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章丘五音戏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章邱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990
颗粒名称:
章丘五音戏简述
分类号:
I236.52
页数:
24
页码:
162-185
摘要:
本文记述章丘五音戏简述“进了青野庄(指西青野),家家周姑子腔,”这话一点不过分。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当你踏进青野村的时侯,那时而低沉缠绵,时而高亢明快的“周姑子”腔,就会徐徐送进你的耳鼓。
关键词:
章丘
文史佳话
五音戏
内容
“进了青野庄(指西青野),家家周姑子腔,”这话一点不过分。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当你踏进青野村的时侯,那时而低沉缠绵,时而高亢明快的“周姑子”腔,就会徐徐送进你的耳鼓。这个村的群众不论男女老少,士农工商,都会哼几句。那么这个不满三百户人家的小山村为什么竟有这样多的周姑子戏爱好者?缘由还得从头说起。
青野村地处锦屏山东麓,属纯山区。土地象旧时农村妇女的鞋叶根那样大,一块块挂在山腰上,产粮寥寥,人口稠密,养赡不过来,大多数人家靠出卖劳力或行乞过活。男孩长大出村给财主扛活打短工;女孩成人在家纺织。每到青黄不接或迂天灾人祸,人们就拖儿带女挎起篮子乞讨他乡。据该村许多老人回忆,那时要饭的太多,往往串几个门要不到一口干粮,许多人就学些流行民歌或小曲,再配制一个木“挂打板”,每到一家门口,就边“打”边唱,主人听后就会“慈悲”。某些善良人家还会施米舍粥,这比起光喊“行好的大娘给口啥吃”来强得多了。凡是会唱的,十户九“打发”,不会唱的十户九呲答。因此,讨饭者都千方百计学点唱。唱词多系歌者自编或听别人传唱,曲子多是流行小调,如《莲花落》:“爹十七、娘十八,娘娘庙里拴娃娃,拴来男儿全家喜,拴来闺女爹娘骂。”《打腰牌》:“姐儿哎!南园哎!去锄地呀哎,看见个小孩扬酺土,吓得我可一箍搐呀哎。”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唱曲要饭叫“唱门”,也叫“叫化”,旧社会靠唱门过活的在青野村,不下几十家。
青野村“唱门”的小曲别有风味,施主们都乐意听,有的把唱曲人叫到家里唱,不但给干粮,甚至还赏给几个“钱”。那末,这青野小曲究竟有什么魅力呢?传说,早先章丘南部某庵,有位姓周的尼姑,貌美言温,聪明伶俐,原是良家子弟,后因家遭横祸,父母含冤而死,她被搭救寄人篱下,每念及身世的悲凉就痛不欲生,不愿忍辱苟生,于是看破红尘落发为尼。当夜深人静,或风窗雨夕,青灯下,菩萨旁,自悲自叹,沉吟成声。后来作词编曲,借以抒发自己的不幸。众尼姑听到她那如泣如诉的歌声,都为之所动,有的竟低泣落泪。
旧时尼姑的生活来源,一部分靠施主的舍施,一部分需要到民间乞化,群众叫“化缘”。这位周姓尼姑每到一村一家,未曾启唇便簌簌泪下,接着就轻轻起唱:“未曾开言泪两行,尊声施主听端祥,奴本是宦门之后闺阁女,因世道不公父母遭殃。爹死娘亡奴无依,因此才落发为尼卧佛旁……”歌声幽怨,令人断肠。于是人们便自动地给她送米送面,时间久了,周姑子的歌声传遍章丘南山区。她每去一村,群众闻讯纷纷传说:周姑子来了,听她唱“唱”去。许多“花子”乞丐也围拢来,一字一句地学唱。其中青野村的最多,后来有几人专门到周姑子住的庵里“拜师”学唱。时间久了,人们便把这种小调称作周姑子调,简称周姑子。
清光绪年间,该村农民赵国庆在外地打短工乞讨期间,跟人学了不少戏段,大多是周姑子调,逢年过节就唱给家乡人们听,很受群众欢迎。许多青年人都求他教戏。赵国庆为人忠厚老诚,谦恭温和,自己又是一个戏迷,所以对来者有求必应。其中靳成章、靳成花兄弟二人既有艺术才能又独具表演风格,深得赵国庆的喜爱。数年后,靳氏兄弟学戏有成,生(靳成章唱生)旦(靳成花唱旦)各就,于是立班唱戏。这是青野村最早的戏班,也是章丘第一个下乡公演的周姑子(五音戏)剧组织。
民国初年,靳氏周姑子班在全县已享盛名,各地山会、庙庆,多请他们演出。富贵之家老爷祝寿,太太过生日,小姐出阁成礼,夫人弄瓦生子,也多聘他们去唱堂戏。其主要原因是:①周姑子戏人少易演,一般五个人以上就可演出,如《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等,只有一生一旦,在堂前床头或庭院中,不用搭台,就能看戏。②这种戏一般短小精悍,戏词通俗易懂,朴实泼辣,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观众特别是妇女非常爱看。如《王小赶脚》中二姑娘的一段唱词:
六月三伏好热天,二姑娘启程奔阳关。婆婆家住在二十里堡,俺娘家住在张家湾,俺在婆家得了一场病,阴阴阳阳七八天,大口吃姜不觉辣,大碗喝醋不觉的酸。人人都说俺是那个样的病,唉哟哟,不是家。怎么浑身发酸不待动弹。
几句地地道道的农村劳动妇女的语言,就把一个农村少女出嫁后不久作为新媳妇走娘家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具体生动而又鲜明形象的活画出来,受到群众的欢迎。③周姑子调委婉活泼生动有趣,刚健清新,声情并茂,很能表达妇女的情思和幽怨。④表演细腻、准确、演员的一招一式,一笑一颦,都能扣动观众的心弦。⑤周姑子戏所演唱内容绝大部分都是才子佳人,男女相思,月下幽会,落难公子中状元,闺阁小姐私订终身等等,这对那些情窦初开的少年男女和年轻夫妇,观之怎不如痴听之怎不如醉呢?更何况这类被富人称之“戏花子”的农村艺人,为了拉座赚钱,迎合观众的某些不健康的心理,不惜将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揉进自己的表演中。如“二姑娘俺把绣房来离,俺丈夫上前拉扯一番,膀靠膀,肩并肩,背着丫环把心盘。他问俺,你今天把那娘家走,打个日子待几天。俺说,多者说不过一个月,少者说也得二十天。俺丈夫一听挂耷了脸说,我在家里等你一宿,犹如同三年”(《王小赶脚》)。再如《王二姐思夫》旧唱词中有这样一段;“王二姐,泪欷欷,手扶楼门看见一帮鸡,公鸡餐起一个高梁粒儿,咕咕咕咕地唤母鸡,母鸡上了那公鸡的当,公鸡餐住那母鸡的头。”因此,这类戏颇受农村妇女的喜爱,人们管它叫拴老婆橛子戏。⑥戏价低,也是一个原因。顾主花钱少,又能看了戏。所以,周姑子戏在章丘曾狂热一时。虽然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夺得了为数甚多的观众,但仍被那些上层人士视为下贱戏,不得登戏剧的大雅之堂。
1917年,以马夫远和马敬鸾为首在青野村成立了“五股”组成的戏班,收徒教戏,老师是靳成章和靳成花。这是章丘有史以来第一个戏剧培训班,当代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明鸿钧先生就是这年进班学艺的。1920年,马夫远在原有五股的基础上扩大为十股,每股交钱一百吊。这十股是:马夫远、马景兰、张朝君,张同岭、张敦、马奎林、明鸿图、杨瑞林、冯悦增,班主是马夫远和马景兰,老师仍是靳成章和靳成花。当年收徒40名,凡进班学艺的大都是为穷所迫,被父母忍痛送来挣饭吃的苦孩子。入班前,班主与学员父母订立合同,明文规定:学员学戏期间,不论病死或因学戏被打而死,班主概不负责;逃跑失踪,父母必须赔款。三年艺满,第一年学员应得的工资归老师,作为谢师费。40名学员入科后不到二年,由于受不了老师的严训和班主的凌辱,大部分逃跑了,最后只剩明鸿钧、冯兰亭、明先柱、李炳伦、赵明玉五人。他们历尽风霜寒署,吃够学艺苦头,出科后,在老师靳成章和靳成花的带领下,下乡演出。这时期的生活与“花子”乞丐差不多,每到一地,求乡绅问“庄头”,低三下四,好话说尽,经许可后,借个土堆或庙台,找几条板凳,就地化装演出。锣鼓一停,演员带装向观众作揖打躬讨“小钱”,有的给有的不给。心地善良而家道贫寒的观众,对艺人出于怜悯同情,拿不出钱,就给几个窝窝头或大饼子。晚上宿在古寺荒庙或者群众的闲院茅屋,有时甚至住牛棚。冬天,两人合盖一条被子,夏季,经常露天席地。好多年月,由于天灾匪祸兵燹,农村一片荒凉,百姓生活无着谁还看戏?戏班只好解散,演员各求生路,有的临时改行,有的卖苦力,有的上门卖唱。三十年代初,社会秩序较安定,靳成章、明洪钧等又恢复了戏班去济南谋生,在这里结识了邓洪山(艺名鲜缨桃),于是便同台演戏。后来邓洪山所属的戏班和靳成章、明洪钧的周姑子班合并。邓见靳成章很会做戏,唱、念俱佳,便拜其为师,虔心求艺,又见明洪钧是个出色的小生,两人(邓洪山工旦)珠联璧合,经常配合演出,几十年如一日,至今没有分离。
据说邓洪山去京津一带演出时,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赏识。由于他的推荐,经著名戏剧家马彦祥的介绍,三十年代前后,邓洪山等五人去上海百代公司录制了唱片。该公司赠一锦旗上书“五音泰斗”四字,这就是后来周姑子戏改为五音戏的一个开端。以后,鲜樱桃的艺名便蜚声剧坛了,同时改名为五音戏的周姑子戏也为之大振,特别在章丘。有钱的人家买个留声机(群众叫洋戏匣子),《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的唱片一放,屋里屋外便坐满了人,有年长的老头老婆,也有青春妙龄的后生娃娃,有未出阁的大姑娘,也有“过门”不久的小媳妇。当听到“今年俺为奴才二十二,贪了一个女婿三十三,二十二,三十三,丈夫比俺大着十一年,人人都说俺那女婿大,唉哟哟,俺的娘哎,大不大的俺还不嫌,知道疼俺”这亲昵而甜蜜的唱声时,无不捧腹大笑。这样以来,各地闲散艺人纷纷投周姑子(五音戏)班学戏,于是章丘一度出现了一股周姑子热。如文祖区三德范村的赵棵子、赵玉贤;刁镇区的杨振太;城关镇的吴振荣、史梅村等,都先后搭伙唱“五音”。这种戏除适合农村男女的口吻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行头简单,道具有无皆可,它既没有丝竹笙簧的伴奏(指过去),也没有各种复杂的打击乐,只有一锣一鼓一旋,五个人就“照满台”,当时人们称它为五人班或二小(三小)戏。
1930年,胡山区王家柳村王传伦献资成立了30余人的五音戏班,聘靳成章、靳成花为老师,著名的五音戏演员王化同当年就是在这个戏班学艺的。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入侵,国是日非,人民深陷汤火,五音戏班再次被迫解散,艺人颠沛流离,有的弃艺务农,有的改行经商,许多年老无力的老艺人只好登门卖唱。一部分流入山东近代手工业发达的城市——淄博、周村,他们为求生计,组织小戏班,卖唱糊口。1949年,随着祖国的解放,人民的翻身,五音戏也获得了新生。1956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以邓洪山、明洪钧、王化同为首的几十名老艺人,建立了第一个国营专业五音剧团——淄博市五音剧团。团长邓洪山,副团长明洪钧、王化同,从此,五音戏走上了戏剧为政治服务的康道大道。党的阳光雨露,使飘零半生的许多五音戏老艺人焕发了青春。邓洪山、明洪钩等用新的艺术观点,集五音戏之大成,重新整理了五音戏的某些传统剧本,如《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等。改革了戏剧唱腔,精心设计了音乐伴奏,丰富了演出内容,为该剧种的发展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1960年,淄博五音剧团代表山东地方戏剧进京汇报演出(主要演员大都是章丘人),敬爱的周总理接见了部分青年演员并听了清唱。总理勉励他们继续努力,为人民的艺术事业做出贡献。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朱德、邓小平、李先念、郭沫若以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荀慧生等观看了演出。朱德委员长说,五音戏很有地方特色,《胭脂》一剧有现实教育意义;京剧大师张君秋说,山东剧种多,五音戏这株戏剧之花是别有千秋的。离京后,该剧团曾赴江苏、浙江,舟山群岛等地演出,扩大了五音戏的影响,学习并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精华,丰富了自己。
邓洪山先生多次讲到,五音戏这枝花,原根在章丘,那里是它的故乡,我们去章丘演出,就等于出门的闺女走娘家,一语道出五音戏的源渊在章丘。
附:章丘著名的五音戏艺人简介
明洪钧:文祖区西青野村人。1907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十岁进本村马夫远成立的周姑子戏班学艺,老师是靳成章和靳成花,扮演小生。因他聪明苦学,月余就能登台演出。
刚进戏班时,家中有少量土地,因交戏费,家中把地变卖,父亲明先德无依无靠,托情面给戏班做饭烧汤。明洪钧学艺期间受尽煎熬,出徒后,技艺超众,博得观众的赞扬,每到一地演出,他往往得到个人奖赏。初在章丘各地演出,后与邓洪山在济南同台合演,一生一旦(明扮生,邓演旦)配合融洽。
解放后,他同邓洪山等人组织了五音剧社,演出多在淄博。1956年,改为淄博市五音剧团,他任副团长。同年去北京参加全国地方戏曲讲习会,期间两次见到毛主席,这时被吸收为中国戏曲协会会员。1960年,进京汇报演出,在人民大会堂与毛主席一起观看了朝鲜慰问团的演出。1969年,剧团解散,他被安置在淄博市图书馆工作。1980年,又与邓洪山等人合作,在济南、淄博、章丘等地重返舞台,受到观众和五音戏爱好者的欢迎。
明洪钧先生,舞台生涯六十余年,对人民的戏剧事业特别是五音戏贡献较大,是章丘人民最喜爱的演员之一。
王化同:胡山区王家柳村人,1918年生。自幼家贫,十一岁进班从师靳成章、靳成花学艺,十二岁随班演出。曾和王村镇李家疃的王焕奎、王焕元等人唱高台。十五岁去济南跟何兆木(艺名四季花)、赵明玉(艺名两盏灯)同台。
他工青衣,也扮其他角色,是舞台上的多面手。1937年事变后,在国难当头之际,他回乡务农,不久参加了革命,在本村当村长。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组织妇女做军鞋支前。解放济南时,参加运输护送担架等工作。1950年,去淄博参加了邓洪山的五音剧社。1956年淄博市五音剧团成立后,他任副团长。1969年到淄博市展览馆工作。
明先柱:文祖区西青野村人。1910年生,早年丧父,靠母亲给地主做饭维持生活。11岁入本村“周姑子”班学戏。1921年,随靳成章、靳成花、明洪钧、冯兰亭、李炳伦、赵明玉等串乡演出。初在本县文祖、埠村、明水、章丘城、普集、枣园、平陵一带,后去济南与邓洪山所属剧团合并。
他擅演彩旦,常给邓洪山、明洪钧配戏,是周姑子戏的多面手。1932年,随戏班到了北京,演出情况不好,困在北京达半年之久,后得友人帮助去天津,情况如同北京一样,只好再回济南。1950年,成了淄博市五音剧团的正式演员;1960年,剧团进京汇报演出,曾同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合影;69年剧团解散,被安排在街道居委会干临时工;75年剧团恢复,又回舞台。1980年,年已古稀,又同邓洪山、明洪钧等老艺人外出上演,表现了将毕生献给戏剧事业的高尚精神。
冯兰亭:文祖区西青野村人。八岁就在当地下煤窑;14岁入本村戏班,因嗓音不良,改为司鼓。“事变”前,曾同邓洪山去上海百代公司录制唱片。1956年参加淄博市五音剧团后,仍然掌鼓,任剧团艺委会委员。1976年退休,在济南安度。1981年,邓洪山、明洪钧去济南演出时,他闻讯亲自拿着自己心爱的鼓子,前去为他们伴奏,表现了对戏剧生活的热爱。
王芝华:胡山区王家柳村人,是五音戏的业余爱好者,少年时经艺人王化同、王俊常指教,十多岁就能上台扮戏。解放前,曾跟明洪钧、赵明玉、王化同在济南演唱。那时,京剧名演员白家林看了他的演出,大加赞赏,并赐名芝华,从此他就改王德和(原名)为王芝华了。
解放前,他曾组班在周村演出,自己没有行头,靠租赁戏箱演出。1955年以后,他回乡与王善伦等成立业余剧团,农闲节假日义务演出,对活跃农村文娱生活,起了一定作用。
杨书云(女):老家系河北省。1931年出生在济南。她有着悲凉的身世,出生不久,父母将她送给济南一妇女收养。后来养娘改嫁杨姓,她也随之姓杨了。1937年,邓洪山、明洪钧等在大观园民乐茶社唱戏,那年她仅六岁就拜邓洪山为师,始唱旦角,后改小生。十一岁正式登台演出。1949年随剧团到徐州演出,情况不佳,卖掉被褥也凑不够路费,只好爬车返回济南。1952年,她在周村参加了邓吉祥组织的更新五音剧社,多在周村南下河新市场演出。55年,更新剧社解散,她在胡山区东青野村教戏,后经人介绍与当地毕某某结婚。
现在,杨书云经常随亦农亦艺的五音剧团,在淄博章丘一带演出。
附:章丘五音戏传统剧目表:
知识出处
《山东省章邱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革命萃珍、世家初考、人物春秋、资源探微、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文史佳话、山川览胜、名产美味、黑网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文史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章丘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