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惠民乐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23
颗粒名称: 绣惠民乐史话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33-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绣惠民乐史话、其中包括了鼓乐班、子弟班等情况。
关键词: 民乐 历史 章丘

内容

旧章丘城在1958年前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绣惠境内民间乐曲颇为盛行,不但曲目多,而且范围广,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乐分为两类:一是“鼓乐班”。二是“子弟班”,今称民乐队。其乐器主要有唢呐、笛子、管子、笙,配以铜器打击器。
  鼓乐班:鼓乐班民间称“吹手”。明朝万历年间,城南寨子、安家村建有40余人的鼓乐班,主要用于县衙的迎送、庆典活动,亦称“官班”。其次,为民间的婚娶、祝寿、丧事等活动的演奏。两村的鼓乐班已师传12代。安家村的安长俊、回北村的王念润演奏的《万年欢》、《公公令》、《水龙吟》、《一枝花》、《海青歌》等乐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将军令》乐曲已由济南市民乐集成办公室整理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分志》。
  子弟班:子弟班亦称“玩友”。在绣惠境内乃至章丘有名气的是北关村王云澄、王云泰兄弟二人创建的子弟班。其兄为济南千佛山道士,二人均为关帝庙道长。王云澄被誉为章丘第一棒笙;王云泰号称章丘第一双管。更为独特的是王云泰的指哨,即把小手指弯曲伸入口中吹奏各种乐曲。子弟班的主要活动是祭坛、打醮、(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为官绅富户亡人做功德,超度亡灵。他们演奏的双管曲《公公令》、《念经曲》、《九龙翻身》、《太平歌》、《鸳鸯扣》、《小开门》、《小拜年》等乐曲,均受到很高的评价,至1960年,兄弟二人去世后失传。
  1966年以前,绣惠境内婚嫁喜庆,男方必须配备乐队助兴,有的雇用鼓乐班,有的聘请子弟班,一般人家4~8人,官绅殷富人家乐队规模较大。娶亲吉时大都定在夜间。当日下午,聘用乐队到达主家,主家在院中适当角落安放一张八仙桌,四周放条橙,乐队成员围桌而坐进行演奏。大户人家扎有乐队彩棚,聘用几个乐队,轮番吹奏,互相叫劲,以增强喜庆气氛。鼓乐班是有偿演奏,主家和乐队事先将价格讲好,如果主家点戏,另开偿钱。鼓乐班四碟菜肴一壶酒招待。子弟班属无偿帮忙,主家大席招待。娶亲时乐队随队演奏,婚礼结束,乐队退席。
  祝寿、丧事等,只有大户人家才聘雇乐队。
  1995年,绣惠一带,尚有民乐队十几个,主要分布在东北隅、东关南、绿竹园、康陈、船王、回北、北套、安家、寨子等村,不再有鼓乐班、子弟班之分。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昭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