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牌坊 两朝“铁盐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683
颗粒名称: 一门三牌坊 两朝“铁盐商”
分类号: F426
页数: 4
页码: 132-1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一门三牌坊、两朝铁盐商、其中包括了章丘的盐业专营权、史氏族谱等情况。
关键词: 盐商 章丘 发展

内容

清乾隆年间,后枣园史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先后建起了三座形制宏伟的牌坊,并取得了章丘的盐业专营权。妯娌三人同建牌坊,一门荣耀自不必说,历史上也实属罕见。盐业专营,更使史家一朝暴富。史家历代均有人在朝为官,加上盐业专营,财大势大,逐步发展成章丘名气很大的望族。
  据《史氏族谱》记载:“史氏为伯邑考之裔,溧阳侯之派也。”、“伯邑考生轶,为周太史,以官为姓,此得姓之祖也。”溧阳侯史崇为史轶后代,“佐光武中兴,封溧阳侯,子孙因家焉”。其后溧阳史家之一支“迁徙冀州而复徙居阳丘(即章丘),……阳丘之十一世,叙列溧阳之五十一世”。史氏迁章丘史家庄(在今枣园镇)在明代洪武七年,十一世史耀宗自史家庄迁后枣园,在康熙年间。
  史耀宗娶彭家庄彭氏为妻,彭氏无出,于是过继史秋魁(耀宗堂兄史可宗之子)为子。后来,史耀宗又娶邹平李氏,李氏生二子,即史泩(音shēng)、史朝栋。
  秋魁性悍贪婪,耀宗辞世后,为吞家产,竟想谋害两弟,于是发生了彭氏打官司,告御状的事,此事已有翟伯成先生文章发表,故不赘述。但彭氏却因此为史家挣得了章丘盐业专营的特权,历清一代,长盛不衰。至今史氏族人提及,仍称彭氏老奶奶“敬仰之情,见于形色”。后来,史家人丁兴旺,除大支外,逐渐派生为南院“致和堂”、北院“庆余堂”、西院“强恕堂”、以及“桓远堂”等,史氏宅院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南院“致和堂”厅房有一巨匾,刘墉所书,上题“松筠劲节”。西院“强恕堂”的厅房有楹联,上为“有容德乃大”,下为“无欺心自安”,横额为“巾帼完人”。也为刘墉所书。此联内容与彭氏事十分贴切。史家推测此房应为彭氏的会客厅,里间应是其卧室,可惜旧房已毁,后人只有空怀慨叹罢了。
  史家三牌坊,均因耀宗的三位儿媳能尽妇道而奉旨所建。
  三座牌坊:一座位于前街(今后枣园朝阳街)西头,向北约20米处,俗称西南牌坊;一座位于后街西头(今后枣园村光明街配电室处),与西南牌坊南北相对,俗称西北牌坊;一座位于后街东头,与西北牌坊东西遥遥相对,俗称东牌坊。
  按建坊时间,西北牌坊建坊最早。此坊为秋魁妻高氏之坊。《史氏族谱》载:(史秋魁)“武生,可宗子,入嗣于耀宗,例授朝议大夫,候选知府。原名汇,字海源。娶张氏、李氏、高氏,例封恭人。高恭人于归四年夫亡守节,奉旨建坊。”此坊规模在三坊中较小。但纹饰精美,造型奇特,坊上题字已经无人记起了。
  东牌坊为史泩妻张氏之坊。《族谱》载:“史泩,贡生,……字广源。敕赠文林郎。娶焦氏、张氏,敕赠太孺人。张太孺人守节抚孤,奉旨建坊。”此坊形制比北牌坊大,而精美不及,坊上题字也已经无人记得了。
  西南牌坊为史朝栋妻郝氏之坊。《族谱》载:“朝栋,原名注,字裕源。乾隆壬申科武举,甲戌科进士,敕赠朝议大夫。娶郝氏,敕封太恭人。太恭人择伯子为夫后,奉旨建坊。”史朝栋于乾隆17年(1752)拔武举,两年后中进士。“武举人,文进士”,史氏后人提起这位祖宗,自豪之情仍然溢于言表。其妻郝氏无出,过继同母兄史泩长子范仪为子。郝氏牌坊规模在三坊中最大,雕刻精美,兼具二坊之长。据老年人回忆,此坊横额镌有“圣旨”、“慈孝承祯”等字样,刘墉所书。另二坊也有“圣旨”二字,同为刘墉所书。其他题字亦无人记得了。三牌坊修建时曾从朝廷领到圣旨和封诰。后来这些圣旨和封诰,或毁于“文革”,或遭回禄之灾。
  一门三媳三坊,又为一朝所建,世所罕见、史所罕见。据史氏年长而又阅历较广者说,三牌坊在清朝一代,从建坊所用的巨石,到横梁所用的挑檐,都为整块巨石雕刻而成,无论规模、形制,还是镌刻工艺,都为江北所罕见。1958年大炼钢铁时,仅因坊上生铁有炼钢用途,二牌坊被毁,而生铁也未用上。日军侵华时,惊叹三坊之美,曾拍下照片。精美宏伟的三牌坊,毁于一场毫无意义的运动,也未留下任何图片资料,真令人叹息不已。
  史家自从彭氏告御状获得章丘盐业专营权后,历经不衰,世袭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结束。
  彭氏谢世后,史家盐业分为四段:史标、史槃(音pán,史朝东嗣子范仪之子。史泩有三子:范仪、诚仪、瑞仪,长子范仪出嗣)、史朱、史案(诚仪之子),全县所用食盐,均出自史氏盐店。
  清代的食盐经营有三种形式:一为“业商”。能从朝廷获得“盐引”,享有全部盐业经营权;二为“行商”。无权独自经营,只有从“业商”手里承包“盐引”后,即取得承租权。“盐引”只许租,不许转卖;三为“业兼行”。即享有经营权者自己经营,这种形式最为实惠。史家在章丘县具有“业商”身份,有清一代,史氏多为自己经营,因此很快致富。同村于子厚为第二种,即向“业商”缴纳相应的盐税或提成,取得承租权后,从事盐业经营,于子厚即因承租致富。民国年间,不少史氏后人或疏于管理,或耽于享乐,因此多采用第一种,仅“致和堂”、“强恕堂”仍坚持第三种“业兼行”方式,对盐业实施有效的管理。由此也可窥见史氏盐业的由盛而衰。
  当时,山东的“东纲分所”主管全省的盐业。1937年前,史家南院“致和堂”的史温卿就曾任东纲公所襄理一职。这个公所,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全省的盐业总行,实质上就是官商。同一时期,南院的史玉如主持济南盐业公会业务,史润卿主管县城(今绣惠镇治所)“和丰运”号盐务,也是在经销食盐的同时行使职能机构的权力。由上来看,史家在省、府、县三级,均有南院“致和堂”人物参与盐业管理,充分表现出官商的垄断地位。
  清代的食盐专卖,还表现在:一是进价、卖价均由政府规定,不得擅自哄抬或抑压;二是运输路线经营者“买”来,安全有保障。当时史家经营的食盐专道是:自羊角沟经小清河水路运至水寨张林村卸船,经陆路至县城,再辐射到章丘各地的近三十家盐店(后发展为四十六家)。沿途均由盐警武装押运,并由“盐课司提举”管辖。上文提到的史朱、史标均担任过清廷的“盐课司提举”,因而能从户部领到“盐引”,运销章丘全县,真可谓盛极一朝了。
  史家的盐业专营,历清一代不衰。民国时期,政局混乱,战乱频仍,盐贩走私猖獗,史家的盐业逐渐衰弱下来。1937年后,就仅剩几家支撑残局了。
  另外,必须附带提及的是,史氏家族代代出人才。据《族谱》所载。清代为官者为数不少。民国年间,章丘名士史鸿业(字雪桥)即史氏后人,系晚清最后一科秀才。1928年,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他满怀激愤,创作了《五·三惨案鼓词》,充分表达了他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时传遍全省。1937年前,还出了三位大学生,即:史骥业(又名伟业,字达民),北京中国大学毕业;史连城,北京朝阳大学毕业;史项城,北京朝阳大学肄业(因抗战爆发而辍学)。另外,史家还出了二位革命烈士:一名史广城,解放战争中牺牲于舟山战场;一名史振铭,抗美援朝中牺牲于科湖里战场。二烈士事迹已收入《章丘县志》。今天,史氏后人更是人才济济,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为社会贡献着他们的才智。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相岭
责任者
王教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