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806
颗粒名称: 民间传统服饰
分类号: TS941.74
页数: 7
页码: 39-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的民间传统服饰,服饰的质料与形制,节日服饰和不同年龄阶段的服饰特点,以及服饰禁忌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 章丘 民间传统服饰 特点与禁忌

内容

风俗可以直观观地从服饰上表现出来,俗话说“十里认人,百里认衣”,即为此理。章丘历来经商者众,衣着打扮一向比较讲究。早在明朝中叶,旧军孟家就以经营辛寨土布起家,继而印染得以充分发展,尤以花版著称。近代章丘花版艺人王敬德、张华亭等染制的彩印花布风行本省,远销河南、陕西和东北各省。这些对服饰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服饰的历代传承,具有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各个区域、不同时代、各个阶层,服饰差异很大,细微差别更多。我们仅对清末以来,章丘地域汉族普通百姓的服饰习俗作一简述。
   一、质料与形制
   清末、民国时期,富贵人家多穿绫罗绸缎,般人家则穿家织土布。农村百姓在选衣料时,往往着眼于结实耐穿,而不是鲜艳华丽。做一件衣服都准备穿好几年,本地俗语“笑破不笑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知流传了多少年,至今老人们仍以此教育后人。
   从形制方面说,章丘的服饰大体分三部分,遮盖身体躯干部分叫衣裳,遮盖、修饰头部的叫帽,穿在脚上的叫鞋。现分述如下:
   (一)帽、头饰
   男子的帽、头饰主要有:
   瓜皮帽,又称“小帽”,帽作半圆瓜型,多丝缎质地,用红绒结为顶饰。常为乡绅、商贾等有些身份的人所戴,农民只在喜庆节日戴用。
   毡帽,又叫“毡帽头”。这是章丘铁匠常戴的帽子,其他工匠及农民也戴。
   礼帽,章丘20年代至40年代较流行。商人及地方乡绅多戴礼帽,戴礼帽要求长衫相配。
   女帽及头饰主要有:
   头箍,又名“箍帽”,30年代较流行。
   头绠帽子与“老婆帽子”,一般中年妇女戴用。
   (二)上衣、袍、长衫、旗袍
   男子上衣主要有:
   马褂。清代流行马褂,有单、夹、纱、皮、棉多种,分季节有别。无论年长年幼,什么身份都穿,一般套在长衫或长袍外面,作为礼装,马褂通常为青色。辛亥革命后,马褂渐被淘汰,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形容人衣着整齐时仍说“长衫马褂的”。
   衫,亦称单衫、褂子。清朝时有大襟、对襟两种。至五、六十年代,老年人仍有穿用大襟衣衫的,尚蓝色,夏装多用麻布做成,谓之“夏布衫”。青年中多流行对襟,布扣五对,前襟各制一外衣袋。俗称“对襟小褂”,成了本地流行很久的农民夏装。
   夹袄为春秋季上衣,形如对襟褂,但有一表一里,形制略宽大,能御寒。
   大襟棉袄,在农村老年人中流行,着装后,用一长布带扎腰。老汉们常将长管旱烟袋、烟荷包之类小物件系挂或插在腰间。
   另外,还有坎肩、背心、对襟小棉袄等。
   女子上衣,有下列几种:
   衫,俗称褂子。清朝尚右开大襟样式,衣长可及膝,高领、大袖,襟及袖口等处镶边。后来衣长渐短,窄袖,多不镶边。
   棉袄,有大、小棉袄之分。大棉袄为外衣,较长,小棉袄紧身短小。大、小棉袄配合穿着,是旧时农村妇女很感满意的冬装,尤其是小棉袄穿用较多,以致将其喻为温温母女之情。有俗语曰:“闺女是娘的贴心小棉袄。”
   另外还有背心、夹袄、云肩、肚兜等。
   袍,有棉的、夹的(用厚实料子做成的长衣)和单的之别。清朝时,着长袍外面必套马褂。在文人、商人、乡绅中,袍为常用服装。在农村,除富者冬季穿棉袍外,平常很少穿袍,但是,每逢重要礼节活动则必穿长袍。
   长衫,又称“大褂”。30年代到50年代,文化人和地方乡绅往往穿蓝布大褂。
   旗袍。清代妇女流行穿旗袍,圆领、大襟、窄袖、两面开禊(或不留开禊)、百扣绊,在襟、领口、袖边等处多镶几道花纹彩牙儿。后广泛流传,样式颇多,几起几伏,至今不衰。在章丘一些富家望族流行的是一种彩色、绣有胸饰的旗袍,很有特色。40年代,结婚时新娘、傧相多着此装。
   (三)裤、裙及腿带子
   男子下衣包括:裤和围裙,裤有单、夹、棉裤及套裤。
   过去,农民生活贫苦,衣着不多,做棉裤时,高其腰,多絮棉,以护胸,但十分笨重。至今,民间比喻人嘴笨,每曰:“那人嘴笨得象棉裤腰似的”。
   男用围裙多流行于工匠间,尤其章丘铁匠打铁时必用围裙,以防铁屑烧灼,常用帆布为料。
   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常把裤脚管用黑色、扁而阔的带子扎起来,名为“扎腿”。妇女无论冬夏,着裤必扎腿,散着裤腿则被视为衣着不整。
   妇女下衣有裙和裤两种。
   清朝后期,妇女多不穿裙,以后几经起伏,境内较流行的裙有绣裙、单衣裙、百褶裙及围裙。
   (四)鞋、鞋垫
   旧时,农家多存有许多纸剪的鞋样,向别人借鞋样,多用纸仿剪,称之“托鞋样”。农家做的鞋,式样很多,颇有乡土特色。鞋主要有布便鞋、祥鞋、毡窝、牛鼻子鞋、绣花鞋、弓鞋及儿童穿的老虎鞋等。
   旧时,妇女多缠足,以脚小为美。做小鞋用木底,如弓形,称“弓鞋”。鞋两帮多刺绣,极精美,花纹图案颇为丰富。妇女穿上弓鞋被认为有一种特有的美感。
   鞋垫,本为简单之物,但旧时乡村妇女十分珍重,多精巧刺绣,且极富浓厚乡土之特色。
   (五)佩饰、包袱
   旧时,常见的佩饰有玉佩、珠串、荷包等。
   荷包是内装香草或中药的袋子。过去,绣惠、刁镇一带每逢端午、乞巧节,姑娘们便绣制各种荷包,互相馈赠,比赛手巧。荷包佩带在身上,俗以为可驱毒避邪。有的制小小虎头、苕帚、果瓜之物,系成一串,为“虎头串”,挂于身上,象征虎镇百兽,扫除病灾。
   其它还有耳环、手镯、项链等饰物。民间还有一种儿童项饰,名为“长命锁”,多银质,有链,挂项间,外形如锁,上打制“长命富贵”等字,并有各种吉祥图案和小小银铃,儿童活跃时,朗朗作响。
   包袱。是镶边的方形布料,大小不等,以2-3尺见方为多,有花的和无花的各具特色。在乡村,包袱乃最流行的织物。妇女在家储存衣物必先以包袱裹之。走亲家,回婆家,串亲戚,衣物、礼物亦必用包袱盛装;或以筐篓盛物,亦必以包袱封之。旧时乡间,随处可见这般情景:年轻妇女步行,或骑驴,怀抱着一个花包袱;一个媳妇,行走在阡陌纵横的田间小路上,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挎着包袱。俨然一幅典型的农村妇女串亲图画。
   二、节日服饰和不同年龄阶段的服饰特点
   不同的节日服饰有不同的特点。春节的服饰最为讲究,尤其庄户人家里里外外更换一新,本地民谣说得好:“过了冬,年烘烘,辞了灶,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块裹脚布,老头要顶乌毡帽。”除夕前,一定要把新衣做好,姑娘们尤为重视,都把最好的衣服拿出来,以便初一出去串门“夸新”。再如,章丘民间在端午节这天都在小孩的手脖、脚脖或手指上缠上五色线,叫“挂五丝”。有的地方还给小男孩戴“符”(用麦秸做的土项链),给女孩戴石榴花,有民谣曰:“五日端午不戴花,死了变成癞蛤蟆。”过去,刁镇旧军孟家,尤其进修堂的店铺,每年开春于“惊蛰”这天,经理、掌柜皆穿粗布衣衫,自制布鞋,扮作农夫与长工们一起下地并参加轻微的劳动,以示不忘农桑稼穑,实乃重农务耕之良风美俗。
   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服饰也不一样。幼儿期,穿开裆裤,男、女服饰差异不大,可混穿。稍大点,服饰的形色开始不同。等到成年后,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即成年礼,也称冠、笄之礼,旧时,男子20岁为弱冠,行冠礼。女子15岁时则及笄,头上别簪。婚礼的服饰就更有讲究了。旧时,章丘民间在迎娶之日,新娘一般都穿表示吉祥喜庆的大红衣裙或大红棉裤、棉袄,头戴凤冠霞帔,上蒙红盖头,脚上着红绣鞋。祝寿时,老人要穿上印有或织有“寿”字或“万”字的袍褂,以及有“福”字的鞋,寿日一过也就束之高搁了。老人亡故,子女要穿孝服,或称丧服。分五种,称为五服。这五种丧服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和缌麻。斩缞是最重的孝服,用粗生麻布做成,不缉边。其次为齐缞,用粗麻布做成,也不缉边。大功用熟麻布做。小功用较细熟麻布,缌麻用细麻布。孝服完全是出于丧葬礼俗之需要,服满后脱下。
   三、服饰禁忌
   服饰,本来是人们御寒和美化的需要,但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的积淀,又形成了各种禁忌。旧时,章丘服饰禁忌颇多,表现在用料、颜色、款式、穿戴、缝补等几个方面。
   用料禁忌。民间禁忌用车帷帐做衣服,否则使人得病。在庄重的场合下,忌穿着亮纱做的服装。身体某处生疮或有创伤,要在外衣处缀长红布条,禁忌碰撞。民间做寿衣,材料忌用缎子,恐有“断(缎)子绝孙”之嫌。
   颜色禁忌。人们常说:“远看色彩近看花”。但在过去,历代皇帝喜尚黄色,登基做皇帝为“黄袍加身”,“皇子得服金黄蟒袍,诸王则非特赐者不能服”,故而民间就有做衣禁忌黄色之说。民间禁忌浓妆艳抹,穿着华丽。一般百姓服饰色彩较单调,女子多为红和绿,且红色多限三十岁以下女子穿着,俗话说“红到三十绿到老”。男子一般非蓝即黑,灰蓝黝黑。
   服饰款式禁忌。民间有“男不露脐,女不露皮”之说,旧时乡村服饰都将身体各部位捂遮得很严实为一特色。还禁忌衣服的下摆有毛边,说那是丧服的样式,不吉利。又忌讳衣服的扣子为双数,俗活说:“四六不成材”。做寿衣时,袖子要长,忌讳细短袖,否则,儿孙贫穷要讨饭的。
   穿戴禁忌。衣冠忌穿着随便,尤其忌异常穿戴,如反穿,反戴等。人们称:“反穿衣裙,另嫁男人”,“歪戴帽,狗材料”。不戴帽子拖着鞋子,常有不正经之虞。
   缝补禁忌。衣服破了需要立即缝补起来,缝补衣服时,忌讳穿在身上缝补,谓之:“穿着缝,没人疼”。如不脱衣服就让别人给缝补,需嘴里衔一样东西,如草、秫秸之类,俗以为这样可克“穿着缝”的灾星。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章丘民俗》

出版者:政协章丘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栏目设为岁时节令、生活礼仪、生产贸易、民间游艺、回族习俗。内容包括:春节、五马日、石头生日、漫话章丘方言、章丘铁匠的生产和生活、元宵节“扮玩”、回族人民的传统和习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翟伯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