早生贵子。
  姑娘出嫁前两天的早晨发嫁妆(由哥或弟带箱柜上的钥匙同去男方,筵席间面交男方家长)。中午宴请贺客。出嫁的时间照男方送来的“连面帖”执行(头轿在子时,二轿在午时)。迎娶的轿子到来后,由两名与新娘相属合适妇女,端油灯拿笤帚在轿内照一照,扫一扫,名曰扫轿。然后将头顶蒙头红子(绣花红缎方巾),身着凤冠霞被的新娘送入轿内。众乡亲鸣锣发轿送至村头。新娘的叔、伯、兄等三人随轿前往谓之“送客”,俗称“压轿客”。次日晨,其兄或弟肩挑两盘生水饺送往男方谓之送小饭。
  男方在准备迎娶新娘前,要择定婚期,算出新娘上下轿时间,迎送新娘人的属相、禁忌等写入“连面帖”送往女方。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向亲朋好友发请柬,邀其届时前来祝贺。
  院、房门上帖喜联。尤其重要的是在院门外两侧贴相衬的双喜和青龙二字,院内影壁上贴“鸿禧”。
  迎娶这天,新郎在鼓乐声中祭祖、拜父母,向在场亲朋长辈叩头和去本族的长辈家叩头谓之“行礼”。行礼毕鸣锣乐起前往迎娶。返回途中遇庙过桥焚纸、烧香。轿至院门前经接新娘的人燎轿(香把在轿内摆摆)落地。然后用系制钱的线段,朝新娘脸上示意性地剪几下,谓之“开脸”,以示姑娘自这时起已不再是姑娘了。新娘走出轿门坐入圈椅,被抬至院门前,待燃鞭炮、门楼上放红砖后抬入院内。经院门洞内放置的马鞍至结拜的香案前与新郎同时叩头拜堂(俗说拜天地)。待新郎揭去蒙头红后,抬入洞房更衣、坐帐。少时,新郎端面条入洞房请新娘吃,并向新娘发问道“生不生”。因意思是在问新娘生不生孩子,所以新娘必答:“生”。然后捡几根面条放于席后,以示留给未来的宝宝吃。
  拜堂之后,随新娘来的送客及其他宾客入席饮酒庆贺。酒至半酣,“送客”向男方家长道喜(多数人家是不行这个礼的,回声:“免了”了事。)。少许时候新郎入席敬酒。
  晚间在洞房设宴请邻里乡亲前来与新人同饮合婚酒。宴后,新人闩门伴长明灯就寝,邻里街坊们伏洞房窗下“闹房”。
  第二天的下午新娘拜过公婆乘车去茔地祭祖,返回后再去本族长辈家上拜。长辈们给予多少不等的拜钱。第三天,新婚夫妇携带礼品,请人陪同乘车去新妇娘家,谓之“回门”。宴席散后新郎要将席间用过的酒盅或汤匙带回家来。以示亲戚的永恒。
  二丧葬
  丧葬一直是沿用明清时代的旧风俗——用棺木、土葬,治丧仪式分三天进行。
  人停止呼吸,俗说咽气。先用烧纸将其面部罩起来,然后由子女用勺子击门框或登上房顶敲铜盆为其招魂。邻里们闻声集来为死者“净身”,穿寿衣和制做供品(捞倒头饭,烙打狗饼子、蒸福饼等。),妆殓死者后孝子去村长处叩头请其前来主持丧务。
  穿寿衣又名妆殓。讲究五根领或七根领(即五件或七件上衣)。穷人家的寿衣往往件数不足,就在已有的寿衣上钉假领充数。但是不准穿褂子,尤其忌穿缎子面料衣服。意思是戒死者牵挂子女和断子乏嗣。妆殓完毕移死者至堂屋迎门处“躺灵”,以便亲友瞻仰遗容。
  治丧期间的一切事务均由村长和由他分派的各职事人员办理。村长分派各职人员前,丧主设宴“请职”。自此之后,丧主大小人等头戴孝帽,身着孝服,分男左女右到死者两旁“守灵”,诸事不得过问。发讣告、租赁幡、杠,请僧、道人,雇乐队,扎彩棚、彩门、彩人等(纸糊),均由内柜职事按丧主计划支出的丧葬费安排。礼相、知宾、理膳等各守其职。
  孝帽、孝服按支分远近有别,死者的儿子所戴孝帽为圆顶且额前饰障眼帘,两侧垂棉絮团,腰系简辫;侄孙为两角孝帽。死者的女儿和儿媳头围布条谓之“孝子”,要比侄女、孙女的长而宽。
  死者遗体入棺时称之入殓。入殓后儿女们要以棉絮团蘸酒三次擦死者额、颊“净面”。然后用系红、兰色布条的四楞钉将棺盖钉死,上面撒麸子,放福饼。晚上,孝子守灵。
  出殡仪式在第三天举行。出殡前亲友们前来吊唁并在外柜上付一份奠仪款。亲朋祭奠时,丧主男女听礼相招呼:“男客答礼”或“女客答礼”后,分别陪着致哀后向吊唁者叩头致谢。在这期间,孝子中的一人携带鏊子、笤帚、烧纸、香等去茔地,在墓穴的四角处燃纸、焚香“温锅”。返回来后,还要与家人一起填“下食罐子”。午饭后经“道社”“请众”等仪式即抬棺木离家。于抬棺之前,礼相将盛倒头饭的碗用菜刀砸毁谓之“起灵”。
  在棺木罩好棺罩、抬棺人就位等都按排挺当,礼相高呼“前后了”,孝子将置于脸前的泥盆(底部要凿五、七个眼)摔毁,谓之“发引”。孝子扶榇就道送往茔地(女孝眷分福饼回家)。途中遇有设路祭者,行棺暂停,孝子前往叩谢。棺材下墓后,孝子谢过众乡亲,绕墓三周,再谢乡亲“回丧”。晚间丧主再次设宴(亲自操办)谢各职人员并助忙者,名谓谢职。
  葬后三日,孝眷男女携带供品、铁铣前往墓前哭祭并添土坟上,谓之圆坟。二十一天谓之三期,三十五天谓之五期,死者的子女都要去坟前哭祭,称之“烧七”,百天之时再次去坟前祭祀,谓之“百日”。周年后的这个日子叫做过“祭日”。过祭日一般以三年为限,但是也有直到忘记为止的。
  总之,婚丧的形式与内容是根据社会的变革而改变的,清末民初的婚丧形式,充满了封建迷信的内容,它没有沿袭多久,就被一次次社会变革的巨大浪涛所冲击,而转变为现实社会所需要的内容和形式。
  作者:李智敏,男,54岁,本县城关镇西门里人。退休前任济南市馆驿衔工校教师。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长清文史资料》

本刊收录山东省长清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工商、民族、华侨和宗教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选登了《魏金三烈士传略》、《抗日战争时期峰山大队两次战斗纪实》和《长清药用铁石矿》等15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智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长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