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199
颗粒名称: 史海探赜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2
页码: 91-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历史上名人事迹。
关键词: 章丘 诗歌 历史

内容

“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章丘是齐鲁古县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世族名士多出其中,古籍文物多在其里。笔者借采访文史资料之便,从许多有文史修养的长者手中,获取到一定的古典史籍,为弘扬章丘文化,以古鉴今,惠及后人,从中选取了一部分,拼凑成篇,即我县最早的诗歌《大东》、古代科学家邹衍、张起岩与伏生祠碑、王莽及其家族、一代贤相房玄龄、李格非和《廉先生序》、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张养浩小传、明代章丘“三俊”九个小片断。首先文章是前贤作就的,译注是当今学者写成的。笔者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而已。既是拼凑,就不免有笔者的鄙言俚语忝列其中,实在羞愧汗颜。尽管如此,还是献给读者,谬误舛错请批评。
  章丘最早的诗歌——《大东》①
  《大东》是我县最早的诗歌,也是我国最早的诗篇之一。它载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即孔子所删定的所谓“诗三百”(三百系概数,实则三百〇五篇)。迨至汉武帝独尊儒术时,“诗三百”始称为“经”即《诗经》。秦皇燔书坑儒以后,至汉代保存传播《诗经》的有四人,即鲁国的申培,齐国的辕固,燕国的韩婴,西汉初年的毛亨和毛苌。前三家早已失传,只有二毛氏所传的《诗经》才流传至今。所以人们把《诗经》又称作《毛诗》,儒家将《诗经》列为“六经”之首。隋唐以来,《诗经》成了科举中的必修课。明代大文学家李开先就是以《毛诗》金榜题名的。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雅又分大雅小雅,《大东》就是小雅中的一篇。全诗共有7章,56句,227言。它以浪漫奇幻的想象,拟人巧妙的手法,辛辣尖锐地讽刺了周王朝对东方诸侯国②臣民的奴役和压迫。如将织女、牵牛、启明、长庚、天毕、南箕、北斗等星辰暗喻尸位素餐的统治者,徒有虚名而不能给人间万物以光亮和温暖,只是缩着舌头(箕星)举着柄儿(斗星),贪婪地吮吸东方诸国人民的膏血。诗中反映等级贵贱的如“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子人之,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东方的臣民只是当差受苦,统治者不管你死活;西方周朝的族属,衣履光彩,高人一等;舟(同周)朝的贵族大人,冬裘夏葛,终日打猎为乐;最下层的小民私人,只是任人驱使当奴才,民族统治、阶级压迫何等强烈。再如“小东大东,杼柚其空”。则展示了当时东方臣民被统治者搜刮的连赖以织布为生的杼柚都光了的惨象。
  诗的作者是谭国大夫谭子。谭国治所在现今的城子崖(亦称东平陵城),位在章丘县龙山镇,因此,《大东》是章丘最早的(文学瑰宝)诗歌。
  附 大东
  原文 译文
  有〓簋飧, 一盒熟食装满满,
  有捄棘匕。 枣木饭勺柄儿弯。
  ①大东:即周都镐京(在陕西省)东部的各诸侯国,分小东、大东。离镐京近的叫小东,距镐京远的如齐、谭等国称大东。
  ②东方诸侯国:凡周朝京都镐京以东的小国均称东方诸侯国。
  周到如砥, 大路平如磨刀石,
  其直如矢。 笔直又象箭一般。
  君子所履, 贵人在这路上走,
  小人所视。 小民只能瞪眼看。
  睠言顾之, 回过头来怅然望,
  潸焉出涕! 不禁伤心泪潸潸!
  小东大东, 东方远近诸侯国,
  杼柚其空。 织机布帛搜刮空。
  纠纠葛屦, 夏布凉鞋麻绳缠,
  可以履霜? 怎能踏在秋霜冻?
  佻佻公子, 贵人公子轻佻样,
  行彼周行。 走在那条大路中。
  既往既来, 往来不绝征赋税,
  使我心疚。 使我忧伤心里痛。
  有冽氿泉, 冰冷泉水从旁来,
  无侵获薪! 不要浸湿那劈柴!
  契契寤叹, 忧愁不眠暗叹息,
  哀我惮人。 劳苦人们真可哀。
  薪是获薪, 谁要想烧这劈柴,
  尚可载也。 还需车儿去装载。
  哀我惮人, 可怜我们劳苦人,
  亦可息也。 休息休息也应该。
  东人之子, 东方子弟头难抬,
  职劳不来。 没人慰劳只当差。
  西人之子, 西方青年高一等,
  粲粲衣服。 衣服鲜艳有光彩。
  舟人之子, 大人子弟福气好,
  熊罴是裘。 打熊猎罴心花开。
  私人之子, 小人子弟命运乖,
  百僚是试。 干这干那当奴才。
  或以其酒, 有人进贡美味酒,
  不以其浆。 周人嫌它薄如浆。
  鞙鞙佩璲, 进贡美丽佩玉带,
  不以其长。 周人嫌它不够长。
  维天有汉, 天上银河虽宽广,
  〓亦有光。 用作镜子空有光。
  跂彼织女, 织女星座三只角,
  终日七囊。 一天七次移位忙。
  虽则七囊, 虽然来回移动忙,
  不成报章。 不能织出好花样。
  皖彼牵牛, 牵牛星儿亮闪闪,
  不以服箱。 不能用来驾车辆。
  东有启明, 早晨启明出东方,
  西有长庚。 傍晚长庚随夕阳。
  有捄天毕, 毕星似网长柄弯,
  载施之行。 斜挂天空没用场。
  维南有箕, 南方箕星簸箕样,
  不可以簸扬。 不能用它扬米糠。
  维有北斗, 斗星高高挂天上。
  不可以挹酒浆。 不能用它舀酒浆。
  维南有箕, 南方箕星象簸箕,
  载翕其舌。 缩着舌头把嘴张。
  维北有斗, 斗星高高挂天上。
  西柄之揭。 扬起柄儿向西方。
  古代科学家邹衍
  我国近代文学家、诗人、科学家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称邹衍是一位大思想家;李约瑟则称邹衍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真正奠基者”,“是自然主义者”,这些评述都是确有见地的。
  根据《章丘县志·人物传》载:邹(一作驺)衍,战国末期哲学家、阴阳家。生卒年代约在公元前305——240年,齐国人,墓在章丘县相公庄郝庄村西北角,旧章丘城(今绣惠镇)东关鱼市街北口有邹衍祠。明万历年间知县董复亨撰有碑记,今不存。据此肯定邹衍是章丘人。
  邹在齐国“稷下学派中与孟子、淳于髡、荀子并列。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被称作“阴阳五行”家的邹子,与彼时诸说士一样,亦持自己的独特学说周游列国。他“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赵胜)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备受齐梁燕赵等诸侯的“尊礼”。
  据史传:邹衍至燕,受到昭王的无尚尊崇和礼遇,后事燕惠王,邹衍竭诚尽忠,更加受到惠王的重用。但为佞人所谗,诬“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至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为方仙道,形解消化,依于鬼神之事……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显然,这种把秦始皇修仙成道不惜国力民力的荒唐行为归罪于邹衍的说法是错误的。而惠王却信之不疑,将邹衍拘捕下狱。邹衍仰天痛哭,并誓曰:我若蒙冤,苍天降白为我洗之。果然,天为之感动,五月天为之降霜(见《淮南子》)。后曹子建在《精微篇》一诗中写道:“邹衍囚燕市,繁霜为夏零”。
  邹衍“学究天人”,“深观阴阳消息”,主张“五行相生、相胜”,创“五德终始”论。其研究方法为“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无垠。”他曾做小九州、大九州之论,说中国仅是世界八十一州之一。每九州为一集合单位,为“大九州”。《汉书·艺文志》有《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今皆不传。
  近年来,邹衍的五行说又为某些哲学家所看重,由五行中相生、相克推导出抑制、掩蔽、促进三原则作为“系统”论的原型。诚然,邹衍在阴阳五行中,把金、木、水、火、土认作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原素,这种观点无疑是唯物论者,称他为哲学家其原因就在于此。
  当代有人称“五行说是我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这是认识邹衍学说的关键所在。
  “战国后期,冶铁术的出现,铁器逐渐取代了铜器,社会生产力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与之相应的生铁冶铸、铸铁柔化和中碳钢的锻打、淬火等科学技术独步世界”。而这种冶铁业以齐国所属的东平陵城及长白山(均在章丘)一带最盛。有了冶铁、锻钢、淬火技术,就能制造出锋利的兵器和先进的工具,这些恰是战国诸雄争霸的物质基础。
  司马迁论及邹衍学说是“先引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又道其“先验小物,推而大之”等,正表明邹衍并非“只谈阴阳五行的术士,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从实际出发,重新评价两千年前的古代科学家邹衍,对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科技事业,无疑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
  张起岩与伏生祠碑
  张起岩字梦臣,元代史学家。祖籍章丘县相公庄人。据《章丘县志》记载,张氏于“五代时避居禹城。其高祖张迪权曾任济南府事,遂又定居济南,起岩生于此,死后葬章丘。”
  起岩于元代延祐二年(1315)进士第一。居官敢言,勇于任事。常指责时弊,为民陈情。因此,多与上官不合。官至礼部尚书。曾奉旨修宋、辽、金三史,史成乞归。
  去官家居期间,有邹平县尹曹明叔之子慕名来济南,请其为先儒伏生(又称伏胜)祠碑撰文。伏生字子贱,其祖籍一说邹平县人;一说济南人;一说章丘人。《辞海》:伏生济南(郡治今山东章丘南)人;《中国人民大辞典》:伏胜济南人;《山东历史人物辞典》:伏生,济南(今章丘县西)人。秦始皇“焚经籍欲愚黔首”时,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壁藏以避禁”。一场兵燹书火之后,所藏这部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亡数十篇”,只剩29篇(相传《尚书》也叫《书经》,共50篇,其言者尧、舜三代之治乱也)。秦亡汉兴,伏生乃以29篇“教于齐鲁”,这便是流传今天的今文《尚书》。
  伏生“壁藏”《尚书》并使之流传的消息,被汉文帝知道后,欲召其进朝,时伏生已九十多岁,老不能行。于是命掌故晁错往伏生处受教。伏生目眇耳聋,口不能正言而且言又不清,只有其女儿能听懂,于是伏生言于女,女再传言教错。最终将伏生胸藏《尚书》所缺篇章,补叙出来,使《尚书》得以完整。
  元朝时,发现邹平有伏生墓。墓地有祠,因“岁久敝漏”,县尹曹明叔躬拜祠下,眷其有功于斯文故重修祠堂,工毕,命子请当代名士张起岩为文。
  张起岩早为伏生冒死“壁藏尚书”九十口传的事迹所感,当即慨然允之,铺纸挥毫,碑文立就名曰《伏生祠碑》,原文附后。
  编史修志,为国立本。自古道:“史以人传,人以史显”。有如《尚书》,无伏生难以流传至今:没有张起岩之《伏生祠碑》,亦难显伏生之名。古来章丘名士清正贫困贵史好文于此可见。
  附:伏生祠碑(注)(《伏生祠碑》载《山东通志·艺文志》,文有删节。标点乃笔者所加,错误难免,请读者教正。 ——笔者)
  暴秦焚灭经籍,欲愚黔首。黔首因未可愚,只自愚,以速灭亡。而经籍之在人心者如日月之揭乎?……孰谓祸难散亡之余而有伏生巍然久存,独能寿遗经于胸,臆以传来学而新生民之耳目哉。
  ……按汉儒林传:伏生名胜,为秦博士,壁藏书以避禁,兵后亡数十篇,独以29篇教于齐鲁。文帝欲召时,已年九十余,老不能行。诏掌故晁错往受之。卫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错”。孔安国书序,但云“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艺文志尚书29卷及其所授者,汉儒谓之今文。《隋籍志》乃云:“伏生口传28篇,作书传41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儿宽,宽授欧阳之子,世传至曾孙高,谓之欧阳学。又张生传夏侯都尉,有大小夏侯学。宋叶梦得以书出伏生者23篇。传欧阳歙崇文总目尚书大传三卷,为伏生传晁氏,以为胜终之后欧阳生、张生各诵所闻,特传大意,名之曰传,其说互有不同。要之今文尚书出于伏生者则一也。先生为秦博士。秦坑儒无所施其学,其学至汉始传,然则先生之学既施于汉而名显于后世,故余不系之秦而系之汉。题曰:“汉济南伏先生祠,碑云铭曰:于维先生,始焉其屯,终焉则亨。独抱遗经,以淑后人,以慰幽贞。行法俟命,天锡耄年,庸待治平,竟以所授,列于学宫,其道大明。书以人传,人以书显,垂万世名……”
  王莽及其家族①(资料来源:《汉书·元后传·王莽传》、《章丘县志·人物志》)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皇室与外戚斗争最激烈的时代,其原因之一,皇帝结亲于势族,势族借皇后的权威或控制朝廷,或因帝崩嗣幼助后临朝,或代幼主摄政,进而篡权谋位。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四朝时,外戚势族王氏,乘以上四帝短命乏嗣之机,擅权弄势,终于酿成王莽篡位的历史悲剧。
  王氏原籍乃系东平陵(即今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其先祖王贺字翁孺(东平陵人),武帝时为绣衣御史,后因与东平陵终氏为怨乃外迁。其孙王凤字孝卿,因其妹王政君为汉元帝皇后,入朝为官,初为卫尉,后为阳平侯。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驾崩,太子骜(王政君所生)即位,是为汉成帝,拜舅父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至此,王氏权势倾朝。成帝和平二年(前27年),封母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为侯爵,世谓之“五侯”。后人有诗曰“轻烟散入五侯家”即指此而言。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封太后王政君侄、皇帝姑表王莽为新都侯。汉绥和二年(前7年),成帝死,太后命王莽追查死因,皇后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自杀,于是昭仪进药害死成帝之说纷起。四月,太子即位,是为汉哀帝。尊祖母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
  汉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哀帝死,亲政七年无子。时傅、丁二太后皆先死,太皇后王政君于即日亲驾未央宫,收取皇帝御玺,并派使者急驰召王莽进宫。王政君命令尚书:以后凡发兵的符节,百官奏事,以及宫中太监、宫门卫兵,全归王莽统管,接着任命王莽为大司马。至此,王氏前后有五人为大司马即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
  彼时,王莽位列朝尊,集文、武大权于一身,威势显赫,炙手可热。姑母政君与他议立中山王奉成帝后为皇帝,这就是汉平帝。帝“年九岁,王太后临朝称制,委政于莽”。经群臣联奏,王太后乃下诏委“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以故萧相国甲第为安汉公第,定著于令,传之无穷”。平帝原始三年(前3年),册立王莽的女儿为平帝皇后,加王莽宰衡、位上公、赐九锡,于是王莽刻了“宰衡太傅大司马”的印章,以统治朝廷。汉元始五年,平帝崩,传说被王莽鸩杀。立刚满两岁的广戚侯子刘婴为帝。就在这时,符瑞显现四起,有武功县县令献白石,白石上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太后说:“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后经太保王舜一番利害陈说,王太后方准。遂令王莽代天子执政,名曰“摄皇帝”,于是改国号为“居摄”。皇帝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号孺子。居摄三年(前8年),王莽又称“假皇帝”。未几,王莽凭符命邪说,废孺子篡汉,国号新。王莽使安阳侯王舜请传国玉玺,太后大怒骂曰:“而属不顾恩义,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耶?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后经王舜劝说,“乃出玺投诸地:我老已死,知而兄弟今灭族也”!
  王莽在位十五年,后为刘秀(汉光武)所灭。
  东平陵二千年前古城,
  今日济南、章丘、龙山镇——
  曾孕育了一朝帝王(王莽)、两后(元帝后和平帝后)、五大司马(见前文)与九侯(王凤兄弟群从)。帝子王后今安在,空余史传说风流。
  一代贤相房玄龄
  唐朝初年,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杀兄戡乱,匡扶社稷,一举登上皇位。他公平正直,兼听群言,虚心纳谏。进贤良黜奸宄,视臣子如手足,做到了君圣臣贤,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其中我县的房玄龄在辅助李世民平天下、登九五、定国策、开盛世的业迹中,立有卓著的功勋。
  房玄龄字乔,相公庄镇房庄人。生于公元579年,隋末进士,任〓城尉。唐兵入关,投秦王李世民麾下任记室。善属文,李世民所上奏表多出他手,深得李世民赏识。高祖李渊赞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已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耳”。
  唐武德四年(621),李世民开设文学馆,招纳学士18人,房玄龄列诸士之首,辅秦王谋划统一。武德九年六月,房玄龄等助秦王发动玄武门政变,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八月,秦王继位,是为唐太宗。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邗国今扬州),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并列第一等,食邑1300户。彼时,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上疏言:“……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回答道:“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罚当其罪。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故得功居第一。”。淮安王唯唯而退。房玄龄等功臣均言:“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
  贞观二年(628),太宗与房玄龄论“理国要道”,房说:“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意思是不结党营私,王道就平平坦坦,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而废弃邪恶的人,百姓就心服归顺),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太宗高兴地说:“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
  贞观五年(631),太宗悔斩大理丞张蕴古后谓房玄龄曰:“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这是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严厉批评,而房玄龄不但不忌恨反而对李世民更加敬重,原因就是李世民严于律己一切为公。
  贞观十年,太宗与群臣论创业与守业孰难的问题。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根据两人的不同切身感受则说:“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此所谓创业难守成益难。
  贞观十四年(640),太宗问房玄龄:“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邪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玄龄回答:“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于是房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写了唐高祖和唐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与侍臣论“信”,房玄龄说:“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并列举了两个史例:殷纣王狎侮了“五常”,为周武王所灭;项羽不讲信用,被汉高祖所夺,以此伸明“信”的重要。
  房玄龄重孝道,他对继母能顺承脸色,继母生病时,请医生上门,他每次都流泪迎拜。到居丧期间,更是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前往安慰劝解。
  房玄龄在太宗面前遇事能谏(但不如魏征),他曾上疏谏伐高丽,原文如下:
  谏伐高丽疏
  房玄龄
  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今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臣之所不制者陛下皆制之矣。为中国患无如突厥,而大小可汗相次束弛辫,握刀分典,禁卫延陀铁勒,披置州县,高昌、吐浑,偏师扫除。唯高丽历代逋命,莫克穷讨,陛下责其弑逆,身自将六军征荒裔,不旬日,拔辽东、虏获数十万残众,孽君缩气不敢息。比功较德万倍前王。且陛下拔将于行伍之中,取士于凡庸之末。加以留情坟、典,属意篇什,笔迈钟张,辞穷班马,抚万姓以慈,遇群臣以礼,褒秋毫之善,解吞舟之网,逆耳之谏必听,肤受之诉斯绝。降垂吮思摩之疮,登堂临魏征之柩,哭战亡之卒则哀动六军,负填道之薪则精感天地,众美兼备。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盖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为陛下惜者此也。传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威名功烈既云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边夷丑种不足待以人义,责以常理,古者以禽鱼畜之必绝其类,恐兽穷则搏苟救其死,且陛下每决死罪必三覆五奏,进蔬食停音乐,以人命之重为感动也。今士无一罪驱之行阵,委之锋镝,肝脑涂地魂魄无归,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车槥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足以变动阴阳伤害和气,实天下之痛也。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长能为中国患夷之可也。今无是三者而坐敝中国,为旧王雪耻新罗报仇,非所存小所失大乎?臣愿陛下然之,诏许高丽自新,焚凌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愿,远肃迩安,即死骨不朽。
  上疏的当年——贞观二十二年(648)因病而死,谥文昭,陪葬昭陵(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
  房玄龄一生,由秦府记室到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是一代贤臣良相。
  李格非和《廉先生序》
  李格非字文叔,章丘县明水镇人。北宋文学家。生于宋庆历五年(1045),卒于宋崇宁五年(1106)。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以文学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合称‘苏门后四学士’。工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著作有《礼记精义》、《洛阳名园记》、《历下水记》、《史传辨志》、永洛城记》和《李文叔集》等。其中《洛阳名园记》载《四库全书·史库》,文渊阁著录。《四库提要》曰:“是书记洛中园囿,自富弼以下凡十九所。”格非自跋云:“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盖追思当时贤佐名卿勋业盛隆,能享其乐,非徒夸台榭池馆之美也”(《书录题解》等书俱载李格非撰)。
  李格非为人正直,崇尚气节学问。兄弟三人为幼,皆精翰墨。娶妻王氏,亦工诗文,可谓志同道合,伉俪和谐。他25岁时,对推行王安石的新法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倾向于司马光和苏东坡。后来在徽宗、蔡京制造“元祐”党人案时,李格非不参与搜罗元祐群臣的所谓罪恶材料,因而被定入元祐党籍,遭到迫害。
  李格非在40岁上,生女李清照。在夫妇诗文翰墨的濡染下,使她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女词人。
  格非因受“元祐”党案的牵累,政治上很不得意,颇有退隐之心。后与同里大隐士廉复人称廉先生过往甚密,结为执友。廉复去世后,李格非其撰写了《廉先生序》(载《山东通志·艺文志》),并将序文的主要内容镌之于石,立于廉先生隐居处的廉坡村(该碑现存于章丘县文化馆)。碑之阴面有李格非侄李迥的题记,文曰:“迥忆昔童时,从先伯父、先考、先叔西郊纵步三里,抵茂林修竹溪深水静得先生之居(即廉坡村)。先生既殁,先考评其为人,先叔作序为记名实”。这便是《廉先生序》,原文如次:
  齐郡有廉先生者隐君子也。少时一负书应举,既而不知其憎世丑俗欤?亦爱其身以有待欤?不然,得丧轻重已判于胸中欤。年40,忽然来隐于齐东湖山之郁,尽束其生平所读书置屋栋间,而独抱夫易以老焉。其大者则格非智诚恐不足以知之。盖言所可知以推其所未知者。则先生始来筑室结庐,植竹数千木数百。若甚暇且易而其坚完蕃茂。它人毕力莫能及。人疑之曰:“此先生筑室植木有术”。既而又见其种田百亩活十余口,年岁无不给,则曰是必能化黄金。后40年,老其岁当八、九十,而见其犹有童颜也,则曰必能饵丹,人数以告先生泛焉,受之不辞,或从而求其术,则告之曰“是安得术?吾于筑室植木也。知不以彼之成坏易吾之诚于家也,不以彼之盈虚夺吾之常理于身也。知不以思虑撄情吾之胸中如是耳。安得术?虽然,若有问治天下国家者,吾亦将以是语之。”其友王文恪公既显,欲荐之朝,度先生不可屈乃止。治平(宋英宗)中诏求遗逸,刺史王才叔将迫先生行,先生阴使人进其弟子鄢。虽,鄢终身不知也。格非之兄和叔以为其不苟于古,可似黔娄①,其难际似叔。度其藏节匿行使世莫得名。其高则非仲长·子光②不可偕也。以考夫功业,则疑其数十年间天下之人有时忠顺岂乐之,意莫知其然,而生忍戾之人亦有时乎?悔艾之心莫知其然而作天地之气,其容与调畅足以养万物,而秀嘉草者恐斯人与有功焉?
  ①黔娄:春秋时齐国高士。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欲以为相,辞不受;齐王又礼之,聘为卿,又不就。贫甚,没而衾不蔽体。
  ②仲长·子光:唐时洛阳人,字光耀,无妻子。隐居北渚,非其力不食。守令至者皆亲晋谒,子光辞以瘖疾,未尝交谈。
  一代女词人李清照〔注〕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女词人。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她出生在章丘明水镇百脉泉畔的一仕宦文墨之家[注]。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是蜚声当时文坛的文学巨匠;母亲王氏名门闺秀,亦善词章。婉如清扬妍姿灵透的李清照,自幼受家庭文学氛围的熏陶和父亲思想、
  [注]关于李清照的里籍问题,专家们各有定见,迄今未得统一。有的说她是济南历城;有的说是济南柳絮泉畔;有的则据“文物考证”断定她是章丘县明水镇。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据《章丘县志》载系“北宋文学家,明水人”。1980年,在明水公社(现明水镇)廉坡村关帝庙侧发现一古碑。碑的序文乃李格非所撰。内容是关于隐士廉复的事。其中有云:“唯吾同里人质之。元丰八年(1085)九月十三日。”碑文阴面有李格非侄李迥的题记:“迥忆昔童时,从先伯父、先考、先叔(李格非)西郊纵步三里,抵茂林修竹溪深水静得先生(廉复)之居”。从中可知李格非兄弟三人为幼。廉坡村在明水西,两村相距三里。李格非和廉复是同里人,李非明水莫属。李清照生于1084年,“碑序”撰于1085年,这就是说李清照出生后的第二年李格非为廉复撰写碑文。碑刻皇皇,史证凿凿。李清照为章丘人应是无庸置疑的。
  学术的影响,十几岁便有诗名。十八岁与诸城金石书画家赵明诚结婚,文男才女,诗词唱酬,伉俪和谐。他们夫妇在文学道路上相互砥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对李清照的成材特别是词的成就起了积极作用。
  当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被诬身陷“元祐党案”遭到迫害时,恰是李清照公爹赵挺之青云直上(位至宰相)之日,她曾满怀愤慨写诗向赵进言“……炙手可热心可寒……况人间父子情……”。表现了她的刚正和勇气。
  宋钦宗元年(1126),发生了“靖康之乱”,徽、钦二帝涂炭被掳,北宋灭亡。李清照和赵明诚的静谧书斋被震荡,兵燹、战乱把清照夫妻留在青州的万卷收藏统统化为灰烬。她在随宋王朝南渡中,赵明诚暴病身亡,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震得清照大病一场。“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更遇顶头风”,就在她孤独无依、病体难支的时候,又凭空飞来“玉壶颁金”的通敌之嫌。无情的政治诬陷使她堕入痛苦的深渊。
  绍兴四年(1134),金兵再度南犯,李清照被迫离开南宋偏安一隅的临安(今杭州),经过一段时间的颠沛流亡,又辗转回到临安。
  国破家毁、夫亡无依、政治迫害、颠沛流离、人身诬蔑(改嫁云云)等等,使她怊怅愤懑无力自拔。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这位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词人,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悄然离开了人世,享年约七十二岁。
  李清照是我国文坛上的明星,曾异彩独放,自辟蹊径,开创了“词别是一家”的婉约派。综其一生所作,从词的内容、思想感情和格调来看,可分为前期和后期。靖康之乱前,少妇相思是主调,表现为缠绵缱绻、惜春悲秋,融入了理想的追求。靖康南渡之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残酷的现实逼使词人从那温馨静谧的书斋里走出来,命运与国破家亡紧系在一起,同广大下层民众休戚与共,开始抒发自己的悲伤愁苦和身世遭遇,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爱国主义感情蕴寓在词篇的字里行间。兹举数例如下:
  前期词作
  〔一剪梅〕别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红荷凋残香渐消,
  竹席生凉秋意稠。
  轻轻提起罗裙,
  独自登上小舟。
  云中传书谁托付?
  鸿雁归来时,
  月光照满西楼。
  花不断飘零,
  水不断地流。
  同一种相思,
  却是两地人的哀愁。
  这情怀实在无计排除,
  刚拂下眉头,
  却又拥上心头。
  上阕写词人面对“红荷香残”北雁南归的秋色寒意,满怀寂寞惆怅寄情于传书的鸿雁,抒发了对情侣的思念之情。下片通过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景物描写,暗寓韶华易逝,红颜易衰,借流水将分居两地情人相思的感情融在一起。又通过“眉头”、“心头”的瞬息变化,将无法抑制的情思传神地表达出来。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
  浓云低垂,
  怎打发这悠悠白昼?
  瑞脑香快烧尽,
  只有金兽炉还昂着头。
  又到了重阳佳节,
  玉枕、纱帐,
  半夜的凉气把人袭透。
  黄昏后,
  菊花篱边独饮酒,
  花香熏满袖,
  阵阵清幽。
  别说此景不伤神,
  当西风卷起绣帘时,
  看到人比菊花还瘦。
  词人通过对漫长愁闷的白天、孤独寂寞的夜晚和东篱独酌愁苦的形象描写,反映了词人离愁、别苦的怨恨心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二句形象深沉、生动蕴藉,为千古绝唱。
  〔如梦令〕春晓
  昨夜雨疏风骤,浓(一作“深”)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
  雨只下了几滴,
  风却猛烈咆啸。
  酣睡一觉醒来,
  酒意犹为全消。
  探问卷帘的人,
  回答:
  “海棠花还是照样娇娆”。
  “你可知道?
  你可知道?
  应该是叶儿今更绿,
  花无昨日好。”
  暮春时节,闺中多有伤惜之感。女主人原以沉醉、浓睡来排遣这种情怀,孰料夜里袭来了疏雨狂风。通过与侍女的问答,道出了海棠虽经风雨却鲜艳如故。此情此景,引起了“绿肥红瘦”的切身感慨。
  〔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水天相接,
  晨雾蒙蒙笼海涛,
  银河欲转,
  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
  天帝传说善相邀。
  殷勤问:
  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
  路途漫长哪,
  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
  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
  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别停止呼号,
  请将这一叶轻舟,
  直送往蓬莱三岛。
  词人通过舟行大海的奇幻梦境,表现了个人的宏伟抱负。
  后期词作
  〔武陵春〕春晓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风停尘香花谢尽,
  天晚懒梳头。
  人非昨日人,
  风景还依旧,
  万事全休!
  这般心绪,
  未等开口泪先流。
  听说双溪春光好,
  也想驾船游。
  只怕双溪的蚱蜢小舟,
  载不动许许多多愁。
  此词写于靖康南渡避乱金华之时,词人的思想感情随着国破家亡的痛苦起了急剧的变化,舒适宁静的生活被战乱断送。江山依旧,面目全非,事事皆休,“欲语泪先流”。表现了女主人极度的内心痛楚。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忽暖忽冷的季节,
  最难调养安息。
  三两杯淡酒,
  怎抵得住晚上风急!
  正伤心的时候,
  大雁过去了,
  它却是我旧日的相识。
  菊花凋谢,
  满地堆积。
  憔悴枯黄,
  如今有谁还会来摘?
  守着窗户,
  一个人我怎么能挨到天黑!
  更有细雨落在梧桐上,
  到黄昏还嘀嘀嗒嗒不停息。
  这光景,
  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词人历遭国破家亡,独居异乡,备受打击。通过寻求、失望,无路可走。借晚风、细雨、淡酒、归雁、黄花、梧桐等自然界事物,来抒发她凄惨愁苦的心情。
  〔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髻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
  落日灿烂象熔化的黄金,
  暮云连成半天白璧,
  如今我在何处寄身,
  杨柳染上一层浓烟,
  笛奏《梅花落》声声幽怨,
  谁知春意有多深?
  正当元宵佳节,
  风和日暖天气,
  可难道,接着就不会有风雨来临?
  驾着宝马香车,
  前来邀请我同游,
  我却谢绝了这些诗侣酒朋。
  汴京繁华的日子,
  闺中女子多闲暇,
  还记得人们特别看重正月十五的情景。
  翡翠羽毛镶衬的帽子,
  金线捻丝编成的雪柳,
  一个比一个穿戴得漂亮齐整。
  如今我容颜憔悴,
  发髻似风蓬,
  懒得夜间出去,
  还不如到帘子背后,
  听听街上游人说笑的声音。
  李清照晚年流寓临安(今杭州),生活孤独清贫。词人通过对今日元宵的哀怨,到回忆中州过去的欢乐,再回到眼前的憔悴、悽怆,今昔对比,忧国伤时,表现了她对故国和旧日生活的无限怀念。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
  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译文
  人们作咏梅词,下笔便落俗套。我试作了一篇,
  于是知道了前面的话是不错的。
  藤床纸帐,
  清早睡眠起,
  说不尽夜来愁思,
  绝无好心绪。
  沉香未添,炉冷无香气。
  伴我情怀,
  乏味如清水。
  笛声吹出《梅花三弄》,
  惊破梅心花瓣露微微,
  含有多少春情意!
  微风疏雨不停歇,
  催下千行泪如洗。
  吹箫人已去,
  玉楼空寂,,
  柔肠寸断,
  和谁共相倚?
  一枝新梅折在手,
  找遍人间与天上,
  再也没有个人儿可以寄。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孤苦无依,柔肠寸断,无日不思。本词乃是她通过香断、玉炉、吹箫人、玉楼、情怀如水、春情意、千行泪、人间天上等触景生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亡夫的深沉怀念。
  李清照诗、词,大都收录在《漱玉词》一书。其一卷载入《四库全书·集库·词类》,《四库提要》说:“清照工诗文,以词擅名。尤以《元宵词·永遇乐》、《秋词·声声慢》为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附李清照《金石录》序
  《金石录》后序,作者不仅写出她与丈夫赵明诚对金石书画收集和散佚的过程,而且也叙述了自己的家世、经历。是研究李清照生平的重要资料。
  右《金石录》①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②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③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具载之,可谓多矣。呜呼!自王播、元载之祸④,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⑤。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已⑥始归赵氏,时先君⑦作礼部员外郎,丞相⑧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⑨出,质衣取半千钱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⑩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家〓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己。后或有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禄,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是正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整,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籍,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寻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今南京),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作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孰(今安徽当涂),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住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烂烂,光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其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抱负,与身俱存亡勿忘失也。”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但〓。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病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葬毕,顾四维,无所之。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迁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篋,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远任勅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嵊〓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年,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赴杭。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嵊县。后官军收叛卒,悉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矣·余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牢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能部帙书册,三数种手书帖,犹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幖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五年玄黓〓壮月朔甲寅日易安室题。
  注:①〔右《金石录》〕:指前面三十卷的《金石录》。凡古代铜器上、石碑上所刻的文字均称金石学。
  ②〔赵侯德甫〕:即赵明诚,侯是官衔,德甫是其字。
  ③〔敦(duì)〕:商周时的一种铜器名称。
  ④〔王播、元载之祸〕:王播应是王涯,唐文宗宰相,因藏书画而得祸;元载,唐代宗宰相,因贪脏而被杀。
  ⑤〔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长舆是晋人,爱钱如命,人讥之为钱癖;元凯即晋人杜预,酷爱《左传》,自称有《左传》癖。
  ⑥〔建中辛已〕: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⑦〔先君〕:指李清照父亲李格非。
  ⑧〔丞相〕:指李清照公爹赵挺之。
  ⑨〔谒告〕:即请假。
  ⑩〔葛天氏〕:我国传说中的古帝号,意谓不慕荣利,愿过悠然自得的生活。
  〓〔衣〓(shū〕:粗布衣服。
  〓〔亡诗逸史鲁壁汲冢〕:诗经之外的诗叫亡诗;正史之外的史书叫逸史;从孔子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叫鲁壁;从魏襄王墓中发掘出的竹板书叫汲冢冢。
  〓〔崇宁〕:宋徽宗赵佶年号。
  〓〔信宿〕:指两日两夜。
  〓〔屏居乡里〕:指李清照夫妇退居在青州。
  ⑩〔连守两郡〕:连守即连任郡守,两郡指赵明诚任职的莱州和淄川。
  〓〔铅椠〕:刻印书籍。
  〓〔率(读lǜ)〕:指一定的标准。
  〓〔归来堂〕:赵明诚在青州的宅第。
  〓〔簿甲乙〕簿是登记造册,甲乙是按序分类。
  〓〔憀栗〕:惊惧不安。
  〓〔靖康丙午〕: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即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
  〓〔病痁〕:即患虐疾病。
  〓〔惊怛〕惊恐。
  〓〔分香卖履〕:借指对家事的遗嘱。
  〓〔鼐〕:指大鼎。
  〓〔台〕:即台州,今浙江临海。
  〓〔嵊〕:即浙江嵊县。
  〓〔驻跸〕:帝王出行住宿下来叫驻跸,即驻扎的意思。
  〓〔越〕:越州,今浙江绍兴。
  〓〔衢〕:浙江衢县。
  〓〔移幸四明〕:帝王所至曰幸,移幸即帝王移位。四明是浙江的鄞县。
  〓〔会稽〕:即今浙江的绍兴。
  〓〔吴说〕: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静治堂〕:指莱州府衙中的堂名。
  〓〔芸签〕:即书签。
  〓〔玄黓〕:干支纪年的别称。旧指太岁在壬叫玄黓。
  资料来源:
  《李清照诗文词选译》
  《宋史》
  《章丘县志》
  《章丘县乡土志》
  《山东通志》
  《中国文学史》
  张养浩小传
  张养浩字希孟,是元代知名的散曲家。他的《潼关怀古》(〔中吕·山坡羊〕)(注1)选入当代的大学语文课本,全文仅44字,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历代封建王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黑暗现实。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同情黎庶与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依的民本思想。
  张养浩祖籍章丘相公庄(注2)。生于宋咸淳六年,蒙古至元七年(1270)。幼有义行,年十岁,就攻读经书,孜孜矻矻,勤学不辍。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推荐他为东平学正。拔萃的才华,杰出的勋绩,得到朝廷的青睐,遂授之以丞相掾。不久,奉旨任堂邑县尹。到职后,席不暇暧,即到民间访贫问苦。“首毁淫祠三十余所”,查奸宄,惩盗贼。对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者,教育释放,给以自新之路,众盗感激悔罪?对那些为害甚剧而又怙恶不俊者,依法严惩。“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旧尹莫敢诘问,养浩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在堂邑十年,吏民大治,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乡党和睦,父慈子孝的太平盛世。离任时,绅民填街塞途,痛哭挽留,并立碑颂德。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上万言书指陈时政:1、赏赐太侈;2、刑禁太疏;3、名爵太轻;4、台纲太弱;5、土木太盛;6、号令太浮;7、幸门太多;8、风俗太靡;9异端太横;10、取相之术太宽,此谓之十害。张养浩的忠言,切中了时弊,打中了当权者的要害,遂罢其官,养浩便更名潜逃。
  武宗死,仁宗即位后,选养浩为白宰相迁翰林直学士。延祐初又授其礼部侍郎,养浩皆不就。英宗时,命养浩为参议中书省,因谏皇上“张灯为鳌山”太奢糜,应崇尚节俭,帝初大怒,既而转喜,因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乃赐养浩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表其忠直。
  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饥,养浩赴陕西任行台中丞。行前,散尽家产,登车就道,沿途见饥赈之以食,遇死赐木埋葬。到任后,开仓放粮,违令者处刑,于是贪官黠吏不敢作梗。百姓如涸鱼得水,旱苗遇雨。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在公署夜则筹谋,昼则出赈饥民,终日不息。每念百姓饥困,即抚膺痛哭。由于操劳过度,心力交瘁,遂染疾在床,卒于是年任所,年60岁。关中之人,哀痛如失父母。死后追封滨国公,谥文忠。著作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
  (注1) 〔中吕〕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指长安),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2)按元史本传云:张养浩济南人,未著县名。元代翰林承旨姚燧所撰张氏先茔碑,及其自撰先茔碑,在邑东南相公庄旁,相公庄名实以此。
  明代章丘“三俊”
  章丘志书载有“章丘三俊”之说,查史籍“三俊”者为张茂兰、乔龙溪和袁西溪。他们都是明嘉靖年间人。时人称他们为“俊”者无非是因他们官能廉政爱民,文能道德华章,并能“穷则独喜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同代的大词曲家李开先对他们均有论述。
  张茂兰
  张茂兰字德馨,别号东谷,时人称东谷先生。少有至性,“一介必慎与中”。宏治十八年(1505)第进士,初任巨鹿知县,为政简易,关心民生。百姓有事,亲往处之。后去任丘县履职,适值岁荒,便“散粟哺饥民”,砍木作薪,采叶充食,以补不足,共度时艰。生活稍裕,他用自己的俸金买书籍散之于民,以劝学者。“两任四年,片纸不罚,一钱不取,衣为粗布,食为脱粟”,深得民心。后升户部主事,曾奉旨饷军辽阳,俟公务完毕,百事尽善,是一尘不染。回任时,将羡金封还官库。他在任多年,从不携眷属,身心集中于公务。文学家李梦阳赞之曰:“张君非惟操守清而气亦清”。举子陈守仁上诗称赞:“人道公心清似水,我言水不似公心。水流万折终侵物,万折公心物不侵”。正德、嘉靖年间,京师盛传“天下清官张茂兰”。
  晚年多次拒官,亲贤良抗贪暴,一身正气。筑室长自山之阴,以经传授徒山中。经其指授者率有成就,如袁西溪之弟袁轩冕,学子陈德安等。
  袁西溪
  袁西溪名公冕字伯瞻,西溪是他的号。“生有异质,长有殊才,挥洒诗书,吐句成章。”为人风致萧洒,调傥放浪,好酒能诗,有章丘“李太自”之称。后官至河南汝宁府通判。任职期间,察访民隐,诘盗治乱,贿赂不行。为奸小所忌,遂拂袖而归,在章丘城西故业,结亭台诵读苦吟,著有《汉唐论断》万余言,《南行近稿》一篇。死前沉吟有声,索毫留诗:
  吾年半百还加五,
  一病奄然力不支。
  造物何必容有此,
  平生多难更于谁?
  冠裳苦忆诸公会,
  文字空留百代思。
  最是西溪旧游地,
  春来花鸟漫相欺。
  乔龙溪
  乔龙溪名岱字希申,以字行。原栖霞人,因避乱迁章丘。宏治十五年(1502)第进士。善属文,为永城县令时,府库空虚,城池残破。忽掘城堤得万余金,遂用以修建,城郭一新。后调卢陵县,有号称健讼者,官民畏之,为地方一霸。乔龙溪对之严审,得悉案情后惩以重典,士民皆服。后升山西省按察司佥事,奉旨回乡携眷,妻曰:“婆母年已八十,恐朝不保夕。君离家为国事操劳,妾在家为母尽孝,公私两不相妨”。乔十分感动,遂只身赴任。
  致仕后,在章丘成立词会。嘉靖二十年(1541)李开先罢官,寄书乔龙溪意欲加入词会,乔复书唯唯,推李开先为会长。是年六月,乔患重病,行不健步,喘不续声,仍扶杖强赴最后一次词会。兴发犹歌一长调,往时悠扬婉转之音尚存一二,与会者无不为之感动。
  张茂兰能官,袁西溪能诗,乔龙溪能文,是以为明代章丘“三俊”。
  资料来源:《章丘县志》
  《李开先集》
  临济溯古
  李传伦
  章丘县黄河乡(即过去三区或临济区)临济村,从前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金旧军、银回村,铁打的刁家庄、纸糊的张家林、秫秸瓤扎的临济街。”就是这个破落不堪的临济村,溯诸于古,还是一座历史名城和古代重镇。
  临济因濒临济水(今黄河)而得名。史传楚汉时期,韩信渡黄河北进,平燕、韩、魏、赵诸王,嗣后,又在平原募兵击齐。齐王田广急迁族人田解与部将华无伤,带兵出御历下(今济南地区)。韩信率军由平原杀入历下,急逼田广、田横城下,筑城围困(此城据说就是现在的土城村)。齐国君臣登城据守(传说此城就是临济村),数日后被韩信攻破,田广就禽斩首。据县志记载临济村西南有一汉墓,墓中不知为谁。
  “齐国君臣登城据守,为韩信所破,说此城是临济其原由有三。
  一、韩信攻齐,目标必然是齐都临淄。从平原渡济水,入历下,再向临淄进军,临济是必经之路,两军在此作战是可信的,
  二、临济在当时为临济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临济县本齐之狄夷,汉置狄县,后汉改曰临济,是齐国西部坚固的城池;
  三、临济所处地理位置好,北有济水,南近小清河,东临绣江。三水环绕,是军事上的自然防线,便于固守。
  隋时,临济改为朝阳县,后又改临济。随着历史的沿革,时间的推移,区划归属虽多有变动,但临济这座古建筑从城到镇、到今天的村,位置始终没变。因此,说临济是历史古城和重镇是不无道理的。
  《四库全书》收录章丘人著作述略
  石业华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也是世界上群书荟萃的空前巨制。它始编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卷帙浩繁,博大情深。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库,收历代书籍3千4百余种,7万9千3百多类。纵观整体,它汇集了几乎全部历代主要著作,从中精选了各种文献和典籍,大致涵盖了我国有史以来到那时为止的整个民族文化发展建设的重大成就。
  《四库全书》所录章丘历代文人著作,笔者从《四库总目提要》中查出共有8部,其中史库4部,集库4部。经、子两库尚未发现。今将其作者和著作内容略述于下。
  《洛阳名园记》
  作者李格非字文叔(约1045——1106),章丘明水镇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北宋文学家。
  该记见《四库全书·史库》,文渊阁著录。其主要内容如《四库提要》所云:“是书记洛中园囿,自富弼以下凡19所,格非自跋云‘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圊之兴废。盖追思当时贤佐名卿勋业盛隆,能享其乐,非徒夸台、榭、池、馆之美也”。
  《平宋录》
  作者刘敏中字端甫(1242——1318),章丘人。历官兵部主事、监察御史、国子监祭酒、集贤殿学士、元代词人。
  《平宋录》三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史库·杂史类》,文渊阁著录。该书主要记录了至元十三年(1276)巴颜下临安(杭州)和宋幼主北迁之事,及封瀛国公诏巴颜贺表与追赠河南路统军郑江事(语见《四库提要》)。
  《百僚金〓》
  作者牛天宿,字觐薇、号次月,章丘人。清顺治已丑(1649)进士,官至延安知府。
  所著《百僚金〓》载《四库全书·史库·职官类》,《四库提要》说“是编前为总论七卷,以中外职官为次,取古之称职者,略载事迹,而以历代官制沿革弁诸条之首。八卷至十卷分别列廉洁、度量、用人、刑赏、恬退、忠烈、武功七门,亦略摭事实。”
  《海表奇观》
  作者牛天宿。
  《海表奇观》八卷载《四库全书·史库:地理类》。据《四库存目提要》说:“不署撰者姓名,凡标23门。曰溯源、疆境、形势、分野、气候、潮落、节序、风俗、黎俗、占历、灾祥、名山、水泉、名×、人物、列传、祠庙、古迹、坟墓、物产、奇人、奇事、题咏。盖抄琼州府志,而每条附以论赞诗句。据其自序称戊申官于琼州,又言家于齐鲁。康熙七年戊申(1668)知府牛天宿。
  《中庵集》
  作者刘敏中。
  《中庵集》20卷,收录于《四库全书·集库·诗文类》,文渊阁著录。《四库提要》说:“其诗文率正通达,无钩章棘句之习。原序亦称其不藻缋而华,不琢镂而工。史称敏中为御史时劾权臣僧格;为集贤学士时,上疏陈十事,其文今皆不见集中,殆已散佚。”
  《闲居集》
  作者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1501——1568),章丘县埠村镇东鹅村人。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明代戏曲家。
  《闲居集》载《四库全书·集库·诗文类》。作者在其自序中说:“四十罢归田里,既无用世之心,又无名后之志,作不必工,信口直写,集曰《闲居》,以别居官时苦心也。”嘉靖初,作者与王慎中、唐顺之等谓当朝八才子。彼时,慎中、顺之倡议尽洗李、何剽拟之习,而开先与赵时春等复羽翼之。然开先幼以功名自负,既废以后,独作《塞上曲》一百首,以寓其志。所作随笔挥洒,一篇或数千言,其诗亦往往叠韵百首。其持论确于李、何,而终不能夺李、何之坛,盖有由矣。”
  《龙溪草堂集》
  作者王世睿字道存,章丘人。康熙乙未(1715)进士,官泸州知州。
  所著《龙溪草堂集》载《四库全书·集库·诗文类》。作者“初为庶吉士,及散馆仍外补,故是集多馆课之作。至九卷《金陵宦稿》中‘八劝’、‘八戒’,诗意求通俗,然大质胜于文”。
  《漱玉词》
  作者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1084——?),章丘明水镇人,格非之女,赵明诚之妻。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漱玉词》一卷,收录《四库全书·集库·词类》,文渊阁著录。《四库提要》曰:“清照工诗文,以词擅名。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张端义《贵耳集》极推其《元宵词·永遇乐》、《秋词·声声慢》,以为闺阁中有此文笔,殆为间气,良非虚美。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

《章丘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山东省章丘县历史上政治、文化、人物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共设革命春秋、杏坛佳话、电影戏剧、古今评说、史海探赜等6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