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扮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825
颗粒名称: 元宵节“扮玩”
分类号: K295.24
页数: 8
页码: 161-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位于黄河下游,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朴实的章丘人民有其传统的元宵民间“扮玩”习俗,并以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风格博得广大人民的喜爱。
关键词: 章丘 元宵节 扮玩

内容

章丘位于黄河下游,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朴实的章丘人民有其传统的元宵民间“扮玩”习俗,并以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风格博得广大人民的喜爱。
   民间“扮玩”表演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杂技、舞蹈、武术三类。杂技类有“芯子”、“老姜背老婆”、“玩老虎”、“玩狮豹”、“玩狸猫”等;舞蹈类有“龙灯”、“车子灯”、“跑黑驴”、“跑旱船”、“高跷”、“抬花轿”、“打花棍”等;武术类有“舞刀剑”、“耍长矛”、“玩棍”、“玩鞭”等。大扁鼓、打击乐是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旗、幡、伞、扇亦是必有之物。
   纵观章丘的民间“扮玩”,品类繁多,形式多样,村村有别。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广大人民群众为庆丰收、求吉祥而自发自愿的组成“扮玩”队伍,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尽情地抒发个人的喜悦心情。从境内文化普查中获知,绣惠镇回村、辛寨乡漯河以“扛芯”为主;文祖镇三德范、长水以“抬芯子”见长;刁镇柴家的“旱船”;宁家埠乡刘家的“龙灯”,绣惠镇西北隅的“舞狮豹”;高官寨乡魏化林的“高跷”等各具特点。“扮玩”时间都是在元宵节前后,长短不一。
   “扮玩”队伍的编排,一般是大扁鼓在前,龙灯、旱船、高跷、芯子、花棍、跑黑驴、玩狮豹等依次排列,形式不一,各村根据各自的情况而定。每组表演队伍前以扁鼓或小堂鼓、吹打乐伴奏,玩棍、舞剑、玩鞭及高跷中扮猴者,持各自器物,在整个“扮玩”队伍中来回护卫和开道。旗、幡、扇、伞等穿插其中,整个队伍声势浩大。表演多为群舞,维纱维肖、婀娜多姿,滑稽幽默、妙趣横生,表演朴实,逗人喜爱。
   “扮玩”队伍过去多以自然村组成。表演队伍的规模、演技的高低,是对村里经济实力和庄风村貌的有力显示。因此,各村都不遗余力竞相办好。除在本村玩耍外,亦串乡表演,以显村威。串乡前,先有“解马”报信。所谓:“解马”,即是有一扮成丑角类的人,反穿皮袄,或骑马,或骑驴,马或驴上披挂串铃,有的亦将串铃挂在人身上,拿着本队的标志旗,敲着破锣,策马穿村而过,所走路线即是“扮玩”队伍的路线。“扮玩”队伍每到一村,该村要敲锣打鼓迎接进村,送其出庄。从鼓队碰头开始,即形成竞鼓场面,各自尽力发挥本村的优势,都想以热烈的声势压倒对方,以显示本村的鼓威。此时,鼓声震天甚是好听,所敲鼓点大体相同,有“九龙翻身”、“狮子滚绣球”、“胡萝卜钻天”等。队伍进村后,村民见有龙灯至前,亦烧元宝、放鞭炮、此刻龙灯必舞。条件好的村庄,还要备茶水、赏钱,以款待“扮玩”的队伍。
   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主人,“扮玩”兴致更高,用传统的形式表达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在“扮玩”内容上增添了“秧歌队”、“腰鼓队”等。在“十年动乱”期间,该项习俗被视为四旧而取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和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被长期禁锢的民间“扮玩”活动复兴,每逢元宵节,群众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随着形势的发展,“扮玩”已引起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重视,每年元宵节,除村民自发活动外,政府部门也组织队伍进城“扮玩”,举办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调演、比赛等。组队的形式打破村的界线,而以乡镇为单位,队伍中又增添了“彩车”、“摩托车方队”、“军乐队”等新内容。不仅如此,该项活动还成为境内重大庆典活动和节假日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民间“扮玩”表演的艺术形式,主要有以下内容:
   芯子
   “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杂耍。古代玩“芯子”多为驱逐邪魔或祈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娱乐的形式,在元宵佳节玩耍,且近村相互交流。其内容丰富,表演方式独特。男女儿童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特制的铁支架上面,悬于空中,做出不同动作,塑造出滑稽、神奇、惊险的造型。有的在支架上装饰龙蛇、花瓶、酒壶、亭阁、船、禽鸟等物。被缚固在芯子上的男童女娃,随锣鼓伴奏而翩翩起舞,甚是好看。
   “芯子”大体可分为“平台”、“抬芯子”、“扛芯子”三种。“平台”即在一张方桌上(有的以床或木板代替)固有支架,将童男童女缚于架座上(少则2人,多则4人至6人),由4至8人抬着,随锣鼓伴奏相互串花。“抬芯”是由两个人抬着用丝绸裹扎的长木杆(现在有的用钢管代替),两端固有铁叉,中间固有铁架,最多两个,铁架上束有各类角色的演员,随锣鼓节奏而起舞。抬杆者前后协调,步法一致,后者全神贯注上面的演员,木杆上下颤动,演员一起一落,做出各种动作,妙趣横生。相传,“抬芯子”是根据颤轿演变而来。说起“抬芯”,过去民间有“偷芯杆”之说。芯杆即抬芯子所用之木杆。基本上是用鲜杨木或鲜榆木,自己村里没有时,发现邻村有,可去偷来做成芯杆。但玩“芯子”时,串乡表演去的第一个村必是被偷芯杆的村,这样,丢树的村便知树被弄去做抬杆了,不但不责怪,反而认为是吉祥之兆。本县凭借打铁的优势,创造了铁制“扛芯子”。铁匠根据人的体型,打出适合肩扛的铁架,缚在一青壮男子身上(外罩彩衣),将幼童男子演员固定在铁支架上,扮演出各种人物。表演时,扛芯人随锣鼓伴奏相互串花,演员在上面做出各种动作,配有旗、幡、伞、扇等,望去别有声趣。据辛寨乡漯河村80岁老人候瑞登讲:“扛芯子”是受傀儡戏的启发,逐渐试制发展起来,距今有200余年的历史。“玩芯子”这项活动,无论“平抬”、“抬芯子”、“扛芯子”,抬者和扛者多是表演者的长辈或亲属,且两边都有护卫者,亦多是亲属或亲近者。“芯子”通常表现的内容多是《白蛇传》、《小放牛》、《吕洞宾戏牡丹》、《梁祝下山》、《打渔杀家》、《哪咤闹海》、《西游记》、《十一郎下山》等。
   解放后,“玩芯子”形式推陈出新,特别近几年,文祖镇三德范创造出“双转芯”、“夜戏双芯”(带有花灯形式)、“跟头芯”。在内容上亦有创新,人物中出现《女排三连冠》、《红灯记》、《沙家浜》、《农民驾驶民航机》等,富有时代气息。
   龙灯
   “龙灯”是一种民间舞蹈。据记载,龙灯始于西汉,归属百戏。班固《汉书·西藏传序赞》中即有“漫衍鱼龙”之说。
   本地“龙灯”由来已久。相传,文祖镇西王黑村靳载章,曾于明朝天启和崇祯年间在京任屯田参谋之职,后因年迈体弱告老还乡。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京城,崇祯皇帝自尽,唯有太子和一公主兄妹二人从宫中逃出,直奔章丘李开先家避难,家人不敢收留,指点他们去投奔西王黑村靳载章,被靳收留。并将皇姑许配给其侄靳鲁坡,让太子隐名埋姓任本村私塾先生。清康熙年间,皇姑之孙靳国佐又任浙江孝丰知县。西王黑村民为庆贺本族之功名,从那时起,每年春节,便扎灯棚,玩龙灯以示纪念。随之,境内傅家村扎起三节龙灯,外罩以布帛,贴金镶银,元宵佳节在街头漫舞。此后,“龙灯”陆续发展,遍布境内。舞龙灯多与“玩狮子”、“高跷”、“旱船”、“芯子”等一同玩耍。
   清末,前刘村铁匠刘焕奎在河北吴桥打铁时,学会舞龙技艺,回籍后,技艺超众,远近闻名。
   境内龙山镇一带,人们把“龙”看作吉祥、喜庆之象征,有舞龙祈雨之习俗。
   “龙灯”开始用竹扎架,用纸糊。后来,用纹帐布或透光度较好的稀纹布糊,留有口,内有烛座。夜间舞时,将烛点燃,烛光闪闪,龙动灯闪,甚是好看,故称“龙灯”。龙身分为5、7、9节不等(现有的用一块布通身罩着)。一人持龙珠逗引,龙随珠舞,尾随头摆,舞者有手举、跑腿、屈蹲、卧身等动作。玩时有“龙穿身”、“龙打滚”、“龙盘柱”等造型。近年来,党家乡韦陀、霍八等村玩起“双龙”,在一龙珠引逗下,两条巨龙同时起舞,谓之“二龙戏珠”。舞起来别具一格,引人注目。
   旱船
   俗话说:“南京到北京,旱船、跑驴、荷花灯”。早在1838年(清道光18年),文祖镇三德范村跑“旱船”就颇为盛行。1875年(光绪元年),刁镇柴家村制作轻便“旱船”,更以耍得好在当地闻名。“旱船”的制作,多用竹杆扎成船形,有项棚、栏杆等,外罩以彩色绸布,绘有水纹、波涛、花鸟等,船上还挂有彩球排穂等装饰物。船身大者3米左右,小者2米来长。舞时,乘船者在内,化妆成各式秀女,船面上装有假腿和三寸金莲,象坐在船上一样,另一人扮艄公,手持船浆或竹篙,二人随锣鼓伴奏而起舞,乘船者多是男扮女装,也有的扮成男士形象,多扮演成众多的历史人物。
   “旱船”表现的主要内容有《许仙游湖》、《落马湖》、《杜十娘》、《回荆州》、《二度梅》、《草船借箭》等。近年来又增添了《洪湖赤卫队》等新内容。扮演者除少数人男扮女装外,表现妇女形象的多是妇女自己担任。
   高跷
   “高跷”亦属民间舞蹈艺术类。境内由来已久,流传甚广。据老艺人回忆,章丘踩“高跷”有150余年的历史。
   “高跷”是用一米上下坚硬木棍,中间安一脚踏板而成。表演时,双脚踏板用绳子将木棍缚于腿上,人缚跷行走,高于常人,显得高大气派。表演时随锣鼓伴奏而起舞。境内“高跷”,高官寨乡魏化林村历史久远,队伍庞大,技艺高超远近闻名。过去踩高跷者多为男子和少儿,一些女儿扮相均是男扮女装,具代表节目主要有《打渔杀家》、《西游记》、《白蛇传》、《梁祝下山》、《傻小子扑蛾子》等。最逗人喜爱的当属“傻小子扑蛾子”。此节目是一女子手持竹杆,杆上吊一蝴蝶,逗引傻小子,让其扑捉,傻小子身穿兜兜、背带红花裤,满脸灰尘或丑脸,随女演员竹杆上蝴蝶的动向而奋力扑捉,其间做出翻滚、打叉、翻跟头等诙谐及惊险难度较大的动作,惹人喜爱,令观者赞叹。
   “高跷”的高度不一,有高有矮,根据每个人的技艺而定。解放后,随形势的发展,除增加了女子踩“高跷”外,内容上也推陈出新,解放初期有《打倒杜鲁门》、《活捉蒋介石》等。近年来又推出《只生一个好》、《打倒“四人帮”》等新节目。给整个“扮玩”活动增添新意,在民间留有深刻印象。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章丘民俗》

出版者:政协章丘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栏目设为岁时节令、生活礼仪、生产贸易、民间游艺、回族习俗。内容包括:春节、五马日、石头生日、漫话章丘方言、章丘铁匠的生产和生活、元宵节“扮玩”、回族人民的传统和习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安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