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济南市私营印刷业的史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497
颗粒名称: 关于济南市私营印刷业的史料
分类号: TS8
页数: 4
页码: 67-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于济南市私营印刷业的史料、其中包括济南印刷业的创始、辛亥革命以后的发展、业务停滞时期、抗日战争以后的衰落时期等情况。
关键词: 济南市 印刷业 历史

内容

(一)济南印刷业的创始
  一九〇五年,沈景臣在济南后宰门开设了简报馆,由日本购进四开大石印机一部,每天出单面四开报纸一张。其余的业务是承印学校的讲义。全体职工约二十人(写字工不固定,不计在内)。随后又有人力的小石印局几家设立,代替了一部分手工木版印刷。这一时期,济南的印刷技术,主要是从天津和北京传来的。
  (二)辛亥革命以后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印刷业务逐渐增多,原有的印刷力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一九一六年,沈景臣把简报馆的一部分设备分出来,设立了正义印字馆,又创办了新华印字馆。这两家印字馆规模比较完备,设有铅印、石印、铸字、装订等工序,共有工人约30多人,由周冰如一人兼任经理。当时沈景臣任济南工艺局局长。随后有国文日报、济南日报和琪美报等相继创立。这些报馆兼作印报以外的业务,所以实际上也是印刷工厂。当时的印刷业务大致可分为五种:钞票、契纸、教科书和讲义、单据表册、商标包装。由于北洋军阀滥发地方纸币,财政厅换发全省土地、房屋的契纸,需要大量的印刷,加以官商勾结有利可图,所以印刷业发展很快,至一九二〇年全市已有大小印刷工厂五十多家,工人三百多人,并且开始使用电动力。当时规模较大的工厂有简报、国文、济南、琪美、集成、华章、大中、华东、山东、华中、新华等印刷局,稍后,又有慈济印刷局成立,设备规模也都比较完备。
  一九二一年,华东印刷局由日本购进胶版机,并增设凹版设备。至此,全行业的平印印刷,有胶版和大小石印,除没有照像版的设备外,其他各工序已基本完备。凸印印刷从铸字、打版、印刷、装订到制铜锌版各工序,也基本上完备。几个较大的工厂,一般已使用电动力,并有柴油机动力和发电照明设备。
  辛亥革命以后到一九二四年,是济南印刷业的发展壮大时期。当时在业务范围上,各工厂根据自己的经营性质和设备情况,自然形成了大致的分工。例如,给山东省银行印钞票的有华东、琪美、国文、济南、简报等几家;印契纸的集成、华章等几家。新华印字馆主要是印教科书和讲义。一般较小的工厂,只承印商标包装和南纸店的业务(当时各机关的印刷品,几乎全由南纸店经营,但是南纸店并没有印刷设备,它们接下业务来,再转包给印刷工厂)。
  (三)业务停滞时期
  一九二五年山东省政府成立官印刷局,规模较大,有平印、凸印、凹印等设备。起先是所有的钞票、契纸业务,统由官印刷局承印,随后逐步扩大业务范围,承印各机关的印刷品。因此,二十年来专靠印钞票契纸为业务的工厂大部分关闭。在较大的厂子里,只有后期成立的几个,由于业务范围较广,存留了下来。至于小厂子,因为业务上跟官印刷局没有抵触,一般还没有什么变化。
  这一时期,在设备上具有相当规模,在经营上比较活跃,而与官府交易较多的有山东印刷公司、华东印刷局、北洋印刷局和五三印刷社等几家。此外,如恒丰洋行印刷部,是技术较好的胶印厂,大部业务是承印棉纱、棉布、颜料盒和罐头的精致商标。其他中小厂子只有大小石印和铅印设备,业务对象是一般商店的广告、商标包装和南纸店的业务。其中广麟祥印刷局,是由小石印逐步扩大到大石印的工厂,在经营方面,始而承印一般商标包装,逐步转为自产自销,印制成品,资金也逐年稳步增长。其经营特点是只与私商交易,避免和官府来往。广麟祥可以算是济南印刷业中独树一帜的典型企业。
  在这一时期里,有两家制版社,叔恭制版社和华光制版社先后成立,从此济南中小工厂的铜锌版不再到外地去做。一九三一年,天津会文铅字局,在济南设立分号,一般小型工厂也不到外地购买铅字和材料了。
  总之,在这一段时间里,济南印刷业,没有多少发展。从前外地的技术,已在当地培养出相当数量的工人。胶版技术大部来自上海和青岛,石印技术很多来自天津,铅印技术大部来自北京。这些技术已基本上为当地所掌握。至一九三六年,全市约有印刷工人六百人。
  (四)抗日战争以后的衰落时期
  “七七”事变后济南沦陷,一部分印刷厂迁往内地,一部分关闭或停业。敌伪政权建立以后,有中日公司、东亚印刷所、东洋印刷所、同田印刷所和新民报等日资工厂十余家出现,垄断着主要业务,掌握着大批原料。以后华东、北洋陆续开工,华东印了几年教科书。
  那时候的工厂,凡单纯搞工业的,几乎都要赔本,所以大部分兼营商业,至少是囤积本行业的原料,不这样做,就要被恶性通货膨胀所淘汰。彼时美其名曰“以商养工”,实际就是囤积居奇。在这种形势下,一般工厂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只有少数工厂有所发展。例如振业印刷局,由小规模工厂,六、七年间发展成为有七十余工人,有铸字、打版、铅印、大石印、装订等车间的大型工厂。另外,由于振业印刷局直接承印了机关上的公文用纸、表册、税票等等,打破了南纸局垄断机关业务的旧例,引起了南纸业的竞争,如松茂斋、文美斋、秀文斋等等都由商业转为工业,加入了印刷行业。
  在沦陷时期,印刷业损失极大。从帐面上看,资金都增加了几倍以至几十倍;从实物上看,大部分厂家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唯有日本、大连和东北其他地方的技术传到济南,算是百失中之一得。
  日寇投降以后,何冰如以接收大员名义,接收了一部分日资印刷厂,并且恢复了五三社,赵兴如任经理,当时最为活跃。由于物价波动极大,大部分工厂陷于半停工状态。仅存的当年大型工厂如华东,被接收人员霸占,经一年多交涉才发还,但是损失很大,勉强小部分复工。慈济印刷所只剩下十余人,苟延残喘。
  在敌伪时期,印刷业公会曾一度与刻字业合并办公,后来再度分开,有一部分小型铅印业,并入了印刷业。
  (五)解放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济南解放以后,在党的发展工商业政策的推动下,已停工或半停工的老厂陆续开工,如商业、兴业、荣兴、复兴、慈济等都是。随着全市经济的恢复,印刷业务又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控制盲目发展,主张增添工人和设备,不允许增添工厂。至一九五〇年,全市有印刷厂一百二十六户,工人七百人。几乎没有亏损户。但是随着业务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相抵触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这在一九五二年五反运动中暴露得十分明显。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一九五三年有十一家印刷厂组织合营(私人企业合营)。在政府和工商联的指导帮助下,成立了新中印刷有限公司,将各家的设备、资金和经营管理集中起来。这样的私人企业合营,有利于贯彻党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便于发挥资本主义经济可资利用的一面,也便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限制和改造。当时新中印刷有限公司,在资金方面占全行业的三分之二,工人占全行业的三分之一。自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五年底,业务正常,年有盈余,未发生过欠税款、欠工资的情况,在接受工人监督方面也比较正常。新中印刷公司的实践,在客观上为迎接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基础。一九五五年又有五个厂组织合营(私人企业合营),成立经文印刷厂,至此,管理更较集中。到一九五五年底,全行业除歇业和合并厂减户的外,实存五十三户,工人五百八十七人。一九五六年初,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不足三人的小厂,走合作化道路,其余各厂全部并入公私合营济南新中印刷厂,结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印刷业历史。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述了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其中,有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倡导的,是我国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在人民政协的整个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济南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省会所在地。

阅读

相关人物

苏旭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