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佚大家马国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686
颗粒名称: 辑佚大家马国翰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144-1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辑佚大家马国翰、其中包括了马国翰不但博学、交友、还爱游历、藏书等情况。
关键词: 人物 章丘 马国翰

内容

马国翰(1793—1857),字词溪,又字竹吾。原籍章丘大柳树村(今属圣井镇)。从其曾祖时起迁居历城南权府庄(今南全福庄)安家,遂入历城籍。父名,马锦,由捐官任山西汾州府经历,后历署乡宁、武乡、天镇等县知县。马国翰自幼就跟随父亲在山西的任上读书。先从名士贾璇受业,后以金宝川、吕心源为师。学习勤奋、刻苦,才思敏捷。不幸的是,嘉庆十四年(1809)其父在山西太原病死。马国翰十六岁便挑起了养家的重担。艰难困苦中,十九岁时考中秀才,从此在家乡一带的农村以教书为业二十年。直到道光十一年(1831),才考中第三名举人,时已三十八岁。第二年入京考试,连捷得中三甲第六十七名进士,被命到陕西任职。先后任过洛川、石泉、泾阳县知县。道光十九年(1839)秋,曾请长假回乡养病。道光二十四年(1844),擢升陕西陇州知州。至咸丰三年(1853),因病告老还乡。咸丰七年(1857),病故于家,卒年六十四岁。
  马国翰平生志不在做官,而是铸就了一身学者风范,不善巴结权贵,却喜交贫寒饱学之士。道(光)、咸(丰)年间的历下才子周二南(乐)、何苹野(邻泉)、谢问山(昆)、王秋桥(体涵)、范伯野(垌)诸人都是马国翰的坐上之客。他们结鸥社于大明湖上,出与友朋为乐,入与读书为朋。从当时这些学者的诗作之中,我们略可见到马国翰道光十九年因病家居时的一些生活侧面。周二南有诗《题马竹吾竹园课子图小像》云:“日啸林泉里,忘形并忘言。高风偕凤侣,请荫及龙孙。书屋不知暑,秋声先到门。此君客我访,问字以携樽。”何苹野亦有诗《马词溪竹林课子图》云:“循声治绩著长安,故国山庄竹万竿。壮岁归来间课子,举家欢喜胜迁官。能知止足持身易(亭名止竹),不读诗书继世难。林下自寻真乐事,任他人当谓川看。”马国翰一生无子,所课之子乃是其继子马超凡。
  马国翰的亲家李廷启也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两人在未成亲戚之前就是极要好的朋友,经常以文会友。由于李廷启的原因,马国翰还与当时章丘的许多名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吴连周。马国翰称吴是:“劬学能文,尤工吟咏。”堪为齐鲁名士。
  马国翰不但博学、交友,还爱游历。济南南郊十六里河村东有玉函山,峦翠峰碧,水泉蕊珠,是一处令人怡性陶情的好去处。马国翰钟爱此山,曾有一个在玉函山买地筑房的愿望,终因资财都用在搜购书籍上而没能实现,为寄托情志,便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玉函山房”。再说“玉函”二字可解作玉匣之意,也可释为玉做的书套。马国翰一生藏书、辑书,珍书如金玉,故“玉函山房”更有其高雅之内涵。
  马国翰性喜藏书,更爱辑佚书,藏书是辑佚书的基础,辑佚书是藏书的发展。《续修历城县志》载:“国翰家贫好学,自为秀才时,每见异书,手自抄录。及官县令,廉俸所入,悉以购书。所积至五万七千馀卷。”恐藏书漫散流失,马国翰撰有《玉函山藏书簿录》二十五卷,续编一卷(清道光年间刻本),凡经、史、子、集四编,六十一类;经编十四类;史编十六类;子编二十二类;集编九类。自作序其《簿录》云:
  余性嗜书,闻友人家有奇编秘籍,每以一希乞假,手自抄录,遇诸书肆,不惜重金购之。为诸生日,砚田所获,半供书贾。或有时典质衣裘,室人以书痴瞧余,弗顾也。比筮仕西素,前后十四年,中间家居者五年,广搜博访细大不捐,乃积书五万七千五百馀卷。夫古人之著作,不一其体,秉经立训者,渊懿卓烁,悬日月以不刊;粹儒之言,布帛菽粟,淡而弥永。其他百家撰述,未能尽醇,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亦自独有千古。至于脞说小品,罗罗清疏,各饶风致,李邯郸谓书有三味,取喻良切矣。余每得一书,必深求书之用意。暇日排比,依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斋书录解题》之式,分列部居,撮记要旨,为《藏书簿录》二十六卷,就架上现有之编次,其有所遗及后更新得者,再为续编以补之焉。
  道光二十九年(1849),当时马国翰正在陕西陇州任知州。《藏书簿录》二十五卷的刻版完成了。后又编次所得之书为《续编》一册,只有经史二例,收书三千余卷,未付梓,故簿录》实为二十五卷。可惜,马国翰死后,因管理不善,其藏书为管钥者巧偷贱售,流散海内南北。善化张某宦山东,所得甚多,载归长沙,后为汪自亭所得。
  马国翰藏书大多重实用而不重宋、元。善本书很少,而于类书(介于百科全书与词典之间的工具书)则收藏丰富,共三十九部、四千零七十五卷。以此作为辑佚时的依据。
  所谓“辑佚”,即编辑记录已经散失不传的文字资料之意。马国翰在搜书、藏书、读书的过程中,发现《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中著录的书目,遗佚散失的占十之八九。许多学者要想读到这些书已经很困难,马国翰便立下宏愿——辑佚。从二十二岁起就已开始,他把自周、秦以来,迄于唐代诸儒的撰述,其名氏、篇第列于史志,而在别的书中又能够考证到的,便广引博证,无不搜辑。有的古书,原本已佚失,但个别片断,或摘用于某些著作;或引入一些注释;或分别列于类书的不同门类、条目。把这些残存的只言片语辑录起来,整理有序,虽不能恢复原貌,但可看到大致的轮廓。马国翰将几十年心血编篡成宏篇巨制,命其名曰《玉函山房辑佚书》。分经、史、子、集四编,因集编尚未撰成,即去世。故流传于世的只有经、史、子三编,类三十有三,凡经编十六类,四百五十二种;史编三类,八种;子编十四类,一百七十二种。共六百三十二种。每书各作序录,冠于篇首。自宋朝以来,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用力之劬,未有超过马国翰者。因此,王重民先生在其所撰《马国翰评传》(《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年版)中,称他为清代辑佚第一大家,是当之无愧的。
  马国翰殁后,又历百年风雨,其编书手稿和印书的雕版,颇多损失。虽经马(马国翰)、李(李廷启)二氏的后人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保护、整理,又有世人与学者的资助或收集,但时至今日,马氏辑佚书缺失仍是很大。更有光绪十五年(1889),受当时山东巡抚张曜资助所合编印刷的《马氏全书》,因只印了六十部,数量不多,现已不易见了,实再遗憾。马氏手稿百余册,亦不知流落何处。我们正热切期待着有关专家学者尽快将马氏辑佚书整理、集册,重新刊印面世。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蔡立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马国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