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道教渊源胚胎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58
颗粒名称: 章丘道教渊源胚胎期
分类号: B959.92
页数: 5
页码: 321-3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道教渊源胚胎期、其中包括了三皇时期、五帝时期、三代时期等情况。
关键词: 章丘 宗教 道教

内容

章丘道教的最早渊源,可推溯至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人类上古时代,即中国古史所称三皇五帝以至黄帝轩辕氏阶段,胚胎于公元前三千多年前的唐尧、虞舜、夏禹三代,是早期中国道教学术思想的主要源生发祥地之一。
  一、三皇时期
  伏羲之前,五经不载,难知其详。
  伏羲之时,其活动流域为济水、蒙山一带,而我们章丘正处在济水流域,正是伏羲活动的中心地区。时伏羲王于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中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到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始推旧法,辩阴阳,正八方,定八卦以开化群蒙,教人刳木为舟,张网捕鱼,猎禽兽,衣茹毛,时人臊腥臭秽,男女无别。冬则穴处,夏则巢居,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即天、地、人之间和谐关系、以求人类发展的阶段。这正是中国道家思想最古本渊源。据《山东通志》载:“伏羲之后,大庭氏王传于赫胥氏,崩葬于阳丘。”其址位于今章丘市黄河乡临济村附近,尚在。古时历代县长皆曾祭祀。由此可推,章丘是道家思想渊源本初发祥地之一,亦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其后,伏羲之学传女娲,女娲传神农,神农时始制瓦器(陶),教人种五谷,以草药疗病。复增易变,以法象变通之理,使如“山之云,连连不绝,故名连山”。八卦与易的完善,使人类文化更前进一步。此时,约在章丘小荆山文化、西河文化时期。
  神农之学传燧人,燧人教人钻木取火以续“日之光”。燧人传祝融,祝融修三纲,齐七政。作按摩以通经精,启道家修炼之基始。祝融传苍颉,苍颉创立文字,中华文明步入新纪元。
  二、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段时期章丘文明高度开化,创造了辉煌的龙山文化,是当时中华文明最为繁荣的中心之一。黄帝、黄帝之子少昊氏,其孙帝喾,帝喾之妻、炎帝之后代姜嫄氏,唐尧、虞舜,皆曾治于章丘,其据历历见于史志考古。是章丘道家思想的胚胎阶段。
  轩辕黄帝之时,观北斗日月星辰之象,制二十八宿以定位;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十天干,又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配以鸟兽,纪为地支;观伏羲八卦,合成二十四气;作纪历以定年,始造律历;元起辛卯,分四季,辩孟仲;漏刻计时;南车指向,作占星术;作《阴符经》,以与蚩尤战;作《内经》,发明遁甲,六壬术;造音律,以发七情;制十仪,以协纲政。至此,年、月、日、时、干、支、阴阳、医卜、星相、节律、伦理道德、皆有法度,具备完善,乃道家思想胚胎成长时期。其鼎盛时,章丘(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明堂图》,制之曰:“合宫。”为后世灵台、辟雍、宫室之始,从此君臣、父子贵贱尊卑有殊。时黄帝命孔甲制器、昆吾作陶,制具及日用器皿,凡釜、盘、盂、豆、簋、鬶、杯、罐皆丰备,尤其黑陶,以其“黑如漆、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而被誉为“世界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若没有发达的文化背景,这种辉煌的龙山文化的出现是不可能的。唐尧时,主张治政应“治历以明时”,“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初步建立天、人之间,相互关联之天道观。“道”,已具雏形。
  唐尧禅位于虞舜,时舜耕历山,章丘与其地仅数十里之隔。舜作《舜典》,更重天人之道,施政必与天文星相占卜结合,“在玑、玉衡,以齐七政”。其后期时全世界进入地球大洪水时代,各地辉煌的文明被毁于一旦。天地间洪水肆虐,舜举燎焚柴,封禅四岳,敬天地、祀鬼神、谢高山救人之恩,此际,已具备宗教产生之氛围。(时章丘辉煌的龙山文化也已被大洪水所摧毁)。舜禅位于大禹,禹治水,伐山砍木,奠高山大川,以天下为九州。时人类因洪水几遭灭绝之灾,深惧天地之罚。《大禹漠》有:“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可爱非群,可畏非民”。至此,道终于出生,已具宗教崇拜之内涵。
  三皇五帝时代,章丘是世界上当时文化高度发展、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心之一,先哲们在这里已确立天、地、人,三位一体之思想,为后世道家人神同体观及道教之敬天、事神、趋避等宗教仪式的建立,为儒家天人合一之说的衍成,打下了广泛的哲学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加以神化,便是宗教思想,以神为中心,加以人格化,便是中国的人文哲学,以人为中心。
  三、三代时期
  夏、商、周三代时期,章丘为薄姑、为齐、为谭、为平陵邑、宁邑、台邑、崔邑、赖邑等,境内人烟密集,村邑相望。根据现在章丘考古有:城子崖遗址、平陵城遗址、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乐盘遗址、王官遗址、焦家遗址、亭山遗址、王推官遗址、马安遗址、宁埠遗址、七郎院、巡检庄……等等遗址。就出土物来看,祭器如豆、簋等;卜骨如牛、鹿的肩胛骨,或灼或钻的种种兽骨;图腾如鸟形陶器、陶面塑像;各种神秘宗教纹饰如饕餮纹、云雷纹、夔龙纹、神兽纹、鸟纹、虎纹、蟠螭纹、凤纹……等等。可以看出,当时章丘已有发达的道教思想宗崇氛围,人们朴实无华,尚忠敬天,质直简单,将天、地、人文思想,变为特别重视天神、地神、鬼神的信仰,类似道家后世所谓“神道设教”。卜笠现象还非常普遍,用于卜筮的巫术被统治者所信奉和推崇,巫卜者占有极高的政治地位,独断揽据着天文、历算、阴阳、鬼神、政教等广博知识,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继承、传播、促进和开创者,集宗教、哲学、艺术、文学于一身的这些人,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为道家的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这种原始道统宗教文化发展到周朝,已积累有固定的活动和仪式,法则与成就,建立了以人为中心,上通天文,下及地理,旁通物理,周及鬼神的人文体系,综罗上古数千年文明于一贯,建成了瑰丽奇魄的三代文明,即:三代之下历代中国学者所羡之“三代人文”。孔子赞叹之曰:“郁郁乎文哉!”其中易为《周易》,礼为《周礼》,乐为《周乐》,书有《周书》……成为儒道阴阳百家开山之理论基石。影响华夏文明数千年,道统文化作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至周穆王时,已形成长生之说。
  夏商周时代,章丘生活着当时世界上一流的思想家、科学家与天文学家。载于《诗经》的《小雅大东》诗,即为周幽王时章丘人(谭)大夫所作,中有句云:“维天有汉,监办有光”、“彼织趺女,终日七襄”、“皖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华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簸扬;维北有斗,不可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这些诗句涉及银河系(天汉),天监星、织女星、牵牛星、天毕星、北斗星、南斗星(箕星)、启明星、太白金星(长庚星)等星系星群,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天文星相的著作之一。聪明智慧的章丘人不仅能叫出它们的名字,知道它们的位置,还掌握了它们的运行规律。如说织女星“终日七襄”,是说织女星每天白天自寅时至申时,要经历七个时辰才出来。启明星与长庚星本是一颗星,朝暮出现等等。
  而星相、天文历法知识还仅仅是当时章丘道统文化的一部分,章丘人彼时的学术思想及科技成就远不仅此。高度的文明,为日后此地能出现邹衍、京房、郑玄这样的宗学大师,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充足的能量,而正是他们学说的影响,才产生了现在流传的道教。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