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山与李世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87
颗粒名称: 唐王山与李世民
分类号: K827.42
页数: 5
页码: 377-3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王山与李世民、其中包括了章丘多名山、唐王李世民、唐太宗等情况。
关键词: 章丘 唐太宗 李世民

内容

章丘多名山,而以王者称,仅唐王山一处。其山位于章丘市城区南经济开发区内,在济王和唐王山公路之间。此山虽无高崖绝壑、深溪巨涧之壮,云岫翠嶂、蕴藉秀雅之胜,然山上有翠柏苍槐,佳木成荫,又有芝草兰秀,野草青青,藏风聚气,钟灵毓秀,仍不失为章丘山川之胜景,尤其是唐王李世民曾在此驻扎过,更增添了此山的知名度。
  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率大军途经章丘因驻跸此处,后人为纪念故遂名之为唐王山。此山有丘二,东西并峙,又名双山。《章丘县志·山水考》载:“双山在县治(章丘城)南二十五里,明水镇西南二里许,龙盘、乐盘两山之北,突起两阜,下方而上如覆釜,有李脉泉、康右川先茔在焉。相传,唐王征高丽,曾驻跸于此。”
  唐王李世民为何驻跸唐王山,这要从唐王东征高丽说起。大唐初定高丽即来附。当时朝鲜半岛共分三国:高丽、新罗、百济。其中以高丽版图最大,国都平壤(汉时为乐浪、玄菟二郡属地。)、国王高建武。武德七年(624),被唐高祖李渊封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大唐贞观十六年(642),高丽国西部大将军盖苏文专权犯上,国中诸大臣与高建武商议欲除之,不料事泄,盖苏文带兵闯入王宫杀死高建武及大臣数百人,立建武之弟高大阳之子高藏为王,自封为莫离支(宰相兼兵部尚书),独揽朝政。消息传至中国,有人劝帝讨伐,太宗曰:“盖苏文弑君攘国,朕取之易尔,不愿扰人,因丧伐罪。”封高藏为辽东郡王、高丽王。采取了安抚和息事宁人的政策。不料莫离支盖苏文得陇望蜀,反而联合百济进犯新罗国。新罗无奈,求助于唐。唐太宗大怒,决定御驾亲征并说:“辽东,故中国地!而莫离支又弑杀其主,朕将自行经略之,故与父老约:子孙若从我行者,朕能拊循之,毋庸恤也。”当时朝中大臣多有上书谏阻,太宗不纳,执意东征。贞观十八年春(644),命匠作大将阎立德、阎立本监造浮海大船五百艘,满载粮草集结于莱州湾。十一月,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常何、左难为副总管,冉仁德、刘英行、张文干、庞孝泰、程名振为总管,帅江、吴、京、洛、淮、岭、硖等地官兵七万,由水路泛海趋平壤。命英国公李勋、马周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宗道副之;张士贵、张俭、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弥射、姜德本、曲智胜、吴黑闼为行军总管,帅马、步军十万,分兵两路趋辽东。一路随行护驾,沿青齐之路自莱州湾海运过境。 一路自幽州、山海关、营口过鸭绿江陆路进兵,由王宗道统帅。唐太宗李世民总御六军,随船队至济水驻跸唐王山。此次东征高丽。从贞观十八年春(644)至贞观十九年四月(645.4),历一年的时间,部队才集结完毕东征高丽,于贞观二十年十月(646.10),班师回朝。虽经两年的奋血欲战,先后下高丽八十余城,但终未能平定高丽。
  唐太宗在章丘虽然为时不长,但他留给章丘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至今人们仍在传说着他的事迹。
  官营村:在章丘南部垛庄镇,位于镇政府驻地西七公里。唐太宗东征时,一支部队曾在此安营扎寨,故得名官营。四面环山,山上有跑马岭、射箭场、黑旗顶、黄旗顶、寨栅口、溜马地、打箭炉等地名,皆为太宗东征时所遗,自古承传至今。与官营相距不远,有村名岳滋。相传随太宗东征的一员大将出征前将自己的儿子撂在这里,建村时,乡人出于对这位以身许国、不以私废公将军的崇敬,取名撂子峪,后演变成岳滋。官营东邻有大、中、上、下、南五射垛村。“垛,箭靶也”。当地人又传“箭射之多,积成垛”。为驻官营大军练习射箭之场所。
  唐王村:在章丘北部黄河乡,位于乡政府驻地北二点五公里处。相传唐王李世民下乡访察曾来此,故得名。唐王村附近有张、李、杜高唐村,又有前营、后营、郭中寨、吴家寨、大寨、曹寨、马寨、黄徐寨、饮马村,皆唐王军队所遗,因为黄河乡为古临济,乃是唐王东征船队必经之路,这里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成了唐王兵营,其中徐家寨疑为李绩所遗(李绩原名徐懋功)。
  亮甲坡:在章丘东南部官庄乡,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五点二公里。相传唐王征东时驻军亮晒衣甲所遗。《唐书·地理志》云:“章丘县,有大胡山,可藏兵。”更为此地驻兵提供了佐证。由亮甲坡迤南,有天仓岭,相传唐王征东时,因粮乏,见蚁衔粮,循其迹发地,得粮一仓,乃土人避乱所遗,故得名天仓岭,上天所赐。天仓岭附近,有驻马坡、回马坡、跑马岭、射箭场子等地名,可证。更有一马闹坡村,据村中古碑记载:“唐王征东,既而大军过此境,歇马休整。某夜,天降陨石,军马大惊,蹄闹不已,故名地曰马闹坡。”沿峡而下,有法家峪村,村南莲叶寨下有大荒地,古有唐王部下大将面将军墓,相传面将军至此,犯了地名,“面发(法)”而亡。“文革”前夕墓遭破坏,人有自墓中得玉人、宝剑者,后不知其终。沿峡再下,有三台、三角湾,修宝珠山水库时曾发一古碑,乃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所遗,可惜碑体打碎垒入水库墙体之中。
  大院村:在章丘东北部普集镇,位于镇政府驻地八点五公里处。通青州、周村、淄川必经大路,有岭名跑马岭,附近并有驻马店、鞍子山、箭靶子山等地名,皆唐王征东所遗。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细说了。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驻跸唐王山?因为根据当时的布兵形势,唐王山所处不仅是水、陆交通枢纽,而且正处于部队集结的中心地带。南有官营大营;北有徐家寨大营;东有胡山大营;西有唐王镇大营(现隶属历城)。唐王驻跸唐王山便于节制六军。当时山下有村七户屯,居七户人家,曾给李世民喂过马。唐王随行军队分为南、北大营。南大营在白泉、旭升一带。因村中有一泉,泉水清澈如白练,故名白泉,村因泉而得名。泉畔有徐懋功所题碑一方,上有:“白牛饮尽百泉水……。”惜已毁于文革。北大营在东陵山,共四个兵营,为前、后、西、中四营,至今相沿为村名。山下有村曰鲍庄,相传唐王途经此地,在村南泉池之畔卸甲休息,池因此得名卸甲池,池畔古有遗碑,详载其事,今已佚。池中产鱼,名曰鲍鱼,故村名为鲍庄。位于明水镇西塘子村,原名西泉镇。太宗东征集结部队时,因大军长途拔涉,鞍马劳顿,多患眼疾,有男、女二童指引,以泉水洗眼,皆愈。为此,特建眼明堂庙,泉亦名眼明泉,村名也改为眼明堂村,后因村址在塘子崖上,“堂”逐渐沿革为“塘”,又演化为塘子。百脉泉古有桥,夜闻流泉过桥,玎珰有声,逐御名为玎珰桥。《章丘县志》云:“东麻湾之水自山根沸腾而出。东北山腰有玎珰桥。玎珰桥,独石一片压两岸。相传,唐王征高丽,曾驻兵于此,夜宿桥旁,闻水激岩,有玎珰之声,因名。在汉土鼓南。”
  唐太宗驻跸唐王山时,曾派人寻找他的同学、平陵人王宏。王宏因厌倦李世民征伐高丽,留诗一首,隐去不见,不妨录之于下(见《全唐诗·王宏·传·诗》):
  从军行
  儿生三日掌上珠,
  燕颔猿肱榬李肤。
  十五学剑北击胡,
  羌歌燕筑送城隅。
  城隅路结伊川驿,
  河阳渡头邯郸陌。
  可怜年少把手时,
  黄乌双飞梨花白。
  秦王筑城三千里,
  西自临洮东辽水。
  山边累累黑云飞,
  海畔每每青草死。
  从来战斗不求勳,
  杀身为君君不闻。
  凤凰楼上吹急管,
  落日悲回肠先断。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景元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