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的流传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301
颗粒名称: 曲艺的流传和发展
分类号: G127.52
页数: 2
页码: 77-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清县民间曲艺的流传和发展。
关键词: 长清县 曲艺 流传发展

内容

民国初年,外地评书艺人姚明静来长清白天赶集说书,晚上串四关说评书。当时虽年已六旬,但说起《七侠五义》却声情具佳,在百姓中颇有影响。
  与姚相继而进入长清的是绰号于小辫,压山东的快书艺人于传斌。原籍东阿县,专说《水浒》中武老二的故事。一次于县门前说《武松传》正逢外号叫“吴老二”的知县吴福森,他非常忌讳“吴老二”因而将于传斌抓到县堂杖四十大板递解还乡。1947年于老先生带其亲传弟子高福来夫妇又重来长清说书。于先生在长清的影响很深,效其演唱者不乏其人。
  “七七”事变以后,齐河马头村(原长清辖区,一九五六年划归齐河)著名西河大鼓艺人王大玉,曾进县城说唱。当时社会各界反映较好。王嗓门洪亮、圆润,吐字清脆,书场秩序好。直到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中,提起王大玉时都说她说书的路子正、规矩、效果好。
  日伪时期,进城说唱的盲艺人,往往住在东门里王家湾(长清一中北邻)养济院。在城内,晚间在各街口找上敛钱人即可说唱。当时较有影响的盲艺人王朋仁说《小八义》,人们很爱听。
  1942年左右,窑头村盲艺人于凤山和李宝琴夫妇二人,说唱河南南路大口《坠子》。书目有《响马传》、《丝绒记》、《杨家将》等。其唱腔花俏,嗓音圆润奔放。长清老年人中都知道老于家,因其二人常年活动乡间,故影响较深。
  1946年后,因战乱不迭,说书艺人活动更为困难。县城被国民党控制,夜间无有文艺活动场所,只有北门里芦务祥(外号芦二进士)算是个评书艺人。他说《七侠五义》《三国志》等书。因其演说评词较深且细,虽有较高的文彩,但缺乏群众语言。
  1947年春,快书老艺人于传斌带其徒弟来长清,住南关葛家店。白天逢城关集,便到集市上扎场说竹板快书“武老二”,晚上便在街口演唱自创的“竹板洛子”。因于的艺德高尚,艺风正派,其影响很深;其不知名的门外徒颇多。赵光晨可称得起于门外徒。
  建国后,由于党和各级政府对民间文艺的重视,特别在继承、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致使民间文艺这朵花在社会主义大花园里放出异彩。笔者有机会时再介绍建国后我县民间文艺形式的继承,发掘的概况。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长清文史资料》

本刊收录山东省长清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工商、民族、华侨和宗教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选登了《魏金三烈士传略》、《抗日战争时期峰山大队两次战斗纪实》和《长清药用铁石矿》等15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振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