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地主庄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旧军孟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025
颗粒名称:
地主庄园
分类号:
F327.52
页数:
15
页码:
9-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旧军孟氏家族的地主庄园情况。
关键词:
章丘
地主
庄园
内容
孟氏家族的土地与房产概况
李永清
清代中业,孟氏已形成章丘较大的地主,至咸丰、同治年间“传”字辈群从兄弟十人分家后各立堂号:三恕堂(孟传璐)、其恕堂(孟传瑷)、容恕堂(孟传珽)、矜恕堂(孟传珊)、学恕堂(孟传玙)、进修堂(孟传珠)、承恩堂(孟传瑃)、承训堂(孟传琠)、乐余堂(孟传玘)、世泽堂(孟传瑮),这十家在近代的土地情况是:
三恕堂
1854年,孟兴智长子孟毓瀚的强恕堂,分为三、其、容、矜四家,每家各分得土地240亩(包括6。5亩房产在内)。到1927年,三恕堂再分家时,土地积累到768亩,与1854年相比,73年的时间增加土地528亩。平均分了四份,每家分得土地192亩。
其恕堂
1922年其恕堂分家为两份,每家分得土地120亩,可见当时其恕堂的土地仍固守着1854年分到的240亩,60余年没有增加。至1936年,其恕堂的分支之一公恕堂又出卖土地35亩于矜恕堂。
容恕堂
容恕堂自1854年分家到民国成立,估计有土地600余亩,60余年后,增加一倍多。
矜恕堂
至辛亥革命前夕,矜恕堂共积累土地2140亩,至1936年,又置地162.673亩。从1854年到1936年,80年间增加土地2060余亩。
学恕堂的分支之一慎思堂
学恕堂的主业人是孟毓翀,至第三代分家为两份,即慎思堂和居业堂,当时慎思堂拥有较多的土地,到1928年大败时,仍有土地300亩,正是旧军街流传的“慎思堂大败,三百亩开外”。
进修堂
光绪末年,进修堂有土地1050亩,其中在本村者600亩,孙官庄300亩,其余均在水寨。
承恩堂、承训堂、乐余堂、世泽堂土地数量不详。从矜恕堂的地亩帐上只能看出:1908年,乐余堂曾卖给矜恕堂土地220亩;1909年,承训堂曾卖给矜恕堂土地216亩。可见这几个堂号从清末就开始败落,土地渐渐集中在矜恕堂。贫、富不出孟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旧军孟家是“倒门不倒户”。
十大堂号到清末民初,财富逐步集中在矜恕堂和进修堂两家。他们的商号遍布华北,土地毗连成片。除本村土地外,先后在邹平的张寨、粉张,章丘的明水、浅井;孙官庄店等地,建有三处庄园,分别为棉田、稻田、杂粮田。
十大堂号在旧军镇的房子,都是砖墙瓦顶的老式建筑,每家各有一处,每处有院子五、六个,每院俱是高台大厅,东西配房,大厅后面是两至三层的楼房。每处总计房屋数百间。十大堂号仅在旧军镇的房子就有数千间。
矜恕堂和进修堂的土地与房产
孟昭钺
矜恕堂有多少土地和房产?准确的数字很难说出来。这里我想根据土改时,有地亩帐可查的数目介绍一下。
矜恕堂是由强学堂分化出来的。咸丰四年(1854),强恕堂分家为四支,即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矜恕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其、容、矜四大堂号,其中以矜恕堂最兴旺。
矜恕堂从分家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八十一年间共积累土地3,232.5亩(无地亩帐可查的不计在内),其分布情况如下:
旧军镇:土地292亩;
二辛庄:土地71.5亩;
王四庄:土地38亩;
辛家寨:土地78亩;
明水镇:水田35亩;
浅井村:水田2亩;
章丘城西关:土地25亩;
孙官庄:土地541亩;
井家庄(今耿家庄):土地10亩;
邹平县鹅庄附近:棉田1,140亩;
泰山脚下有泰安山庄,约有山地一千亩。
矜恕堂对它拥有的两千多亩土地,除本镇少量土地雇工种菜供家庭食用外,其余一律采用租佃经营。凡出租的土地,一律收实物地租。其中旧军镇、辛庄、孙官庄、王四庄和章丘城的租地,佃户缴麦子、谷子、高梁、玉米、豆子;明水和浅井庄的水田,佃户缴大米;辛家寨和邹平县境内的棉田,佃户缴棉花。
每亩租价按土地好坏而定。粮田平均每亩(大亩)6斗(每斗约60斤),其中水田缴大米,旱田缴三斗麦子三斗秋粮,柴草各半。棉田租额不定,每年所收,棉花对分,棉柴全归佃户。不论粮田还是棉田,赋税完全由矜恕堂负担。
那时每届收获季节,矜恕堂的帐房,便率领夫役车马去各粮田佃户村收租粮。邹平境内的棉田佃户村,则由济南瑞蚨祥和泉祥直接派人于田野中设立“收租房”,就地按成收取租棉。
矜恕堂的土地分布及其经营情况大体如上所述。关于它的房产,就个人所知,只能对在旧军镇的部分宅院房舍作些介绍,至子各大祥号的门头、楼寓、公馆,本人不知,故不能妄言。
矜恕堂在旧军镇建有楼房一百余间,堂皇富丽,古朴幽雅。马院一处,占地五亩。有南北花园各一座,面积达三十亩之阔。内有花厅,月河、凉亭、水榭,回廓曲折,水山成趣。栏台窗轩错落有致。四周墙上修有神龛,内藏石刻雕像。园中广栽树木花草,春兰秋菊,夏荷冬梅,四时不断,景色十分宜人。
有家馆一所,供子女求学,设杏仁春药铺一所,专供家人医病。其他如场园、树园、闲园等,计有21处,占地基近11亩。
进修堂有土地十顷,合一千多亩(市亩),其中在本镇附近者六百多亩,在孙官庄附近者三百多亩,在水寨镇附近者一百五十多亩。本镇土地有四百五十亩采用雇工经营;其余六百多亩采用租佃经营。
雇工经营:光绪末年,进修堂雇有长工三十七人,负责耕种收割,安排短工干活,运租粮柴草,饲养牲畜等。农具齐全,有载重大车六辆,骡马七十余头,肥料充足。农忙时,靠觅短工生产。那时在真武庙前有短工市,每天雇用五、六十人。有时短工多雇者少,剩余者不分老弱,往往被进修堂全部觅去。
所雇短工除附给工钱外,还一律管饭,叫“份子”饭,即东家按短工人数,将饭菜折合成粮钱,包给管家和帐房,管家和帐房再包给工头。麦季每个短工早、晚餐一碗小米干饭和三个窝窝头,咸菜一块;中午饭除一碗干饭外另加五张饼,够不够东家不管,剩余归个人。秋季一日三餐都是粗粮。
租佃经营:租佃经营也叫招佃经营,即佃户租种土地,向地主交实物地租。根据土地好坏,平均每亩定租一至二斗(每斗约六十斤),秋麦各半,柴草平分,赋税由进修堂承担。
佃户在租地时,必须对管家和帐房先生顶礼膜拜,表示恭顺,才能立契领地。立契后,要依照规定租额和缴租期限,如数按时缴纳。如果两年缴不上地租,地主就抽回土地劳力顶帐。
进修堂宅院在旧军镇西门里路北。从大门到内宅都是高台漆柱,横栏直槛,画栋雕梁,飞檐桃角,波光流丹。一处六进,院院相通,前厅后楼,左右厢房,奇门异径,鹅卵甬道。计有房舍近八十间。马院一处,占地六亩。花园一所宽阔奇特,内有花厅草坪,假山造水,曲经通幽。奇花异草四季不断。内有猴子、鹦鹉和孔雀。
主宅中有过厅,客室、绣楼,老爷太太住的上房,明窗净几,陈设豪华;小姐少妇住的厢房绣楼,门悬珠帘,窗罩绿纱,幽静清香;女仆、男佣住在跨院;长工们多数住在马院。
各宅各院遍植花卉,芬芳宜人,专职花匠三名。为了整理宅院、修补各类家具,雇有常年工匠五人。一九二四年,从英国购来了柴油机和电器设备,家中安装了电灯、电炉,一时轰动乡里。(明兆乙整理)
我为孟家在浅井村收稻租的经过
李培峰
我叫李培峰,今年七十八岁,本县浅井村人。我家原是本村财主康树人的佃户,在日本投降后的一九四五年下半年,我因一个偶然的机遇,成了孟家浅井庄园的土地管家,土改时被划为“二地主”。其具体经过回忆如下。
旧军孟家的“三恕堂”一支,在浅井置有庄子地共一百二十亩(合三百六十市亩),其中十亩是旱地,其余都是水田。这些土地由本村佃户租种,每亩(大亩)每年租价为大米六斗(每斗八十斤,共四百八十斤)。田赋税银由东家承担,佃户缴上租子,剩余归己。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当地兴起了便衣队,名曰抗日游击队,首领是程学通和王连仲(王连仲系浅井村人)。他们为筹措军饷粮糈,便把我村佃户每年向孟家所缴的租米没收充公,如此达八年之久。迨至抗战胜利,国民党地方政府向所属乡村清理抗日期间所欠缴之田赋税银。二区(旧军镇所在区)区长孟德明要三恕堂东家孟联宇补交八年的税银,孟陈以八年租粮佃户颗粒未缴,无力完课。孟德明又要孟联宇来浅井索取证据,只有如此,才能销差。孟无奈,从济南来浅井找人商量。当时村长是张冠英,对孟说,你的租粮我们没见,谁没收的你找谁开证明。孟一听,难过地哭了起来。在场的除村长外还有三个甲长,我是其中之一。出于对孟的同情,我干脆地说,孟先生不要难过,咱们同村长再好好商量一下。张冠英摇头说,不用商量,咱办不到。最后我答应为孟去找区长办理。
第二天,我到区上找到副区长郑守义(浅井村人,原系王连仲部经理处处长),申明情由,郑说,这事好办,咱们吃了人家的粮食,再不写个字据,未免太不近情理,马上令文书动笔,写完后盖上章丘县第七区区公所的朱红大印。我拿着“证据”,当天跑到宋家磨村(孟的外祖在该村),交给孟联宇。他双手接过“证据单”细看之后,向我深深一躬,眼含热泪说,李大哥,你是我的大恩人,不知怎样感谢你才好。我说,孟先生不要说的太重了,一张纸条有啥了不起。他摇着头连说不不,这张纸条抵万金啊!
孟联宇回济南不久,就打发专人来请我,说是老东家孟广洽要见见我。开始,我执意不去,怎奈来人不依,并恳求道:“你若不去,一来我差命难回,二来也辜负了东家一片好心”。我想:既然如此,盛情难却,我就陪你走一趟。我们从明水坐火车,当晚到了济南院东大街庆祥合记缎店。拜见了东家孟联宇、孟广洽等人,寒暄应酬热情殷恳自不消说。饮食起居专人伺候,每日三餐,美酒佳肴,吃饱喝足,孟联宇陪我登千佛山看夜市,逛公园游大明湖,看戏看电影,听评书看杂耍等等尽情玩乐。几天后,我提出要回家,东家执意挽留。约在第七天上,我实在沉不住气了,孟联宇只好雇车送我到车站。吃的用的东西给我装了满满一褥套。
一九四六年春,孟联宇要我代“三恕堂”经管在浅井村的一百二十亩庄田。具体任务是一年一度收租米,办法沿用祖传旧制,即佃户每种一亩(大亩,水田)每年缴租大米六斗,剩余归己,田赋税银由东家负担。我的报酬是一年三千斤大米。这样,实际上我就成了孟家在浅井村的土地管家。我没作过多地考虑,一口应了下来。这年秋后,在新米上市的时侯,我便催佃户们缴租子。不超一月,先后收到大米六十三石五斗(计五万多斤)。除韩兆义、韩兆顺和杨文才三户(共二石五斗合二千斤)缴不上外,其余如数完成。农历十一月,我雇好大车,开始往济南东家处运大米,运费由东家付给。卸车后,东家命店员热情招待,倒水盥洗,递茶点烟,接着就是入席饮酒畅谈。如是款候直到租米送完为止。结算时我拿出写好的账单:稻田一百一十亩,应收租米六十六石。因韩兆义、韩兆顺、杨文才度日困难,不能完租,共欠二石五斗(合二千斤),待来年补缴,故实缴租米六十三石五斗(五万零八百斤)。孟联宇看后,微微笑道:“区区小事,何必如此认真,又都是多年的老户,给他们豁免算了”。于是这年的收租任务就这样顺利完成了。直到一九四七年,收租情况大抵如此。一九四八年秋,新米未上市,济南解放,佃户们就“自种自食”了,我为孟家在浅井村收地租的事也就结束了。
孟氏在浅井村,建有一百多间房子,叫“孟家坊”,供东家收租米所用。每临秋季,孟家便派人来,附近村庄的佃户如赵庄、四营、明水等,都前来送缴租米。收完后,用车马运往旧军。抗战时期,因东家外迁,租米由我负责雇车送到济南。 (明兆乙 记录)
旧军孟家的佃户村孙官庄店
姜秉信
孙官庄店就是现在的明山村。如今砖房座座,瓦舍排排,街道整齐宽阔,一派社会主义农村的新气象。谁会想到解放前这里是旧军孟家的佃户村。
孙官庄店位于胶济铁路枣园车站稍北,处于章丘县东西南北交通要冲。过去远近农村中的无业游民、城镇里的失业者多来此落脚谋生。有的肩挑手推摊贩贸易,有的拉黄包车,有的用毛驴赶脚,这里成了贫人穷汉的聚居地。有鉴于此,旧军孟氏远在清朝中叶,它的乐余堂和承训堂在该村附近买下了大片土地,这个村里的群众特别是贫雇农,由于租种孟家的土地而成了他们的佃户。据参加过土地改革的老党员干部王洪昌同志介绍:那时全村七十户人家,共有一千五百亩土地,其中近千亩是孟家的。全村人家都租有孟家的土地。因此孙官庄店成了旧军孟家的佃户村。
当时孟家在该村占有土地的情况是这样的:慎思堂100亩,进修堂300亩,矜恕堂540亩。试以矜恕堂为例列表说明其土地的购置情况:
该村退休职工姜秉信同志回忆说,我祖上是外地人,谋生来此定居。祖父姜贞先是孟家(进修堂)的佃户,以后代东家管理庄田,每年麦秋两季收租,每亩(大亩,每大亩相当于3市亩)每年定租4斗(每斗六十斤),一斗小麦三斗粗粮,租粮收齐后,运到集市,卖掉换成钱,如数缴给东主。我曾记得抗战时期,章丘地面政局混乱,日本、汉奸、各派游击队,你来我往,各自为政,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每年东主收到的租款,只够缴纳三个月的捐税,其余九个月,东主只好自掏腰包(那时土地的田赋税银由东主负担)。东主曾多次与祖父商量,要佃户“自种自吃”,代缴捐税,佃户不同意。后来东主想既不收租也不纳税,图清心。翟毓蔚知情后,扬言旧军孟家如不按时缴纳捐税,把他商号中掌柜、伙计的家属(掌柜、伙计绝大多数是章丘人,东主已逃亡天津)押起来,作为人质。东主无奈,只好吃亏忍受。
那么佃户向地主租地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七十九岁的女佃户王世云同志的回忆:
我家是旧军孟家(矜怒堂)的老佃户,我三十六岁经手过日子,全靠租地维持生活。那时共租地十二市亩,每亩租价是二十斤小麦六十斤玉米,共八十斤。在风调雨顺的好年成里,每亩可收麦子一百来斤,粗粮二百斤左右,共三百多斤,除去八十斤地租,还能剩二百二十多斤。如果遇上歉年,麦季不收秋季补,秋季不收,来年麦季补,麦、秋都不收,那就只有取、借、典当筹粮款缴租,因为租地契约上明文规定“无论天灾人祸收成与否,租地者必须按期照原定额缴租”否则,地主便把土地要回。
记得民国三十一年(1942),麦子快抽穗的时候招了蚂蚱,麦季颗粒未收。我带着孩子到外地拾了六十多斤麦子。缴租时,我找矜恕堂在孙官庄店的管家陈希敬说明情况,并求他宽容。他叫我把拾的六十斤麦子交上,欠交的到秋后补齐,我只好照办。这事过去四十多年了,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一九四八年解放了,我家分了房子分了地,才过上幸福的日子。
(明兆乙 记录)
旧军孟氏在邹平县的田庄—孟家坊
王焕章 张林杰
在章丘、邹平两县毗邻处的辛寨村东北约一华里,有一个由近百间砖瓦房构成的小村,这就是章丘旧军孟家的庄园之一“孟家坊”。此“坊”何时兴建?我们无从谈起。据当地群众传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黄河决堤,此地正处中流,庄田淹没,人畜死亡无数。幸存者飘泊异地流落他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山东巡抚毓佐臣(毓贤)委孟雒川平粜局总办,搞救灾赈济。他为了使背灾人民回乡重建家园,多方面筹集粮款。据说孟家的某房儿妇,有一笔私蓄,孟雒川用之救灾。决定在此地以合理的价格购置荒田,卖主得款后,用以维修房屋,置办生产工具,购买牲畜。所卖之地仍归己种,收获之物与地东平分,谓之“分种”,田赋税银由孟家负担。这一办法颇受灾民欢迎,于是流浪在外者纷纷归来,踊跃卖地于孟家。孟氏先后在张寨、粉张、北杨、夏庄、豆腐赵、秋家、鹅庄、辛梁镇等村,买到土地三顷六十亩(合1,080市亩)。东家为便于收租,遂在张寨、粉张间偏北的地方购买地皮,建房盖屋名曰“孟家坊”。
坊上有四个大院,都是砖墙瓦顶,宽敞明亮。总大门朝南,可通马车,二门上槛有一横匾,上书“爱吾村”三个大字。有大过厅,配房,每年秋天,东家派人来收棉时住在这里。
孟家坊住有七家佃户,每户配给五间瓦房(不交房费),为东家守园护村。根据人口多少,东家分给各户三至六亩土地,种植五谷,作为口粮田,不缴租子。所有租田,一律种棉花,没有固定租额。收获后,棉花对分,棉柴作价归佃户。三亩棉柴折5斤棉花,叫“留柴花”。
一般年景,每亩可收籽棉150斤左右。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管家就要抽回土地另寻佃户。
根据粉张村王焕章同志回忆,一九二七年前后,他一家五口(其中有四名男劳力)住在“坊”上,有口粮田六亩,每年所收,可供温饱;租田二十四亩,全部种棉花,平均每年分到籽棉1,600余斤,足充生活所需。当时坊上的七户人家,如吴元德、王汝顺、张文炳、王怀水、张克诚、张继武等,生活情况大抵如是。
平时,佃户们有事,可找庄头(即村长)商量,如租地、还地或者有其他困难,庄头就可以代管家行使职权。那时的庄头是吴元德,后为张文炳。
每年秋季来临,东家便派人来坊上收棉,来人中有分管庄田的掌柜、管账先生、厨师、杂役,有时还有两名带武装的护院家丁,总计七至八人。食宿在坊上,收完棉租,向庄头交待一下,便返回原处。
所收之棉,晒干后,打成包。用“四硬套”的马车运往旧军。有时直接拉到小清河渡口,装木船漕运到济南。平均每年可收租棉三十九万斤,供经商需用。
1928年至1929年,章丘罹张鸣九、孙殿英之乱后,旧军孟氏中的大户如矜恕堂、进修堂先后离家定居天津,代管棉花庄田的是矜恕堂的管家马貌堂。每逢春节后,所有佃户都去旧军给东家拜年,代东家接待的就是马掌柜,他待人和气,招待热情,同佃户们促膝并肩啦家常话桑麻,并设宴款待。
济南“五三”惨案后,山东无主,国是日非,兵匪四起,章丘、邹平尤甚。孟家坊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于是收租点由此迁到章丘的辛寨。办事处设在辛侠南(瑞蚨祥经理)的大院里,每到秋季,东家从济南瑞蚨祥直接派人来辛寨收棉,这时的庄头是张林文。他要求佃户五天一次缴租棉,具体规定:张寨以东的佃农每逢“三·八”为缴棉日;张寨以西的佃农每逢“四·九”为缴棉日。至时,棉农们男女老幼肩挑车推牲口驮,前来缴送租棉。
一九三七年至解放前,地方混乱,各派势力崛起,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佃户们无法应付,租棉曾一度中断,迨至解放战争爆发,孟家坊毁于兵燹,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明兆乙 整理)
知识出处
《章丘旧军孟文史资料》
本刊收录山东省章丘旧军孟的孟氏家族、地主庄园、巨商宏业、社会地位、人物薰莸、家族内部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章丘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