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章丘道教繁荣扩张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60
颗粒名称:
章丘道教繁荣扩张期
分类号:
B959.92
页数:
12
页码:
333-3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道教繁荣扩张期、其中包括了唐朝的章丘道教、宋朝的章丘道教、金代章丘道教等情况。
关键词:
道教
章丘
长白山
范仲淹
内容
自南北朝以降,直至清朝中叶,约一千五百年间,是中国道教的繁荣扩张期,和儒教、佛教一样,中国道教在此时期内也是流派纷出,名贤群起,主导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命脉、方向。章丘道教作为中国道教的重要组成,在章丘普遍扩张,出现了空前繁荣,名山胜水之间,凡宫观祠庙楼阁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成为章丘
文化建筑的主流之一。
一、唐朝的章丘道教
唐代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动荡不安的中国政局,将封建社会推到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唐太宗认老子为其先祖,将其册封为道教的“太上教主”,敕谕天下,并将道教作为中国国教,位在佛、儒之上。将《老子五千言》改为《道德经》,《列子》称名为《清虚经》,《庄子》易名《南华经》,并将这三部经订为科举考试必读之书道教由于帝王政权的崇奉取得了优势,获得了最可靠的政治保障从此欣欣向荣,一派生机。
唐太宗未称帝时为秦王,与章丘人房玄龄尤善,曾访道于野,微服见一道士,道人迎曰:“此中有圣人。”秦王因以实告。道人曰:“方作太平天子,愿自爱也。”从此李世民益与房玄龄密。后来唐太宗事道,房玄龄为其贤相,死后陪葬昭陵,与这些经历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武后、睿宗,玄宗掌政期间,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其著作《洞天福地天宫地府图》中,将章丘长白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云:“第六十一福地长白山,在齐州长山县,毛真人治之。”从此长白山及其周遭数县道教更兴,有很多道人在山中修行。
唐朝时章丘的道观很多,如女郎山上三清观、龙山太清观、危山东岳行宫、平陵王庙、绣惠(古章丘城)三皇庙、文祖三官庙、水寨水母庙、三官庙、埠村镇鹅庄的老君殿、埠村通真观等等。另外,因皇帝推崇老子教化,各地都建有老君祠或老群君庙,香火十分兴旺。
二、宋朝的章丘道教
1.章丘长白山与《渔庄录》
宋初立国,关于宗教的信仰及政治地位,多承袭唐代旧制,三教并崇。在我们章丘长白山中,隐栖着许多道门清流,他们很多是厌倦了五代十国的战乱,更有些人是不愿做官出仕,自甘淡泊,炼丹修炼以求长生。
宋太宗淳化、至道,宋真宗咸平、景德、祥符年间,范仲淹读书于章丘长白山醴泉寺,曾发金不取,助梵僧在黉堂岭上建雪山寺。当时长白山中隐栖着一位道士,范仲淹与其相厚,道士姓洪,名星桥,别号渔庄,原是淮阳人氏。洪星桥在长白山中,用毕生精力,研究黄白之术,造诣高深。其仙逝后,将其术及方书托给了范仲淹,范仲淹与洪星桥之子将书中妙道记录下来,便成了道教丹派的一部重要经典《渔庄录》,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为书作序,一时大行于天下。其序云:
渔庄录》者,乃金丹玄语也。先君(指范仲淹)少时,人长白山,潜心志学,常与一术士游。其术士善炼水银为白金。临终时,其子幼无所托,见先君笃诚,嘱以后事,将死汞一斤,并其方书,投于先君怀中而卒。先君得其旨要,参诸丹经,无不符合,而试之果成。但先君宦游中外,不暇为此,欲闻于人,又恐惊世骇俗,故还给其子。其子见别人为此皆妄相传授,乃再与先群谈玄,因录其玄妙之语也。
大宋元祐七年春二月尧夫范纯仁序”
此书传到清朝,又有李保乾再序云:
“宋淮阳隐士洪星桥,别号渔庄,年八十,精黄白术,素与范文正公善,及病,告公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奈不能待药成,一子甚幼,不堪相托,请以付公。’即以方书一帙,白金一块,投公怀而卒。
公藏之,及其子长成,乃召而告之曰:‘汝父有玄术,因汝幼,故托我,今汝成人,当以付汝。’出而授之,封缄如故,遂名其书为《渔庄录》……但是书流传既久,抄藏者每多互异,其为盲目方士妄加删改无疑,……因见其言言真谤,语语惬心,不忍使隋珠和璧没于尘埃,而渔庄老人嘉惠来学之苦心,就足以长垂不朽也。”
时同治元年岁次王戎蓉城复初子李保乾识按此书,见收于《道藏·渔庄邂逅录》、《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影响甚巨。
2.宋真宗与章丘道士王中正
宋真宗咸、景德年间,契丹犯境,逼宋降迁,时大臣多建议迁都,唯寇准主战,并力谏真宗亲征,于澶渊,大败敌军。宋真宗本应恢复失地,乘胜前进,但真宗消极厌战,竟与契丹人订了澶渊之盟,割地赔款,一时举国民心大丧。真宗失意之余,怏怏不快,便留心于宗教,听从枢密使王钦若之言,以“神道设教”大搞麻痹、愚弄天下人的“天书运动”,并改元为“大中祥符”,又效仿当年李唐推老子为道教教主,推出赵姓神仙赵玄朗为道教教主,奉为圣祖,并因此改了孔子谥:由玄圣改为至圣,以“玄”字犯讳。然后诈言天下人说:“神道圣祖降天书,实国家之瑞祥,可以封禅泰山了”。然后在泰山上又搞了次“天书下降”活动,并为此建了岱庙的大殿“天贶殿”——即今天的宋天贶殿。宋真宗这种掩耳盗铃的活动大大推动了道教的发展,道士的地位扶摇直上,宫观的数量一时大增,时章丘道士王中正,遭遇隆宠,被封为道门仙师,左武卫将军,见于宋史云:“(大中祥符)二年,已酉,以方士王中正为左武卫将军。……得龙图阁,授中正以官,恩遇甚厚……。”
王中正得宠后,主持督造了泰安宋天贶殿,并任岱庙主持同时奉敕重建了位于章丘埠村的通真观,易名三清观,自居首庙阁。一时章丘埠村三清观成了远近驰名的道教中心。
章丘埠村三清观由于是皇封敕建,规模宏大,与泰安天贶殿是同一设计者,同时施工集中了当时皇家建筑水平,计有真武、三清、四御、三官、对峙、老君、关帝、城隍、土地、赵公元帅等庙宇殿堂三十六座。香烟延续到明洪武年间,形成为天师道传布中心,出了唐义松、苗智泰、陈智德、赵智安、李殿臣、王本霞、马仁镇、牛仁满、杨义和、卢礼文共十大仙师,其徒众遍及山东及全国各地。
(按章丘埠村人张孝勇回忆,埠村道教与三清观建于宋乾道九年即1165年),因宋孝宗皇帝夜梦太上老君,特颁旨天下,广修道院而修造,有误。因宋孝宗乾道九年时,章丘早已是金朝地盘(金大定十三年),宋孝宗的勅命不可能在金朝施行。且宋孝宗乾道年间,起用朱熹,又以虞允文,梁克家为左右丞相兼枢密使,举国以儒政主治,奉行修身、务学、恤民、抑侥幸、屏谗言的修治之策,并不一味崇道。而以夜梦太上老君、赵玄朗,并封赠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赵玄朗为“圣祖司命天尊”的皇帝是宋真宗,是他以此颁旨天下,广修道院,且王中正也是宋真宗时人。所以,埠村三清观应建于祥符年间为准。
王中正是天师道的领袖人物。“正”是其辈谱,其同辈人张正随在祥符八年秋九月(1017)。还被宋真宗封为“天师道贞静先生”,可见当时他们一支道派是相当得宠的。
宋真宗皇帝以神道设教为政治目的,假托梦寐,捧出神仙赵玄朗为道祖,利用群众心理,使举国上下,醉心于道教情愫,藉此来掩饰军事外交之失败,其最终后果,是导致道门泛滥,发展到徽宗时,沉缅道术,并自号“道君皇帝”,追求清虚,迷信鬼神,异想神道救国,终遭靖康之变,国破家亡,身为囚俘。历史又一次警世:凡利用宗教作为愚民政治的治术,其后果必亡。
3.穆宾成道
宋神宗熙宁年间,河南人穆宾,字庭秀,羽化于章丘女郎山之阳。先是,穆宾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但无意仕途,淡泊清虚,性喜黄老之学,所以中年以后,即由家乡河南云游来章丘,隐栖于女郎山之阳,清修寂定。自康定年间至熙宁初,道名颇盛,著述极富,门下求道者络绎不绝。羽化后,洛阳王寿卿为其题墓志铭“字画臻妙,可嗣阳永”。神道表端有黄庭坚题跋。
穆宾碑以书法精奇,作为章丘名碑,曾被清康熙年间御制《佩文斋书画谱》收入,(同时被收录的还有醴泉寺志公碑)。因为此碑集两位大书法家之真迹,是难得的艺术珍品,惜已失其所终。考《书史会要》云:“王寿卿,字鲁翁,洛阳陈留人,祖择之之外甥,奉召至京师,使篆字说辞以兴王氏之学,书法得阳冰笔意,绝妙异常,非章友直、陈晞毕所能管摄也。”而黄庭坚书法,亦绝妙。为宋时巨笔,《山谷集》云:“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举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精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自号山谷道人。”
穆宾没后能得黄庭坚、王寿卿这样的大家为其作墓志铭神道表,足见其生平名望极重。
4.田浩
田浩,字豫,宋人,俗家历城人,隐修于嵩山,后因爱明水山水,遂移来卜居,后仙去,事迹见载于康熙年间《章丘县志》。
三、金代章丘道教
自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始,至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近一百五十年间,章丘一直归金人所辖,属金国山东路济南府。这段时间内,全真教传入章丘,并在章丘境内迅速传播,并成为中国全真教的中心地区之一。
全真教创始于金人王喆,本是陕西咸阳大魏村人,是金代的大儒,曾纠众抗金,失败后,心灰意冷,不愿仕金。金海陵王正隆四年(1159),忽自叹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予犹碌碌如此,不亦愚乎?”当下收敛心神,立意修行,于甘河镇遇到两位形貌相同的人,授以口决要道,遂筑活死人墓,全心修道,于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焚掉茅庵,开始云游布道,来到山东,先后收了马钰、谭处端、邱处机、刘处玄、王处一、赫大通、孙不二等七个弟子,史称道教七真。全真教就是这段时期传来章丘的。
全真教是综合了道家、释家、儒家三教而创,初名三教平等会,以《孝经》、《道德经》、《清净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必修经典,极类南宋朱熹、二程、周敦颐的心性理学。凡儒家十三经、道藏经典,佛教大藏无不涉猎,以正心诚意,独全其真为宗旨。全真教的开创,使金人统治下的汉族士俗纷纷入教,“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访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授,牢不可破”,形成强大的势力,使金国的历代皇帝又畏又惧,屡屡诏见全真的领袖人物,并赐以封号金冠,从此“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
章丘的全真教领袖人物姓郭,名志空,字超然,是全真七子中丘处机的弟子,道号长春真人。《章丘县志》载:“秘受真法,遂长坐不卧,善运气,有时化为灵风通透关节,有时化为玉液灌溉骨骼,神幻变化,不一而足,闻于朝,赐以金冠锦服”。
郭志空的家在今章丘市高官寨镇东庵村,当时叫邢周寨,因为郭志空受到了金代帝王的封赐,声名大震,远近全真,无不恭奉若师长。郭志空羽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修行的全真庵——郭太师庵替代了原来的庄名邢周寨。并在其墓侧庵址上建了座三教寺。从此之后,三教寺(寺奉孔子、老子、佛)遍及章丘,如危山三教殿、摩诃峰、胡山、青龙山等处,全真教徒在章丘很占了绝对优势。因为郭志空所传是邱处机的一支全真,被称为全真教龙门宗。所以,章丘全真教徒的辈谱便按邱处机临终之颂次第来序。云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远明。”①(《龙门正宗,薪传百字颂》:“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远明。至理宗城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维懋,希微衍自临。为修正仁义,超开云会登。大妙中黄昏,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本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先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在“太”字辈中,章丘的全真教人物是顺治、康熙年间胡山道士毕太和,其后一直流传到民国“宗”字辈而终,始终以胡山、锦屏山为传教基地。
除郭志空外,章丘金代著名道士还有葆光子。葆光子亦俗姓郭(明代县志云其为郭志空之师,郭志空道号明德真人)。隐栖于章丘女郎山三阳洞,日夕不辍,鲜与世人往来,后在三阳洞仙解而去。三阳洞冬暖夏凉,“嵯岈邃深,出自天成,虽祁寒折胶而和煦蒸蒸,烈日流金而凉气洒洒”。金代县令刘温,为了纪念葆光子,在洞旁建甘澍亭,明嘉靖年间又重修三阳洞,万历年间知县王振熙又建大观楼,成了章丘女郎山的胜境,惜今已荡然无存。
四、元代章丘道教
元代,由于元太祖忽必烈对邱处机的敬重,全真教大兴,章丘全真教龙门宗继续发展流播,遍及各乡村邑镇,并渗入到民俗中去,人们营造宫观,乐之不疲。同时,佛教密宗,道教天师道宗,正一道宗也很兴旺。人们纷纷出家,或入道,或入释,官府也拔大量的金钱用于佛、道之修建。
元武宗至大年间,山东大旱,章丘同全省其他县地一样,灾疫横流,饥民遍野。这时全境最享受的,还是寺庙中的僧人道人。针对元政府的这种治国弊端,章丘县相公人、时任正五品太子文学兼正七品监察御吏的张养浩,于至大三年(1310),上万言《时政书》,中有“异端太横”之谏条,云:
“臣见方今释,老二氏之徒,畜妻育子,饮醇啖腴,萃捕逃游惰之民,为暖衣饱食之计,使吾民日羸月瘠,曾不得糠秕蓝缕以实腹盖体焉。今日育藏经,明日排好事,今年造某殿,明年构某宫。凡天下人迹所到,精蓝胜观,栋宇相望,使吾民穴居露处,曾不得茎撮土以覆顶托足焉。彼不知惠迪以逆之源,妄谈祸福;不知原始反终之故,谬论生死。簧鼓流俗,聚徒结党,使人施五谷以为之食,奉丝麻以为之衣,纳子弟以为之僮仆,构木石以为之庐室;而人见其不蚕不稼,不征不赋,声自如,而又为世所钦,为国家所重,则莫不望风奔效,髯首从游,所以奸民日繁,实本于此。
今夫田野之民,终岁勤劳犹不免饥寒之苦,彼一祝发则情欲厌足,莫敢谁何?固无讶其舍彼之难,为此之易也。使其精严所业,真能为国视厘延祚,犹为庶儿。今也盗获者有焉,奸败者有焉,谋反大逆者有焉,夫人必先齐心明德,然后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苟秽恶其身,彼神明方且恶走避不暇,矧肯歆其祭而降之福哉?
昔世祖皇帝常欲汰天下僧道,原有室者籍而民之,后夺于众多之口,寻复中止,至今识者深为惜焉。古人谓:‘十农夫之耕,十蚕妇之织,不能衣食一僧,盖言共蠢材害民之甚也。臣尝略会国家经费三分为率,僧居二焉。以之犒军,则卒有余粮;以之赈民,则民有余粟;以之裕国,则国有余资。彼烧坛设醮,吹螺伐鼓,爱为哉?……伏望自今谕旨省臣,凡天下有夫有室僧尼道士女冠之流,移文括会,并束为民,以竞世皇帝欲行未及之睿意,岂不可为旷代未闻之盛典也哉?
……土木建筑太盛,比见累年山东河南诸郡,蝗旱荐臻,涝疫暴作,郊关之外,十室有空……创建中都,崇建南寺,外则有五台增修之扰,内则有养老宫展造之劳,括匠调军……似此疲珉,使佛见之,陛下知之,虽一日之工,亦所不忍……。”
然而张养浩的万言《时政书》并未被采纳,反而触怒了元武宗皇帝,被构罪罢免,并旨定不许中书省及御史台再用。张养浩深惧大祸,改名易姓化妆逃走。直到元武宗去世后,元仁宗即位,张养浩才又被起用。
元代,在郭志空的家乡,全真教里人才济济,其中有两位事迹最显:一位名叫高官;一位名叫魏化。两位都是得道的全真,影响很大,羽化后,人们为了纪念二位,便把高官成道的村子叫做高官寨;把魏化成道的村子叫做魏化林,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又按:古魏化林镇又名魏郭林镇,可证其与郭志空之关系。又说:魏郭林镇早在北魏时即有是名,是否是魏伯阳所遗,尚待考。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于汉孝、桓帝时,在青州一带活动,其范围包括章丘,且章丘彼时是中国易学道学学术中心,但以岁远年深,资料缺失,无从稽考,只好姑存其疑,以待后人研究。
元全真守志道人,住于旧军镇永兴寺,从海公祝发出家,冬夏常一衣,淡泊恬静,一日坐化,异香经久不散,见载于章丘县志。
元末,天下大乱,喇嘛教被作为国教,一时密宗释教徒地位陡增,凌架于道士之上。章丘的道教弟子不甘位在其下,群力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为了与佛教密宗抗衡,抬出了自称“道君皇帝”的宋徽宗作为观名,叫徽宗观,盛极于一时。明初,外省移民来章丘,傍寺建村,名徽宗村,即今章丘市黄河乡徽宗村,至今沿用。
五、明代章丘道教
明初,章丘人烟稀落,十室九空,乃渐有山西、直隶移民前来,垦荒拓土,建村立寨,章丘道教情况不明。百年之后,约明代天顺、成化年间,章丘面貌渐渐恢复繁华,在济南府四州二十六县中一跃成为上县。章丘道教也渐渐发达起来。全真教龙门宗是章丘道教的主力,占据了章丘绝大多数寺院庵观。其余道门如天师道、正一道,还有那些丹士,零星散布于章丘各地山水之间,难以与全真教阵容日同而言。就章丘全真教的道场占有:危山、女郎山、胡山、长白山、鸣羊山、青龙山,全章丘各乡里的三教寺等等,极一时之繁华
名列县志的道士有三位:杜世威、云生起、陈得祥,具录其文如下:
杜世威,东锦乡颜庄人,即今相公庄镇颜家庄,其术不知从何人而得授,嘉(嘉靖)、隆(隆庆)之季,名动海内。人或希求一面亦不可得。山西白川刘公、月林丘公屡试其术,皆奇验,大加敬重,欲荐于朝,固辞,卒于家里。
云生起,字从龙,工精绘事,其山水淡远,雅臻妙,又善歧蒙之术。
陈得祥,东锦乡之普济镇人(今变更为普集镇),少好玄学,颖悟异常,尝遇一黄冠,双鬟方瞳,言语之间甚契合,得祥遂邀至家。道人乃尽授其太素脉决,云:“世传脉决,大谬。汝持此诀以游人世,可无两手(天下无敌)。数十年后,当再遇我”(得祥)说其术于里中,人皆持旧说,不肯信。乃北走燕。始,落落难合,后其医道屡屡奇验,名遂暴起,达官缙绅,延请若神,迎无虚日。后归家,年九十一而卒,著《长桑真脉》一书传世。
就《章丘县志》所载上面三人,皆非庙里道士,乃胸有奇艺之真隐者、真道流。
另有一人,即李开先之好友,号雪蓑道人。李开先曾为其作《雪蓑道人传》云:“……(雪蓑)恃其颖性,学一事则精一事,而字书、弹琴,蹴鞯,歌唱,皆可居海内第一流……后极口谈内、外事(黄庭内景、外景、内丹、外气)津津涎唾俱出……但见人或病或贫者,即施药出财以救济之……所做多生硬奇怪,或杂里中常谈,或出方外异语……弃而云游,足迹且半天下,高洁不染尘埃。”
李开先还作《赠雪蓑子》诗两首,云:
怀奇端可衍长年,侮慢猖狂若自贤。
不蓄室家方外士,漫游湖海酒中仙。
医方蹴跷聊同俗,字画琴声得异传。
金殿成时偿夙愿,此心庶不恨终天。
呼仆聊停白鹿车,寻真偶到赤松家。
慢烧红叶朝炊饭,旋汲清泉夜煮茶。
奔走鸟蟾藏一粒,降龙伏虎采三花。
有时冲举群仙会,足蹑星虹驾彩霞。
受雪蓑道家思想之影响,李开先在与其同游龙藏洞时,作《龙藏洞游记》,深有道家之染,其中有句:“钟乳垂玉著兮石脑甘比琼浆,吸日华兮吞日光,解拂郁兮却炎凉,可以炼丹砂兮养元阳,非神人之窟宅兮则云水之仙乡……将凿石为室兮筑土为墙,蝉蜕人间之俗累兮终于此而倘佯。”极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雪蓑家本河南杞县人,其名录事迹被收入清康熙御制《佩文斋书画谱·书家传》中,云:其:“落魄江湖,寓居章丘,工琴善草书善作方丈以外大书,浓墨数斛,信手飞步,攸忽而成,矫健有势”当时,雪蓑在章丘曾为很多寺院道观题名作匾。在章丘民间传说中,说他有“半仙之体”,后来仙解而去。
明道人无住,俗姓张,卓锡绣江寺(今绣惠镇,原古章丘城)时大殿重修一新,但尚无佛像,人们正议论妆塑,无住道:“不必,铜佛三躯,浮流而下。”至期,绣江水暴涨,果有三尊铜佛被水冲来,安于绣江寺中。无住临命终时,正当四月,语其众弟子曰:“江南麦莠,将渐熟矣。”言毕,袖出麦穗而逝。后数日,人在江南多见之。此事见载于《章丘县志》。
明代时,今圣井镇南罗村名张罗店村。村旁有一三官届,规模宏大,庙产极多。庙里的道士恃富骄横,多行不法。但有县僧会司为其撑腰,村民对其只好忍让。后来,为了避免为恶道骚扰侵害,举庄南迁至现址另建新村,因新村在张罗店以南,故名南罗村,至今沿用此名。又有一说,是张罗店人多是庙里的佃户,种着庙里的地产,日久年远,侵而不还,道士们便赶他们离开,因此而纠葛四起,才有迁村之事。到底是哪种说法,因岁远沧桑,已无从考证了。不过可以看出明代时,章丘道士已在很多地方失去了民心,正走下坡路。
明中期,章丘辛寨一带的龙门宗全真道人,搜集到刘备所书“龙门”二字,镌刻下来,笔直力奇绝,题首有“汉中平五年平原令刘玄德书”字样。其中“龙门”二字一笔呵成,气势矫夭。石刻背面刻有商辂四言诗一首,云:“丹凤来仪庆应春,中天雨露四时新,人间好事惟忠孝,臣报君恩子报亲。”落款:商辂书。考明史,商辂字泓载,淳安人,宣德乙卯解元,乙丑会试状元,曾历翰林院编修。成化中,历太子少保兼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赠太傅、溢文毅。书法墨迹绝少传世。此碑尚在。
六、清代章丘道教
清朝政府宗教制度,一如明代。章丘道教很兴旺,至清末,道观庙宇达二百八十五处,道士三千余人。道派主要有全真教龙门宗、正一道、天师道与丹士四种。
全真教依然是章丘道教的主流,龙门宗弟子众多,道场兴盛,主要集中在胡山、锦屏山、会仙山、石龙庵、青龙山、凤凰山、鸣羊山、危山、女郎山、长白山、玉皇山等处。平原上如高官寨东庵村三教寺、水寨镇三官庙、顺德夫人祠,文祖三官庙、圣井镇东鹅庄老君殿、相公庄镇河庄三教观、水寨镇张家林洪福寺、龙山镇太清观等等。天师道、正一道主要在平原一带,如埠村通真观、南明玉皇观、普集三官庙、白云湖萨祖庙、普集天尊院等处。丹道之士则老隐于荒山古洞,不详。清末,道教渐渐衰亡,随着民国的建立,很多道人纷纷蜕化演变,改旗易帜,发展成背离道教的左门邪教,如一贯道、皈一道、圣贤道、无极道、万字会等,这些反动会道门在解放后被取消缔结,章丘道教至此而终。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