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起岩与伏生祠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203
颗粒名称: 张起岩与伏生祠碑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3
页码: 100-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代史学家张起岩与伏生祠碑。
关键词: 章丘 张起岩 伏生祠碑

内容

张起岩字梦臣,元代史学家。祖籍章丘县相公庄人。据《章丘县志》记载,张氏于“五代时避居禹城。其高祖张迪权曾任济南府事,遂又定居济南,起岩生于此,死后葬章丘。”
  起岩于元代延祐二年(1315)进士第一。居官敢言,勇于任事。常指责时弊,为民陈情。因此,多与上官不合。官至礼部尚书。曾奉旨修宋、辽、金三史,史成乞归。
  去官家居期间,有邹平县尹曹明叔之子慕名来济南,请其为先儒伏生(又称伏胜)祠碑撰文。伏生字子贱,其祖籍一说邹平县人;一说济南人;一说章丘人。《辞海》:伏生济南(郡治今山东章丘南)人;《中国人民大辞典》:伏胜济南人;《山东历史人物辞典》:伏生,济南(今章丘县西)人。秦始皇“焚经籍欲愚黔首”时,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壁藏以避禁”。一场兵燹书火之后,所藏这部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亡数十篇”,只剩29篇(相传《尚书》也叫《书经》,共50篇,其言者尧、舜三代之治乱也)。秦亡汉兴,伏生乃以29篇“教于齐鲁”,这便是流传今天的今文《尚书》。
  伏生“壁藏”《尚书》并使之流传的消息,被汉文帝知道后,欲召其进朝,时伏生已九十多岁,老不能行。于是命掌故晁错往伏生处受教。伏生目眇耳聋,口不能正言而且言又不清,只有其女儿能听懂,于是伏生言于女,女再传言教错。最终将伏生胸藏《尚书》所缺篇章,补叙出来,使《尚书》得以完整。
  元朝时,发现邹平有伏生墓。墓地有祠,因“岁久敝漏”,县尹曹明叔躬拜祠下,眷其有功于斯文故重修祠堂,工毕,命子请当代名士张起岩为文。
  张起岩早为伏生冒死“壁藏尚书”九十口传的事迹所感,当即慨然允之,铺纸挥毫,碑文立就名曰《伏生祠碑》,原文附后。
  编史修志,为国立本。自古道:“史以人传,人以史显”。有如《尚书》,无伏生难以流传至今:没有张起岩之《伏生祠碑》,亦难显伏生之名。古来章丘名士清正贫困贵史好文于此可见。
  附:伏生祠碑(注)(《伏生祠碑》载《山东通志·艺文志》,文有删节。标点乃笔者所加,错误难免,请读者教正。 ——笔者)
  暴秦焚灭经籍,欲愚黔首。黔首因未可愚,只自愚,以速灭亡。而经籍之在人心者如日月之揭乎?……孰谓祸难散亡之余而有伏生巍然久存,独能寿遗经于胸,臆以传来学而新生民之耳目哉。
  ……按汉儒林传:伏生名胜,为秦博士,壁藏书以避禁,兵后亡数十篇,独以29篇教于齐鲁。文帝欲召时,已年九十余,老不能行。诏掌故晁错往受之。卫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错”。孔安国书序,但云“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艺文志尚书29卷及其所授者,汉儒谓之今文。《隋籍志》乃云:“伏生口传28篇,作书传41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儿宽,宽授欧阳之子,世传至曾孙高,谓之欧阳学。又张生传夏侯都尉,有大小夏侯学。宋叶梦得以书出伏生者23篇。传欧阳歙崇文总目尚书大传三卷,为伏生传晁氏,以为胜终之后欧阳生、张生各诵所闻,特传大意,名之曰传,其说互有不同。要之今文尚书出于伏生者则一也。先生为秦博士。秦坑儒无所施其学,其学至汉始传,然则先生之学既施于汉而名显于后世,故余不系之秦而系之汉。题曰:“汉济南伏先生祠,碑云铭曰:于维先生,始焉其屯,终焉则亨。独抱遗经,以淑后人,以慰幽贞。行法俟命,天锡耄年,庸待治平,竟以所授,列于学宫,其道大明。书以人传,人以书显,垂万世名……”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

《章丘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山东省章丘县历史上政治、文化、人物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共设革命春秋、杏坛佳话、电影戏剧、古今评说、史海探赜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张起岩
相关人物
伏生祠碑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