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824
颗粒名称: 民间游艺
分类号: k
页数: 51
页码: 161-2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民间游艺包含了元宵节“扮玩”,三德范的“扮玩”,西王黑村灯棚史话,童谣,儿童游戏,儿童游戏中的罚术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 章丘 民间游艺 童谣游戏

内容

元宵节“扮玩”
   陈安佑
   章丘位于黄河下游,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朴实的章丘人民有其传统的元宵民间“扮玩”习俗,并以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风格博得广大人民的喜爱。
   民间“扮玩”表演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杂技、舞蹈、武术三类。杂技类有“芯子”、“老姜背老婆”、“玩老虎”、“玩狮豹”、“玩狸猫”等;舞蹈类有“龙灯”、“车子灯”、“跑黑驴”、“跑旱船”、“高跷”、“抬花轿”、“打花棍”等;武术类有“舞刀剑”、“耍长矛”、“玩棍”、“玩鞭”等。大扁鼓、打击乐是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旗、幡、伞、扇亦是必有之物。
   纵观章丘的民间“扮玩”,品类繁多,形式多样,村村有别。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广大人民群众为庆丰收、求吉祥而自发自愿的组成“扮玩”队伍,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尽情地抒发个人的喜悦心情。从境内文化普查中获知,绣惠镇回村、辛寨乡漯河以“扛芯”为主;文祖镇三德范、长水以“抬芯子”见长;刁镇柴家的“旱船”;宁家埠乡刘家的“龙灯”,绣惠镇西北隅的“舞狮豹”;高官寨乡魏化林的“高跷”等各具特点。“扮玩”时间都是在元宵节前后,长短不一。
   “扮玩”队伍的编排,一般是大扁鼓在前,龙灯、旱船、高跷、芯子、花棍、跑黑驴、玩狮豹等依次排列,形式不一,各村根据各自的情况而定。每组表演队伍前以扁鼓或小堂鼓、吹打乐伴奏,玩棍、舞剑、玩鞭及高跷中扮猴者,持各自器物,在整个“扮玩”队伍中来回护卫和开道。旗、幡、扇、伞等穿插其中,整个队伍声势浩大。表演多为群舞,维纱维肖、婀娜多姿,滑稽幽默、妙趣横生,表演朴实,逗人喜爱。
   “扮玩”队伍过去多以自然村组成。表演队伍的规模、演技的高低,是对村里经济实力和庄风村貌的有力显示。因此,各村都不遗余力竞相办好。除在本村玩耍外,亦串乡表演,以显村威。串乡前,先有“解马”报信。所谓:“解马”,即是有一扮成丑角类的人,反穿皮袄,或骑马,或骑驴,马或驴上披挂串铃,有的亦将串铃挂在人身上,拿着本队的标志旗,敲着破锣,策马穿村而过,所走路线即是“扮玩”队伍的路线。“扮玩”队伍每到一村,该村要敲锣打鼓迎接进村,送其出庄。从鼓队碰头开始,即形成竞鼓场面,各自尽力发挥本村的优势,都想以热烈的声势压倒对方,以显示本村的鼓威。此时,鼓声震天甚是好听,所敲鼓点大体相同,有“九龙翻身”、“狮子滚绣球”、“胡萝卜钻天”等。队伍进村后,村民见有龙灯至前,亦烧元宝、放鞭炮、此刻龙灯必舞。条件好的村庄,还要备茶水、赏钱,以款待“扮玩”的队伍。
   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主人,“扮玩”兴致更高,用传统的形式表达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在“扮玩”内容上增添了“秧歌队”、“腰鼓队”等。在“十年动乱”期间,该项习俗被视为四旧而取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和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被长期禁锢的民间“扮玩”活动复兴,每逢元宵节,群众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随着形势的发展,“扮玩”已引起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重视,每年元宵节,除村民自发活动外,政府部门也组织队伍进城“扮玩”,举办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调演、比赛等。组队的形式打破村的界线,而以乡镇为单位,队伍中又增添了“彩车”、“摩托车方队”、“军乐队”等新内容。不仅如此,该项活动还成为境内重大庆典活动和节假日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民间“扮玩”表演的艺术形式,主要有以下内容:
   芯子
   “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杂耍。古代玩“芯子”多为驱逐邪魔或祈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娱乐的形式,在元宵佳节玩耍,且近村相互交流。其内容丰富,表演方式独特。男女儿童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特制的铁支架上面,悬于空中,做出不同动作,塑造出滑稽、神奇、惊险的造型。有的在支架上装饰龙蛇、花瓶、酒壶、亭阁、船、禽鸟等物。被缚固在芯子上的男童女娃,随锣鼓伴奏而翩翩起舞,甚是好看。
   “芯子”大体可分为“平台”、“抬芯子”、“扛芯子”三种。“平台”即在一张方桌上(有的以床或木板代替)固有支架,将童男童女缚于架座上(少则2人,多则4人至6人),由4至8人抬着,随锣鼓伴奏相互串花。“抬芯”是由两个人抬着用丝绸裹扎的长木杆(现在有的用钢管代替),两端固有铁叉,中间固有铁架,最多两个,铁架上束有各类角色的演员,随锣鼓节奏而起舞。抬杆者前后协调,步法一致,后者全神贯注上面的演员,木杆上下颤动,演员一起一落,做出各种动作,妙趣横生。相传,“抬芯子”是根据颤轿演变而来。说起“抬芯”,过去民间有“偷芯杆”之说。芯杆即抬芯子所用之木杆。基本上是用鲜杨木或鲜榆木,自己村里没有时,发现邻村有,可去偷来做成芯杆。但玩“芯子”时,串乡表演去的第一个村必是被偷芯杆的村,这样,丢树的村便知树被弄去做抬杆了,不但不责怪,反而认为是吉祥之兆。本县凭借打铁的优势,创造了铁制“扛芯子”。铁匠根据人的体型,打出适合肩扛的铁架,缚在一青壮男子身上(外罩彩衣),将幼童男子演员固定在铁支架上,扮演出各种人物。表演时,扛芯人随锣鼓伴奏相互串花,演员在上面做出各种动作,配有旗、幡、伞、扇等,望去别有声趣。据辛寨乡漯河村80岁老人候瑞登讲:“扛芯子”是受傀儡戏的启发,逐渐试制发展起来,距今有200余年的历史。“玩芯子”这项活动,无论“平抬”、“抬芯子”、“扛芯子”,抬者和扛者多是表演者的长辈或亲属,且两边都有护卫者,亦多是亲属或亲近者。“芯子”通常表现的内容多是《白蛇传》、《小放牛》、《吕洞宾戏牡丹》、《梁祝下山》、《打渔杀家》、《哪咤闹海》、《西游记》、《十一郎下山》等。
   解放后,“玩芯子”形式推陈出新,特别近几年,文祖镇三德范创造出“双转芯”、“夜戏双芯”(带有花灯形式)、“跟头芯”。在内容上亦有创新,人物中出现《女排三连冠》、《红灯记》、《沙家浜》、《农民驾驶民航机》等,富有时代气息。
   龙灯
   “龙灯”是一种民间舞蹈。据记载,龙灯始于西汉,归属百戏。班固《汉书·西藏传序赞》中即有“漫衍鱼龙”之说。
   本地“龙灯”由来已久。相传,文祖镇西王黑村靳载章,曾于明朝天启和崇祯年间在京任屯田参谋之职,后因年迈体弱告老还乡。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京城,崇祯皇帝自尽,唯有太子和一公主兄妹二人从宫中逃出,直奔章丘李开先家避难,家人不敢收留,指点他们去投奔西王黑村靳载章,被靳收留。并将皇姑许配给其侄靳鲁坡,让太子隐名埋姓任本村私塾先生。清康熙年间,皇姑之孙靳国佐又任浙江孝丰知县。西王黑村民为庆贺本族之功名,从那时起,每年春节,便扎灯棚,玩龙灯以示纪念。随之,境内傅家村扎起三节龙灯,外罩以布帛,贴金镶银,元宵佳节在街头漫舞。此后,“龙灯”陆续发展,遍布境内。舞龙灯多与“玩狮子”、“高跷”、“旱船”、“芯子”等一同玩耍。
   清末,前刘村铁匠刘焕奎在河北吴桥打铁时,学会舞龙技艺,回籍后,技艺超众,远近闻名。
   境内龙山镇一带,人们把“龙”看作吉祥、喜庆之象征,有舞龙祈雨之习俗。
   “龙灯”开始用竹扎架,用纸糊。后来,用纹帐布或透光度较好的稀纹布糊,留有口,内有烛座。夜间舞时,将烛点燃,烛光闪闪,龙动灯闪,甚是好看,故称“龙灯”。龙身分为5、7、9节不等(现有的用一块布通身罩着)。一人持龙珠逗引,龙随珠舞,尾随头摆,舞者有手举、跑腿、屈蹲、卧身等动作。玩时有“龙穿身”、“龙打滚”、“龙盘柱”等造型。近年来,党家乡韦陀、霍八等村玩起“双龙”,在一龙珠引逗下,两条巨龙同时起舞,谓之“二龙戏珠”。舞起来别具一格,引人注目。
   旱船
   俗话说:“南京到北京,旱船、跑驴、荷花灯”。早在1838年(清道光18年),文祖镇三德范村跑“旱船”就颇为盛行。1875年(光绪元年),刁镇柴家村制作轻便“旱船”,更以耍得好在当地闻名。“旱船”的制作,多用竹杆扎成船形,有项棚、栏杆等,外罩以彩色绸布,绘有水纹、波涛、花鸟等,船上还挂有彩球排穂等装饰物。船身大者3米左右,小者2米来长。舞时,乘船者在内,化妆成各式秀女,船面上装有假腿和三寸金莲,象坐在船上一样,另一人扮艄公,手持船浆或竹篙,二人随锣鼓伴奏而起舞,乘船者多是男扮女装,也有的扮成男士形象,多扮演成众多的历史人物。
   “旱船”表现的主要内容有《许仙游湖》、《落马湖》、《杜十娘》、《回荆州》、《二度梅》、《草船借箭》等。近年来又增添了《洪湖赤卫队》等新内容。扮演者除少数人男扮女装外,表现妇女形象的多是妇女自己担任。
   高跷
   “高跷”亦属民间舞蹈艺术类。境内由来已久,流传甚广。据老艺人回忆,章丘踩“高跷”有150余年的历史。
   “高跷”是用一米上下坚硬木棍,中间安一脚踏板而成。表演时,双脚踏板用绳子将木棍缚于腿上,人缚跷行走,高于常人,显得高大气派。表演时随锣鼓伴奏而起舞。境内“高跷”,高官寨乡魏化林村历史久远,队伍庞大,技艺高超远近闻名。过去踩高跷者多为男子和少儿,一些女儿扮相均是男扮女装,具代表节目主要有《打渔杀家》、《西游记》、《白蛇传》、《梁祝下山》、《傻小子扑蛾子》等。最逗人喜爱的当属“傻小子扑蛾子”。此节目是一女子手持竹杆,杆上吊一蝴蝶,逗引傻小子,让其扑捉,傻小子身穿兜兜、背带红花裤,满脸灰尘或丑脸,随女演员竹杆上蝴蝶的动向而奋力扑捉,其间做出翻滚、打叉、翻跟头等诙谐及惊险难度较大的动作,惹人喜爱,令观者赞叹。
   “高跷”的高度不一,有高有矮,根据每个人的技艺而定。解放后,随形势的发展,除增加了女子踩“高跷”外,内容上也推陈出新,解放初期有《打倒杜鲁门》、《活捉蒋介石》等。近年来又推出《只生一个好》、《打倒“四人帮”》等新节目。给整个“扮玩”活动增添新意,在民间留有深刻印象。
   三德范的“扮玩”
   刁秀范 王开俊 李守雨
   说起三德范村的扮玩活动,可以说历史久远。起于何年何月,已无人考证,这里说的是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他们举办的一次大扮玩。
   是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庄户人家又获得好收成,新春佳节当然要喜庆一番。博山人也颇知三德范大扮玩的名气,于是,博山知县下请帖,请他们去博山扮玩,全村百姓无不拍手叫好。正月初八按议程报扮玩官,所谓报扮玩官即是提名并议定扮玩的领头人。被提名扮玩官的,家中必须有十石、二十石的粮食。报宫报到了王东岭(字书九)头上,王东岭没有推辞,献出了一石五斗谷作为零花,全村人敲锣打鼓,奔走相告,庆贺王东岭被推荐为大扮玩官。不几日,王东岭被四人小轿抬至村中广场,三声大炮响过之后,王东岭宣布:三德范村大扮玩从今日开始。随后,任命了大扮玩的其它各路官员,并指派了各巷道所出的节目,然后指示“地方”(村级负责人),在两日内将所有节目全部出台,不得有误。并宣布,正月十六大扮玩队伍去博山演出。外出扮玩必须有个精明的书办,王东岭深知这一点,于是,想到了在济南给巡抚大人干房吏(秘书)的金运鲁,立即派人去请。金运鲁没有推辞,就给王东岭当了书办。正月十六日,千名扮玩队伍浩浩荡荡奔向了博山城。博山知县亲自迎接,知县一看王东岭乃县官打扮,便问:“大人是否带印?”王东岭从腰里掏出一红绸布包裹的锄头,在桌子上一拍说:“大印在此。”知县一看是假印,于是说:“官印为何不符?”王东岭给书办金运鲁使一眼色,金运鲁取出巡按大印,知县一看吓了一跳,急忙拜跪大印,“小官有眼不识泰山,谨请大人恕罪。”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假县官真书办的来历。随后博山知县下令:章丘三德范来此大扮玩,逐村表演,扮到哪里吃住在哪里,所到之处皆以宾客伺候。
   三德范扮玩的节目繁多,白日是彩船花轿、竹马高跷、狮子秧歌、刀枪剑戟杆、棍棒流星鞭,无所不有;晚上玩灯,有龙云彩灯、八卦八仙灯、鲳鱼蛤蝼灯、唐僧取经灯。所到之处都是热闹非凡,备受欢迎。一直演到四月初,又重在博山城演出,扮玩队伍打开了场子,尤其玩竹马节目《双锁山》、从说唱到舞姿都得了观众的喝彩。其间,博山也开始了扮玩,其扮玩头目一看三德范的扮玩大大超过了博山东城的水平,嫉妒有余,遂暗派七名骑士骑七匹高头大马,闯进表演场,扰乱竹马演出。那竹马怎能跑过真马,一会儿工夫竹马的固定舞步就被打乱了,演员气愤难忍。王东岭见状给“地方”使了一个眼色,“地方”心领神会,于是军棍在桌上一树,大喝一声:“单家巷棒槌伺候!”单家巷的几个玩棍槌的武人早已忍无可忍,听到“地方”令下,七个武人手提棒槌,就地十八滚,分别滚到七匹马下,将七匹马腿打伤打断,迫使七名骑马人将马拖下场,好歹演完《双锁山》。到了晚上,王东玲知道闯了大祸,急忙与金运鲁商量对策。金运鲁说:“官家事好说,与民众闹纠纷难以收拾,依我之见,光棍不吃眼前亏,三十六计走为上。”王东岭听后,立即召集全体人马,舍下许多道具,趁着天黑,神不知鬼不觉地奔回了三德范。回来时,已是农历四月初六,在外扮玩整整八十一天。
   三德范的扮玩活动,不仅有久远的历史和浩大的声势,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别具一格的扮玩程序。因而,历年来在章丘、淄博一带享有盛誉。他们所制作的芯子,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乡土特色浓,逐年有所改进。近几年又推出了双芯子、活芯子等。所玩龙灯更具有独特的地方习俗,玩前先要打着锣鼓去取神水,把神水装入瓶内,用红布裹好。龙灯“歇息”时,将神水供在龙头边,表示龙要饮水,期盼来年风调雨顺。玩龙灯时,有“行进式”、“龙扫尾”、“龙上蟠”、“二龙戏珠”等舞法,配有打击乐伴奏,似龙吟龙吼之声。龙灯玩过之后,还要打着锣鼓去卸神水。三德范村的扮玩是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可谓一人表演全家忙,从六七岁的孩子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有自己的节目。有一首民谣形象地描绘了这盛大的场面:“东道云彩西道龙,金家胡同蛾子灯;陈家胡同是八卦,齐家胡同是花瓶;西崖八仙来过海,新庄唐僧去取经;张家胡同大鲳鱼,东沟蛤蝼‘哆嗦穷’;唯有单家没有灯,大刀一舞满地红。”
   西王黑村灯棚史话
   刁秀范 王开俊
   翟伯成 整理
   文祖镇西王黑村,每逢元宵夜,都要扎上满街的灯棚,舞龙灯,鸣鞭炮,张灯结彩,庆贺一番。
   满街的灯棚,如轿似亭,内有大型古人画像,四周悬有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花灯。其中必有一主棚,悬挂四只有三百年历史的柜形方灯,周围分别用有山水画的丝绸封裹,俗称“宫灯”。这独特的灯棚、灯会引人入胜,已成为西王黑村每年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
   说起灯棚的历史,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据村中知事长者说:1644年3月,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兵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逼迫皇后、妃子自杀,并诛戮两名公主,遂奔向煤山(今景山)自缢。唯有崇祯的太子和一公主兄妹二人从宫中逃出,二人直奔山东章丘东鹅庄李开先家寻求避难,李氏家人不敢收留,指点二人去西王黑村投奔靳载章(靳于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在京城任屯田参谋)。靳载章收留了太子、公主,并将公主许配给其侄靳鲁坡,并安排太子在本村任私塾先生,隐姓埋名生活一年余。
   有一日,埠村举行乡会,太子与几个先生相约前去看戏,演的是“崇祯吊死煤山”,太子未看完就悲痛地离去。后来一先生问之:“戏甚好,为何中途离去?”太子说:“身体不适,头晕且胀……”先生再三追问,太子终告实言。后太子悔恨将实情告之别人,恐以惹事端,次日一早,趁天不亮逃走。靳载章闻后,派人四处寻找,杳无音讯。
   1646年,靳载章病故,享年70岁。清顺治皇帝统一中国后,大力提倡忠君报国,对前朝功臣也给予追谥表彰。靳载章乃前朝效忠之臣,又收留太子、公主有功,其病故后,朝廷便下令给靳载章搭护体街棚,街棚从靳载章家门,直到其墓前,全长约1500余米,街棚悬灯7日。之后朝廷又下御旨,该村每年元宵节皆搭灯棚以示永久纪念。从那时起,西王黑村就开始搭灯棚,作为一种纪念活动至今。
   四十年后,康熙年间,皇姑之孙靳国佐,面壁十年寒窗,终于得了功名,任浙江省孝丰县知具。该村老秀才靳指藻教徒有方,学生胡督堂学之不怠,也取得功名。胡督堂为提高其师地位,显示高徒之师亦功名显赫之人,便为其师讨了个“岁进士”的功名,挂匾树旗,匾上写着“策名乡国”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为纪念靳载章和祝贺皇姑之孙靳国佐及老秀才靳指藻的功名,灯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一年比一年兴旺、盛大。灯棚、灯会也由纪念性发展为庆贺性的一项民间活动。
   后来,在济南经营首饰金店的靳茂崇,相识一位能写善画的道士,靳茂崇请道人花一年工夫,画了16幅白绢为底的山水画,作为四只柜形方灯的灯罩。每逢元宵夜,大街上有灯棚十余个,灯火辉煌,并将4只巨大的方灯悬挂于主灯棚,且有形状各异的花灯千余只,龙灯起舞,鞭炮齐鸣,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未间断过,已成为西王黑村历年欢度春节的一项主要民间艺术活动。
   童谣
   坡里 者秀 方桥
   月明奶奶
   月(明)亮奶奶,
   柱着拐拐(杖)。
   跌个骨橹,
   拾个小钱。
   买个馍馍,
   烧烧——糊了,
   刻嚓刻嚓,
   没了。
   小叭狗
   小叭狗,
   戴铃当,
   晃啷晃啷去集上。
   待吃啥?
   待吃桃,
   桃有毛。
   待吃杏,
   杏稀酸,
   吃个栗子,
   面蛋蛋。
   吃个小枣上了天。
   小老鼠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喝,
   下不来。
   猫来了,
   吓得吱呀吱呀的
   叫奶奶,
   奶奶没听见,
   噗嗤屙了一灯坛。
   小兀扎
   注:兀扎,即木板凳。
   小兀扎,
   拔骨橹
   开开楼门看媳妇。
   谁来了?
   俺姑父。
   抱着个啥?
   小马虎。
   咬人不?
   不咬人
   ——啊呜!
   长尾巴郎
   长尾巴郎,
   尾巴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
   把他娘背到山沟里,
   把他媳妇背到炕头上。
   包包子,
   擀面汤,
   媳妇媳妇你先尝。
   打鸣了
   “给、给、给……”
   打鸣了,
   老鸹送了花来啦。
   啥花?
   枣花。
   上树逮住老鸹,
   老鸹不吃食,
   换成小模人。
   小模人不看家,
   趱到坡里拾柴禾,
   一拾拾了一点点,
   补上小模人的腚眼眼。
   老鸹喳喳喳
   老鸹喳喳喳,
   三个孩子没了俩。
   公子说:“没了没了吧!”
   母子说:“繁个蛋不容易,挣的腚眼
   挺疼的。”
   光棍打怵
   注:有一种鸟叫,发音类似“光棍打怵”。
   光棍打怵,
   你在那里住?
   俺在山后,
   山后吃啥?
   白饼卷肉,
   给俺吃点行不?
   不够不够。
   家去拿的,
   挨揍挨揍。
   扑蜻蜓
   蜻蜓蜻蜓来。
   我给你做花鞋;
   晴蜓晴蜓去,
   我给你做花裤。
   你不来,
   我不给你做花鞋,
   你不去,
   我不给你做花裤。
   蜗牛
   蚌拉蚌拉牛,
   先出角,
   后出头,
   你不给我出,
   我给你砸了花花屋。
   小蛤蟆
   小蛤蟆,
   到处蹦,
   来了大车压着腚。
   老鸹喳喳
   老鸹喳喳喳,
   孩子屙下啦,
   去唤狗来的
   掉了妈妈啦。
   注:妈妈即乳房
   小白菜
   小白菜,叶叶黄,
   三岁两岁没了娘,
   跟着爹爹还好过啊,
   就怕爹爹娶新娘。
   娶了新娘三年整,
   添了弟弟比我强。
   弟弟穿新我穿旧,
   弟弟吃饭我喝汤。
   端起碗来想亲娘,
   想起新娘泪汪汪。
   蓖麻子叶
   蓖麻子叶,一大墩,
   在俺姥娘家里住了一大春。
   俺姥娘,心疼俺,
   俺妗子,常扭俺,
   甭家扭,甭家扭,
   麦子开花俺就走。
   俺家去,
   煮个大公鸡,
   馋俺妗子这个老东西。
   小妮子缠脚
   小妮子,缠小脚,
   缠的小脚怪臭的;
   街上来了个卖肉的,
   卖的肉,怪香的;
   当街来了一个卖姜的,
   卖的姜挺辣的;
   当街来了个算卦的,
   算的卦挺灵的;
   当街来了个拧绳的,
   拧的绳怪好的;
   当街来了个卖枣的,
   卖的枣挺甜的;
   当街来了磨镰的,
   磨的镰锋快的;
   当街来了个卖柴的,
   卖的柴挺高的;
   当街来了个补梢的,
   补的梢不漏水,
   叽溜咕噜到了底。
   唱个唱
   唱个唱,唱个油,
   唱个葫芦爬墙头。
   今年山水大,
   冲了葫芦架。
   姑子来化缘,
   没有啥送她。
   给她个葫芦把,
   姑子眼不眨。
   给她个和尚蛋,
   姑子笑开颜。
   夸舅
   俺大舅是银匠,
   给俺打的银铃铛;
   俺二舅是裁缝,
   给俺做的花嫁妆。
   吹喇叭,
   抬轿子,
   欢天喜地做新娘。
   打跑老婆没法过
   羊屎蛋,滚山坡,
   你是兄弟我是哥,
   打壶酒来咱俩喝,
   喝醉了打老婆,
   打跑老婆没法过。
   笑哈哈
   三岁小孩爬窗户台,
   偷他爸爸的大皮鞋;
   他爸爸就打,
   他妈妈就拉;
   他奶奶在后面偷山楂,
   偷了五个掉了仨,
   还剩下俩是虫眼疤,
   乐的他爷爷笑哈哈。
   点右眼
   点、点、点右眼,
   右眼花,发亲家,
   亲家南,亲家北,
   亲家地里种荞麦。
   荞麦开花落颜色(shēi),
   打下荞麦伺候客(kēi)。
   礅大箩
   礅大箩,
   细除糠。
   推麦子,
   擀面汤。
   东一碗,
   西一碗,
   馋的小孩扒红眼。
   红眼红眼你别扒,
   锅里还有个面疙瘩。
   蹲大箩
   蹲大箩,蹲大筛,
   秫秫面子包韭菜。
   爹吃了赶集的,
   娘吃了编席的,
   孩子吃了掇泥的。
   数斗
   注:斗与簸箕是手指端指纹类型。指纹呈圆形封闭式为斗,指纹呈簸箕形开放式为簸箕。农村的习惯认为,斗多为吉祥。
   一斗穷,二斗富,
   三斗四斗卖豆腐,
   五斗六斗开当铺,
   七斗八斗牛羊千口,
   九斗十斗坐高楼。
   请看戏
   哨门口,唱大戏,
   请闺女,叫女婿,
   亲家婆,你也去。
   蒸馍馍,馏粽子,
   掀开锅,跑了气,
   怨你老婆命不记。
   苦菜根
   苦菜子根,发白芽,
   俺和姐姐来喝茶。
   茶叶苦,开水咸,
   俺和姐姐逛花园,
   花园里,一洼水,
   沾湿了姐姐的花裤腿。
   姐姐、姐姐,你别哭,
   挽起纂来做媳妇。
   红绸子轿,绿镶边,
   抬起轿来忽闪闪,
   姐姐心里好喜欢。
   娶媳妇做啥?
   呜呜哩,呜呜啦,
   娶了媳妇来做啥?
   来做鞋,
   来做袜,
   和俺狗蛋
   ——通腿说话。
   走姥娘
   逛晃晃,
   走姥娘。
   姥娘不给饭吃,
   给个驴屎蛋吃。
   拉呱
   拉呱,拉呱,
   窗台上种着二亩甜瓜,
   光腚孩子去偷甜瓜,
   吃了一顿,兜了一兜。
   聋子听见了,
   瞎子看见了,
   哑巴就喊,
   瘸子就蹿,
   吓的孩子瞪大眼。
   小妮子,拿虱子
   小妮子,拿虱子,
   一拿拿了一小瓢,
   给他公公做酒肴。
   公公、公公别嫌少,
   明日给你拿一梢。
   儿童游戏
   韶钟 宁昭 庆山
   喜欢游乐戏耍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培养少儿天真活泼的性格,陶冶机灵勇敢的情操,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可以说是启迪他们智慧的良师益友。
   勤劳朴实的绣江儿女,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灿如繁星的少儿游戏,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甚至一枚杏核都是游戏的“道具”。游戏的形式更是种类繁多,有群体的,有两人的:有合作性的,有对抗性的;有益智的,有健体的;有以静为主的;有以动为胜的。常见的有跳房、丢手绢、踢毽子、捉迷藏、老鹰捉小鸡……这些都为人们所司空见惯,在这里介绍几种带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游戏。
   〔一〕
   石头不落地
   “石头不落地”是一种群体性游戏,参加人数以七八个为宜。先确定一个捉人者,其它人围在四周,寻找石头站在上面即为“安全区”。捉人者吆喊一声:“开始”,即采取“吓唬”或“声东击西”的手段,把站在石头上的人“诱骗下石”捕捉,立于石头上的同伙也可主动下石,共同招惹抓人者来抓,场上气氛相当活跃……
   逮人者抓住不站在石头上的小朋友即为赢,被“俘虏”的人来代替捉人者,游戏继续进行。这项活动可锻炼少儿的跑速和机敏能力。
   〔二〕
   碰拐
   碰拐也叫“抵拐”,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游戏,参加者二人以上。
   首先用右手扳起左脚,左手提住股部,形成“拐”,右腿支撑身体并不断跳动。两个上场者互相用“拐”碰撞或“挑”或“压”,主动频繁进攻,直至对方的“拐”,因疲劳落地即为胜利,第二个“拐”可接着上场较量。两个“拐”也可稍为休息再二次上阵对抗“交锋”。
   这项活动以冬春季节开展为宜,可培养儿童机敏勇敢的个性。
   〔三〕
   摘豆荚
   “摘豆荚”游戏参加人数3人为宜。每人准备10枚杏核。
   赛前每人先撒两枚杏核,落地距离近者为先。参赛者拿出两枚杏核交给开始者,他将六枚杏核随意撒在地上,然后拣拾起其中的三枚,使另三枚尽量成一条直线留下。然后用拇指和三指作弹击状,将第一枚杏核翘起击打第三枚,不触动中间杏核,击中第三枚者为赢,然后再用余下的三枚杏核撒地,照此办法进行。如不能击中,则三人再凑杏核,交第二人进行。赢者杏核归己。
   这项活动可锻炼少儿的手指灵活性。
   〔四〕
   指鼻子
   “指鼻子”是一项家庭游戏,两人参加,最好是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幼者。
   先用“将军包”决出一“发令者”。指鼻人伸出左手放在“发令者”的左手上,右手指在鼻尖上。“发令者”用右手轻轻击打指鼻人的左手,同时发出指“眼”或“耳朵”、“头发”等“指令”,指鼻人应迅速用右手指向指令的位置。如指对应连续指下去,不对,则受到“刮鼻”的处罚。如连续指对,两人应交换角色。
   指鼻子游戏中笑声不断,其乐融融,是家长同儿童交流情感,共同娱乐的休息方式,也可增强少儿的应变、反映能力。
   〔五〕
   开锁子
   “开锁子”由两人参加,对面双手相拉,并由外下方向有节奏的向内上方向摆动,边摆边唱:“炸一炸一炸果果,腰里掖着铁锁锁,待开——不开,腰里揣着面布袋,你搽胭脂我搽粉,咱俩打个滴溜滚。”至此,两儿童翻身对背,双手仍然交叉相握,再摆动,重复歌谣,再翻身恢复到开始姿势。
   这个游戏载歌载舞,十分热闹,可培养儿童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优良品质。
   〔六〕
   指星过夜
   “指星过夜”为晚间游戏,参加者以七、八人为宜。先用“划优”的方式选出二人,一人用双手捂住另一人双眼,同时在一块石头上坐下。
   其它儿童逐个从两人面前缓缓走过,分别做出各种动作,可“指星”、“挑担”、“锄地”、“梳头”、“洗脸”……每走过一人,捂眼人可把其做的动作说给被捂眼者,“过夜”的儿童都走过后,捂眼者便松开双手,让被捂眼者去猜谁做的什么动作,如没有猜对,游戏再重复进行,如猜对了,被猜中的人便被捂住双眼去猜“过夜”者。
   这个游戏趣味性强,可增强儿童的分析判断力。
   〔七〕
   跳房子
   “跳房子”是过去普遍流行的一种儿童游戏,式样繁多,方法不一,现将其中一种介绍如下。
   参加游戏者以三、四人为宜。先在开阔平坦的场所画出活动的“房子”。 儿童通过“划优”决出先后,参加者首先在入口单脚站立,踢瓦片或沙袋跳进“房”中,从“1”跳到“7”处,将瓦片或沙袋踢入得分区,踢入那个区便得多少分数,然后再跳回入口处。
   得100分者可以“背房”,转身背对“房子”,将瓦片或沙袋投入“房子”内,瓦片或沙袋落在那里,便是得到的房子。再跳房时,可在此处双脚落地“休息”,然后再踢瓦片。若得200分可“背房”两次,“背房”时瓦片压杠或跳房时房瓦压杠即为“犯规”,犯规要停止再跳,由另一名儿童接替跳房。
   如此依次进行,直到“房子”占满,占房子多者为“赢家”,这一局结束了,然后从头另来。
   “背房”时,如果瓦片落入已占有的“房子”里,可以重背。
   这项活动锻炼腿脚,可增强儿童单腿直立的能力。冬天还可以借此取暖。
   〔八〕
   挤狗油
   “挤狗油”是一种适宜冬季玩耍的群体儿童游戏。
   先寻好平滑光洁的墙角为运动场所,参加的儿童按顺序排好。一声“开始”,后边的使劲往前挤,但不能用手拉或用腿别,被挤出的人再返回去到后边去挤,谁挤到墙角第一位且停留的时间长即为赢了。
   参加的儿童既要把前边的人挤出,又要防止被后边的人挤出“淘汰”,这就需要用“巧力气”。挤的时候前拥后簇,欢声笑语不断,直到挤得浑身发热方可罢休。
   这项活动既可驱寒,又能增强儿童的体力。
   〔九〕
   甜秫秸 摸白菜
   参加“甜秫秸,摸白菜”戏,以七、八个人为宜,先由一人坐桩,称“老墩头”。“老墩头”伸出手掌,其它人将右手食指点在他的手心里,“老墩头”高声说:“黑豆——黄豆——啪!”话音落,随即握紧手掌,其它人则迅速缩回手,行动迟缓者被抓住,则由他逮人,其余参加“摸白菜”。
   游戏开始,“老墩头”吆喝:“甜秫秸,摸白菜”,大伙则问:“摸摸哪里再回来?”“老墩头”要随即答出要摸的附近实物,如某家大门、街上树株、门前石头等,“摸白菜”的人要按所发出的“指令”迅速跑步用手触摸实物,立即返回再触及“老墩头”的身体,称为“占窑”,“占窑”就算安全了。最后一个“占窑”的人如被逮住,游戏便算结束,由被抓住的人再来负责“逮人”。如没有抓住一人,游戏便照前一轮程序进行。
   游戏中,“老墩头”是主角,发“指令”时要见机而发,如“摸摸二大爷的胡子再回来”、“摸白菜”的人则跑去触摸,会引来一场妙趣横生、嬉笑欢腾的追逐。
   〔十〕
   打球占窝
   这个游戏由5人参加,备木
   球一个,木棒5条,在场地上
   挖5个窝 游戏开始,中间为打球人,四边为防守者。打球人由远而近向中间窝内打球,防守者将木棒戳在各自的窝内,并伺机将木球往远处打,打球的将球向中间赶,如将球赶进窝里,则赢了这局。防守者如往远处赶球时,打球者可伺机将木棒戳进赶球人的窝里,称为“占窝”,失掉窝的人则替代打球者,继续游戏。
   此游戏为全身运动,既锻炼身体,又能培养儿童机灵勇敢的性格,但要注意安全,防止击伤腿脚。
   〔十一〕
   拾秫黍楂
   参加此游戏以十人左右为佳,先选出一个“拾秫黍楂”的,其余的儿童围成圆圈面朝里蹲下。“拾秫黍楂”的在外面边转圈,边弯腰做拾东西的样子,同时边走边唱:“拾——拾秫黍楂,黑了天,俺害怕,找个座位坐把下。”唱完即在身边最近的一人背上坐下。被坐的人要问:“啥时走?”“歇一霎,”拾秫黍楂的回答。被坐的人则说:“俺提上灯笼送回家”。说完则起身追赶,如在一圈之内追上“拾秫黍楂的”,追者则继续在原位置上蹲下“拾秫楂的”则再绕圈边转边拾,反之,二人要交换“角色”。
   〔十二〕
   打王八瓦
   这个游戏五人为一伙。先寻五块砖或五片瓦立在开阔的空地上,中间高点的为“官”,其它四块分别为“聋子”、“瞎子”、“瘸子”、“王八”。王八最小,有的放在排瓦的最前边。 游戏开始,要先“亮瓦”,一边唱“东门出、西门亮,打发王八上了炕。”一边将各人手中的瓦或砖向远处投扔,远者为先打“王八瓦”者。
   五人依次排好,距离立瓦五、六米处,按顺序用手中的砖瓦击打立瓦,击倒哪块便为哪种“身份”。假若其中有一人击倒“官”,另外四人便可纷纷上前抢立瓦,抢到哪块便是哪种“身份”。
   “身份”明确以后,便开始打“王八”。“官”发令让“聋子”、“瘸子”、“瞎子”依次打“王八”的屁股,“官”令打一下,便问“聋子”:“听见了吗?”“聋子”答道:“没听见。”“官”又令打一下。直到“聋”子说“听见了”为止。
   打法依次类推。
   这项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臂力,活动中笑语欢腾,十分有趣。
   〔十三〕
   拉拉秧
   “拉拉秧”这个游戏由六人参加,首先以“划优”方法找出两个“坐桩人”,两人对面顶足而坐,其余4人离此几米处排队站好。
   游戏开始,4人逐个从两人顶着的脚上跳过,边跳边唱。甲唱:“一步拉拉秧”;乙唱:“二步擀面汤”;丙唱:“三步炒韭菜”;丁唱:“四步摞起来”。
   四人跳过,两顶足者则两脚摞起来,四人再依次边跳边唱跳过。接着摞起三只脚,甲、乙、丙、丁照前法继续跳过,直至跳过四脚的高度。
   都跳过后,这一局即为结束,由“跳高”4人中的二人顶替“坐桩人”,游戏开始进行第二轮。
   这个游戏可提高儿童的跳高水平。
   〔十四〕
   抬子儿
   这个游戏可以二人进行,也可以分组进行。游戏前准备好五颗杏核般大的石子或小沙袋。
   拾子人抓起石子,将一子抛起半尺高,同时,将另外四子抛撒在地后接住抛起的石子。随后再抛起,迅速抓起地下一个石子,紧接着接住抛起的石子。
   拾子时,随拾随唱,先唱:“拾满把抓。”拾一子时,唱:“拾一个来!”拾两个时,唱:“拾对来!”拾三个时唱:“拾仨(sā)来!”……最后拾起四子唱:“拾满把哩
   这个游戏要手疾眼快,心口统一,不失为锻炼身心、活动五指的游戏。
   〔十五〕
   打城尜
   游戏前先做好准备,将约半尺长,拇指粗的木棒两头削尖,(有翘头、尾之感)再备一把尺来长、鸡蛋粗的木棍称为“尜棍”
   在地上画一个尺来见方的方框称为“城”。赛前用“将军包”,确定为“打尜人”和“耗卯人”。
   游戏前,将尜放在“城”内,用尜棍猛敲尜尖,尜会立时蹦高,乘势用尜棍猛击,尜会飞到远处,这种打法叫“悠尜”,如果不打,任其自己落地则叫“落尜”。
   “耗卯人”将尜拾起,往“城”里投掷,打尜人再用尜棍往回打截,这种打法则叫“回尜”。如未击中,尜落于城外,打尜人可再打“落尜”,“耗卯人”应再次拾起往“城”里投掷,如果投进,则二人循环“换位”,继续进行。这种游戏不仅锻炼臂力,还可增强瞄准的视力和投掷“命中”的能力。
   儿童游戏中的罚术
   坡里
   新中国诞生前在文化落后的农村,儿童的游戏是丰富多采且有趣的。游戏的种类很多,有“打主八瓦”、“打尜”、“打球尜”、“弹蛋”、“蹦钢钱”、“指星过夜”、“黄鼬拉鸡”、“拾石子”、“碰拐”、“挤狗油”、“踢毽子”、“跳绳”、“跳房子”、“下棋”等不一而足。这些游戏从哪朝哪代兴起无从考查。
   凡游戏都有赢家,也有输家,游戏做完,输赢已定,照例赢家要给输家惩罚,虽不是输宅子输地,但恶作剧式的惩罚却使输家当众难堪,十分尴尬。这种罚术有以下几种:
   打偷锤
   赢家猛然间在输家的肩背上抡上一拳,输家冷不防被吓一跳。
   少蚂蚱去驮炭
   输家四肢着地趴在开阔的场地里,然后向后伸出一只脚,赢家拉着输家的脚,用鞋底打其脚板,边打边唱:“少蚂蚱去驮炭,驮不了来打三万”,随即把鞋扔到前方,输家二手一脚地爬到被扔的鞋处,将鞋放在背上驮着爬回来,如果鞋子掉下来,要重新放好,直至把鞋驮回算完。
   小兔一蹦
   输家、赢家前后相立或相坐,赢家用巴掌打输家的两肩,边打边唱:“小兔一蹦,开枪要命,打断后腿,掉了后腚,咯噔!咯噔!”同时用膝盖连顶输家的屁股两下。唱完、打完算结。
   大猴子
   输家在前,赢家在后,或立或坐。赢家用两掌(或拳)打击输家两肩,边打边对话。赢家先发话:“大猴子!”输家答:“哎”,赢家问:“做啥呢?”输家答:“放炮呢。”赢家问:“咋不响呢?”输家答:“装药呢。”然后两人同唱:“牛球马蛋,七千八万,噔嘣棱嘣——翅”同时两人相向伸指头,如伸出的指头数相同为结束,如不相同,继续再做。
   指鼻子指眼
   输家伸出一掌给赢家挨打,另一手握拳伸出食指准备按赢家指令指脸上的五官,赢家打在输家的手掌,同时发出指令:“鼻子!”或眼、耳、嘴等,如输家按指令指对即为完结,如指不对,重复再做。
   晃铃铛
   游戏中如有一人无故(或以不成理由的理由)中途退出,使游戏儿缺一,不能继续进行,其他人便聚而嘲弄他。方法是,由一人先攥拳并伸出拇指,其他人依次攥住前一个人的拇指,并伸出自己的拇指,几人形成一串拳,串拳上下晃动,同时齐声唱:“晃!晃!晃铃铛!不来的,长疔当。长在哪里?长在脊梁骨上。”经反复戏唱,如退场者在刺激下又重回游戏队伍,言归于好,皆大欢喜;如退场者不计嘲弄,悻悻离去,其他人也无可奈何,只得不欢而散。
   到城里坐官官(guāi guāi)
   对游戏中途退场者的另一种嘲弄方式是,想继续做游戏的人向着退场者一边拍手一边唱:“你不和俺玩,俺自家玩,俺上城里坐官官,官官骑着那高头马,看你害怕,不害怕。”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章丘民俗》

出版者:政协章丘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栏目设为岁时节令、生活礼仪、生产贸易、民间游艺、回族习俗。内容包括:春节、五马日、石头生日、漫话章丘方言、章丘铁匠的生产和生活、元宵节“扮玩”、回族人民的传统和习俗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