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811
颗粒名称: 章丘丧葬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0
页码: 78-1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丧葬的几个阶段丧葬准备,丧葬过程,丧后祭祀和祭幛语, 祭文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章丘 丧葬 祭幛语 祭文

内容

“生在苏州,死在章丘”。旧时章丘重厚葬,闻名天下。清末民国时期丧葬最为繁琐铺张,有钱人家丧葬的全过程可分为丧葬准备、丧葬过程、葬后祭祀几个阶段。
   一、丧葬准备
   丧葬的准备内容有定坟位、修寿坟、打寿器、置寿衣。
   1.定坟位。定坟位就是选茔地,定下墓穴的位置。旧时坟茔称为“阴宅”,阴宅供亡人居住。迷信说法,阴宅是亡人的安息之所,同时能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繁衍、官运、财运等。
   定坟茔要看风水。讲究山、水、风、沙的走向;星象的位置;阴阳的和谐;属相的吻合;气脉的贯通。章丘南接泰山之阴,北居黄河之阳,中有绣江河如玉带镶嵌。历来被星相家称为风水宝地之所在。有些外地人因重章丘的好风水,也到章丘来寻穴安葬,以期子贵孙荣。人们为争得一穴好地而往来奔走,不惜重金购置,以得宝穴安葬。过去讲究“十年寻龙(山势),三年定穴”,“头枕高山脚登洼,不出状元出探花”。定穴须占卜,根据年龄推算风水命卦,确定墓穴的方位。然后实地考察山水风向,同时对所选茔地的地名与姓氏含义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综合分析,方能做最后决定。
   2.修寿坟。选好墓地,定好穴位,便开始修造寿坟。所谓寿坟就是葬埋者还健在时,提前为自己或他人修建的坟墓。修寿坟者大都在15岁之后,旧时人的寿命比较短,子女成婚后便可考虑个人的安葬问题,或个人筹办或由子女为父母筹办。寿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帮砌,一种是窑碹。帮砌的形状基本上是长方形,有大小两头。窑碹以正方形为主。在明水地区大部分是帮砌,帮砌的墓穴正名叫“金井子”。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所修寿坟的等次也不同,但大小样式差不多。有三个三的,有三个五的。三个三即大头宽二尺三寸(此尺为木凿尺,一尺相当于五十四公分),深二尺三寸,总长五尺三寸。三个五即总长五尺五寸,大头宽二尺五寸,深二尺五寸。坟的等次以用工多少论其质量优劣,用工时少的由大坡石或料石一砌即可,不必细说。用工时多的,里面有大香堂(称为亡人的客厅),狮子趴大门,清脊断瓦,雕梁画栋,椽、柱、阶等全部锲出,香堂里面桌椅板凳样样俱全。帮壁上刻满了奇花异草、鸟兽人物。据说清朝末代举人李殿柱所修寿坟花工日2000余个,帮壁图案上两只蝈蝈的触须都刻了出来。由此可见石匠艺人做工的精细。合葬坟,在帮壁的中间位置有一个门叫“神路”(即通道),形似圈门,十分精巧。上坎与门框上都刻上横批与对联。对联有的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飘飘天堂去,悠悠地府来”;“观此地脉气通天,知后世子贵孙荣”等。横批有:“幽灵地府”、“极乐世界”、“身居福地”等。
   寿坟修好后里面放上块石头,石头上写“石烂人来”。坟丘的土埋成平项,表明这是寿坟。
   3.打寿器。做寿器即请木匠师傅打制棺材。
   棺:当地人们称之为棺材。其形状与寿坟相似,基本是长方形,长4尺左右,有大小两头,大头宽1.6尺左右,小头宽1.2尺左右,高1米左右。根据板材组合的块数而定名的有“一块玉”(即有一块大木头挖制而成),“四页板”(四块木板组合而成),“八仙”(八块木板组合而成)。根据木板的厚度而定名的有:“六二五”(6.5寸),“五二五”(5.5寸),“三二五”(3.5寸)。不管两帮与棺盖多么厚,棺底只有二寸厚,并且还不密封好,据说“亡人以入土为安”,还说如果棺底太厚了,不能与地气相接,密封太实不能泽福于后代。棺的大头横板外面刻有图案,图案有大书的“福”字或“寿”字。还有“蝙蝠图”(借其谐音,说亡人与亡人的子孙都普遍有福)。寿器打制好后,只要不占用,每年要油漆一次,一般是漆黑色或枣红色。
   4.做寿衣。寿衣是亡故时穿用的衣服。这种衣服因是亡人最后一次享用,质料较好。大部分是绫罗绸(不用缎,因缎与“断”同音,不祥)。所做寿衣既有裤褂之类的单衣,又有棉衣、罩衣、棉被。男的有靴有帽,女的有手帕、裙子。由于家庭条件不同,所做寿衣的多少不同。少则三身、多则五身(几身称为几根“领”)。
   无论是修寿坟、打寿器,还是做寿衣。开工的第一天都要选黄道吉日。修寿坟时的“上梁”,即安柱梁,“翻棺”,即棺材插起四帮,翻过来,装棺底,主人家都要犒赏匠人。常言道:“上梁翻棺,歇工半天”。
   二、丧葬过程
   丧葬的过程有预丧、丧礼、安葬。
   (一)预丧
   1.沐浴更衣。死者咽气瞑目之后,要立即把身上擦洗干净。男的要剃头、刮(或修)胡子。女的要梳妆、整容。抓紧把准备好的寿衣、首饰穿戴好。在穿衣服时孝子要低声喊着:“爹(娘)给您穿衣服了”,穿戴什么就低声喊着什么。
   2.上灵床。把死者的尸体放到准备好的灵床上(通常是木板,大户人家有常备专供停放尸体的灵床)。灵床安放的位置是在堂屋的门口处。上灵床时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脚。孝子要低声叫着对亡者的称呼。这时须有一人拿着秫秸顶住屋梁,在尸体过梁时一刀把秫秸砍断。意思是,亡者劳累一生,不能让他(她)顶着根大梁到另一个世界去,以秫秸代梁就没有任何负担了。尸体放到灵床上,要用烧纸把死者的脸盖住。尸体平躺灵床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停灵”。
   3.放迎身草。迎身草就是把两小捆谷草交叉捆在一起,交叉处包上白纸用麻系住,放在灵床前面正中处,挡住尸体。
   4.安供桌。此供桌是灵前小形的矮桌。放上牌位、长明灯(豆油或麻油灯,停灵期间灯火昼夜不息)、倒头饭(即上面形似火烧的一个饼子,下面是尖尖一碗干饭,中间竖插一双筷子),以及各色点心、水果等。
   5.烙“打狗饼子”。用面粉掺上死者的头发,烙成小饼后放到死者的手里。意思是灵魂到阴曹地府去时,扔给阴间的狗吃,以防狗咬。
   6.穿孝服。即用白布置办孝服、孝鞋、孝布、用棉绒缝制孝蛋等。在死者瞑目之后,五服之内的亲属要立即服鞋。旧时孝服有一定规定,据《仪礼精要》说:“古有五等之服,为一定之期……”“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期九月以为闻,人之所以都群居和党群之理尽矣,以丧期之数也”。在乡间有“儿子闺女吃重服,侄男侄女吃半服,孙子孙女花花服”的说法。孝服穿戴的规矩是:子女要有白衣白裤。男有白孝帽、白孝蛋(父亡戴左耳,母亡戴右耳,父母双亡双耳都戴);女有白孝布,有的称塔头,有的称披肩布。其他如侄男、侄女、孙子、孙女等只穿白孝褂子,扎白腰带,服鞋(因旧时人们都穿布鞋),根据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有所不同。重孝子如父母双亡,可服满并明〓脸,即把布面折叠后用竖线缝上;侄男侄女服大半;孙子孙女服鞋头即可。如果刚过门和未过门的媳妇来送丧,可穿青、灰、蓝色孝服,未成婚礼的女婿来行祭或送丧,戴青、灰、蓝色孝帽。
   7.封门,封门就是在门口贴白色对子。白对子比常贴的对联短小。封门时死者还有父母在须留上坎,或贴黄色对联。
   8.挂孝幡。孝幡俗语叫“替头纸”,是代孝子向街坊大众叩头之意。用白纸剪制而成,用杆子挑起挂在大门上。以此昭示这家有长辈或成年人去世。挂孝幡时,死者是男挂在大门口左边墙靶上,是女挂在右边墙靶上。
   9.“烧歇仙”与“指路”。所胃“烧歇仙”(意思是死者安歇而象仙人一样),是把死者生前所用过的旧衣物放在谷草捆上烧掉。所胃“指路”就是给亡者的灵魂指引应去的方向。一般是:“烧歇仙”在先,“指路”在后,连续进行。烧歇仙时孝子们分男左女右围着燃起的火堆正转三圈,倒转三圈。边哭边撒麸皮,意思是让死者把幸福留给后代。烧歇仙完毕,然后由执事者领着孝子来到大街口(或村口)指路。指路时要烧掉闺女买的纸马或纸牛(一般是闺女买马不赠经幛,赠经幛不买马。如果死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女儿,可有买马的,有赠经的)和跟随的纸人、纸马,纸人要写上给取的名。把圈椅放在街口的西南方向,由长子站在椅子上,手拿一根谷草边挥边拖长音高喊:“爹(娘),向西南啊,西南光明大道啊!”传说西南有丰都城,是鬼魂聚集之地,是居住佛祖的极乐世界。
   10.送浆水。送浆水是孝子到村头土地庙给死者的亡魂送吃食。传说人有三魂,即真魂、灵魂、尸魂。人死后真魂被鬼差关押在土地庙,灵魂在天地间漫游,尸魂仍留在身上。哀告土地爷给尊长的亡魂以宽恕。送浆水讲究送单不送双,每日早晨、中午、傍晚三次,到出殡共送5-7次。有的官宦人家送浆水时不哭,他们的理由是土地神小,只管一方土地。他们家官品大,不是土地小神可管的。送浆水时长子提着浆水罐,或者长子端传盘,次子提浆水罐,罐内盛着米汤之类。送浆水时重孝子要沓拉着鞋走,以示沮丧。
   11.报丧。凡至亲,特别是孝子的姥娘家,必须由长子身着孝服亲自登门报丧。出嫁的闺女回婆家报丧。媳妇不回娘家报丧,一般是派人告知亲家。其他亲友或去人,或发讣文。
   12.净面。所谓净面是孝子们给死者擦试面孔。用棉绒沾点香油,在死者脸上做擦拭动作,众人便说道:“××(亡人称呼)脸上擦一擦,富贵荣华留给他。”凡是儿子、儿媳、女儿、孙子、孙女都要依次而行。
   13.请族长及士绅议事。由重孝子亲自到族长家或有声望的地方绅士家叩头相请,到丧主家商议丧礼的安排事宜。丧礼的规模多大,一般孝子无权过问,基本上由宗族及士绅们根据丧主的家庭地位、经济条件及社交情况商议决定。
   议丧事首先是成立机构,确定总理,一般是家族内有声望,而又与丧主关系比较密切的人担任,决定丧礼的规模,或三日,或排五、或排七、或排九。一般人家是三日丧,有吹手、幡罩。比较富裕的是排五丧,有吹手、幡罩、一棚僧(或道)念经。排七、排九是官商富户,吹手幡罩,二棚僧念经,家祭点主样样俱全。
   设立治丧办事机构,有文武助忙的两班人。
   文助忙的有:
   内柜
   总理:须有声望,有能力者,负责全权事宜,由1人担任。
   礼相:一般是乡村间的秀才担任,负责喝礼,由6人担任。
   外柜
   历房:负责登记造册,接受亲友送来的丧仪、经幛、纸仪等,有几人专管。
   更衣所:为外宾更孝衣的所在。有陪话及服务者若干人。
   其它
   大执宾(即司仪):负责祭奠的礼仪。
   引宾:负责引导通报亲友前来祭拜。
   另有协办若干人。
   抬架子的:出殡时抬棺材、罩的人。首先应确定好架子头。
   开坟的:按时把寿坟打开,有时由抬架子的兼任。
   接食盒的:专候在门口接送亲友来行祭时的食盒。
   安祭桌的:安排路祭桌。
   伙房:安排家人和帮忙的饭食及家祀食品。
   茶房:送菜、供水。
   甚至谁借桌凳餐具,谁联系吹手、赁货,谁看坟、挑纸筐等都须确定好人员,在醒目处张榜公布。
   丧事帮忙,只要公布了所负担的任务,没有推诿的,都是尽力干好。
   安排就绪,便发讣告,乡间人们称为“撒柬”。凡亲戚、朋友都可去人散发。白天,夜间孝子们要轮流守灵,香火不断,灵前不能断人。灵床下不让狗、猫等动物穿过,据说,如果守候不慎被这些动物穿过,就会引起“炸尸”的事件。
   赁货铺把丧礼所用的旗、锣、伞、扇、蟠、罩、神主楼、经楼、仓楼、灵棚、泣棚、门棚、彩扎棚等送到后,即扎摆起来。大门〓右站立着两个山道神,门影壁处,中间是告丧牌,两边站着两个青面红发、巨齿獠牙、手拿钢叉的鬼差。
   傍晚时分送完最末一趟浆水,便开始请真魂,也叫请灵。吹手、仪仗队列队出发。仪仗的排列次序是:前面两面大锣,紧接着是四杆旗,再后面六对幡,一把伞居中跟在幡后,伞后是两人抬的一乘彩色的小轿(男为绿绸,女为红绸),轿里正中的座位上是放着牌位的一个传盘。
   执事者(司仪)领着孝子按辈份排成队,低着头,默不出声地到土地庙。
   孝子们在庙前跪好。执事者把牌位从轿里拿出来,点着纸马香锞,说:“请××太老爷(或太夫人)回家坐席了。”孝子们连叩三首。由长子双手捧着牌位放到轿中传盘上。执事者高喊:“启程!”立刻鼓乐齐奏,铜锣鸣道,仪仗列队,逶迤前进。长子、次子押轿,众孝子跟后,孝子们边走边低声喊着:“爹(娘),回家坐席了。”顺原路回家。
   一到家门口,女孝子们迎出磕头,随男孝子们后边进家。
   庭院正中灵棚内居中是神主楼(放牌位),左有仓楼(放五谷仓),右有经楼(挂闺女赠的经幛)。神主楼前是供桌。供桌前放拜垫。供桌的左边放把椅子是大执宾站立的地方,右边铺着谷草,是孝子们跪拜的地方。
   孝子有次序地跪在灵棚里,便于开始献馔。所谓献馔就是让亡人的真魂享受家里他最爱吃的菜肴、饭食。长子单列跪在最前面,其他孝子依次跪好。举香、奠酒,三叩首后,上饭菜。饭菜祭品由厨房准备好。每上一道菜吹鼓手便吹奏。七日丧或九日丧者,一般是两班吹手,一班在门外专管吹奏着行祭。每上一道菜,孝子必须先把饭菜拿下一点放到准备好的碗里,(给死者净面时用过的碗,以后把这些饭菜连同碗一块埋在坟脚上),然后举过头顶,由大执宾或在桌旁侍立的协办者摆放到供桌上。大执宾大声报祭品的名字:“献陈年老酒”、“献东湖鲤鱼”、“献金翅雄鸡”……
   接着是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相继祭奠、参拜。
   哪家亲友行祭礼,要把哪家亲友的祭品摆上。不管是街坊还是亲友一律照下述规矩而行:与死者是同辈只参拜即可。如果是与死者的关系较近的晚辈(如外甥、女婿、徒弟等),可连参带吊。所谓连参带吊就是既参拜又哭泣。先吊后参或是先参后吊都可。死者的长辈只参不拜。
   参拜完毕,大执宾要喝喊:“谢客啦”——(献馔这晚上,一律在灵棚内谢客)。孝子们要给前来祭拜的人叩头相谢。参拜人一定要朝着孝子还礼,与孝子同辈还礼一长揖,长辈还礼打千,辈份低的还礼要叩头。
   亲戚、朋友、街坊们献馔完毕之后,便进行下一步骤:“打发亡人上路”。
   打发亡人上路其形式与内容实际与第一天的“指路”一样。有儿女买的纸马或纸牛。长子仍要站在椅子上朝西南方向吆喝,所不同的是:有吹手吹奏着,孝子来去不哭,只是回来进大门时,一脚把大门踢开(事先大门虚掩上)然后嚎啕大哭。哭毕便“入殓”。所谓入殓就是把亡人的尸体装到棺材里。
   如果死者是个女的,一般上午其娘家人就来看一下,问问死因,看看衣裳穿得怎么样。接娘家人时,必须重孝子(即儿子、儿媳)亲自到街口或村头哭着叩头迎接。接进门来,等娘家人看过后,问明情况满意了,方可入殓。入殓时孝子们必须吆喝着:“爹、娘入殓了!”仍是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脚,轻轻放到棺材里,但不封棺材口,只是把棺材虚盖着,以备到的娘家人或有的至亲瞻仰亡人遗容。
   如果是三日丧,第三天上午便要“打神食”,下午就可发丧出殡。如果是官商富户,丧期要进行占卜,占卜的目的主要是避重丧,选黄道吉日。从死者瞑目起至第几日为出殡大利便定到第几日。或排七或排九。为了等好日子或修坟等原因,有的在家停灵月余或更长时间的。有的当年内没有好日子了,便把灵柩移放寺内或家中后院客厅,等明年选着好日再丧殡。如果请先生占卜第七日出殡大吉大利,那么内柜中的助忙头领就定此丧为排七丧。
   第三天早晨,丧主家大门口的显眼处就会张贴出“修经止吊”四个大字,意思是通知亲戚、友人等不要再来祭尊。
   修经要设经房。经房一般设在家庙(本姓的祠堂)里。僧道来到后,首先要把他们用来祭祀的物品,摆设布置好。和尚在明水地区一般是从龙泉寺、盘泉寺相请,南部地区也有从兴国寺请的。在经棚内把佛祖如来的轴像挂在中间位置,两边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每个佛像前都要安放香炉,整个设计成圆形阶梯状。佛家讲因果报应,所以四周挂满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挂图。其中有《二十四孝图》,尽孝者能得以升天,到极乐世界去,来世为官享受荣华富贵等等;在人间不尽孝道,作恶多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来世变为牲畜供人使用鞭打。经棚内悬挂的《十帝阎君图》相貌威严凶恶,鬼差们个个凶神恶煞,面目狰狞,让人看后,胆颤心惊。
   和尚在灵棚内颂经打坐时,方丈单独坐前面,双手合十。闭目凝神,念念有词。对面的众和尚排成正方形,或与方丈应对,或方丈起头众僧一齐吟颂。
   道士一般是从胡山上的道观里聘请。道士信奉三清教,经棚里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神像,像前香烛俱全,四周挂满了根据经书《玉历宝超》上的故事绘制的图画,道教主张修身养性,讲究当世为人。宣扬为人须做善事,便能得道成仙。画上还有地狱鬼门,多是对作恶者的惩罚,如恶人要爬刀山,下火海,锯拉分身,下磨眼等。
   道士在灵棚内打坐时,要给道长扎一个法台(放一张方桌,桌子上放一把椅子)。道长坐在法台上,众道士分坐法台两边。因此有:“和尚念经一大片,道士念经一条线”之说。
   在僧道念经前,先要请经。即由执事者领着孝子(一、二个孝子即可),端着传盘,传盘上放着糕点之类,到经棚里相请。到经房孝子跪下,方丈道长把传盘上的点心端到供台上,然后放上一道诉(用黄表纸折叠成塔形,供烧用。乡间有:“交官穷,交商富,交个僧人赚道诉”之说)。孝子磕个头,端着传盘,由执事者领着,后面是仪仗(僧道用彩伞之类),再后面是僧道(和尚身披架裟,道士身穿八卦衣,头戴五老冠)。排成队形,吹打着各种乐器,来到丧主家。
   僧道们先在灵棚内颂经,然后到棺材前施礼颂经。颂经时和尚一般是颂《多罗弥经》,道士一般是颂《道德经》。在灵棚里道士在东边,和尚有西边,他们大多是颂《韵经》,道长敲着木鱼,方丈撞着碰铃,不断吟唱。在棺前他们的颂经方式是对答接腔。一天僧道们要颂三遍经。第一天晚上颂经,道士称之为“放灯课”,和尚则称之为“放焰口”。第二天晚上,他们称为“放司食”。还要边颂经,边撒米撒面。在灵棚内除了颂经,还要奏乐。僧道们各显神通,或独奏,或齐奏,吹奏得十分热闹。
   大凡颂经,有的是死者生前许的愿,有的是子女为尽孝道为故去的父母雇僧超度。大多在丧礼期间颂经2—3天,共5—6趟。僧道们不但在丧主家做功德为死者的亡灵超度,而且还要在彩棚、街棚内,以及村衢大道上游乡串经。仍然要有孝子端着传盘,传盘上放着一罗诉,后边旗锣伞扇,紧跟列队吹奏的道士、和尚,一路吹吹打打,以此为死者宣扬德行,消除罪孽,教化乡民。
   不论和尚,还是道士每次颂经结束都要升诉。即把一个纸诉烧掉。
   (二)丧礼
   颂经结束到第五天晚上便举行家祭礼。
   举行家祭时,仍要进行请灵,来家之后的规模比第二晚上“献馔”宏大。原来的司仪更换为相爷(即喝礼生),有六个请来的相爷为此喝礼司仪(灵棚内两张八仙桌摆成的食案前四角各站一人,灵棚后面的堂屋门左右各站一个人,喝礼时交叉进行,由灵棚里,食案左边后面那个先行喝唱)。家祭礼一般要进行三场,又称“三献礼”。有两班吹鼓手演奏。一班吹奏细乐(能吹奏各种戏曲的),专候在灵棚旁不动,一班吹奏打击乐,专管来往接送相爷及重要外宾。
   第六天,重点是“点主”,所谓点主就是在为死者定好的牌位上面,“主”字留下上边一点请人点上。点主须请点主官,旧时能点主者,一定是有功名的人,一般是举人以上功名的人,廪生、贡生勉强可以。到了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须是政府公布的镇长以上的官员。
   点主时要有专供点主官所用的客厅和公案。公案上要摆好文房四宝,并且须两笔两砚。墨汁要有朱红、墨黑两种颜色。同时搁放点主灵牌的玻璃盒也摆在公案上。
   天近已时,这时执事者领着众孝子出动。长子端着写好的牌位,到点主官的客厅。前面是仪仗和吹手。不过乐不奏、人不语,全都默然无声。来到临时公馆前,门上挂着帘子,门口左右站立着两个礼相和两排手持水火棍的差役,靠近门口,孝子们站定。左边礼相喝唱:“跪”,右边礼相喝唱:“皆跪”,左边又喊:“呈牌位”。这时执事者从下边稍稍掀起帘子,长子双手平举着传盘,跪爬到门坎处,从掀起的帘缝里递进去。里边有人伸手接过。然后众孝子一齐匍匐于地,点主官高坐在公案正中,左右各站一个侍卫。门口处的书吏双手把传盘接过放到公案上,拿起传盘上的牌位平放好。点主官一撩袍袖拿起早已膏好的墨笔在“王”字上点上一点,又拿起朱笔把墨笔点的一点圈起来。书吏把写好的牌位装进玻璃盒内,再放到传盘上,然后端起传盘仍从竹帘底下递出去。这时礼相高喊:“接灵牌”,长子赶忙抬起头,双手接过。礼相喊:“谢点主官大人”(众孝子二叩首)。这时执事者高喊道:“××老大(孺)人,今日业已成主,升炮启程”。于是,连升六声大炮,喇叭高奏,金鼓齐鸣。回到灵棚里,执事者把点过主的灵牌放到正中的神主楼里。安好牌位,孝子三叩首,乐止。
   过去人们之所以对“点主”很重视,不仅重其名声,而且“点主”之后,出殡时灵柩通过的街道畅行无阻。
   点主之后,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进行家祭,有的不再举行,只等明天发丧出殡。
   第七天是丧礼的高潮与结局,也是丧事最繁忙的一天。
   上午亲友们要“打路祭”,并举行安葬仪式。
   吃过早饭,打神食前,要到土地庙进行最后一次“请灵”。这次除了全部的仪仗出动外,在长子端的传盘前面加了一张功布桌子(其实为香案),桌子上面中间是香炉,两边是点着蜡烛的蜡台,在桌子横撑上贴着“左功”、“右布”两个条幅。长子拿着手幡,手幡上写“宝幡引路上西天”。其他形式与内容同以前基本一样。不过这次重孝子个个披麻(一种用麻匹编制的缞衣,一般是从赁货铺租赁)戴孝,孝帽子缝上了孝蛋子,手持哀杖。回来把灵牌安放好,接着“打神食”开始。
   打神食时,凡是亲戚、朋友、世交都前来参拜。闺女赠的经幛(安葬时铺在棺材顶上)挂在经楼里,亲友们送得挽幛有的挂在灵棚里,有的挂在堂屋里头。
   打神食参拜的礼节,不仅根据与死者的辈份不同而不同,同时还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而有所不同。有的亲友只“打神食”,不打“路祭”,而“打路祭”者必“打神食”。
   死者的女婿、外甥、外侄(妻侄)都要戴孝帽,也能守灵和送丧。门徒、学生也可戴孝帽和送丧,这些亲戚与徒弟乃属至亲,打神食参拜时要行“大礼”。所谓大礼即三拜九叩之礼。在门棚即大门上叩拜(三),在灵棚的香案前叩拜(三),在堂屋的棺前叩拜(三)。不仅如此,还可吊孝,即叩拜时大声哭泣。这些人如果比灵棚中守灵的孝子辈份低,孝子向他们叩头时,他们必须跪下叩首还礼。
   一般亲友关系只参不吊。所谓只参不吊就是只是按照一般礼节进行,在参拜时不用吊孝。
   打神食的程序是:宾客的食盒来到丧主的门口不远,便有助忙者上前接过食盒,按次序在大门上排好,并号上庄名、姓名。主祭人须到历房上历。上历就是把丧仪(钱币)、纸仪(绕纸)、挽幛等交给管账先生,予以登记。上历时管帐先生会问,是否打路祭,如果主祭者打路祭。账目上就写“××神食一桌,路祭一所”。并写好祭路帖,交给武助忙的到街道上安排行祭的地方。主祭人上完历便到更衣所候。灵棚里一个祭参拜完毕,撤馔,便把另一食盒抬进去。大执宾指挥专司摆祭品的人打开食盒,将里面的肴馔抓紧摆到食案上。然后大执宾说:“请客!”在一旁侍候的引宾便疾步来到更衣所院内高声喊道:“请××庄××先生的客了”(此时,如至亲晚辈应把孝衣孝帽穿戴好。如是舅表弟去参祭,因是娘家人,应有重孝子用传盘端着孝帽子到更衣所跪下,孝子双手呈上,该表弟也应跪接,要是长辈可站着接过戴上),便领着主祭宾来到灵棚。到门口时引宾向吹手说声:“伺候”,吹鼓手便吹奏起来。主祭宾由引宾领到香案前施礼参拜。
   参拜的方式是:肃立,大执宾把信香递过来,主祭宾接住,双手举香,深深一揖。然后跪下(下跪时出左腿尺许,同时把右手合放于同膝盖接近的大腿上,右腿弯下,将左手合盖住右手,双膝着地,腰板要挺直,双眼平视,动作不易过快),大执宾把酒斟到奠杯里,递过来。主祭人接过三奠酒(奠酒时由左向右,呈椭圆形,动作要慢,好象奠杯很沉重似的,奠杯的幅度贴近地面时,让奠杯稍稍倾斜,把水酒轻松洒出来,这样显得态度庄重),奠毕,把奠杯递给大执宾,接着三叩首(叩头时,大执宾见主祭人每叩一个头,便拉一次铃,灵棚外的升炮手立即放一声礼炮)。叩完头,收腿时仍和下跪时一样,右手扶膝,左手合上。站起来双手抱拳,深深向灵牌一揖。如果大执宾喊“灵棚谢客啦——”。孝子须向主祭宾叩头相谢。主祭宾还礼,如果大执宾喊:“更衣所后谢——”(有的村喊:“客房谢——”)主祭宾前面走,人刚进更衣所屋门内。引宾领着孝子由吹手吹打着来到院中,引宾高喊:“谢客啦——”(谢客的一般是年轻后生,重要的须重孝子亲自相谢)孝子持杖匍地叩头,来宾转身正面答礼。孝子返回灵棚,乐止。
   打神食祭奠,每个宾祭礼都是如此。
   关于摆祭。重孝子姥娘家的祭称为“方祭”,须最后摆到食案上。摆上后,一直到开丧才能撤去。不仅如此,方祭还到坟上再摆。
   大闺女的祭,在打路祭时须排在头一个。此祭因摆在离棺材架子不远的地方,所以被称为“顶灵祭”或“起棺祭”。
   在打神食时,选出做工、质料、颜色、器皿等最好的两个祭,抬到坟上打两边祭。即在坟中进行最后祭奠时,摆在方祭的两边。
   因死者及其亲属的社会影响及关系,由政府、机关、团社、教会、街坊等集体祭奠的,称为公祭。这些公祭有的打神食,有的打路祭,一般不到坟上去行祭。
   上午神食时,寿坟已打开。下午架子头就领着众抬子的绑架子。凡排七、排九丧,一般是32抬,有的48抬,因为死者的棺材比较厚,再加上罩,十分重,罩是盖在棺材上的一种十分华丽的装饰。罩有龙、凤两种。龙为男用;凤为女用。又有软罩、硬罩之分。软罩的木架上蒙着彩绸,彩绸上绣着花草、鸟兽、人物。硬罩的木架上镶嵌玻璃,玻璃绘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图》等。
   天过午时,开丧出殡。和尚、道士要念起棺前的最后一遍经。助忙的把神主楼、经楼、仓楼、功布桌架出家门。女孝子跪在院子里“收头”。跪着的规矩是:儿媳妇朝里,面向堂屋。闺女朝外,面向大门。收头时一般都有收头客,媳妇由娘家来一对女客,闺女由婆家来一对女客。孝子由执宾领着到街口的架子前头送最后一趟“浆水”。去时不哭,扳倒浆水罐后,大哭着回家。这期间,木匠在堂屋“封棺材口”。架棺材人准备起棺。架棺人数有限额:“大头三人,小头二人,两边各四个计十三人。架子头左手拿着净面时用的碗,右手持菜刀,待孝子来到堂屋门口时,架子头高喝一声:“前后啊—”,同时,“嘭—”,一刀把碗敲碎。人们霍地把棺材架了起来。这就是“起灵”。男孝子在棺前嚎哭,子孝子棺后嚎哭,簇拥着棺材出门。街坊中的女助忙有的端着筚子,筚子上放着白菜(百财),豆腐(都福),等棺材出大门时,把筚子从棺材上递过去,然后端到停过灵的堂屋里,这叫做“迎灵豆腐”。还有拿着竹耙子在棺材后面搂的,叫做“搂财”。
   棺材放到街口的架子上,孝子们匍匐在棺材前面的地上。长子手持孝幡,其他人手拿哀杖等把彩罩架到棺材后。女孝子中的大儿媳坐在罩后座位上“搬灵”。前边的仪仗按彩礼、乐队、僧众等次序安排好。最前面是一对青脸红发、巨齿獠牙,舌头一伸一伸的开路鬼子。接着是一对“山道神”,形体十分高大,走起路来胳膊一晃一甩(开路鬼子、山道神实际都是木偶,里面有人操纵)。再后面是两人一抬的两面大铜锣,后面的人一敲,声音十分响亮。再后面是横摆的四杆彩旗,其后是一排六个,两排幡。幡后面是一班子吹手。仪仗后面是彩扎:有金山、银山、米山、面山、童男、玉女、花轿、车马、妆奁、箱柜、库楼等。彩扎后是僧众:先是身着八卦道袍的道士队伍,后边是身披架裟的和尚行列,他们个个手拿乐器。有的吹奏,有的敲击。在大庭广众面前,僧道都把自己的拿手绝活贡献出来。据说,一九二二年夏明水举人李殿柱之妻出殡时,龙泉寺的和尚普莲用双管子吹奏的《大开殿》、《百鸟朝凤》,技艺超群,令人拍手叫绝,僧道后面是又一伙吹手班子。吹手后面是租用的赁货:有功布桌、仓楼、经楼、神主楼。再后是匍匐于地,面对棺村大声嚎哭的男孝子。棺罩后面是拉着长音站着哭叫的女孝子。
   总理巡视完毕,发令道“开丧!”九声礼炮响过。架子头一声呼喊:“前后噢——”,长子拿起面前早已准备好的小瓦向石头上用力一摔,小瓦立即被摔得粉碎。孝子们面对棺材嚎哭着向后倒退着走。乐队高奏,金鼓齐鸣。送丧的队伍缓缓向前移动。
   大街两旁有亲友们的路祭,孝子们每到一个路祭跟前都要跪下。架子头吆喝:“前后打竖了——”,抬架子的人便用一根小圆木把抬杠顶住,棺材暂停前进,棺材不能落地。行祭人施礼参拜。拜毕,大执宾吆喝:“谢客了——”,孝子们向主祭宾叩头,主祭宾答礼。这时跟着队伍的管帐先生把赏钱及谢帖,一同放在祭桌上,与此同时僧道升诉,炮手升炮,架子头高喝:“前后噢——”,抬架子的一齐伸肩抬起,队伍又在鼓乐声、哭喊声中依次向前。每到一个路祭跟前其祭礼都是如此。每到路口、河边、桥头、或道路转弯处,女孝子们都要撒纸钱,此为“买路钱”。
   到村头,路祭已拜完,一些送丧的、行祭的来客大都要返回。这时灵柩要停住,乐止。大执宾领着孝子后退数步。然后向前几步分别叩头。大执宾喊:“谢客”、“谢远客”、“谢女客”,众宾答礼回家。
   从村头到坟茔地抬架子的步履加快。孝子们也不再倒退着走了,哭嚎声变成低唤声。等来到坟茔地,乐声起,孝子们仍倒退着走,并大声嚎哭。进坟地,大执宾指挥众人将棺材按方向落到坟前,卸去彩罩,收起各种赁货,凡临时雇来的人便找背褡子的管账先生去支钱。
   这时和尚、道士围着棺材和新坟正转三圈,倒转三圈,念完经也领赏而去。坟上早已扎好了大棚,棚内方祭居中,两边祭分设左右,上供的祭品已经摆完。奏乐、升炮,进行对亡人下葬前的最后一次祭奠仪式。
   两边祭先参拜。行祭礼时两个主祭人要同时进行,无论是下跪、上香、奠酒、叩首,还是最后作揖,步调要统一,动作要一致。两边祭拜完后,大执宾会高喊:“还有参拜的吗?”如果还有自愿参拜的,可进行参拜。如果没有,方祭主祭人出来参拜,这是拜别仪式的最后结束。
   拜毕,大执宾领着孝子从大棚外一步一叩首磕进来,并且喊道:“谢方祭了——”,“谢两边祭了——”,“谢文武助忙的了——”。
   等谢完客,来宾启程。吹鼓手、赁货商各自领钱而归。
   孝子,特别是重孝子要到坟内巡视一遍,该平的平,该整的整,打扫干净。把五谷仓、长明灯、下水罐安放好。女孝子(儿媳)要在坟四角放上红枣、生栗子、铜钱等。
   然后熏坟做饭。先用信香把坟四周熏一下,接着便在坟内支起饼鏊子,生着火烙豆腐、煎糕。坟上站着的女孝子与在坟内的做饭人(一般是年龄较大的)进行问答。上边问:“干啥了?”下边答:“煎糕了。”上边说:“您高俺也高。”上边问:“烙啥了?”下边答:“烙豆腐了。”上边说:“您福俺也福。”又问:“烧的啥?”答:“秫秫稂,辈辈子出那状元郎。”问:“烧啥了?”答:“芝麻秸,辈辈子出那清正的官。”总之满口都是说的吉利话。
   对话完毕,豆腐、糕都已煎好了,孝子们每人都要吃一点。
   做完饭,把柴草灰等打扫出来,用过的筷子、笤篱,孝子须在坟的小头从背后扔出去。
   接下来便举行安葬。
   (三)安葬
   棺材底上一般都留有穿大绳的洞,或钉上大铁环子。人们穿上大绳,用抬杠把棺材抬到坟口上,抽出抬杠,拽起大绳。架子头指挥着,两边的人用齐劲。下棺时要前后扶正,孝子喊着:“爹(娘)下世了”。慢慢地把棺材放到墓穴里。孝子下去把经幛平铺在棺材顶上。然后是盖棚石、埋土、堆坟丘。堆坟丘时,孝子要把手幡插在土中间。堆埋坟丘,孝子要在坟丘上把手幡连拔三次,边拔边吆喝:“爹(娘)往上长啊——”。理好坟丘,支起香台子,把第二天晚上献馔时拿出的饭菜连碗埋在坟脚上。与此同时有人把彩扎烧掉。最后孝子又给埋坟的人叩头。还要烧纸,给新坟叩头,一起回家。
   有钱人家还有“回灵仪式”,即把彩扎的香主楼(向里面放置牌位盒子)、香亭楼、香幡、香伞点着。这些彩扎四周都点着信香和蜡烛。架着一路往回走。
   在回家的路上,把这些彩扎烧掉。不管是男孝子,还是女孝子都是从村外捡点诸如石子之类的东西,来家后放到粮仓里,或水沟里。大门上放着一盆水,进大门时孝子要在大门上沾沾水。进门后要到堂屋吃点迎灵豆腐和白菜。
   埋好坟头后家里大开宴席,招待文武助忙的。宴毕,孝子一一叩谢,至此,丧礼结束。
   (四)丧期注意事项
   1.谢纸。就是在举行丧礼期间,前来赠送丧仪、纸仪、挽幛、挽联、行祭的亲戚、世交、朋友、街坊等孝子要登门叩头相谢。乡间流传着:“死了老祖(即父母),孝子矮其(似)狗”的说法。孝子在丧礼期间见了熟人要跪下叩头,特别是姥娘家重孝子要亲自去叩首谢纸。一般亲朋关系可有其他孝子去。
   2.节日忌禁。三年内丧主家春节不贴对联,不放爆竹,年初一不出太阳不开大门。一般父母初丧,近期内(起码100日内)不参加喜庆活动。
   3.避重丧。所谓重丧就是连续出人亡事故。过去人们要占卜出殡,在很大程度上是避重丧。迷信认为如果出殡时犯了重丧,就会连丧三条性命,因此人们非常重视。占卜避重丧要根据天干、地支的配合进行推算。重丧有季节重丧和重丧日。
   三、丧后祭祀
   (一)上坟。上坟有上新坟与上旧坟之分。上新坟:有三日坟。即从安葬算起第三天祭祀。在上三日坟的前一天糊彩扎、做纸剪。彩扎:如摇钱树、聚宝盆、箱子、柜子、橱子等。纸剪:如鸡、狗、鹅、鸭、老黄牛等。上三日坟要早,一般是天明到坟上。到坟上后要先添土、掘井(在坟前刨个坑)、划宅院(用镢围着坟划个圆圈)。然后摆上祭品,圆坟(圆坟时要哭着正转三圈,倒转三圈,男女反向进行)、烧彩扎(烧彩扎时要边烧边哭)。烧彩扎时要把死者生前用过的旧衣、旧物一同烧掉,然后叩首拜别。
   上“三七”。即从安葬算起第21天上坟祭祀。据说这一天正是亡人的真魂在阴曹过鬼门关的时候,儿女上坟要大声嚎哭。把哭声震动阴曹地府,让鬼差给亡人以宽恕。特别是女子的声音尖而长,传的远,意为感动阎罗、鬼差。
   上“五七”。即从安葬之日到一个月上坟祭祀,实际是上月坟。
   百日坟。即从安葬起到一百天上坟祭祀。死者如有儿子要提前。有几个儿子要提前几天上坟。假如死者有三个儿子,那么就是至九十七天上百坟了。
   这些祭祀要陆续把在丧礼期间接的纸仪烧掉,上百日坟要全部烧完。
   清明时节的寒食是上坟祭祖的日子。上新坟须比清明提前两天。
   上旧坟是指为去世三年以后的长亲进行祭拜扫墓。
   上过麦坟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间。
   十月一上坟是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日。
   还有忌日即死者辞世的一天;生日,即死者出生的一天。这些都是正常的上坟、祭拜之日。
   (二)放老衿轴子。过去家家都有“老衿轴子”上面记载着自己各代先祖的姓名。每年的除夕傍晚至年初一傍晚、正月十五、七月十五,都要悬挂于堂屋正中,合家进行祭拜。
   (三)立碑。对于有功名地位的死者,在坟墓前有御赐敕建的碑石、牌坊、石人、石马、石龟、石羊、石虎等(如鹅庄明朝嘉靖年间的李开先之墓)。对于无功名地位,但品行方正,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长亲死后皆可树碑立传,歌功颂德。
   (四)建祠堂。祠堂也称家庙。
   建祠堂花销较大,因此采用家族集资的方式。谁家庭条件好可多拿钱财,谁家庭条件差可少拿。过去家族内有义地,义地属家族公有。既可把义地的出产积攒起来建祠堂,也可把义地卖掉建祠堂。
   祠堂内设有各世先祖的牌位,序列十分讲究。
   祭祖一般是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寒食节、十月一日进行。
   到祠堂祭祖都是男性。祭祖时场而庄严肃穆,礼仪隆重严肃。不仅要摆供品祭拜,还要宣读祭文。
   下面是明水镇康氏家族的的春秋祝文:
   康氏原本枣强所迁阳丘卜宅瓜瓞绵绵历及五世名字无传六世徙居来此腺泉诗书启后礼乐从先累仁积德孝悌力田发甲伊始肇自右川家声丕振誉望昭宣三凤继起轶俊空前科名之盛鹊起蝉聊恩拔副岁接武连翩或职司铎或握治权此皆世德良非
   孟冬
   偶然兹届 用设华筵子孙具在至孝至虔礼隆灌献食备艰
   清明
   鲜仰惟列祖格我饩牵陟降在上启佑后贤绳绳继继亿万斯年
   尚飨
   后面附丧事应用文样式:
   灵堂里、及献馔请灵时所用的牌位样式:
   注:有功名者,须先在牌位上写功名。先写朝代,或清赠,或明赠,如秀才是清代的,就应在牌位上先写:“清赠太学生”,然后是牌位上的文字。如是更大的功名举人或进士,单进士来讲又分并科(因国家财力不及,或兵荒马乱,两科场并作一起考)、恩科(不到科考年头,而进行的考试)、恩赐(在落第的举子中,每次都考第一名,皇上赐给的)、御赐(因有声望或特殊才学而专赐的)。假如死者是明代并科进士,就须在牌位上方写:“明赠并科进士”,然后是牌位上的文字及格式。
   注:父亡写考,母亡写妣,写经幛或点主牌时只写一个即可。
   挽幛样式:
   注:只亡一人,写一人的称呼即可。
   祭幛语
   (一)挽男祭幛
   福寿全归 福全德备 德望常昭
   南极星坠 大雅云亡 哲人其萎
   玉楼应召 忠厚可钦 长才未尽
   与世长辞 吾将安仰
   (二)挽女祭幛
   懿范长存 淑德长昭 母仪足式
   三四古一 母仪千古 女宗共仰
   彤管留芳 驾返瑶池 宝婺星沉
   琼楼月缺 德比孟母
   (三)男女通用祭幛
   德高望重 万古流芳 臣德贯世
   功德无量 重如泰山 名炳千古
   顿赴仙拜 永垂不朽 恩深似海
   风范长存 教子有方 死得其所
   挽联 横批
   美德比称典范 德及梓里
   遗训常昭子孙
   有子读书父不死 留芳百世
   为人信用鬼亦英
   养儿育女费尽心血 功德无量
   立业兴家操劳一生
   忠厚本质儿孙永记 俭朴家风
   勤俭持家世代流传
   负绝世才异惜未大用 悲泪如泉
   听盖棺论已不虚生
   深恩未报惭为子 肝胆俱裂
   饮泣难消欲断肠
   悼念不忘亲教诲 音容宛在
   情怀仍忆旧音容
   扶桑此日骑鲸去 顿赴仙拜
   华表何年化鹤来
   群山披素玉梅含孝意 人去山空
   诸水悲鸣杨柳动伤情
   生前忠节似松凌霜雪 高风亮节
   死后高风如水照青天
   教诲深恩终身感戴 恩德及我
   浩然正气万古长存
   巍巍胡山低首表敬意 人之楷模
   滔滔绣江呜咽诉衷肠
   祭文
   1.男大丧祭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等谨以三牲不腆之仪致祭于大德望×公××先生之灵前曰:呜呼天之生人兮厥厥维同,良之秉分兮独厚我公。雍容足式兮德望何崇,优游自适兮,攸尔潜宗。怅望不见兮,杳杳音容。只酒斗酒兮,仪愧不丰冀。公陟降兮,釜我微哀,伏维尚飨。
   2.女丧祭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等谨以清酌庶羞之仪致祭于大淑德×母×太夫人之灵前曰:夫人之德,百世流芳。夫人之誉,千村颂扬。早为人妇,相夫有光。及为人母,教子有方。待人以慈,内外皆康。持家以俭,巨细咸藏。岂期大数,遽梦黄梁。幽明永隔,实为可伤。黍叨眷属,闻噩傍徨。爰具牲礼,奠敬于堂。仰祭灵祝,是格是尝。伏维尚飨。
   3.祭父母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孝子××等牲酒时羞致祭
   于显考妣××府君夫人××父赋性母懿德之灵前曰:呜呼,兮孝友德全德慎慈贤·生我育我兮,训诲渊源。我期父母寿兮,亿万期年。胡为一疾兮,馆寝舍遽捐。使我儿辈兮,肝断流连。呼天辟踊,风木凄怜,音容何适兮,杳隔黄泉。四顾傍徨兮,如狂如癫。抚膺呼一号兮,欲见无缘。幽明永诀兮,窀穸寒烟。猿惊鹤唳兮,衰草芊芊。天长地久兮,怆恨绵绵。父母有灵兮,鉴此清筵。鸣呼哀哉尚飨。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章丘民俗》

出版者:政协章丘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栏目设为岁时节令、生活礼仪、生产贸易、民间游艺、回族习俗。内容包括:春节、五马日、石头生日、漫话章丘方言、章丘铁匠的生产和生活、元宵节“扮玩”、回族人民的传统和习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鸿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