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代廉吏翟中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682
颗粒名称:
一代廉吏翟中策
分类号:
K825.2
页数:
4
页码:
128-1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一代廉吏翟中策、其中包括了桑园古槐育进士、桑园翟姓、皆有奇杰之姿以流传于世等情况。
关键词:
翟中策
章丘
内容
翟中策,字殿飏,号清溪,山东章丘相公镇桑园村人。生于清乾隆九年(1745),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其生平政绩在《章丘县志》及他的《生平自叙》中多有记载:“——生于熙朝昌明之会,厕身仕林,天又假我以古稀之年。所历之境,所为之事,毕生甘苦何容默也。”翟中策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中进士,先后任江苏仪徽、江西高安、四川万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洁,断案是非曲直分明,所到之处,廉洁勤政,颇有政绩。
其故居在章丘相公庄镇桑园村中街路南,现存门楼数间,依然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大门皆以大块方石砌成,砖雕迎风,吻脊走兽,特别是门楼自门楣而下雕花依存。门楣正中一方长2米、高0.8米的大扁额,上正书“进士第”镏金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平时摘下放在翟氏后人家里)。进门楼是一排北房,青砖白墙,仍保持着明清时期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更值得一提的是门楼口有一棵茂盛的古槐,当地人称“宋”槐(以前有三棵,现存一棵)。树高约18米,树干胸围3.9米,略有弯曲,表面完整,内已枯朽。6.8米高处,4枝分展,又密生新枝。南北主枝枯萎,新生枝干却枝繁叶茂,长势强健,冠部呈伞状,遮天蔽日,东西、南北均16米。远远望去,高耸挺拔,颇为壮观。每年7、8月份满树青枝绿叶,槐花飘香,现已成为桑园村的一大景观。因这古槐生长于翟中策故居的大门口,桑园村翟姓又居多,民间故有“桑园古槐育进士”之说。
桑园翟姓,据考在明朝初年,翟氏兄弟二人从山西迁来建村,因当地有一片桑树,故名桑园。追溯其历史渊源,翟姓本是黄帝的后代。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传至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韩、赵、魏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始终以原国名为姓,奔波迁居各地。
说起翟中策,其先人“皆有奇杰之姿以流传于世”。至乾隆初,家衰,“碌碌如策,奚足当此”。中策少时家贫,三岁丧父。以给财主放牛换取与财主子弟一起读书的机会。但他天赋甚高,卓异不凡,聪颖过人。家境略有了转机后,入家塾,由其祖父亲自执教,学《三字经》,诵《四书》、五经》,苦读数载。一年春节,其母佩戴新买的耳环,入厨煮水饺,中策随口吟曰:“戴得玉纲坠,吃得寓褒贬。”祖父闻声惊愕且欣喜,曰:“此子才,行且以科名起家矣。”十一岁应童子试,诵五经,学使谢未堂先生批阅其卷曰:“五经纯熟,但文理尚未贯通,具此天资,急用学力以充之,定成大器,毋庸躁进也。”18岁始受知于学使蒋长洲先生,得探芹(即考中秀才),后到莱芜浆水沟村边教书边学习。1765年(乾隆三十年),开始会试,至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被选为副榜贡生。又据翟中策《生平自叙》载:“年二十有五,先大父寿七十有七,于卧榻阅余课日:‘汝文思深而气沛,秋闱可获隽。吾苦读数十年,颇也有声庠序,然未博一第。汝其勉继吾志。’”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中策已32岁,领乡荐,幸得魁。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中第三甲44名进士时,“忆入泮至今,家无甔石,舌耕糊口。邑侯王君专水,名进士也。尝邀余置署为文,闻余贫,出十金周之。策辞曰:‘一饱易足,何须十金。’”(《生平自叙》)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49岁的翟中策入都谒选江苏省仪徽县令。到任不久,正值该县闹水灾,洪水泛滥,中策带领民工日夜奋战40多天,疏导洪水,加固堤堰,终于遏止洪流。共耗去白银2万余两,皆从官俸、库银中支付,丝毫不向百姓摊派,当地民众颇为感激。这在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中就有记载:“中策,乾隆甲辰进士,授江南仪徽令,抵任时,河决于徐州仪徽,摊辨第五段,中策设法疏导,四十余日,功乃成,费金二万余。”仪徽县有一刘姓船夫,晚上将船系于朴树湾,倒头睡去,不料夜间被人暗杀。乡里认定是船夫之妻因有外遇而谋害亲夫,一时纷扬四起,不可收拾。中策镇定自若,“据实情,细勘察,理辩析,寻觅迹”,经一个半月后,将杀人者从苏州抓捕归案,乡民无不叹服。1799年(嘉庆四年),54岁的中策调任江西省高安县令,“值太上皇蠲粮漕高邑,又素〓诸多拮据;惟日与邑之生童讲学论文,作制艺数十篇,皆为生童携去”。当时,县内有个叫王三秀的少爷聘刘氏女为妻,其后王三秀家境日贫,刘又有悔婚之意。中策因势利导,给刘家明大义、讲道理,并拿出钱来为王、刘两家办理婚事,男女双方俱欢天喜地。中策还将此事写成文章,教育他人,在当地传为佳话。他还重教育,兴学塾,并亲自执教,使高安一带民风习俗为之大变。中策常以翟方进(西汉汝南上蔡人,成帝时擢为丞相,封高陵侯。任丞相十年,以儒雅缘饰吏事,史称通明。)为榜样,十分欣赏其“居官不烦若,以儒雅缘饰吏事”为官、做人的品质,常以“游学成名,上蔡通明相业”的典故教育后人。
嘉庆五年(1800),其母病故,他卸职回乡守孝。此间数年,他先后丧子失弟,家庭步入窘境,后投奔于山西乡县(今武乡县)李晴峰处教书。不久又携五子辗转流入京江(扬子江)谋生,但因不善奉谀,郁郁不得志,直至1812年(嘉庆十七年),复进京谒选,时已68岁的翟中策方于1813年(嘉庆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被任为四川省万县知县。到任后,时值万县连年灾荒,贼盗蜂起,他一面上书请求赈银,一面组织人力剿除盗贼。当时朝廷只拨给白银600两赈灾济贫,然而米价昂贵,这些银两无异于杯水车薪。中策力主开仓赈济,散发库存钞锭(纸币)办理平粜,劝喻富民出粟给予奖励,以米施粥,解救燃眉。此举救活了众多百姓,万千民众感激涕零。但他未有一日安居,亲自到各地督视赈务,昼夜勤劳,心身交瘁。翟中策甘为公仆,可谓鞠躬尽瘁,虽然他年迈体弱,仍处处关心黎民百姓之苦,不久积劳成疾,于1815年(嘉庆二十年)卒于任上,“万县民众痛悼如失父母”。
又据翟中策《生平自叙》曰:“策先娶张孺人,生四子:延著、延节、延桐、懋基;续娶赵孺人,生第五子登峨(天资聪颖,嘉庆二十四年,以山东乡试第一中举,荣夺解元之号。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咸丰元年(1851),任广西梧州府藤县知县,为剿匪,与其子战死城头。其事迹载入《广西殉难录》)。”翟中策一生命运多舛,但他十分谦谨,在70岁寿诞之日,其幕僚好友相约,将其自述生平“制锦为文,无谀词课”。此锦文计12条屏(桑园村翟现信珍藏),迄今保存完好,主要内容如上所述。
翟氏后人多有才学,专家学者及政界精英颇多。如今的桑园村翟姓人丁更加兴旺。翟中策故居,依然保存完好。故居前面历经沧桑的“宋”槐,已列人济南市重点保护古树名木,在当地政府的精心保护下,更加郁郁葱葱。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翟伯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翟中策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