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陵故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31
颗粒名称: 东平陵故城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
页码: 254-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平陵故城、其中包括了东平陵起源、东平陵的历史沿革、东平陵的佚闻逸事等情况。
关键词: 历史 东平陵 章丘

内容

东平陵故城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政府驻地北侧约600米处。故城呈正方形,长、宽各1900米,总面积361万平方米。1977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很多东平陵的佚闻逸事,有的竟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实只要打开有关的历史书籍,东平陵的历史便昭然若揭……。
  东平陵起源
  “平陵”二字最早见于西汉刘向撰写的《说苑》。他在贵德》卷中记载:“恒公之平陵,见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公问其故?对曰:‘吾有九子,家贫无以妻之,吾使佣而未返也。’桓公取外御者五人妻之。管仲入见曰:‘公之施惠不亦小矣。’公曰:‘何也?’对曰:‘公待所见而施惠焉,则齐国之有妻者少矣。’”齐恒公之平陵,应于其王二年,即公元前684年。因据左传》记载这一年冬,“齐师灭谭”。谭国国都在东平陵西三公里。《说苑·正谏》:“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与者,仁也。’”在围谭的三年中,桓公必不止一次地经过东平陵。如《新序·杂事》云:“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郭氏之墟在东平陵以东10公里。以上说明,早在春秋早期东平陵已有人居住,但生活很贫穷。从老人九个儿子无一娶妻可看出这一带的落后面貌。《说苑·权谋》云:“田子颜自大术至平陵城,见人子、问其父,见人父、问其子。田子方曰:‘其以平陵反乎。吾闻行于内然后施于外、子颜欲使其众甚矣。’后果以平陵叛。”田子颜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从他叛于平陵城,可证战国时期东平陵便有城了。
  东平陵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置东平陵,属济南郡,郡治东平陵,并在这里设了“工官”、“铁官”,说明当时此处已是一个冶铁业和工业非常发达的城市。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文帝封其侄刘辟光为济南王,居东平陵。辟光始在城内大兴土木修造宫殿,济南国都曾繁荣一时,景帝二年(前154),因参于“七国之乱”被景公处死,济南国除,改济南郡,仍治东平陵,领县14,即:东平陵、邹、平台、梁邹、土鼓、于陵、阳丘、般阳、菅、朝阳、历城、猇、著、宜成。
  元狩三年(前120),汉武帝刘彻封齐孝王子刘就为济南王。元鼎五年(前112),刘就薨。汉宣帝刘询于本始元年(前73)七月,封广陵历王子刘圣为济南王。建昭元年(前38)正月,元帝刘爽封梁敬王子为济南王。元延二年(前11),汉成帝刘骜封梁荒王子刘凤为济南王,在位17年。
  公元九年,王莽建立新朝,因其为东平陵人,便将故乡东平陵改名为乐安。这个名字只叫了16年,便让汉光武帝刘秀改回济南国了。
  建武15年(39),汉光武帝刘秀亲封其三子刘康为济南公,17年(41)进爵为王,25年(52)就国,这是东平陵又一个繁荣期。康亡,子刘错就位。元兴元年(105),错薨,子刘香继位。永建元年(126),刘香死,无子国绝。顺帝刘保遂立错子刘显为王。永建5年(130),显卒,其子刘广继位。永兴元年(153),刘广死,因无子国除。嘉平三年(174)六月,汉灵帝刘宏河间王利子为济南王,曹操
  出任济南相。刘利子死后,其子刘赟继王位。建安十二年(207),黄巾军攻克东平陵,杀刘赟。其子刘开继位至三国,属魏。刘开被封为崇德候,仍居东平陵。三国归晋后,晋武帝司马炎封司马懿之侄司马遂为济南王。泰始二年(266)薨,其长子司马耽继王位。咸宁三年(277)卒。因无子改封成都王司马颖为济南王并兼建威大将军,在与敌军作战中阵亡,无子国除。
  唐武德二年(619),于平陵县治谭州,领平陵、章丘、亭山、营城四县。贞观十七年(643),齐王李祐反,因祐为太宗李世民之子,众将官多惧之。平陵人李君俅与其兄、子坚守平陵县城不从,立了大功。战乱平息后,唐太宗为表彰此事,改平陵县为全节县。元和十年(815),因人口凋残并入历城。至此,东平陵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成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
  东平陵的佚闻逸事
  东平陵作为两汉重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与当时政治形势紧密相关。汉文帝十六年刘辟光为济南王。辟光父刘肥是汉高祖刘邦未称帝前与曹夫人所生。刘邦称帝后六年,封肥为齐王。刘肥先后有九个儿子被封为王,其中长子刘襄与次子刘章曾在平定诸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文帝时,齐王刘肥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扩张自己的王国领土和势力范围。当时为博士的贾谊看到了这一问题,提出了“众建诸候而少其力”的主张。景帝时,中央和封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着手逐步削夺王国的封地。这时刘肥的领地有6郡73县,其侄刘濞有3郡53县。如让景帝削藩计划实现,直接侵犯诸王的利益。公元前154年,暴发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济南王刘辟光、胶西王印、胶东王刘雄渠、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淄川王刘贤联合发兵,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其用意是为了夺取西汉中央政权,景帝开始采取妥协政策,杀了晁错,想使七王退兵,但叛军仍有进无退,景帝方恍然大悟,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兵讨伐,平息叛乱。因济南王辟光参于了这场不光彩的事件,被迫自杀身亡。
  真正在汉代干出一番事业的东平陵人,要数王莽。王莽,字原君,新朝的创建者。《汉书·元后传》:“莽自谓黄帝之后,其《自本》曰:‘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讷,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齐,齐恒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为之王家,因以有氏。文景间,安孙遂,字伯纪,处东平陵,生贺,字翁孺,翁孺生禁,禁有四女八男。长女君侠,次即元后政君。长男凤孝卿,次曼元卿。’”王曼即王莽之父也。王莽的故母王政君18岁入宫,为元帝皇后。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已到了衰期。农民和地主的斗争日趋激烈。以教育少年儿童刻苦学习而为榜样的那位“凿壁偷光”的匡衡,家有封地30余万亩还不满足,又暗中侵吞公田4万多亩。土地多被地主占去,农民却“无立锥之地”。哀帝时大臣龚胜说:“百姓贫,盗贼多”、“民有七死而无一生”。农民为了生存而纷纷起来反抗,于是农民起义四起。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得到其姑母王政君的支持,建国新朝。
  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王莽宣布改制。其内容:“一、‘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皆不得卖’。‘其男儿不盈入,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二、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五均官负责平均物价,征收租税;六管实行官盐专卖,官铸铜钱等。三、改变币制,禁止私人铸钱。”但大量的土地都在地主、贵族手中,他们拒不执行这些法令,部分官僚和商贾也从中作梗,加上王莽缺乏坚持到底的信心,其改革失败了。他的改革不仅没有推动社会前进,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搞的天怒人怨,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世人对王莽毁誉不一,是个有争议的人物。王莽对劳动人民确实做过些好事,受到贫民好评。如其二子王获杀死了奴隶,在封建社会主人杀死奴隶,本来不是什么大事,王莽却重责其子,令子自杀偿命。主人偿奴命,无疑受到奴隶赞扬。公元二年,郡国蝗灾,莽献钱100万、田30顷,救济灾民。并派使者扑蝗,深得民心。为保国泰民安,他将汉皇室呼池苑改为安民县,将故乡东平陵改为乐安,以扩大其爱民影响。
  公元前,约121年(汉元狩二年),东平陵出了一个叫终军的青年。终军,字子云。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长于言辞,善写文章,以志向远大闻名于世,很受武帝赏识,派他以特使身份巡行各郡国。所到之处,兴利除弊,办事干练。后自请出使匈奴有功,升为谏议大夫。元鼎四年(前113),武帝欲派官员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群臣多不敢担此任。终军又自请前往,对武帝发誓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这便是“弱冠请缨”成语的典故。终军至南越后,果劝其“举国内属”,完成了使命。不久南越国丞相吕嘉起兵叛乱,杀死了南越王及汉朝使者,终军殉难,年20余岁,世人称其为“终童”。现在历城仲宫的终军故里,也和济南的李清照纪念堂一样,以讹传讹。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宁荫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